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009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7
页数: 7
页码: 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的地理位置、工业、科技教育、对外经贸、旅游发展、环境保护、社会事业、文化、卫生、体育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莆田市 地方史 发展

内容

莆田市位于海峡西岸中部,“枕山带海”。陆域面积4119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1000平方千米。地理位置独特,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拥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有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和台轮停靠点天然深水良港秀屿港,也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2005年,莆田市辖仙游县、荔城、城厢、涵江、秀屿四区和湄洲岛管委会,共有54个街道与乡镇、974个村(居委会),人口304.8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50.75万人,城镇人口58.75万人,是一个新兴的港口城市。
  本届续志(1991—2005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农村继续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莆田市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时期。十五年来,中共莆田市委、市人民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改革,开拓进取,自加压力,奋力追赶,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上再创佳绩,续写新篇。国民经济产值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长,2005年国民总收入380.38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29.46亿元。不仅社会经济取得较好的成就,而且赢来“电子城”“鞋城”“啤酒城”“枇杷之乡”“花蛤之乡”和“武术之乡”“摄影之乡”,以及“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等称号。
  一
  “八五”(1991—1995年)时期,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中部开花”的战略决策,莆田市适时地作出“开发湄洲湾,振兴莆田市”的战略部署,在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绩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制定莆田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推进莆田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着力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是引进项目、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期工作。“八五”期间,莆田市着力打造交通、通讯邮电、水、电、港口码头以及城市市政设施等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建设,每年均有路、水、电等项目列入重点建设。先行工程成为“八五”期间重点项目之一,三郊线仙游段、福夏公路莆田段扩宽改造、秀屿疏港公路、城关至笏石公路等,先后建成投入使用,濑榜公路开通。同时,湄洲湾10万吨级航道、秀屿港杂货码头、湄洲岛3000吨对台客运码头,也相继建成投产。湄洲湾北岸供水工程、湄洲岛跨海供水工程,以及全市8个自来水厂和城区污水厂先后建成,投入使用。九仙溪水电开发工程、湄洲湾火电厂、佳通轮胎厂启动建设。
  注重经济结构调整 境内有史以来是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各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市委、市政府意识到单一的社会经济结构,必然制约莆田社会发展,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八五”计划开局之年,便注重对社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实现由传统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向以加工业为主的农工结合型经济转向。工业生产出现全民、集体、“三资”、民营股份制并存的新型工业体制,并进行机制转换。经过几年的调整发展,1995年,全市拥有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413个,“三资”企业314个,乡镇企业76374个,其中股份制企业11238家,集团企业20家,就业人员51.58万人。尤其以“三资”企业的强劲增长,推动了工业生产高速发展。工业企业的产业结构,也由传统的电子、机械、食品、饮料、鞋革、服装、建材、塑料制品等,逐渐向新型的工业化迈进,林产加工、电子信息、化工、能源、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工艺美术、医药医疗器械等产业集群已露端倪。工业总产值逐年增长,从1991年的37.24亿元增到1995年228.83亿元,工业产值中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从1991年30.94亿元增到1995年148.91亿元。
  农业生产结构也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调整,由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转变为多种经营的开发性农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建设“菜篮子”工程,培养龙头产品。注重发挥海洋优势,开发水产品,引进名、优、特海产新品种。推广养殖新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八五”期间,莆田市最大的后海围垦工程续建完成。开发农田1066.67公顷,新建水产养殖业面积999.33公顷,养殖对虾等海产品。1995年,渔业增加值达10.76亿元。
  经济结构调整见成效。三产业比重由1991年的36.9%、36.5%、26.6%,到1995年分别调整为25.6%、50.5%、23.9%。199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27.2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4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3.7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0.08亿元。
  科技教育进步明显 经济加速发展,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尤其科技与教育进步明显。从1991年起,全市科技事业和科技三项经费支出不断增加,至1995年达988万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0.8‰。全市拥有县以上各类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13个,技术人员147人,大中型工业企业有10多家设立专门的技术开发技构。地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9万人。1993年,首家集信息、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中外合资企业“莆田市科元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开业,从事电脑应用、软件研制、联机检索、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电子广告等高科技业务。涵江建成全省第一个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实施星火项目,推动鳗鱼养殖、工艺玩具、制鞋、家具、服装、建材六大支柱产业的形成。科技普及与推广,促进工农业生产的革新与发展。“八五”期间,全市有16个乡镇达科技示范乡镇建设标准。莆田县获“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称号;科技成果显著,全市实施科研计划项目400多项,星火计划项目100多项,其中达到国际同类水平37项,国内首创与先进水平132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45项,获全省科技进步奖19项。获国家批准专利392项。
  “八五”期间,教育事业也稳步发展,莆田市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得到发扬。1992年起全市城乡共建成初中校66所。1995年6月,福建省医学院莆田分院举行成立挂牌仪式。至年底,全市拥有大专院校2所,中专学校(含技校)5所,在校大专学生1382人,中专学生4156人,职业中学19所,职高学生1.39万人,职业初中学生2939人。同时,普及义务教育也取得显著成绩,1995年,全市有普通中学137所,其中初中107所,在校学生14.69万人,小学961所,在校学生34.65万人。小学学龄入学率达99.9%。各类成人教育也有较大发展,有成人中专在校学生3645人,农民初中学校在校生1.49万人,各类技术培训的职工2200人,全社会劳动者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八五”期间,全市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各项事业都取得长足进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由1991年的1295元,增加到1995年的3367元,农民年均纯收入则从1991年的840元,增加到1995年2077元。城填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13.95平方米、25.32平方米。
  二
  在圆满完成“八五”计划各项建设任务后。1996年起,莆田市实施“九五”计划。为确保各项建设事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按照建设港口城市的目标,继续推进各项改革与建设,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掀起新一轮创业,发展新兴产业,拓展对外经贸,提高莆田经济总量。
  经济总量在调整中提升 1996年,莆田市以推进两个根本改革和奔小康为主线,探索新体制,优化经济结构。提出巩固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着力突破第三产业的经济思路。巩固提升电子、鞋革、食品等多种传统产品。大力发展海洋、航运、石化、能源、橡胶制品等新兴产业,推进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环境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向信息化迈进。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在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逐渐凸现。至200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87家,电子工业跃升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导行业。建立一批现代化工业企业集团,形成制鞋、林产品加工、食品、电子信息、化工、能源、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工艺美术、医药医疗器械等十大产业集团。莆田市医药有限公司、福建莆田罐头食品集团、莆田县商业集团、莆田鞋业集团、莆田三路集团、福建莆田精密铸锻集团,组建后资产重组,内部改制,经营方式实现由简单的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跨越,盘活了资产,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并赢得“鞋城”“啤酒城”“电子城”“中国古典家具之都”等荣誉称号。
  农业生产在优化结构中推进产业化进程,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大,形成水产、水果、蔬菜、畜牧、食用菌五大主导产业。建立六个市级农业基地:莆田县埭头后海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基地、仙游县度尾优质密柚基地、城厢区城郊乡高优蔬菜生产基地、涵江区白塘镇粮食优质化生产基地、国欢镇节水灌溉农业高优基地、北岸山亭乡名优水产品养殖基地,莆田县常太镇作为“福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南亚热带名优水果基地”,建成福厦路莆田段百里优质龙眼海、山区优质枇杷带、秋芦现代农业示范区。至2000年,全市有龙头企业32家,副产品专业市场7家,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10个。常太镇获“中国枇杷第一乡”的美誉,灵川下尾被誉为“中国花蛤第一村”,华亭龙眼名扬海内外。
  优化结构后,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大幅提高。200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95.86亿元,年均增长14.7%;第三产业增加值64.47亿元,年均增长15.2%。全市综合实力增强,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1996年152.75亿元,1998年增加到159.28亿元,2000年达到198.45亿元。全市财政收入亦逐年增加,1996年8.58亿元,2000年达14.25亿元。
  “科技兴市”推动可持续发展 “九五”期间,推出科技十大工程。加快兴农工程建设。1996年起,建成百里优质龙眼海工程、山区10万亩优质枇杷带工程、10万亩大麦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万亩毛竹速生丰产林基地、万亩水稻良种繁育基地、6个万头畜禽良种场、千亩甘薯良种繁育基地、千亩优质蔬菜幼苗基地、千亩果树良种苗木选育基地、百亩稀珍海产品育苗基地,以及百亩美国芦荟新品种引种基地等。在实施“科技兴市”中,尤其注意发挥莆田市海洋优势,继续推进“科技兴海”战略。莆田县建设国家级“科技兴海”示范区,南日岛建成省级海洋开发试验区,延寿溪流域水产养殖保鲜加工出口区的养鳗场及甲鱼场亦建成投产。一些名、优、特水产品种养殖技术取得突破,水产生产实现数量型向效益形转变,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经济。水产品总产量由1996年21.74万吨,增至1999年57.61万吨,2000年达60.65万吨。
  “科技兴市”成为提升莆田经济的一个亮点,“九五”期间,全市累计培植认定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的高新技术企业10家,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4家,培植民营科研与开发机构134家。开发真菌降脂素、氮化钢质后塞环、片状石英谐振器等省级新产品15项。莆田传感器厂开发传感器新产品被列为国家级新产品开发项目;智舟高新技术开发公司承担“SWP、SMC系列十字轴式万向轴”和“芦荟系列产品开发”两个项目通过省级鉴定投入生产;新光公司开发的“育叉式石英谐振器壳座”填补了国内空白,推动科技市场蓬勃发展。
  科技专利事业也不断发展,“九五”期间,全市获国家批推授权专利245项。
  对外经贸日渐兴盛 改革开放以来,莆田市充分利用特殊政策,灵活发挥侨乡优势,大力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空间,承接国际与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从20世纪80年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福祥集团落户莆田市后,“九五”期间,随着境内投资环境不断完善,湄洲湾的地理优势日益突出,1996年到莆田投资的国家(地区)在原有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的基础上,扩展到匈牙利、韩国、英国、美国、维尔京、澳大利亚、阿根廷、日本、南非等25个国家,新签利用外资合同84个,合同总投资7.07亿美元。1997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程的加快,外贸进出口不断放开,取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量增加,莆田市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努力与日本、匈牙利、南非、印度等37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建立贸易合作关系,是年对外贸易总额14.26亿美元,出口供货总额79.33亿元,出口创汇总额10.41亿美元。除了传统的竹制品、板制品、石制、铁合金、摩托车配件等商品稳定出口外,新增的鳗鱼和鞋类为最大的品种。
  对台经贸合作成效显著 莆田是祖国大陆最接近台湾的地区,是台胞重要的祖籍地之一。莆台具有“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近”等五缘关系。从20世纪80年代通过妈姐信仰搭建莆台交往平台后,不仅莆台探亲旅游人数逐年增多,而且莆台经贸合作逐渐频繁,台资企业纷纷到莆投资兴业。1996年,洲岛宫下被批准为对台渔工登船台,设立了仙游台湾农民创业园,入驻19家台资农业企业,园内种植台湾甜柿2.5万亩,成为大陆最大的台湾甜柿品种引进示范基地。秀屿区被批准为与金、马、澎直接往来货运口岸。
  1998年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出口增速放慢,但各级、各部门坚持走大经贸发展路子,积极争取进出口经营地,走向国际市场,拓展欧美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使对外贸易及时走出低谷。通过调整商品结构力度,提高商品竞争力;通过优化贸易方式,开拓国际市场;通过落实鳗鱼、电子、鞋革等大宗商品出口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非公制经济和内贸企业申报进出口经营权,实现出口主体多元化,促使外贸走向稳定增长的势头。
  2000年外贸出口创汇额比上一年增长8.5%。“九五”期间,莆田市外贸出口总额达31.6亿美元,居全省第四位。全市利用外资达12.88亿美元,年均增长5.3%。出口创汇达45.41亿美元。
  三
  跨进新世纪,围绕“经济翻番,港城崛起”的发展目标,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有利时机,实施追赶战略和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湄洲湾港口建设。社会经济实现五大转变:由轻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向临海轻重结合型的工业体系转变;由一般港口向对外开放和国际中转港转向;由制约型经济向运行型体制转变;由单一城市向多功能经济型组团式的新兴旅游港口城市转变;由粗放型经济向效益型经济转变。战略的转变,促进城市经济发展。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59.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3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94.1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5.43亿元。经济壮大促进莆田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稳定提高。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中,“八五”“九五”计划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已建成投产,发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1年后重大项目金钟水利枢纽工程、金莆供水、莆田管道燃气、木兰溪防洪工程等加速建设。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使城市各项建设日臻完善,城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燃气管道及市政中心等城市重点公用建设,取得成效。旧城改造也有条不紊地进行。荔城路、梅园路、文献路、新涵大街、步行街、东圳路等多条城区路网建成。城区面积扩大,2005年达52.2平方千米。
  2000年,贯穿莆田市全境46.62千米的第一条高速公路通车。全市构成“三纵三横”公路主框架。通乡镇公路全面实现高级、次高级化,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形成以高速公路、324线国道为中心的辐射山区、沿海的公路交通网络。同时港口设施日臻完善。全市港口吞吐量1050万吨,莆田港口与世界上29个国家和地区近50个港口通航。全市电力装机容量增加至96.12万千瓦,固定电话85.7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72.09万户,电邮业务总量达13.23亿元,年均增长18.8%
  发展新兴旅游产业 莆田市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拥有丰富旅游资源。“山川之秀,甲于闽中”全市有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800多处,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14处。其中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市级103处。继1992年湄洲岛被批准为国家旅游度假区后,湄洲岛扩建妈祖庙殿堂楼阁,开发九宝澜黄金沙滩,海滨浴场等20多处游览项目,湄洲岛成为闻名遐迩的朝拜、观光、休闲、度假的胜地。“十五”计划期间,莆田市逐步加大旅游景区资金投入,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逐渐兴起。按照《莆田旅游发展“十五”计划》和旅游资源分布特征,由“政府指导、社会投资、市场运作”,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新建、扩建一批旅游景区景点和基础设施,湄洲岛、工艺美术城、九鲤湖、九龙谷、永兴岩、茉溪岩等景区初具规模,城厢区凤凰山公园、涵江人民公园、荔枝公园、龙脊山公园、东岩山公园五大休闲公园和城外的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和大蜚山、夹漈草堂、瑞云山、壶公山、尖山寨六大省级森林公园建成,形成以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为龙头,以工艺城、南少林、九鲤湖为重点的五大休闲公园和六大森林公园为依托的旅游发展新局面。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经“八五”、“九五”期间建成的才子大酒店、台湾大酒店、湄洲大酒店、金穗大厦、东南海娱乐城、仙游饭店、兴化明珠、壶兰大酒店、好运中心、富泉大酒店及荔景酒店投入使用,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十五”期间,又升级天妃大酒店、台湾大酒店、仙游大酒店。建成华天金叶、东方国际、悦莱温泉大酒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旅游业实现由观光型产品和参与型、娱乐型向度假型专业旅游产业转变。变单一的局面为较高层次局面,以满足不同层次国内外旅游者的需求。“十五”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1090.4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7.98亿元,旅游创汇29487.06万美元。
  环境保护不断加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把环境保护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抓紧实施,全市环境逐年好转。1993年,全市设有环境常规监测点297个,建设烟尘控制区、环境燥声达标区。“九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环境人员、环境监测站增加,工业产业兴盛造成的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得到遇制。2001年,对全市28家109条鞋业生产线进行全面检查和监测,并加强对鞋业“三笨”废气治理设施管理和维护。同时加强对木兰溪源头天然林保护工作,封育4000公顷,新植467公顷,造果120公顷,退耕还林73公顷。有10个乡镇通过市级验收,还建立一个省级生态示范镇。
  为加强对环境工作的督查,莆田市实行市长环保责任制度。2003年完成市长环保目标责任制任务,是年,莆田市城市污水处理厂进入运行,建成下花垃圾无害化填埋场。仙游西苑乡获省级生态示范区。新建老鹰尖省级自然保护区、萩芦镇建立省级生态示范区和有机食品基地区。同时,向社会公布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禁建区。启动木兰溪两岸一重山绿化工程,封山育林72万亩,造林1500亩。
  2004年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完成市长环境目标责任制书任务,除工业固废外,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化学需氧量和氨氢五种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削减,至2%。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周废“三废”处理率几年来一直保持在10%以上。木兰溪沿线水质达标率保持在80%以上。落实城市环境周报制度,通过新闻媒体发布空气质量周报43期,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在二级水平。至2005年,莆田市共建5个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6个有机食品基地,并有6个乡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西天尾镇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东圳、古洋、外度三大水源保护区,其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6%以上,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以及工业固废六种主要污排物均控制在省级下达的指标内,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和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分别率达50%、85%、90%,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在二级水平。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经济壮大,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 “十五”期间,教育仍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早在1997年,莆田市成为全省第二家实现“两基”达标市,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全面普及,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部分的学杂费和课本费。建立农村寄宿生活补助制度,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2002年,合并组建莆田历史以来第一所本科大学——莆田学院,湄洲湾职业技术学校升格为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3所职校为国家级重点学校。2005年全市除高等院校2所外,有中等职业学校28所,普通中学159所,小学795所,幼儿园653所,各类学校学生达54.15万人。
  科技 莆田市自1991年提出科技兴市的决定后,科技进步摆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农业科技发展工程和社会事业科技发展工程,都突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九五期间,加大科技投入,全市共投入33541万元,至2005年,全市有各类科技人员4.15万人,培植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2家,培植民营科研机构134家。高新园区建设情况良好,赤港园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明显,推出一些国内领先水平的产品,形成台湾通信、新威电子、德基电子、安特半导体等骨干企业的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群。国家火炬计划莆田液晶平板显示器产业基地入驻电子及配套企业100家,TN、STNDSTN-LCD生产线数量占全国的13%,年产值过50亿元,具有完整的产业链。2005年,全市有科技示范乡镇24个,科技示范村84个,科技示范基地76个。“科技兴海”取得成效,实现鲍鱼投放量6000万粒,年产值4亿元,花蛤育苗1500亿粒,占全国苗种市场50%以上,养龙须3万亩,年产值1.2亿元,加快水产养殖技术改关。已完成“龙胆石斑鱼集体化养殖技术”攻关,澳大利亚石斑人工育苗、泰国笋壳鱼人工养殖等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同时中华鲟南移繁殖技术、蘑菇大规模规范化栽培技术属国内首创,成功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功实施皱纹盘鲍与海参南北对调养殖、鲍鱼与海带混养技术。高科技推动名牌产品、驰名商标不断涌现,南日鲍、枇杷、龙眼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称号。2005年莆田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9个,中国驰名商标12个。
  文化、卫生、体育 “十五”期间文学艺术精品层出不穷,一大批文艺作品获国家、省奖项,莆仙戏《江上行》获全国剧本创作、演出、导演、音乐、舞资等九项一等奖。《搭渡》获全国第三届国际小戏艺术节大奖。还有一批曲艺、书画、摄影作品在全国获奖。广播电视继续发展,2005年广播电视线路升级改造,市广电中心投入使用,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第一届修志成果突出,《莆田市志》获省评比一等奖,《仙游县志》获全国评比一等奖;卫生事业平稳发展,新建、改建扩建了莆田人民医院等一批医疗卫生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体系初步形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2005年,全市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881人,卫生机构床位4443张。农村改水改厕取得成效。全市农村自来水受益率达75.6%,农村改厕达45.85万户,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83.96%;体育事业不断发展,“九五”期间,全市有102名运动员在国际、国家级、省级运动会上获奖,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莆田市获“全国篮球城市”和“武术之乡”称号,仙游县少体校评为“全国青少年俱乐部”,莆田一中获全国体育传统校先进单位。
  “九五”期间,莆田金融、保险、保密、新闻、审计、档案、气象、民政、人口与计生等事业也得到全面发展。
  生活 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莆田市自1997年基本实现小康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逐渐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迈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渐由生存、温饱型向发展享受转变。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23元,人均消费支出8469元。农民纯收入4486元,人均消费支出3250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9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6.80平方米,比1995年均增加一倍多。2005年全市有14.33万人参加养老保险,有13.9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十五年来,兴化儿女在莆田人民的创业史上续写时代新篇,铸就时代辉煌,推进莆田经济社会发展跨上一个新台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众志一心,按照市委、市政府绘制的奋斗蓝图,在海西经济建设中再显身手,再创佳绩,建设家乡,美化家园,推进港城崛起,努力把莆田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闽东南沿海中部的璀灿明珠。

知识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记述1991-2005年莆田市自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状况。内设政区、环境、国土资源、人口、城乡建设、交通、邮政、电信、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城乡贸易、旅游、经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政法、教育、科技、文化等2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