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梅妃》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516
颗粒名称: 序二
页数: 3

内容

梅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唐时,开元名相张九龄的《和王司马折梅寄京邑昆弟》诗称梅花为“南国树”,《庭梅咏》写梅花“不受岁寒移”,寄托守正不阿的人格气节。安史之乱后,始用美人比喻梅之高洁。北宋前期,林逋始以梅枝、梅香、水、月组合的咏梅开创了梅花作为高洁人格象征的新主题。苏轼黄庭坚时代的诗词,普遍以美人形象比喻梅花,常言梅花为美人之魂。文人诗词多誉梅花为花王,夺了牡丹之位。宣和年间,李纲的《梅花赋》、晁说之的《枕上和圆机绝句梅花十有四首》之五,相继把梅妃作为梅花的象征。宋本《梅妃传》的问世,使梅花的人格象征更具体更形象。南京师大教授程杰相继出版《宋代咏梅文学研究》与《梅文化论丛》两书研究梅花,指出:“生气”与“清气”、“骨气”,是宋人确立的梅花三大象征意义;如今融入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之中,成了精神财富(后书16—17页)。1929年,民国政府通令梅花为国花。2005年两会期间,陈俊愉教授等62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联名提案(到2007年3月有102名两院院士签名),建议把牡丹、梅花确定为中国的双国花。江梅妃是梅花的人格象征,在中国梅文化中的地位无可取代,影响深远。
  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强盛的是汉朝的文景之治与唐朝的开元盛世,外国人羡慕之余而衍称中国人为汉人、唐人;如今,以“唐人街”命名的城、街遍布全球各地。尤其是开元盛世,因唐玄宗与杨贵妃、江梅妃的故事流传甚广,人们至今津津乐道。正如张乘健《〈长恨歌〉与〈梅妃传〉:历史与艺术的微妙冲突》一文指出的:“自宋代以来,中国的才子佳人文学中的佳人基本上是梅妃型的了。盛唐文化的形象化代表是杨妃,宋明文化的理想化标本是梅妃”(载《文学遗产》1992年1期)。宋本《梅妃传》把江梅妃这个历史人物塑造为忠贞兼备的中国理学理想的女杰,在海内外的影响很大。清高宗多次诗吟,德国人歌德翻译梅妃的《一斛珠》诗,1962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与70年代海外华人张大千等人纷有吟诗。90年代后,国家领导人杨成武、叶飞等人与国际科教文组织人员等纷纷参观浦口宫。
  浦口宫是福建境内记载明确、至今保存完好的最早的宫殿式里社,重修为微型皇宫建筑;是中国唯一主祭江梅妃的宫庙,因而闻名。台湾沦日期间的民国初期,丘逢甲、洪弃生等许多台湾诗人纷纷咏颂梅妃,怀念祖国。浦口宫保存有张群、于右任、陈肇英等台湾名人的遗物,弥足珍贵。改革开放后,吴鹤云少将等许多台湾同胞前来参观,缅怀故人。
  浦口宫的附属建筑飞云庙主祭雷海青。雷海青是唐玄宗时的梨园乐师,拒绝为安禄山奏乐而殉国。唐·李绰《尚书故实》载:海青神灵助唐军收复长安,云遮“雨”头只露“田”字(此后衍称田公元帅)。玄宗封为梨园总管,“命天下梨园祀之”。此后在全国范围内雷海青最早成为兴化的“田公元帅”戏神信仰。《辞海》“雷海青”条记述:“旧时莆仙戏、梨园戏等剧种所奉田公元帅,一说即雷海青”。可知,“田公元帅”雷海青信仰源于莆田后;再发展为泉州梨园戏,福建木偶戏、竹马戏、闽剧、高甲戏、芗剧、闽西汉剧,广东的潮剧、正字戏,江西的大腔戏、小腔戏、四平戏与安徽等地的戏神信仰。还传到琉球、台湾等地。由于江梅妃与雷海青均是在安史之乱时就义;莆仙戏源于唐代成于宋元时代,是早期南戏的一个支派,至今保存唐宋戏剧的遗存最为丰富。因此,莆田人一直传说江梅妃、雷海青与莆仙戏的诞生有关。浦口宫的附属建筑飞云庙誉称兴化戏神第一庙,莆仙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予以保护;浦口宫及飞云庙具有南中国戏神信仰发源地之一的研究价值。
  是为序。
  2007年12月11日

知识出处

江梅妃

《江梅妃》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江梅妃的研究成果及资料汇编。有关梅妃的记载散见于史志、诗词歌赋、小说笔记与戏剧中,为了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收集整理了六年,终成此书。

阅读

相关人物

傅庆定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