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明月峙东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仙游联册》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781
颗粒名称: 千秋明月峙东山
分类号: I269
页数: 2
页码: 20-21
摘要: 本篇记述了仙游城东郊的风景胜地东山的历史建筑情况。
关键词: 东山 建设 历史

内容

东山,俗称“东海山”,是仙游城东郊的风景胜地。山上乱石叠磊,风吹石动,音如鼓响,因此又名“石鼓山”。秀丽的木兰溪,流经此山北面。东山饱含着山光水色,别有韵致。山之附近还坐落着不少古迹名胜:其北面有远在二千余年前的汉代古迹鸡子城,有五百年前明代建的金凤桥,有雕刻艺术冠于八闽的东门石坊等;山之南向,有始建于元代的双林书院以及温泉等。宋黄岩孙《仙溪志》中载,仙游城有“西接蜚山,东列石鼓”之胜。蜚山是仙游城的象征,而东山能跟蜚山并提,可见它在历史上地理形势的重要。
  东山寺处在东山之麓,建于明代中叶,是仙游的古刹之一。因年代久远,修葺者再。寺前砌有广庭,庭之左右,有两棵自三百年前明代培植遗下的龙眼树,苍郁婆娑;庭之四周,鲜花照眼,绚丽宜人;庭中央辟有莲池,盛夏时节,池中莲花开放,锦鳞浮泛,逸趣盎然。步上庭阶,山门上方挂有黑地漆金的“东山寺”三字匾额,为现代名书法家虞愚之笔。山门内为天王殿,殿梁正中,挂有宋代名人朱熹手书的“文明气象”遗匾,每字约四十厘米,行楷,落款处刻有“晦翁”及“朱熹”印章。(按:朱熹南宋时人,斯寺还未始建,此匾必辗转民间,后为寺僧所得,幸得保存至今。)
  寺后山顶上,即东渡塔所在。塔高约十米,七级实心,八角造形。底层浮雕有护塔将军,线条粗犷、须眉毕露,是古代刻工中写意之精雕。塔基周长约十二米,拱以雕石栏杆。此塔建于明初,现为我县城郊有名古塔。几百年来,它一直被赋予有关保卫仙游城城防和地方科第盛衰的传说,因而又名“将门塔”。倚塔远眺,风光无限,仙城新景,尽收眼底。俯瞰则兰溪似带,仰观则圆天如盖,苍穹无际,令人有振衣千仞之感。塔之附近,有“绮云洞”、“伏虎洞”诸胜,绮云洞石上,有明尚书郑瑞星题刻,一联云:
  经喧贝叶,咫尺绮云环法界
  塔势崔巍,千秋明月峙东山
  附近还有郑瑞星题书的“石鼓”石刻,至今保存完好。
  郑瑞星(1547-1605),字廷奎,折桂里灵山(今榜头镇灵山村)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授河南信阳知州,因秉公执法得罪权贵,被调往广东崖州。在崖州知州任上,努力调整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使地方得以安定。后升任刑部郎中;后宫一个有权势的太监烧毁了三座宫殿,瑞星依法给予处置而得罪奸党,被降为赣郡通判。瑞星发现地方专卖权被朝中的权宦所操纵,便奏禀朝廷,陈述弊害,使专买权归还赣郡。时当地盗贼出没于港湾水域,劫掠过往商船,瑞星亲自勘察地形,构筑河障,率兵清剿,保护商船顺利通航。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告老返乡,捐献历年积蓄,发动民众在榜头赤荷村溪口筑坝截流,开渠引水,灌溉旱地;并利用水渠落差,修建水磨房,供乡民磨麦,这条水渠被称为“官陂渠”。

知识出处

仙游联册

《仙游联册》

出版者:海峡书局

本文记述了仙游地区的对联及其文化内涵,反映了民间的特别景象和生活状态,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其一,作者在资料收集上费尽心机,上访宿耆,下探坊间,不但广搜,而且细校,完成了本书的地方对联文化掠影和境内名联选萃二大部份。其次,对联展示靠书法来传达,本书重点关照了当代仙游书家对联书法创作的情况。最后,根据仙游古邑民居的特色,其厅堂、大小房等联句内容遵循一定的规矩,又结合现代新居的情况,简明地分门别类地归纳出可资参照的实用联句。书中汇集了许多难能可贵的民间对联素材,是认识仙游乡土人文文化的一座桥梁。

阅读

相关人物

郑瑞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仙游城东郊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