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巨变话莆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年莆田》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1004
颗粒名称: 沧桑巨变话莆田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16
页码: 1-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百年莆田》,顾名思义,即莆田在100年中艰难曲折和沧桑巨变的历史进程。为了帮助人们了解莆田的历史,本文将莆田20世纪间发生的大事根据史实撰写成文,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再现莆田的百年历史。同时,为了便于读者掌握莆田历史发展的脉络,文中以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
关键词: 莆田 地方史 史料

内容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人类在回首中前行,历史在推移中书写。当我们跨入新世纪门坎时,回眸莆田百年间的风风雨雨,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宏伟事业大有裨益。莆田的20世纪是抗争苦斗的百年,是可歌可泣的百年,是沧桑巨变的百年,是走向繁荣昌盛的百年。上半个世纪,兴化儿女为了人民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闽中红旗不倒”的赞誉,书写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新篇章。下半个世纪,莆田人民为了摆脱贫穷与落后,艰苦创业,励精图治,披荆斩棘,团结奋斗,战胜了重重困难,备尝了失误的痛苦和成功的欢欣。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了古老的莆阳大地,使“文献名邦”更加生机勃勃。莆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拼搏,开拓进取,矢志不移地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我们应当将莆田人民在20世纪中所历尽的艰辛苦难和所取得的经验教训记载下来,献给今人,留给后代,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新的探索留下历史启示,让人们弘扬革命的光荣传统,总结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避免重蹈失误的历史旧辙,使我们前进的步伐更加稳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更加辉煌。
  100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而在兴化儿女的生活中却经历了三万六千多个日日夜夜,跨越了几代人的历史时空。回眸往事,思绪万千,展望未来,豪情满怀,让我们在跨进新世纪的时刻,将胜利与辉煌化为不断前进的动力,把经验与教训当成继续奋斗的鞭策。
  《百年莆田》,顾名思义,即莆田在100年中艰难曲折和沧桑巨变的历史进程。为了帮助人们了解莆田的历史,本书将莆田20世纪间发生的大事根据史实撰写成文,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再现莆田的百年历史。同时,为了便于读者掌握莆田历史发展的脉络,书中以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但在事件的选择方面没有量化标准,不可能面面俱到,有的可能大事不大,有的可能小事不小,尽善尽美是作者力所不能及的,只能在众多的大事中选择一些具有特殊意义、较大影响和深刻教训的史实,以相对简练的文字,记述成篇,绘成一幅幅历史画卷,为世人和后代留下一部可鉴可读的信史。
  莆田,别称“兴化”,是改革开放后新建立的古府新市。莆田历史悠久,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莆田、仙游被正式纳入行政建制,至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随着历代的兴衰,时局的变迁,莆田区域的产生、隶属和辖区地屡经分合,多度变迁。因此,为了便于读者了解莆田20世纪间的沧桑巨变,特将莆田的建置沿革、地理资源、人文状况、经济发展和百年间的历史进程作简单介绍。
  一、悠悠沧桑的区域演变
  莆田建县前已有悠久的历史。莆田古称蒲田,别称莆中、莆阳。西周时期属七闽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为越国领地。秦时属闽中郡。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勾践后裔无诸为闽越王时,莆田为其属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莆田地属会稽郡。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设置冶县(县治在今福州),莆田地属冶县。东汉献帝建安初年,莆田地属侯官县。三国时期,莆田属吴国。南朝,宋至齐(420-501年)莆田地属江州晋安郡晋安县。梁天监元年(510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莆田地属江洲南安郡。后改江洲为东扬州、闽州、丰州等,莆田隶属不变。
  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析南安郡东部地域置莆田县,县治设在延陵里,不久撤销后还属南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复置莆田县,隶属泉州。大业三年(607年)废州,改为建安郡,并撤销莆田县,地归南安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又析南安县另置丰州(今泉州),复置莆田县,属丰州。
  仙游置县较莆田晚。唐圣历二年(699年)析莆田县西部地区置清源县,莆田、清源两县同属武荣州(州治设在泉州)。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名清源郡,因郡县同名,清源县更名为仙游县。随后,又改清源郡为长乐郡。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审知次子延钧在福州称帝,国号闽,莆仙两县同属之。五代闽永隆五年(943年),延钧弟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殷莆仙两县为其所属。南唐灭闽后,莆田、仙游属泉州。后汉乾二,年(949年),泉州改称清源军,莆仙两县隶属不变。宋乾德二年(964年),清源军改称平海军,莆仙两县同属平海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四月,平海节度使陈洪进(今枫亭镇人)将漳、泉两州及其所属14县(含莆田、仙游)正式归入宋廷版图。
  兴化县是继莆、仙两县之后建置的县,也是莆仙两县的别称之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析仙游的古邑(今游洋、石苍、象溪一带),莆田的百丈镇,永福县(今永泰)的陈山头和福唐县的(今福清市)漈头、百丈岭、下岭一带山区共14个里置兴化县,县治设在游洋(古邑)。同时建立太平军,军治设在游洋,领莆田、仙游、兴化三县。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改太平军为兴化军,莆田、仙游、福清、兴化等县同属兴化军(福清县旋划归福州管辖)。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兴化军治从兴化县迁到莆田县,并在莆田建筑军城。南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升兴化军为兴安州,莆田、仙游、兴化仍属兴安州。同年十月,元军占领莆田后,次年改兴安州为兴化路,莆、仙、兴三县隶属不变。皇庆二年(1313年),兴化县治从游洋迁往莆田广业里湘溪村(今新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兴化路置兴化府。正统十三年(1448年),撤销兴化县,以武化、长乐二乡的六里并为广业里,划归莆田县,其余归划仙游县。清沿袭明制,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莆田、仙游两县均隶属兴化府。
  民国元年(1912年),国民政府宣布废府、州,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福建省划分为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道,莆田、仙游属南路道(即厦门道)。民国3年(1914年)废道,莆田、仙游两县直属福建省管辖。民国22年11月23日(1933年),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划福建为福州、厦门两个特别市和闽海、延建、兴泉、长汀四省,莆田、仙游隶属兴泉省。“闽变”失败后,国民党南京政府于1934年划福建省为10个行政督察区,莆田、仙游两县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直至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划分为8个专区及福州、厦门两市。莆田、仙游归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改为晋江地区专员公署)。1970年2月,莆田、仙游两县从晋江专区划归闽侯专区。同年7月,闽侯专区革委会机关从闽侯螺州迁往莆田城厢。1971年5月,改闽侯专区为莆田专区。同年6月,又改莆田专区为莆田地区。1983年4月,撤销莆田地区。同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莆田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莆仙两县由于区域、隶属和风俗等因素,自成语系,沿袭几千年。至2000年,莆田市辖有莆田、仙游两县,城厢、涵江两区,以及湄州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和湄州岛国家旅游度假区,是一个省辖地级市行政区域。
  二、条件优越的自然环境
  莆田位于福建沿海中部,东经118°271′至119°561′,北纬25°2′至25°。北依福州市,西至南与泉州接壤,东南濒临兴化、平海、46′湄州三大海湾。全市东西长122.4公里,南北宽80.5公里,总面积3970平方公里。莆田市的地理条件优越,依山傍水,有广阔的海域水面和众多港湾岛屿,有著名的全省四大平原之一——兴化平原,还有纵横交织的山脉和绵延起伏的丘陵。背倚戴云山脉,面对台湾海峡,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呈梯状倾斜。莆田市的山脉属戴云山脉,为戴云山东翼的延伸部分,最高峰为仙游凤山的石谷解,海拔1803米。
  莆田河流众多,水源丰富。主要有木兰溪、延寿溪、荻芦溪、枫慈溪、九溪和沧溪等。此外,还有众多的天然河沟、人工水库的干支渠及陂堰沟等。其中木兰溪、延寿溪和荻芦溪为三大溪流水系。莆田境内水资源丰富,山多林茂,雨量充沛,水系纵横交错成网。丰水年总迳流量为52.3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1444立方米。全市水能理论蕴藏量达34.75万千瓦,可开发量18.85万千瓦。
  莆田境内港湾岛屿众多,有闻名全国的湄洲湾,以及兴化湾、平海湾。主要港口有秀屿港、三江口港、涵江港和枫亭港等。这些海湾水深港阔,不冻不淤,口外岛屿拱卫,内侧有半岛或岬角环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地理形势,避风条件良好,其中湄洲湾、秀屿港的自然条件最为优越。在三大港湾间有平海、莆禧、醴泉(今为秀屿镇)三个半岛。沿海有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150多个,大部分为大陆岛,少数由沿海沙洲扩展而成。目前,有常住居民的岛屿12个。其中南日岛面积最大,总面积59.02平方公里,为福建省第四大岛。
  莆田气候温和,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平原、沿海为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日照充足,强度适中,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二是冬短夏长、春秋凉爽,适宜农业生产一年三熟制和作物栽培;三是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各地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至2300毫米之间,年平均相对湿度78%;四是季风明显,滨海风大,主要风向有东北风和东南风,东南风有10个月左右控制在沿海,台风暴雨每年大多出现在7月中旬至9月中旬,对森林植被和农作物水分补给有良好的作用。
  三、丰富多样的经济资源
  莆田土地资源多样,既有溪河交织的平原台地,又有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带和连绵延伸的中、低山岭,还有广阔的滨海滩涂,全市有耕地6.64多万公顷;草地总面积约10万公顷;滩涂面积近2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三大海湾及南日、湄洲岛等地。滩涂具有面积大、集中成片延伸长、底质好、地势平缓等特点,适宜鱼、虾、贝类养殖。全市内陆水域面积有1.35万顷,水质好,水体营养丰富,可供养殖的水面积约4000公顷,是淡水养殖的良好资源。溪涧水面积达8800多公顷,形成丰富的水利电力资源和发达的内河运输网,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海洋水域面积5万多公顷,饲料生物丰富,气候与潮流适宜,是良好的近海水产品捕捞作业区。
  莆田植物资源丰富。森林植被有天然林、人工林、荒草坡、海岸植被、经济林、果树林。农作物品种有水稻、小麦、大麦、甘薯、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有甘蔗、油菜籽、黄红麻、烟草等。果树有龙眼、荔枝、柑桔、枇杷、香蕉、橄榄、杨桃、柚、杨梅、芒果、番石榴、桃、李、柿、梅、枣、余甘、板栗、米褚、银杏、黄皮果、山桔子、金桔、猕猴桃等。还有云居山茶、佛手、水仙、梅占毛蟹、本山、福云及铁观音等10多个茶种。构成品种繁多、丰富多彩的经济资源,为莆田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四、别具一格的人文地理
  莆田人口众多、劳动力素质高。至2000年,全市共有人口298.97万人。由于自然历史条件和经济基础的不同,80%以上的人口集中于平原及沿海地区,山区人口密度较低。莆田市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以汉族为主,还有畲、壮、回、苗、满、高山、京、蒙古、藏、朝鲜、黎、布依、侗、瑶、白、土家、傣、水、东乡、土族等32个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逐步同化,形成一种民族融合、和睦相处的良好局面。
  莆田的方言称兴化方言,是福建省三大方言之一。兴化方言的形成有着古老的渊源,秦汉之前,莆、仙一带的居民主要是古代闽越人。汉武帝时,大将军朱买臣挥师南征讨伐越王余善后,许多中原将士定居莆、仙。晋王朝时,又有大批中原人迁入莆田。于是,外来的中原语言和当地土著语言混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兴化方言体系。兴化方言介于闽南方言和闽东方言之间,属汉语方言闽海方言群。
  莆田又是福建著名侨乡之一。至2000年底,全市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近70万人,分布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莆田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一衣带水。早在宋初,勤劳的兴化人民不仅与台湾有贸易往来,而且不少人移民定居台湾,为开发台湾作出贡献。1945年10月,中国恢复在台湾省的主权后,莆田、仙游两县又有大批人士赴台。改革开放后,由于湄洲妈祖文化的缘故,莆、台来往更为频繁,促进了两地民间的文化和经济交往,推动了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进程。
  五、光照史册的斗争传统
  莆田人民不仅具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而且富有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抗击外来侵略者和反压迫、反剥削的革命斗争传统。早在封建社会,兴化民众反抗封建压迫和抗倭斗争就此起彼伏,如宋末的陈文龙、陈赞领导的抗元斗争;明末朱继祚领导的抗清斗争;明嘉靖年间广大群众配合魏升、戚继光的抗倭斗争等。自19世纪中叶至辛亥革命,莆田地区农民揭竿起义接二连三,先后爆发了小刀会、兴化黑白旗、哥老会、黄濂起义等,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
  武昌起义的胜利,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辛亥革命的枪声,使统治莆田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土崩瓦解。然而,莆田人民刚刚砸碎了封建枷锁,又陷入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中。
  “五四”运动爆发后,莆田的学生和工农群众积极响应,从而揭开了莆田人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新文化运动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了古老而悠久的莆田,给莆阳大地注入了勃勃生机。20世纪20年代初,莆田的一些先进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于1926年2月建立了隶属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支部——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从此,莆田人民的革命斗争融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洪流之中。
  大革命时期,在中共莆田地方组织的领导下,工农运动如火如荼,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打倒军阀、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斗争浪潮,基层农会组织发展到300多个,拥有会员20万余。国共合作也十分融洽,有力地推动了莆田地区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
  大革命失败后,莆田地区的革命形势一度陷入低潮,面对挫折,莆田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不屈不挠,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坚持斗争。他们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于1927年底建立了中共莆田县委和中共仙游县委。翌年春,又在莆田澳柄山区建立了游击队,成为闽中地区第一支革命武装队伍。1930年,莆、仙两县相继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207团和第108团,建立了中共莆属闽中特委,并于同年12月创建了莆田第一个红色政权——莆田外坑苏维埃政府。红军长征后,中共闽中特委同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进入了艰难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闽中儿女不畏强敌,浴血奋战,创建了闽中游击革命根据地,成为南方8省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15块游击区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中共闽中工委坚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实现了国共两党在莆田的第二次合作。1937年9月,闽中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翌年5月,编入新四军,开赴皖南前线抗日。在整个抗战期间,莆田地区各种抗日组织应运而生,抗日救亡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各种抗日救亡活动遍及城乡。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福建省委南迁闽中,莆田、仙游成为全省抗日反顽斗争的指挥中心,兴化儿女为保卫省委机关和抗日反顽斗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大举进攻解放区。莆田人民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积极开展爱国游击战争。1947年春,组建了闽中游击纵队,转战莆田、仙游、永春、南安、德化等地。1949年2月,在莆田大洋成立了闽浙赣游击纵队闽中支队,成为闽中地区党和军队的领导中心,下辖5个地市、20个县的党组织和游击队。1949年8月,闽中游击支队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解放了莆田、仙游以及闽中各县。莆田人民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抗争与苦斗,终于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六、享有盛誉的文教事业
  莆田兴学重教之风历史悠久、代代相传。莆田人大多数是从中原南奔的书香门第之后裔。梁、陈间,名儒郑露三兄弟自永泰入莆,首先倡学,故有“开蒲来学”的“南湖先生”之称,成为莆田文化教育的开端。此后,私学陆续出现,逐步形成读书的风气。至中唐,因官吏倡学,民间书堂开始建立,福建的第一座书院——“澄渚书堂”于唐大历年间(公元766年)在莆田创办。随后,又相继创办了湖山书院、北岩精舍、东山书院等。宋初,莆田开始创办半官半私的书院和政府教育机构的官学。自北宋中叶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莆田的官学十分鼎盛,民间书院、书堂、义塾、私塾等更是遍布山区和沿海,封建的教育网络在兴化地区基本形成。元代莆田的教育曾一度衰落。但明代之后,莆田的文化教育再度鼎盛,除府学和县学外,各里大都设立社学。清代之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教会在莆仙各地创办了10余所传道学校,使中西文化开始碰撞、融合。19世纪末的“维新运动”,推行新政,废除科举,提倡兼习中、西学,又促进了莆田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后,莆田教育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一些学生陆续前往日本、美国和西欧留学。至建国前,莆田在外留学生达200多人,居全国第一。其中在科技、教育等方面卓有建树和贡献者不乏其人,有的成为国际科技界和学术界的佼佼者。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莆田的教育事业已初具规模,至1949年,莆仙两县共有普通高中校10所,初中8所,小学440所,还有仙游师范学校、圣路加助产护士学校、东山土木工程职业学校、夹漈农业学校、博文财经职业学校、枫江商业职业学校等中等技术教育学校,中专和中小学生总数为5.88万人。但总体教育水平仍属低下,1949年每万人口中仅有中、小学生524.2人,中专学生9.2人,且多集中在城镇和平原地区,山区、海岛的教育仍十分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莆田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50年代末,莆田的教育蓬勃发展,一度被誉为福建省的“高考红旗”。改革开放之后,莆田又举全市之力发展初中教育,完成了“两基”达标任务,实现了莆田教育的历史性跨越。至20世纪末,全市共有全日制大专学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5所,职业中专25所,普通中学151所,小学954所,幼儿园984所,教育质量居全省前列。同时,莆田的科技事业也得到较大发展,据2000年底统计数字,全市拥有各种专业技术人员38215人,其中高级职称1671人,中级职称11231人。共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600多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6%,依靠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在重教兴学的过程中,莆田曾有过科甲相望、簪组蝉联之盛,涌现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唐宗贞七年(公元791年)闽人第一位进士林藻就出现在莆田。据不完全统计,自唐至清光绪废除科举的1145年间,莆仙人中进士者达2374人。尤其是宋、明两代,科甲鼎盛,冠于八闽。仅宋代举进士者即占福建省进士总数的22.5%。这些第进士者中有状元11人。宋代至清末,福建全省共有状元34人,莆、仙两县占总数的32.4%。在宋朝的319年间,莆仙人登宰辅者有蔡京、蔡卞、蔡攸、龚茂良、陈俊卿、叶颙、郑侨、黄庸、陈卓、陈文龙等9人。在历代封建王朝中莆田人三品以上的重要官职者数以百计,知州、知府和知县更是不计其数。进入20世纪之后,莆田仙游两县又有众多的科技巨子、体育精英和政界要人脱颖而出。造就了林兰英、陈宜瑜、黄维垣、闵桂荣等10名颇有影响的院士。同司时,20世纪间,莆田的体育健儿胼手胝足、努力拼搏,不但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颇有名气,而且还取得了辉煌成就,自1921年莆田籍运动员吴德懋在第七届远东运动会上获得五项全能冠军,为中国代表队取得唯一的一块金牌之后,登上全国、亚洲以及世界运动赛领奖台的莆田籍运动员数以百计。另外,近百年问在全国各地党、政、军领导机关任副部级以上的莆田籍领导更是比比皆是。
  莆田文化发达,盛誉八闽,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莆田的文化源于中原文化,唐、五代时期歌舞、音乐、百戏已经盛行。唐代后,书法绘画发展迅速,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许多佳作传世至今,已成国宝。兴化人作传撰文、著书立说始于唐,盛于宋。唐代的莆田著名诗人、文学家黄滔被誉为八闽“文章初祖”。历史上,兴化著作浩如烟海,自唐代至清,多达3000余部,其中宋、明、清三代著书立说者有990人,著作2096部。《全唐诗》收入莆人诗篇30多首。清乾隆《四库全书》收入兴化人著作40部,共748卷,还有存目345卷。这些著作大大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宝库。同时还孕育了不少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如郑樵的史学、刘克庄的诗词、林光朝的理学和蔡襄的文学、蔡京的书法及李霞、李耕的国画等,为中国文化宝库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古朴典雅的莆仙戏也是中国古老剧种之一。莆仙戏是在古代百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源于唐,发展于宋,兴盛于明。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兴化戏更加丰富多彩,形成独特的“兴化杂剧”和“南戏”艺术。明初,莆仙杂剧在“南戏”诸声腔的交流影响下,熔村坊小曲、星巷歌谣、宋元词曲歌舞于一炉,形成在语言、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上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戏剧。至清末,莆仙戏开始出现反映现实、针砭时弊的剧目。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莆仙戏代代相传、深得民众喜爱,至今仍完整保留着传统的艺术精华,被称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广泛流传在莆田、仙游、福清的南部和惠安北部等地,并传播到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集之处。
  七、颇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莆田是个农业市,远古时代兴化地域是闽越族聚居的地方。从汉代起,中原汉人多次大批南迁入闽,部分定居兴化,并用带来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与闽越人共同开发兴化宝地。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垦山围埭、截溪填海,变荒山、滩涂为良田。唐代,福建经济向沿海发展,兴化沿海平原逐渐开发。公元813年,福建观察使裴次元发动群众在黄石垦荒造田322顷,成为向南北洋平原开发进军之始。五代时期,兴化进入全面开发阶段,先后开垦出福建著名的“南北洋”和“东西乡”两大平原。
  莆田历代均以种植业为重点,兼有渔业、畜牧业、林业和手工业。唐代开始种植荔枝、桂圆、枇杷等果树,宋代起得以大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果园区,素有“百果之乡”的称誉。但在建国前的漫长岁月中,农业经济发展缓慢。至1949年,莆仙两县的农业总产值仅1.1亿,人均农业总产值(按农业人口算)只有112元,低于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
  建国之后,莆田、仙游两县进行了土地改革,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同时,注意发挥优越的自然条件,积极推广先进科学技术,使莆田、仙游的农业生产有较大的恢复和发展。但由于“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等天灾人祸,使莆仙两县的农业发展道路几经挫折。至1978年,农业总产值仅比1949年增长了1.63倍。80年代初,莆田农村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地制宜地开展开发性农业,拓展新的农业生产领域,扩大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农业的蓬勃发展。1992年之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莆田的农业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走产业化、高优化、外向化的道路,农村经济出现空前的繁荣。至2000年,莆田全市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已达5.68多亿元,农村经济已从单一粮食生产向农林牧渔并举和非农业发展,农业经济结构日趋合理,逐步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粮食、油料、肉类、水产品总产量分别由1949年的20.24、0.690、0.20、0.49万吨,增加到605.74、25.92、90.68、606.52万吨;乡镇企业总产值已达到410.16多亿元。如今的兴化大地,稻海麦洋,浪翻涛涌,果林菜园,流丹溢翠;东南部海湾碧波粼粼,水天一色,白帆点点,古老的莆阳大地处处呈现着一片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的兴旺景象,洋溢着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莆田的经济贸易历史悠久,颇有特色。早在唐代,兴化的黄石、涵江、城厢、江口、梧塘、西天尾、华亭、庄边、北高、枫亭等地就先后设立商业贸易网点,并逐步形成集镇。宋代时期,黄石已成为莆田、仙游、惠安三县的商业中心,宋、元时期,秀屿的商业已具规模。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2年)倭寇进犯兴化,秀屿与黄石集镇遭破坏,商业中心移往涵江。此后,涵江巨贾辈出,万商云集,号称“百万富商甲全郡”。鸦片战争后,随着鸦片、吗啡、煤油、棉布、火柴等外国产品的大量倾销,涵江出现了外商代理商行。与此同时,一些从事长途贩买的商行应运而生,如瑞裕、大同、泉裕等,将大量的兴化土产品销往外地,又将外地的工业日用品和豆饼、化肥等生产资料源源不断运入莆田。随着商业的繁荣,旅馆、酒楼、时装、首饰品等消费服务行业迅速兴起。20世纪初,兴化商业大兴,涵江有大商行16家,百货商店30余家,棉布店30家。20世纪30年代初,输入莆田的外国商品是辛亥革命时的2倍。抗战期间,东南沿海口岸均被日军封锁,而三江口却有幸对外通航,这给涵江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各地商人蜂拥而至,涵江成为名扬江南的“小上海”。至建国初,涵江大小商店达700余家,从业人数3000余名。第三产业的繁荣发达开阔了莆田人的眼界,一些有识的兴化商人向外地、外省甚至外国发展,因此兴化商人遍布全国各地,故有“无兴(兴化人)不成镇”之说,如福州市有全省首屈一指的“兴化商帮”。有的兴化商人还漂洋过海,远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商。由于兴化人勤劳俭朴,善于积累资本,众多的海外华侨、华人都成为实业家,这为以后莆田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莆田的手工业有着悠久历史。早在石器时代,兴化人已能制作印花刻纹的硬质陶器,唐代出现榨糖工场,宋代已大量产盐,元时建成福建七大盐场之一,清初莆田沿海有三个较大的盐场(全省仅15个)。根据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统计,莆田有盐业生产单位1388户,年产盐4.5万吨,产品销往内地及海外。莆田的纺织业出现于宋代,成为封建时期当地的一个重要行业,但持续时间虽长,发展却很缓慢。莆田的荔枝、桂圆享有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荔枝、桂圆等水果加工场。莆田的港口经济始于明朝,盛于清。秀屿、三江口、枫亭港的海上贸易,历史悠久、兴旺发达,促进了莆田地区手工业的繁荣。造纸、棉纺、冶铁、铸锅、竹木藤器、石木雕刻、抽纱、兴化米粉等众多的手工行业也随港口经济的发展而繁荣。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莆田发展较晚,且速度缓慢。19世纪60年代,随着外国教会的创办,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入侵莆阳大地,利用莆田的廉价劳动力投资办厂。1893年,美国传教士蒲鲁士在莆田创办“美兴印书局”,成为莆田近代工业之始。随后,各教会及外国资本家纷纷效法,陆续在莆田投资办厂。与此同时,本地的民办工业在外商企业的刺激下,也陆续出现。如1911年创办的涵江蒸气机碾米厂、1923年创办的莆田25千瓦火电厂、1924年创办的涵江机械修配厂,以及玻璃厂、炼乳厂、化工厂等。但由于内乱外患,在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莆田的城市工业发展缓慢,至1949年,工业总产值仅416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7.5%。
  八、蓬勃崛起的港口城市
  建国之后,莆田的城市工业经历了一段艰难而曲折的发展过程。1950年至1958年是莆田工业的恢复发展阶段。当时为了适应莆仙两县制糖业的发展,大面积淘汰了土糖作坊,相继建立了18家机械或半机械的小型糖厂。1956年后,又建立仙游糖厂、莆田糖厂等大型机械制糖企业。同时,改造度峰、枫亭、园庄等三家小糖厂为中型机制糖厂。50年代末,莆田的制盐业逐渐形成一大行业,前沁、霞屿的原盐以优质、量大享誉东南诸省,产量居全省四分之一,为全省最大盐场。与此同时,还建成食品、罐头、机械、玻璃、造纸、鞋革和粮油加工等一批小型工业企业。1959年至1978年间,莆田的工业发展缓慢,从1959年起工业产值逐年下降,1962年总产值仅剩下6033万元,年平均下降13.4%。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期间,莆田新建了一批企业。1965年,工业总产值又恢复至9805万元,年平均递增27.5%。1966年至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等原因,莆田的城市工业处于徘徊状态,年仅递增5.3%,1976年的工业总产值为1.74亿元。1979年至1983年,莆仙两县在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中,工业生产进入稳步发展阶段,1983年的工业总产值达3.56亿元,年均递增6.8%。尽管如此,莆田的城市工业基础仍然很薄弱,居全省最后一位。
  莆田建市之后,制定了“开发湄洲湾,振兴莆田市”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港口经济,相继出现了鞋革、啤酒、玻璃、纺织、塑胶、机械、电机、拆船、电子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莆田的主要工业行业。至1988年,全市拥有工业企业2.15万家,比1983年增加1.85万家,职工总数26.08万人;工业总产值达19.77亿元,年平均递增40.9%,增长幅度居全省各地市首位。1989年至1991年,根据国家治理整顿经济秩序的有关政策,莆田的工业在治理整顿中稳步发展。至1991年,全市工业产值又迅速跃升至37.24多亿元。1992年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莆田的港口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新兴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产业比重逐步上升,传统工业逐步下降,产业结构由初级化、小型化、劳动密集型经济向高级化、大中小并举、劳动密集型与资金技术密集型相结合和外向型方面发展,形成了食品、鞋革、电子、机械、建材、化工等主导产业,并享有“鞋城”、“啤酒城”和“电子城”之美称。至2000年底,全市工业总产值达265.20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241倍。
  改革开放之后,莆田市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水、电、路、运输和邮电通讯等。仅建市的前15年间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3.76亿元,建成了湄洲湾北岸供水一期工程、涵江北洋供水工程、市第二自来水厂扩建工程以及仙游1.2万千瓦热电站、九仙溪一级电站、木兰电站等;完成了福厦公路莆田段、福泉高速公路莆田段、城秀疏港公路、三郊线仙游段公路和秀屿万吨杂货码头、湄洲湾3000吨对台客运码头,以及秀屿3000吨集装箱码头、湄洲湾3.5万吨码头等新、扩、改建任务。同时,木兰溪防洪工程、市体育中心、新市政广场等重大项目正在紧张的建设之中。至2000年底,全市公路养护里程达1431.98公里,比1949年增长100倍;城乡电话交换机用户达361982户,移动电话用户150266户,实现莆田通讯的历史性跨越。城乡居民生活跃上新台阶,生活消费从传统短缺型、非市场化向充足型、社会化转变,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全市城镇居民人年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6388元,农民人均年收入已达3253元,广大农村已初步实现小康,正向宽裕型小康迈进。
  20世纪末的莆田市,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逐步向新兴港口城市迈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莆田市委、市政府注重城市建设,进行三次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不间断地推行城市绿化工程,使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功能逐步完善,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齐头并进。至2000年,城区面积已扩展至5平方公里,新建、改建市政道路20多公里,城厢市区形成了“四纵四横”的路网结构,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一批公用设施动工建设,新建、扩建了7个各具特色的公园,城区绿化覆盖面逐步提高,树立了城市的新形象,实施了“双十百万工程”,并在全市推进小城镇的新村建设,乡村面貌大为改观,形成了新兴港口城市的雏形。
  总之,新中国成立后,莆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壶山兰水,沧桑巨变。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市场经济繁荣发达,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知识出处

百年莆田

《百年莆田》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莆田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充满苦难与抗争、坎坷与顺境、失败与成败、挫折与辉煌的交响乐。在漫长的历史征程中,兴化儿女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终于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小康生活。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