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家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家家训》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176
颗粒名称: 李氏家训
分类号: B823.1
页数: 7
页码: 001-007
摘要: 本文收录了李氏家训格言,详尽的解读了李氏家训、庭诰、家诫、家范、家法的含义。
关键词: 李氏 家谱 家庭道德

内容

一、孝悌。《圣谕广训》曰: “敦孝悌以重人伦。”夫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也。人不知孝父母,独不思父母爱子之心乎?方其未离怀抱,饥不能自哺,寒不能自衣,为父母者审声音、察形色,笑则为之喜,啼则为之忧,行动则跬步不离,疾痛则寝食俱废,以养以教。至于成人,复为授家室,谋生理,百计经营,心力俱瘁。父母之德,实同昊天罔极。人子欲报亲恩于万一,自当内尽其心,外竭其力,谨身节用,以勤服务,以隆孝养。毋博弈饮酒,毋好勇斗狠,毋好货财私妻子。
  二、忠信。孔子曰: “主忠信”,为君子之自修,所以成人材而进德也。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必以是为主焉。忠者,尽心之谓。凡处心积虑,务宜内竭其忱,而无一毫苟且相就之思以自欺。其寤寐则表里之间足以相质,而一念之忠,可告天祖矣。推此心以达用,隐而家居,足以事亲从兄,必伸其仁义之心而无憾;显而朝廷,足以致君泽民,出入于死生之地而不摇。信者,诚实之谓。凡私居屋漏,务宜尽去其伪,而无一毫缘饰文貌之具以自损。其性天则始终之际有其不渝,而一念之信足格豚鱼矣。推至诚以应酬,穷而闾里,言必践、行必果。刑于家庭,则孚于乡邑,达而寮友,勿参以二,勿杂以三。服于同寅,则获于君上。由是乡党视为仪型,风俗由之表率。
  三、礼义。《圣谕广训》曰:明礼让以厚风俗。盖礼为天地之经,万物之序。其体至大,其用至广,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尊卑贵贱;冠婚丧祭,非礼不备;郊庙燕飨,非礼不行;是知礼也者风俗之原也。然礼之用,贵于和,而礼之实存乎义。固礼者立身之本,义者制行之道,以礼持身则动容中矩;以义制事则经权咸宜。礼义,人生不可斯须去身也。盖礼义者,人心之德。人能以礼存心,非礼勿动;以义存心,非义勿为;礼之所在,即致身以狥礼,不敢以惜身;义之所在,即舍生而取义,不敢以惜生,皆人生之大节也。
  四、廉耻。孟子曰: “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又曰: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是谓廉者,有所不受。耻者,有所不为。不廉,则不顾礼义,因以无耻。无耻,则止图苟得,更以不廉。二者有相因之理。夫人不廉,必贪利丧德。达则欺君嚼民,穷则疏亲薄友,丧心害理,败名坏节。然贪而有耻,犹不过好利而已。苟寡廉而鲜耻,则辱身贱行,一切苟且,无所不为。人至无所不为,于禽兽何择焉?夫人岂无羞恶之心也,特昧于物欲,而不知自反耳。譬如见一利焉,其知非义,廉者弃之,何等清高,贪者取之,自谓得志。然午夜猛省,未始不自惭愧,而妻子问焉,多亦难以直告,是即羞恶之心也。苟能充之,何往不臧。独不思古人有非义授以万钟、惠以千金而不受者,非不欲利也,盖因其廉而不苟得也。有临大节而死忠、死孝,杀身以成仁者,是人非不欲生也,盖耻其苟且得生,不为也。故男子廉而有耻,必不窃;女子廉而有耻,必不淫。苟能励廉节、存羞恶、取与不苟,行止正大,自然乡邑钦崇,宗族推重,而光前裕后之事,悉在是矣。是故孟子曰: “耻之于人,大矣。”可胜言哉!五、婚姻。孟子曰: “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然或不能慎之于始,鲜不贻悔于后者,则婚姻之道不可不讲也。司马温公曰: “凡议婚姻,当先择其婿与妇之性行及家法何如,勿苟慕其富贵。婿苟贤矣,今虽贫贱,安知异日不富贵乎?苟为不肖,今虽富贵、安知异日不贫贱乎?至于妇者,家之所由盛衰也,必择其门户相当,儿女相配,家政庄严,母范端方者聘之。苟慕一时之富贵,不察贤否,甚至富贵骄人,轻其夫家,傲其舅姑,放肆不羁。是所图者目前,而所失者终身。”朱子曰: “嫁女择贤婿,毋索重聘;娶妻求淑女,勿计厚奁。”良有以也。
  六、丧祭。孔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故丧祭者,皆人子自尽之礼也。要当敦诚憨而崇正道,不可慕虚文而涉诞妄。
  七、耕织。食之道,生于地,长于时,而聚于力。本务所在,稍不自力,坐受其困,故勤则男有余粟,女有余帛;不勤则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其理然也。愿吾人尽力农桑,勿好逸恶劳,勿始勤终惰,勿因天时偶歉而轻弃田园,勿慕奇赢倍利而辄改故业。苟能重本务,虽一岁所入,公私输用而外,羡余无几,而日积月累,以致身家饶裕,子孙世守,则利赖无穷。
  八、教读。《圣谕广训》曰: “隆学校以端士习。”古者家有塾、党有庠、州有序、国有学,固无人不在教化之中。专其督率之地,董以师儒之官,所以成人材而厚风俗,合秀顽、强懦,使之归于一致也。孔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又曰: “君子博学于文。”圣人以敏学尚焉,况庶人耶?虽然,学亦未易得也,要其责在父兄也。圣贤之业,原无捷得之理。若今日教以所知,明日即望其所能,否则弃之,是督责过急之误也。又有子弟者,徒有读书之名,而无进修之实,虽穷年呫哔,虚掷韶光,是父兄之姑息所误也。所恃为父兄者,启其德性,遏其邪心,固不可以迫竭也,抑无容于姑息也。惟其勤而有常,专而无间,俾子弟日积月累,一旦豁然贯通,即不必扬名显亲、亦不愧于士人之列。故人乐有贤父兄也。然学校之隆,固在司教者有整齐严肃之规,尤在为士者有爱惜光阴立身之意。勿好逸恶劳,勿始勤终怠,勿因时所迫而轻弃诗书,勿因势所穷而轻改故业。词曰: “门外光阴过隙驹,窗前事业意何如?欲扳天上三秋桂,须读人间万卷书。雨露不滋无本草,风云只化有鳞鱼。相如不奋题桥志,安得高乘驷马车? ”为学者,可不励其志哉?(录自清李维富等纂修湖南株洲《李氏支谱》乾隆五十四年锦绣堂刻暨抄本)一、修谱系。一本源流之谊,必有谱以载之,而后上可以稽祖考之渊源,下可以别子孙之行派。此家之所首重者谱也。须遵十五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之例,庶宗派一望而可知先泽长留于不坠耳。谱系既明,夫然后可议宗法。先儒谓宗子法立,则人知尊祖重本,是故大宗之法,百世不迁,合族共宗之。小宗之法,五世而易。其继称者,亲兄弟宗之,其继祖者,从兄弟宗之,其继曾祖者,再从兄弟宗之,其继高祖者,三从兄弟宗之。宗法既立,则事皆有所统摄,庶人人可知敬宗收族之义。然非修明谱系,则支派莫辨,宗法亦无从而立也。故修谱系与立宗子之法,实相为表里云。
  二、重祠宇。祠宇之设,所以萃祖考之涣,联宗族之情,教子孙之孝者也。是故寝室必尊严,堂庑必轩整,门庭必重峻。春、秋而行祀典,必豫为洒扫而清除,使为子孙者入室而如将有所见焉,则先灵安矣。
  三、志坟墓。藏祖宗之体魄者,坟墓也。孰不欲世守而弗失?但常人之情,远则怠,怠则忘。加以陵谷变迁,子孙式微,遂使同于荒冢,甚至夷为牧地者有之。噫,先茔不守,曷用子孙为?故祖宗丘墓不论远近新旧,必须立碑刻记,庶永远不致遗失,且人亦不敢废毁也。
  四、谨祭祀。士庶之祭,莫重于先祖。要必使子孙之精神与祖考之精神浑合无间,而后可以言祭。今人非不有春秋二祭也,然陈设拜跪只为具文,求其有如在之诚者鲜矣,尚望先灵之来享乎?本祠祀祖向有定例,届期必尽诚敬肃,衣冠随班拜跪,不得任意后先。各宜凛遵。
  五、孝父母。《诗》曰: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人苟念及父母生我之劳,则罔极之恩,岂可不思图报于万一哉?故人子之于父母,必尽心尽力,竭奉养之道,严禀命之礼,而尤在乐其心,不违其志,依依膝下,孺慕以终其身。至于饮食几杖之下,则又必导其妻子共体亲心,而先意承颜焉。要而言之,则《孝经》所云: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言足尽事亲之道矣。否则不念劬劳,甚且缺于奉养,逆于言色,则不孝之人自有天谴,而我合族亦必鸣鼓而攻。
  六、敬长上。读《少仪》之文,事莫先于敬长;诵《行苇》之什,情尤切于敦宗。今人自幼把一个气质骄惰坏了,至于老大不改,宗族恶之,乡党疾之,殊可痛也。故卑幼之遇尊长,无论同姓异姓,皆必执子弟之礼,毋敢遽色,毋敢疾言,毋敢并行,毋敢并坐,凡以敦弟道也。其或因小有才名,或家计丰厚,便侈然自肆于宗族乡党之间者,尤属可鄙。无论非卑幼,所应尔如此,小器亦非所以为大受之基也。我族人幸毋蹈此恶习。
  七、和兄弟。兄弟者,分形同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食必同案,游必共方,何其亲与。及长而或渐生嫌隙,甚且变起阋墙者何哉?其故有二:一在听信妇言;一在争竞财产也。夫妇言之来,必吾于骨肉之恩薄为彼所窥,然后得试其巧舌。我苟兄友弟恭,如大被之同眠,如荆花之不散,则妇辈虽有间言,亦无从而入。久之,自可观型而成一家之和气也。至若财产,尤属身外之物。苏琼谓天下难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人苟思及此,当无不泫然涙下者,而尚忍为争端乎?至于妯娌,亦宜各尽其职,共相友爱,以佐夫子。我族中苟能如是,则家道之昌,有不隆隆日起者哉?八、端品行。一生之所关系者,莫过品行。何以为品行,即孔子所谓“行己有耻”是也。故端方之士,恒虑抱惭于衾影。而堕落之人,不难逞志于乡曲。始由一念之差,终至善恶之异,可不谨哉?甚而或嗜酒,或纵博,或贪淫,或好斗,小则倾家荡产,大则灭性亡身。此其为祖宗之玷者又多矣。人即至愚不肖,何苦而为此。惟是清夜自思,惕然修省。由是一立品必为上等之品,一制行必为上等之行。事事检点,不肯苟且偷安,将来自然品行端方,不致堕落。
  九、择交游。凡人败家丧品,固由在己之不能自立,而亦往往因交接匪人,习染而致。《语》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真确论也。盖人日与正人居,则所闻皆善言,所见皆善行,吾亲炙既久,自不知不觉日进于高明之途。苟或群居,终日夸游、谈喜晏乐,所引诱而群习者,皆下品之事,吾虽欲不流于污下,而其心且有不能自主者。呜呼,交游可不慎哉?愿我族人于益友则亲而近之,于损友则敬而远之,庶可以保身保家,不致玷辱宗祖。
  十、训子孙。子孙之贤不肖,门户之盛衰因之,父兄之教与否,子孙之贤不肖因之。先正云:“有书不读,子孙愚。”又曰:“养子不教,父子过。”是以君子躬仁义以导之,择师友以辅之,明经史以诲之,庶德业修举,学问成就,处为良士,出为良臣。即秉质愚戾者,亦可涵育熏陶,渐返其德性。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或失教,愚不能使之明,俗不能化之雅,岂尽子孙之过哉?孟子曰: “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 ”夫不中、不才尚不可不养,况中才乎?
  十一、严闺壶。盂母曰:“妇人之礼精五,饭,幂、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矣。故有闺门之修,而无境外之志。”此真闺训之极则也。古者,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其防范甚严。即妇人之情,诸姑、伯、姊,不无慰问,然亦不过使人通信遗而已,岂有造诸往来,群居笑语,及于闺门之外者哉?凡为丈夫者,尤宜正身表率,且必交接正人,非骨肉至亲,妇女不得与之相见。彼夫踰闲荡检,其由来盖有渐矣。至若少年妇女,寺院游观,尤为恶习,所当痛惩。
  十二、慎婚姻。凡议婚姻,当先察其婿与妇之性行及家法如何,此固不易之论已。然又必须门户相当,气味相合。何也?各等人家,日用起居有各等规模,儿女自幼习惯,一旦过门,行所无事,毫无勉强,上下大小自能相安。倘或彼此行为隔别,一旦为婿为媳,意见相左,言语不投,甚且因责备求全而不通往来者有之矣。是以婚姻必当谨之于始,始或不谨,又当忍耐含容,渐渍驯扰,以全儿女情谊,使必求全责备,势必室内不能安,甥舅不能协矣。至于老亲旧戚,尤不可慢,其道不在过于周旋,多费礼物,只须亲敬于相接之时,提携于困乏之际,虽情性拂戾者,亦不至以不情见责,况知礼明义者乎?
  十三、睦邻里。邻里者,朝夕相见,彼此相助之人也。近人于邻里,外貌非不笑语相亲,乃少有不合,诟詈之声遂达于闾巷。此最为恶俗,而当痛改者也。必也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庆吊之文不可缺略,有无之际相与周通。其间有口角争讼者,必以情理排解之。或自处富厚,更要嘉意周旋,穷困者周之,有急者助之,能隐密不使人知,更为厚道。其或自处贫乏,必凡事以理自守,安分待时,不可生忮嫉之念。如此,庶使人望而称为仁里,又安见今俗之不古若哉?
  十四、务生理。昔许文正公教人,常以治生为急。盖人无生理,则无常乐,无常乐则必游手好闲,渐入匪类。生理无论大小,但各有定业,即生理也,大要勤之一字可以尽之。夫士农工商,各有本业,皆可成家,仰事俯畜,庶有所赖。若纵恣优游,治生无策,家计有余,亦止苟安旦夕,家资不足,顿见饥寒切身。我族人幸各矢志自强,任劳任苦,以生理是务,毋至窘急,徒怨天尤命也。
  十五、崇节俭。财,以费用之而不足,以俭用之而有余,此恒理也。况人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奈何好为侈靡,而不为子孙养无穷之福哉。故成家之人,每好勤而且俭。荡产之子,恒喜逸而且靡,其道确乎不易。为人子孙而不念此,则忘前人克家之苦,为人祖父而不念此,则贻子孙困穷之路。节俭两字,乃治家之宝也。至有不知节俭之道,而一切过为鄙啬,或为大方之所窃笑者,则又吾族之所不取。
  十六、急国课。朝廷之大章,首重课税,草野之大事,先办钱粮。此固其势之不得不尔,而亦其职之所宜自尽者也。使国课不早完纳,以至拖欠,将追呼日来于前,鞭扑且乘于后,斯时盖不能无身家性命之忧矣。我族中须念,身为王民,食德已多,而区区什一之赋,尚敢我缓于输将哉?至若轮值粮排之任,尤当悉心办理,万不可挪移惜用。倘自贻伊戚,受累非轻矣。俗语云: “若要安,早办官。 ”此金石之言也。
  (录自清李小池等纂江苏江宁夏庄《李氏宗谱》光绪十三年敦本堂木活字本)
  少年欲立志操,见世间膏梁子弟,当以俭素胜之,不起羡慕之心。见人居处华洁过度,凉榭温室,洞房窈窕,则思颜氏陋巷之安。见人之甘脆肥脓,则思尼饭蔬饮水之乐。见人佩服车舆,犀象珠玉之珍,则思子路衣敝缊袍之温。若能置吾言于座右,常作如是观,庶免鄙夫陋人之称。见贤思齐见,不□惕然徏自省,则可入圣贤之城。古人不难到顾力行何如耳?然自上世以来,清白继承,训诫子孙具有家法,凡我同宗之人,自今当遵守,罔敢失坠,以修身正心为本,以明德谨行为用。父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毋断书香。毋习游荡,毋好斗狠,毋事争讼,毋以少犯长,毋以强凌弱,使一乡之人称为善士,四海之内知为礼法之家。庶不负我祖期望之意,咸曰唯遂书而倡之壁。吁,庄简之言,可为万世之法也,是宜祀之于学。陈子翚赘曰:山川炳灵,笃生贤哲。忠肝义胆,为世屈轶。瘴海蛮烟,死生如一。肖像乡庠,过者必式。
  (录自泰宁县朱口镇《李氏族谱》)
  耕夫役役,多无隔宿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
  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衣,须念织女之劳。
  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
  交有道之朋,绝无义之友。取本分之财,戒乱性之酒。
  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
  若能如朕斯言,富贵功名可久。
  (注:唐太宗百字文)

知识出处

百家家训

《百家家训》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集纳了全国203个姓氏的370则家训格言精品,该书详尽的解读了家训、庭诰、家诫、家范、家法的含义。读者从书中既能了解我国历代家训之概貌,又能体会到古人在处理家庭关系、教诲子女方面呕心沥血之深情厚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