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千秋万代的九仙溪水电工程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年莆田》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1091
颗粒名称: 造福千秋万代的九仙溪水电工程建设
分类号: F407.9
页数: 9
页码: 482-4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造福千秋万代九仙溪水电工程建设的记事,九仙溪水电工程是仙游县脱贫致富的重要先行工程,也是莆田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九仙溪水电工程是将闽江流域大樟溪支流的九溪丰富水资源,跨流域引水至具有天然落差的木兰溪支流仙水溪上游进行水利水电开发的总称。整个工程分水利、水电两个部分。
关键词: 仙游县 水电工程 建设

内容

九仙溪水电工程是仙游县脱贫致富的重要先行工程,也是莆田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九仙溪水电工程是将闽江流域大樟溪支流的九溪丰富水资源,跨流域引水至具有天然落差的木兰溪支流仙水溪上游进行水利水电开发的总称。整个工程分水利、水电两个部分。水利部分实现“北水南调”,共需建设7个水库,储水量4763万立方米,可增加灌溉农田旱地10万亩。水电部分通过九溪上游的水库跨流域引水至仙水溪,并在仙水溪上游建设四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6.01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约2亿千瓦时,工程总投资约4.3亿元,年可创电费收入7500万元,实现利税4000万元。九仙溪水电工程是一项集发电、灌溉、防洪、环保、水土保持等多功能效益于一体的综合性开发工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空前盛举。
  一、“北水南调”方案的酝酿
  仙游县地处沿海与山区的结合部,山青水秀,气候温和,但因水源分布不均,导致局部地区水源丰富,却难以充分利用,而大部分地区晴天枯旱,雨天洪涝成灾。仅仙游的榜头、盖尾一带,就有3万亩的农田成为望天田,只能依靠仙水溪上游的天然迳流灌溉,抗能力差,大片农作物常受旱减产。所以,建库引水,保证灌溉,成为仙游人民盼望已久的事。
  改革开放之前,仙游地区的电力严重不足,全县投网的电力装机只有1.1万千瓦,且大部分为迳流开发电站,枯水时出力只有
  0.2万千瓦,而全县用电负荷最高时达1.4万千瓦,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的2月份,有众多的工厂因缺电而停产,枯水时期甚至城区的居民用电都得分片轮流供应。这种状况不但限制了工厂的扩大生产,而且影响了仙游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所以,解决仙游缺水少电问题,既是仙游决策者的头等大事,也是水利、水电工作者在苦苦思索的重大课题。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许多人断言:仙游除九鲤湖外,没有地方可再建较大型的水电站。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具有强烈事业心的仙游县水电局何开光工程师下决心寻找新的水电开发途径。当时正处“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经过军代表张宝岩(县委书记、革委会主任)特批,从保密室借来一份1/25000的军用地形图,并关在屋里认真研究起仙游的山水资源。随后,又徒步到仙游的社硎、象溪、石苍、游洋、钟山、西苑、凤山等山区进行实地考察,发现仙游的北部山区水资源丰富,既可资利用,又可开发水电。于是,一个大胆的“北水南调”设想在何开光的心中逐渐形成,并进行了前期的图纸设计和规划。然而,在“政治挂帅”的年代,“北水南调”设想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
  每一项事业的成功,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或许是偶然的巧合,或许是仙游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拨乱反正、百业待兴,仙游县开始重视“北水南调”方案。县领导爬山涉水前往实地考察,听取“北水南调”设计者的介绍。尽管小路崎岖、山道弯弯,但仙游县的领导者和水利、水电专家们为了改变仙游经济落后的面貌,仍然披荆斩棘,风餐夜宿,考察了九溪和仙水溪上游的水流和地形。时任仙游县党政一把手的常登榜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断然拍板,立即上马。但“北水南调”方案只处于酝酿之中,而且这是一项投资大、技术难度高的工程,许多前期工作必须认真细致。因此,从1978年开始,县水电局专门成立了勘察小组,他们爬山涉水,踏遍了九溪和仙水溪流域的山山水水,进行了艰苦的外业勘测,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资料,编制了第一份“北水南调”规划,并于同年底上报省水利水电厅。但由于受到当时开凿隧道技术水平的限制,第一次规划方案设计分八级开发,引水系统采用盘山渠道,工程耗资大,开发困难,加上规划方案不够周密,省水电厅没有批准,“北水南调”工程被暂时搁下。
  二、几经波折的“水电并举”方案
  历史往往是挫折与成功交替,无数个挫折的链环构成一条成功的长链,每一个成功的后面必然存在着众多的挫折,否则历史就会显得平淡无味。九仙溪水电工程也是几起几落、历尽艰难。1978年的“北水南调”方案,着重解决缺水问题,其立足点是引水,主要考虑社会效益,其初衷是“北水南调”,开发8级电站只是辅助工程。所以,这种开发只适宜政府投资,而财政拮据的仙游县一下投入几千万元是有困难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仙游地区缺水少电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80年代初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用水用电量剧增,使仙游的电力更加紧缺。因此,九仙溪水电工程的开发又被提到仙游县委、县政府的议事日程,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责成仙游县水电局马上组织技术人员对原计划“北水南调”方案进行重新勘测、修正,并要求注意考虑近期效益。1984年,水电技术人员二度进山勘测。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水电开发的机械化程度提高;一方面也本着水电并举的指导思想,勘测小组修正了原计划修筑盘山渠的引水方案,采取凿洞引水计划,这样既减少了工程造价,缩短了开发时间,又提高了落差,增加电站的发电量。勘测小组经过半年的辛勤努力,编制了“仙游县九仙溪流域梯级开发规划报告”,并于同年底上报省水利水电厅。该报告详细介绍了九仙溪流域的地质、水源、积雨量等情况。发源于仙游县凤山乡五雷山的九溪,河道全长53.7公里,流域面积为216平方公里,其中在仙游境内河长40.8公里,流域面积173平方公里,河道水面平均比降为32.2%,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310毫米,水源极为丰富。而发源于仙游县凤山乡宝顶山(海拔1451.3米)的仙水溪,自北向南流经社硎、象溪、书峰、榜头等乡镇,于榜头坝下村汇入木兰溪,河道全长33.3公里,流域面积为215.2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00——2300毫米,上游落差大,将九溪的水源和仙水溪的落差结合起来,珠联璧合,是建设电站的理想条件。规划报告建议在九溪引水至水仙溪流域,建立7个调节水库,并通过引水渠道与隧道使各水库的水流相通,同时利用仙水溪上游之间780米的落差,建立5级电站:一级由溪尾、汾阳和前溪三个水库联合引水至前松电站;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分别在汾山洋、黄洋、双溪口、石屯等地建筑水库和电站,总装机容量为4万千瓦时。规划报告根据仙游的经济状况,建议先开发第一期工程,修建溪尾水库、引水隧洞和前松(一级)电站,并上报省计委、省水利水电厅审查。
  1985年初,省水电厅审查批准了九仙溪流域的初步规划,从而将九仙溪水电工程开发列入议事日程。同年3月,仙游县委又委托福建省水电设计院勘测设计溪尾水库初步设计任务。为了慎重起见,省水电设计院于同年6月,会同莆田市水电局及仙游县水电局在现场召开选坝会议。会议决定在上坝址建坝,并提出在上坝址进一步进行拱坝和重力坝的地质勘探工作的建议。随后,仙游县又委托省水电设计院进行引水隧洞和前松(一级)电站的设计任务。经过近4个月的勘测、钻探和可行性论证,省水电设计院于同年7月完成了《仙游县九仙溪第一期工程设计任务书》,编制了九仙溪流域第一期(近期)开发工程的具体方案及预算,主体工程总工程量为26万立方米;所需劳力124万工日,高峰期人数达2250人;估算总投资3160万元,工期3年零10个月,并于7月15日报省水利水电厅审批。9月29日,省水利水电厅将审查意见报省计委和省建委。闽建设[1987]041号文件对“仙游九仙溪第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审查后作了批复,从而使九仙溪水电开发工程进入实质性阶段。同时,为了尽快开工,仙游县专门成立了九仙溪工程指挥部,由一名副县长任总指挥,并在一期工程的驻地推平了两座山头,搭盖起一座工棚,准备大干一番。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终因地方自筹资金不能落实,审批后的九仙溪一期工程未能付于实施,仙游人民只能焦虑地等待着、盼望着……
  三、历经磨难的九仙溪一级水库电站
  “忽如一夜春风来”。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发表之后,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这给几经波折的九仙溪水电工程开发带来了新的转机。仙游县的党政领导再也沉不住气了,决定抓住机遇,立即上马,并作出“开发九仙溪,发展电力工业,促进经济腾飞”的决策。同年6月,仙游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九仙溪水电工程开发领导小组。同时,根据市场经济规律,采取以经济效益为前提的开发方式,于1992年10月6日,组建了“九仙溪水电工程开发公司”,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从而克服了过去那种政企不分,以工程指挥部代替企业管理的弊端,为九仙溪水电工程开发奠定了组织基础。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九仙溪水电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的成立,揭开了九仙溪开发的序幕。然而,时过境迁,物价及原材料在几年之间已上涨了好几倍,如按1985年的编制预算,整个开发工程只能完成1/3的工程量。因此,仙游县又组织了技术人员深入实地,对库区进行重新勘察、丈量、登记。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努力,又完成了九仙溪水电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一级水库电站的修编概算,拟开发的工程调整为四个梯级七座水库,以建设九溪上游的溪尾水库为中心,通过引水隧洞将水库联在一起,组成龙头水库工程,再将水资源跨流域引进仙水溪梯级发电,提供农业灌溉和工业、生活用水、净化木兰溪水质和水土保持等。新预算工程总投资3.6亿元,总库容4763万立方米,总装机6.01万千瓦,年均发电量1.9596亿千瓦时,年引水1亿立方米,增灌农田面积10万亩。并根据四个梯级分布位置,计划分四期开发建设。1992年10月,九仙溪水电工程开发公司向莆田市水电局和省水利水电厅递交了《关于仙游九仙溪一期工程——溪尾水库电站修编概算》的报告。同年12月24日,省、市、县有关单位对九仙溪一期工程修编概算及经济评价进行审查,同意将首期工程概算调整到8300万元。其中自筹资金3000万元,向银行贷款4300万元;并请求省计委在县办水利水电基建投资中支持1000万元。12月25日,省水利水电厅又向省建委递交了《关于仙游九仙溪一期工程——溪尾水库电站修编概算审查意见的函》。翌年7月29日,省计委对九仙溪一期工程作了批复。同月31日,省建委也迅速作出批复,同意兴建九仙溪一级水库电站,电站总装机2.4万千瓦(3×0.8千瓦);工程总投资控制在8300万元以内;工程施工期为4年。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工程要上马,资金需先行,为了解决九仙溪水电工程的资金困题,仙游县政府采取了地方自筹和银行贷款相结合的方法,多渠道筹集资金。一是在全县借用劳动积累工。1992年11月8日,仙游县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借用劳动积累工兴建九仙溪水利水电工程的通知”决定从1993年开始向全县每个劳动力借用8个积累工,每年每个劳,力2个工日,分4年完成,并采取以资代劳形式,每个工日按人民币5元计收,计划征收1000万元;二是征收电力专项资金。决定从1993年起每度电征收0.05元的集资费,以解决九仙溪一级水库电站的缺口资金;三是争取银行贷款。经协商由县建行提供2200万元,县农行提供700万元,县人行、工商行各提供500万元,县中行提供400万元;四是争取上级补助。省计委批准在省基建预算内安排资金700万元,分四年下达,支持九仙溪一级水库电站的开发建设。与此同时,九仙溪一级水库电站的前期筹备工作也紧锣密鼓。九仙溪水电工程开发公司在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毅然抽调技术骨干组建了第一(库区)、第二(隧道发电厂房)指挥部,组织工程枝术人员奔赴进山,拉开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战役。至1993年10月底,先后完成了对外交通公路14.16公里、场内交通公路12.3公里,水库管理房及辅助设施,架设了长28公里(10KV)施工供电线路等“三通一平”工程,为主体工程的正式动工铺平了道路。
  18年的期待终于实现了,历史将永远铭记1993年11月19日这一天。经过风风雨雨艰难历程的九仙溪水电工程终于破土动工了!随着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挺进山谷,隆隆的炮声打破了沉睡千年的荒山。承担隧道工程的铁道十八局,发扬铁道兵能征善战、不畏艰难的精神,开山凿洞、日夜奋战。而承担水库大坝主体工程的三明市水利工程处也在工地上大显身手,激烈鏖战。至1994年11月,隧道工程已完成溪尾进水口、汾阳进水口、闸门及1号支洞的开挖,主洞进程已达1600米。坝基工程基础开挖结束,并被评为优质工程。建设者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谱写了雄伟壮烈的乐章,荒凉的九仙溪流域出现了勃勃生机。
  然而,通往成功的道路总是坎坷不平,巨额的投资对财力并不雄厚的仙游县来说是一副沉重的担子。虽然,省计委补助基金和仙游县电费加价集资费陆续到位,但几家银行始终持观望态度,贷款不到位,大头资金难落实,风火一阵后的九仙溪水电开发工程再次面临夭折的危险。
  “屋漏偏逢连夜雨”。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工期就得延长,投资随着增加。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由于经济过热导致通货膨胀,原概算总投资为8300万元的一级水库电站,历经三年后,概算与实际投资又形成巨额差距。1995年5月,九仙溪水电工程公司根据新的概算编制标准、物价水平和人员工资的政策性调整及有关规定,会同建行、水电等部门再次对概算进行修编,总投资已达1.15亿元,加上配套工程0.65亿元,实际投资需1.7亿元,真是雪上加霜。然而,九仙溪水电工程已经处于逆水行舟的境地,大有骑虎难下之势,如不及时克服困难,度过难关,就会前功尽弃,已经投入的巨额资金也会付之东流。因此,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九仙溪水电工程公司决定招商引资,以解决燃眉之急,通过多方联系,香港中银集团属下的金城银行表示了合作意向,拟以固定回报的形式出资1000万美元。同时,为了便于资金运作又与金城银行下属的金城投资发展(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福建仙游九鑫实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4600万元,希望维持九仙溪一级水库电站的建设,但因外商要价太高终没有成功。
  经过几番挫折之后,仙游县的领导和九仙溪水电工程的建设者们意识到“路还得靠自己走”,只有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战胜困难,以保证九仙溪水电工程开发顺利进行。特别是新一任的县领导班子上任后,同心协力,出谋献策,多次召开筹资专题会议,经常上省、市请求支持。仙游县的党政领导和九仙溪水电工程建设者们的真诚终于感动了“上帝”,省计委、省财政厅、建设银行以及各有关部门都给予一路绿灯。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上级拨补资金及省财政周转金陆续到位。经协调后改变了“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由建设银行独家承担贷款任务。九仙溪一级水库电站经过一番波折之后又轰轰烈烈地开始大建设。
  “千呼万唤始出来”。经过近5年的艰苦努力,九仙溪一级水库电站一期工程终于竣工了。1998年8月8日,一级水库电站一期工程正式投产发电,当年度就发电1666万度。投产的那一天历尽千辛万苦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们流下了喜悦的泪水。然而,他们并没有松懈,擦干激动的泪水,又投入紧张的一级水库电站二期工程建设中去。1998年8月31日,一级二期工程又开始动工。经过一年的努力,于2000年8月8日全面实现通水,比原计划提前40天完成,整个工程比原概算节省造价500万元。至20世纪末,一级电站安全运行发电1.24亿千瓦时,电费收入达4500万元,创税利1300万元。
  四、正在延续的九仙溪造福工程
  高峡出平湖,溪水变黄金。九仙溪水电开发工程的困难没有吓倒仙游人民,成功的喜讯也没有使建设者们盲目乐观,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尽管在一级水库电站开发期间几经挫折,但九仙溪水电工程的建设者们始终没有退却,而是不畏艰难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早在1994年,尽管当时九仙溪一级水库电站面临困境,而九仙溪水电工程开发公司的领导们却没有灰心,仍然按原计划进行,委托北京水利规划设计院进行二、三、四期级水库电站的预可行性研究。至1995年6月,全部完成了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从编制的情况看,二级水库电站相对效益低,相比之下,三级电站投资效益最好。因此,为了发挥工程的整体效益,经仙游县政府同意决定先开发九仙溪第三级水库电站工程。该工程包括塘西水库、引水隧洞、发电厂房、升压开关站等。电站控制流域面积110.6平方公里,水库总库容1006万立方米,坝高70米,引水隧洞全长4.8公里,电站装机容量2×10000千瓦,年发电量7120万千瓦,工程概算总投资1.36亿元。计划由世界银行贷款5000万元,中国农业开发银行贷款3000万元,地方财政自筹2540.76万元。并于1996年5月13日向省计委、省水利水电厅呈交了“九仙溪三级水库电站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同年8月,省计委对九仙溪三级水库电站项目建议作了批复,“同意建设九仙溪三级水库电站”。并要求“继续抓紧项目前期工作,待建设资金落实和其它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按基建程序上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吃一堑,长一智”。为了使三级水库电站能够按时开工,仙游县政府和九仙溪水电工程开发公司提前做好筹资准备。2000年3月,经中国银行莆田中心支行、福州中心支行批准,九仙溪水电工程开发公司向社会发行企业债券5000万元。仙游县政府决定继续征收劳动积累工折价款,自1999年度至2002年度,4年累计1440万元。县财政预算外资金(土地出让金)每年拨款450万元,4年共计1800万元。1999年6月,仙游县政府再次向省计委呈交了报告。同年7月,省计委作了批复。但老天不作美,9914台风冲垮了工地、厂房和公路,三级电站被迫延期动工。
  1999年11月,经过各方努力,三级水库电站正式动工,九仙溪水电工程开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历经磨难的九仙溪工程终于摆脱了困境再次冲刺。至2000年底,累计完成投资6050万元,大坝基础开挖6.40万立方米,砌筑坝体20米,完成砌体量9700立方米,完成固结灌浆及帷幕灌浆3303米。预计三级电站2002年6月可投入发电。与此同时,四级双溪口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及项目可行性报告也已完成,预计在2002年动工,整个九仙溪流域的水电开发,力争在第十个五年计划内全部完成。
  辛勤的努力,迎来溢彩流金的丰收季节。20世纪末的最后一年,九仙溪一级水库电站共发电5600万度,实现发电收入2100万元。1999年、2000年分别被仙游县委、县政府评为“创税先进单位”和“创税大户”;2000年3月又被莆田市人民政府评为“莆田市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单位”。
  九溪欢腾,仙水歌唱,九仙溪的明天将更辉煌、更灿烂。

知识出处

百年莆田

《百年莆田》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莆田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充满苦难与抗争、坎坷与顺境、失败与成败、挫折与辉煌的交响乐。在漫长的历史征程中,兴化儿女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终于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小康生活。

阅读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