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信仰在“西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妈祖之光》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008
颗粒名称: 妈祖信仰在“西域”
分类号: B933
页数: 3
页码: 002-004
摘要: 本文原载2015年1月17日《湄洲日报》,又载《中华妈祖》2015第1期,介绍西域的妈祖信仰。
关键词: 文化 西域 妈祖信仰

内容

在古代,狭义的西域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地区;广义的西域指越过狭义的西域向西所能到达的地方,包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直至欧洲东部、非洲东北部。
  西域的妈祖信仰与明代郑和下西洋有密切关系。
  宣德六年郑和所立的著名的“郑和碑”中记载:“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北,固远矣,而程途可计。若海外诸番,实为遐壤,皆捧琛执贽,重译来朝。皇上嘉其忠诚,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由占城国、爪哇国、三佛齐国、暹罗国,直逾南天竺、锡兰山国、古里国、柯枝国,抵于西域忽鲁谟斯国、阿丹国、木骨都束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文中的“其西域之西”中的“西域”指狭义西域,若与下文“迄北”对应,可作“西部疆域”解;“西域忽鲁谟斯国”中的“西域”指广义西域,临印度洋。木骨都束国,是被称为非洲之角的索马里共和国首都,临印度洋,郑和下西洋曾两度访问这个国家。
  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郑和带着明成祖朱棣圣谕,率领由200余艘大船和2.8万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依靠对海神妈祖虔诚崇拜凝聚船队心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宣德五年(1430年)第七次下西洋前,郑和在太仓、长乐二宫大兴整修工程,并分别撰立碑记《通番事迹之记》和《天妃灵应之记》,留下船队出使与天妃妈祖相关史料。其中《通番事迹之记》回顾前六次下西洋过程,《天妃灵应之记》中也记述历次郑和下西洋遇到困难时妈祖的灵验故事。关于妈祖在七下西洋中帮助郑和的详细故事,出现在不同时期描写妈祖显灵故事的书籍中,如《天妃显圣录》《湄洲屿志略》《敕封天后志》《天妃延降本传》等。
  郑和下西洋促进妈祖信仰的传播。《天妃灵应之记》碑记述说,天妃神灵的感召显应,难以一一枚举,天妃的神灵无所不至。据《天后圣母圣迹图全集》卷一载:“永乐七年,钦差太监郑和往西洋,水途适遇狂飙,祷神求庇,遂得安全。”永乐帝对妈祖的护佑之功十分重视,永乐七年正月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赐庙额曰“弘仁普济天妃之宫”,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及三月廿三日遣官致祭。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归来后,永乐帝意识到妈祖精神对郑和的航海事业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亲自撰写了《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碑文。该碑文主要内容是说明朱棣皇帝力主航海事业是站在国家利益上,发展对外搞好友好关系,也表示了他对妈祖的崇高信仰。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碑文上附诗一首,其中有“湄洲神人濯阙灵,朝游玄圃暮蓬瀛。扶危济弱俾屯享,呼之即应祷即聆”句。朱棣御制歌颂妈祖的诗作,影响深广。据《湄洲屿志略》,郑和七下西洋活动中曾多次举行祭拜妈祖仪式。
  历史上郑和七下西洋为代表的海上丝绸之路与妈祖信仰国际传播产生互动效应。有碑文记载“(番)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忽鲁谟斯国进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阿丹国进麒麟,番名祖刺法,并长角马哈兽;木骨都束国进花福绿并狮子;卜刺哇国进千里骆驼并驼鸡;爪哇、古里国进麋里羔兽”,“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赍捧金叶表文朝贡”,把与西域诸邦友好交往视为天妃灵应的结果,赞扬天妃之圣德。
  郑和带着妈祖信仰开辟亚非的洲际航线,也带去了妈祖信仰文化。《郑和航海图》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约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图中以指南针标明方向列举自太仓至忽鲁谟斯(今伊朗阿巴丹附近)的航线共56线。值得一提的是,郑和下西洋的过程在传播妈祖信仰的同时,也获得了“西域”各国对中国人郑和的崇拜与纪念。郑和小名三宝(保),人们为了纪念他,有的将地名称为“三宝垄”、山名为“三宝山”、石洞叫“三保洞”、井叫“三宝井”,有的还供奉着“三宝公”坐像等等,出现浓厚宗教色彩的“郑和崇拜”。郑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功伟绩并没有归功于自己,而是归功于妈祖,于是,这种无私无我妈祖性格的海洋精神,在“西域”也形成了妈祖信仰。
  (原载《中华妈祖》2015年第4期,2017年2月6日《中国海洋报》转载)

知识出处

妈祖之光

《妈祖之光》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有关妈祖文化的文章,分为播照环宇、辉耀史河、闪烁民间、出彩艺文、沐浴人事、光映论坛等六章,包括有《海外妈祖溯祖庙》《妈祖信仰在美国》《妈祖与海洋文化》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