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精神的社会意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妈祖精神摭谈》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531
颗粒名称: 妈祖精神的社会意义
分类号: B933
页数: 6
页码: 049-054
摘要: 妈祖作为至善至美、大仁大爱的道德楷模、对人们如何立身处世具有多方面的警示作用。一、伟大出自平凡,二、立身必先立德,三、付出不求回报,四、公道自在人心。
关键词: 社会意义 妈祖精神 信俗活动

内容

妈祖短暂的二十八年人生,与妈祖文化一千多年的传播历史,是一个恒等式,如何从这个变量上揭示这个不等式的答案,是值得认真思考和探讨的。纵观煌煌史册与芸芸众生,历数匆匆过客与漫漫人生,人之寿命有长短,人之财富有多寡,人之仕途有顺逆,人之声名有毁誉,然衡量一个人功过是非的评判标准,归根结底是这个人的德性、品行给人们、给社会、给历史留下的印记。妈祖作为至善至美、大仁大爱的道德楷模、对人们如何立身处世具有多方面的警示作用。
  一、伟大出自平凡“伟大出自平凡”是一句饱含沧桑的历史警言,又是一句深刻睿智的哲理格言,也是一句世人皆知的社会名言,这句话本身就具有伟大而平凡的朴实元素。当人们去研究妈祖、了解妈祖、认知妈祖、感悟妈祖的时候,就会越发深刻体会到这句话放在妈祖身上是何其贴切、真实而生动。对于千百万虔诚的信众来说,妈祖的伟大和平凡,几乎不用引经据典,也不必太费心解释。当你面对妈祖神像烧香叩头膜拜的时候,看到的是神威赫赫、灵验异常的伟大神灵,而当你走进民间探访妈祖平实感人的事迹时,又真切地感受到妈祖就是我们身边亲切的邻居、清纯的村姑、慈祥的婆婆、贴心的亲人,是真真实实的平凡之躯。人们热爱她、纪念她、崇拜她,既慕于她的伟大,又源于她的平凡。
  伟大与平凡的命题,虽早已有之,道理明明白白,但如果要作为一个辩题拿到台上去,恐怕正反两方要展开一场唇枪舌剑的激辩。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伟大出自平凡没有多大异议,也能从历史故纸堆中找出许多伟人贤人名人加以印证,如:孔子当过吹鼓手,厄于陈,却成为儒学的创始人;韩信流落街头几乎潦倒,却成为勇冠三军的统帅;司马迁从屈受宫刑的图书馆员而成为开创史学的鼻祖;诸葛亮从躬耕陇亩而成为神机妙算的军师;等等。但是要践行起来,却不那么简单。前些年流行一句话,叫作“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从鼓励树立远大理想角度讲,这话并无大错,问题在于一些人片面理解,拿个别当一般,以为一万个士兵都能当将军,因而只想将来当将军,不想眼下当好士兵,结果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能力不大,作为不多,抱负不凡,追求不低,整日想入非非,到头来既不足以成伟大,又不足以称平凡。试看有那么一些人,经商不愿埋头吃苦,只想一夜暴富;为政不愿脚踏实地,只想飞黄腾达;从艺不愿打好基础,只想一日成名。这些人,往往饭来张口,麦韭不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耻于平凡,妄想伟大,诚可悲矣。
  辩证法的定律告诉我们,一个人老老实实干好当前自己该干的平凡事,认认真真做一个平凡人,不刻意追求伟大,说不定有朝一日真成了伟大。相反,一门心思坐等伟大,甚至自充伟大,最终不仅成不了伟大,很可能成为纸上谈兵的赵括,误国祸家害身,连平凡的资格也丢失了。
  二、立身必先立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三不朽”的著名故事,即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典出《左传》。有一天,晋国范宣子问鲁国大夫叔孙豹:“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 ”叔孙豹说: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为一个人立身于世,要于民立德,成为全社会道德楷模;于君立功,努力为国家建功立业;于学立言,做学问要有精辟的理论见解传世。此后,“三不朽”不仅成为史家共识,而且成为评判圣人的标准,据说,中国历史上能达到“三不朽”的只有二个半,即孔子、王阳明二个加上曾国藩半个。不管这是否公正合理,但说明能达此标准的只有极少数人。
  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以德为先的“三不朽”逐渐演变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其中,立功与立言可视为才能、才华合并在一起,而德则是永久独立存在并居于首位,这个凝聚前人心血的用人观,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更是中华民族强盛之保障。历史上那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圣哲精英,薪火相传,构成了一幅星光灿烂的群英图。
  从妈祖精神层面看,妈祖大爱无疆的精神,总是以善念善行为表象,她从小知书达礼,广结善缘,见困必扶,见危必帮,见难必救,见恶必惩。妈祖大爱至善的行为,是以她崇高的道德情操为指向的。妈祖“立德、行善、大爱”三位一体的精神,是以立德为思想基础的。所以,弘扬妈祖精神,最根本的是从立德开始,德立则身正,身正则威生,威生则民顺,民顺则天下安。“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训点明的正是这个道理。
  当今世界,文化多元,思想活跃,人心浮躁,价值观念差异,是非标准混乱。就思想道德而言,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当心道德滑坡而大声疾呼的,有坚守道德底线而舍身忘我的,当然也有漠视以至于冲击道德理性的奇谈怪论,如“宁要敢想敢干的贪官,不要墨守成规的清官”伪命题,“有钱能办事,道德一斤多少钱”的铜臭味。因此,有些人嫌贫爱富、见利忘义,为商使假掺杂,为官贪赃枉法,见老人跌倒不扶的事件时有所闻,甚至见人溺水要先付钱后救人。相比之下,妈祖虽年仅二十八岁,却长享人间香火,其崇高道德足以震古烁今。而贪占横财、富可敌国的刘瑾、和珅之流,只能落个身败名裂,作为历史的反面教材警示后人。
  三、付出不求回报在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宗教文化中,因果报应学说占有重要位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几乎尽人皆知。这个理念引导和鼓励人们行善事办实事做好事,其中“善报” “恶报”是对人生终极目标包括所谓来世的追求和规避,意指好人有好结果,坏人没好下场。但这种因果报应与一时一事行为的直接果报是有区别的,日常行为中人们的言行很难立竿见影得到善报或恶报,也不是做每件事都要求对方、社会或神灵立即回馈酬报。正因如此,有人认为报不报遥遥无期,倒不如当下享受了再说,这就派生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调,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从历史资料、官方记录和民间传说中可以发现,妈祖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忘我付出,左邻右舍有困难,她及时施以援手;乡里乡亲有病灾,她马上施救;海上船只遇风暴,她立即出海引航救援;发现刁顽恶徒欺压百姓,她坚决出手制止惩治;妖魔鬼怪为害一方,她大义凛然与之搏斗??难能可贵的是,妈祖做好事行善举,都是事前倏然而至,事后悄然而去,从不居功张扬,更不要求回报。妈祖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情操成就了其光辉的一生,赢得了千百年来亿万信众的崇拜,实现了由人到神的飞跃。反观尘世间一些人,做事沽名钓誉,作假作秀,争名争利,甚至争功诿过,结果只能丢人现眼,贻笑大方。
  四、公道自在人心历史最无情,人心最公道。一个人是否得人心,在历史上是流芳还是留耻,是不由权势地位和主观意志决定的,也不由什么命运安排,而是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功过是非接受世人和历史的评判。
  人活着为什么? 人死后留什么? 这两者是古老而又现实的人生命题,人们会做出各自不同的回答并不奇怪,因为人的理想追求本身就是多元的,好恶不同,在社会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就不同。犹如山有高低、水有清浊、路有曲直,人性亦有善恶,人事亦有是非,人情亦有真假。对于纷繁复杂的众生相,不论旁观者如何见仁见智,但最终结果还是离不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善为忠者如岳飞、海瑞爱国亲民之举感天动地,即使命运不济含冤受屈,最终流芳千古;而为恶为奸者如秦桧、严嵩,纵然炙手可热享尽荣华,最后还是逃不过遗臭万年。
  有道是雁过留声,虎死留皮,人死留名。在一个浊流横溢的社会里,人们的行为举止留给别人的印象尤其深刻,有人粗茶淡饭却一身正气,有人艰辛度日却热心慈善,有人路见不平挺身而出,有人面对横财毫不动心。而另一面,投机钻营见利忘义的有之,丧尽天良坑蒙拐骗的有之,五毒俱全道德伦丧的有之,滥用公权徇私枉法的有之。然而,人心不可欺,人心不可侮,不论社会如何变化,时代如何发展,绝大多数人的眼睛总是雪亮的,泾渭总是分明的。千百年来,人们爱妈祖、敬妈祖、信妈祖,这不仅仅是信仰二字或是灵验二字所能解释的。从更深层次上看,应该说是人们对妈祖这样虽年轻早逝却大爱无私的历史真实人物给予了公正评判。这种对待历史人物客观公正的评判,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
  伟大出自平凡,立身必先立德,付出不求回报,这是妈祖伟大品格留给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也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重大贡献。公道自在人心,是社会、历史给妈祖伟大品格的正义回馈。妈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永享人间香火。
  ( 《中华妈祖》2015年4月第第59期)

知识出处

妈祖精神摭谈

《妈祖精神摭谈》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对妈祖精神的核心内涵、社会基础、文化传承、亲民意识、爱国情怀、崇善观念、人格魅力、神格威力、社会意义等做了论述。

阅读

相关人物

郑世雄
责任者
妈祖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