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下福建剿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333
颗粒名称: 两下福建剿倭
分类号: K248.205
页数: 8
页码: 92-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戚继光两下福建剿倭,福建境内倭寇巢穴极多。最集中的,一是宁德境内的横屿,这是倭寇在福建经营多年的老巢;一是福清境内的烽头。戚继光到福建后,研究了敌情,决定先克横屿,而后乘胜下福清。
关键词: 戚继光 倭寇 莆田

内容

倭寇劫掠浙江的同时,也在严重地残害福建各地。嘉靖三十九年(1560)以后,倭寇在浙江受到沉重打击,便向南发展,因此福建、广东的倭势更加猖獗起来。北自福宁,南至漳、泉,沿海千里,几乎无地无倭船,无地无倭窟。福建形势日益危急,巡抚游震得向朝廷上疏,请求派剿倭有方的浙兵入闽击倭。明政府接受了这一请求。于是,胡宗宪派戚继光领本部兵6000人及都司戴冲霄部1600人,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八月入闽剿倭。
  福建境内倭寇巢穴极多。最集中的,一是宁德境内的横屿,这是倭寇在福建经营多年的老巢;一是福清境内的烽头。戚继光到福建后,研究了敌情,决定先克横屿,而后乘胜下福清。
  横屿是宁德县城东北海上的一座小岛。离岸约10里,和大陆之间隔着浅滩。潮来时,一片汪洋;潮退后,尽是泥洼。用陆兵攻打则难以涉渡,用水师攻打则船将搁浅。倭寇依据这一易守难攻的有利条件,在岛上结有大营,筑有坚固的防御工事,企图长期盘踞,作为四出掳掠的基地。离海岸十多里有一个章湾村,村中居民都为倭寇裹胁,被迫作倭寇的向导和哨探。明军稍有动静,倭寇顷刻便知。倭寇因此更是气焰嚣张,根本不把明军放在眼里。
  戚继光首先进军章湾,下招抚令,免胁从之罪。结果章湾及附近黄坑、南埕的1000多名胁从分子纷纷投诚。分化敌人的策略取得了成功,横屿的倭寇失去了耳目,立即被孤立起来。接着,戚继光就决定攻拔横屿。八月初八这天,潮水早落午涨。戚继光一大早就集合士兵,发出进攻横屿的命令。他对将士们说:“前面就是横屿。我们乘潮落时打过去,到了对岸,潮就要涨上来。所以必须把敌人全部消灭,在那里站住脚,等候潮退了之后,我们才有归路。”他让士兵们每人背上干草一束,行到海滩时,将草铺在泥滩上,匍匐前进。经过艰难的行军,终于抵近横屿岛。
  倭寇在横屿经营了三年,营垒坚固。岛上的守敌约有1000多人。这些倭寇见戚家军来攻,立即沿山麓摆成阵势,企图阻击。还有大批倭寇据守着作为巢穴的木城。戚继光命吴惟忠率部攻木城,陈子銮、童子明率部冲敌阵,陈大成沿山脚包抄敌营背后,伺机前后夹击。戚家军后无退路,只有奋力死战,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倭寇也知无处可逃,因而拼死抵抗。双方展开了激烈的鏖战,一时相持不下。
  这时,留在海岸准备截击溃逃之倭的虎将王如龙遥看对岸形势危急,也大吼一声,挥兵渡过海滩,投入战斗。王如龙所部一到,明军士气大增,兵威更盛。吴惟忠乘机四处放火,顿时倭巢中四处火起,硝烟弥漫。戚家军其他将领见吴惟忠得手,便向各个目标发动总攻,不久便控制了所有要害地区。倭寇见大势已去,到处逃窜。这场战斗历时三个时辰,戚家军斩敌首级340余人,生擒29人,残寇向海上逃命,被淹死的有600多人。戚家军同时将被掳男女800多人解救出来。这样,被倭寇盘踞三年之久的横屿岛,被戚家军一举克复。戚家军入闽伊始,就打了一个大胜仗,这既壮了军威,也使饱受倭寇残害的福建沿海人民欢欣鼓舞。
  第二天,戚家军凯旋回宁德,暂作休整。当时,福建地方后勤供应不上,戚家军虽然打了胜仗,但士兵生活条件仍然十分艰苦。士兵在野外扎营,竟一连八天不知盐味。不几天,八月十五中秋节到了,为了庆贺横屿之捷,也为了激励将士,克服物质贫乏的困难,戚继光与将士们共度佳节,并作歌一首,让军士们唱和:
  万众一心兮,泰山可撼;
  唯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中秋节一过,戚继光就率军向南挺进。八月二十九日,戚家军抵达福清县城。这时,原先屯据烽头的倭寇,正在海口、东澳、大澳等处连营驻扎。听说戚家军到来,便联络通倭山寇共数万人,全部集中到福清县东南的牛田一带。牛田顿时成为福建境内最大的倭巢。牛田附近的杞店、上薛、西林、木岭、葛塘、新塘、闻读等处也都有倭寇据点。它们势如长蛇,联成一气,络绎30余里,可以互相策应。
  戚继光到福建后,立即从多方面了解敌情。掌握了敌情后,他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战斗准备。他一面召集戚家军将领及驻防福建的其他部队的将领开会,并与他们歃血盟誓,要求大家搞好团结,同仇敌忾,一不要争功、争财,二不要观望不前、妒忌他人立功;另一方面,他表面上说士兵远劳疲惫,需要休整,剿平福清之倭,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以麻痹隐藏在城中的倭寇奸细,而暗中却部署诸将,准备立即进剿。
  这次进军的目标是牛田。牛田在福清县城东南30里,离海很近,便于进守。九月初一,戚继光兵分三路:一路由戴冲霄统率,由仓下进剿;一路为伏兵,由施明赐、童子明率领两支军队,埋伏在林木岭,以防倭寇抄袭,又命福建将领率领所部士兵扼守田原岭、上迳等处,断倭归路;戚继光则亲率大军,从锦屏山下进剿。
  当夜二更天,戚家军悄悄袭奔杞店。倭寇以为戚家军正在休整,不加防备。戚家军到达时,他们正在蒙头大睡。戚继光指挥将士迅速将倭巢团团围住。勇士朱珏、金科两人踩着王如龙的肩头,翻墙进入倭巢,打开大门。兵士们一齐冲入,敌人从睡梦中惊醒,来不及组织抵抗,只得四处乱窜。戚家军士兵又纵火焚烧倭营,倭寇不是被烧死,就是被戚家军擒杀,杞店之敌全部毙命。
  战斗结束后,戚继光回师离福清县城10里的锦屏山。正在安营歇息,忽听哨探来报说,发现一股几百人的倭寇正向锦屏山悄悄袭来,意在袭营。戚继光当即部署应敌事宜,他将队伍撤出营地,命哨官赵记、孙廷贤及朱珏等带数百弓箭手、鸟铳手,埋伏在营中待敌。五更时分,700多倭寇来到锦屏山。他们见戚家军营内一片安静,以为得手,迅速冲入营中。就在这时,戚家军箭、铳齐发,伏兵四出,倭寇心知上当,但仍拼死抵抗。这时,戚继光亲率大军围攻上来。倭寇大败,700多人,非死即降,全部被歼灭。
  戚家军顾不上休息,乘胜直捣牛田。牛田倭寇匆忙列阵迎战。戚家军士气正高,把总王如龙居中猛攻,吴惟忠、胡大受、张谏等率部分兵两翼,包抄过去。牛田之倭很快溃败,四处逃窜。戚继光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又督师进击,攻破上薛、闻读等处倭巢。这时,戴冲霄率领的从仓下进攻的一路兵马也正好赶到,与戚继光的部队形成犄角之势,两路夹攻溃逃的倭寇。倭寇更加胆寒,披靡四散。明军一直追到新塘等处。这一仗,戚家军又是接连获胜,取得了丰硕成果,除了争取数千名胁从分子投诚外,还斩敌首688名,生擒倭寇10名,其余被烧死者无数。被倭寇掳掠的男女954人被解救出来。
  屯据西林、木岭的倭寇,见牛田大营倭寇溃败,心胆俱颤,不敢迎战,便会合残寇向上迳桥逃去。阻守上迳桥的福建兵,由一名参将率领。他们认为戚继光不一定会获胜,更没料到戚家军如此之快就将倭寇击败,因而没有认真备敌,结果被疯狂退来的数千败倭冲得四散。这股残余倭寇因而得以逃脱。
  这股倭寇败逃到泉州惠安县的南辋。这里十分荒凉,地势又平坦,无险可守。倭寇在此无法立足,便转移到莆田县南20里的林墩,在那里结巢据守。
  牛田之役后,福清境内的倭寇基本肃清。戚继光率领部队凯旋回到福清县城。福建巡抚游震得亲自带领百姓出城欢迎。福建人民对戚家军充满了感激之情,纷纷赞扬戚家军的的功绩;一些文士也热情洋溢地撰文歌颂戚家军。戚家军的威名,从此在福建广泛地传扬开来。倭寇中间,一提到戚继光,个个心惊胆跳,他们惊恐地称戚继光为“戚老虎”。
  在福建经过短暂休整后,戚继光决定袭取林墩,全歼这里的倭寇。
  林墩四面阻河,直通海港。既易守,又便逃。这里有4000多名凶顽倭寇,此外,还有不少胁从。如不及早排除,危害将更大。
  九月十二日,戚家军从福清急行军70里,夜宿烽头、江口。此处离林墩很近,为防倭寇逃遁,戚继光命把总张谏、叶大正、金科、曹南金率1600人,急驰至宁海桥设伏堵敌。战斗打响时,如果敌人尚未逃跑,则一听战鼓响,即配合大军夹攻。第二天,戚继光率军开赴兴化府城(今福建莆田县)。士兵入城后,散在民家歇息。为麻痹敌人,戚继光故意宴会、拜客,装作要休息数日的样子,暗地里却迅速备齐了军资粮草。当天半夜,居民们尚在熟睡,街上传来一阵铃声。训练有素的戚家军将士立即起身吃饭,准备出发。一会儿,第二遍铃声又响起,这时,将士们已在武场集合完毕,当即趁着月色,悄悄向林墩袭去。行军15里,队伍来到西洪,这时明月当空。戚继光命士兵坐等月落,好乘黎明前的黑暗,再奔5里,直捣倭巢。
  不料引路的向导是通敌的奸细,他故意留黄石大路让倭寇逃跑,却将明军带上西洪小路。这条小路泥泞狭窄,溪水纵横,十分难行。东方发白时,戚家军赶到林墩。敌人已有察觉,将巢穴外的小桥砍断,而后集中精锐固守桥头。由于地形狭窄,戚家军无法展开布阵,因而初攻不利,哨官周能等牺牲。一部分倭寇又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绕到戚家军背后,两面夹攻。戚家军处境异常不利,后队几百士兵纷纷后退。戚继光一见形势危急,亲自堵住路口,手刃退缩的部下14人。士兵们不敢再退,重又振作起来,与敌人展开肉搏。这时,预先埋伏在宁海桥的张谏、叶大正、金科、曹南金部1600人,听到战鼓声,赶来会战,从倭寇营后杀来。敌人两面受攻,招架不住,立即溃败。戚家军乘胜冲杀,倭寇四散逃窜,被杀960余人,1000多人落水淹死,倭酋13人被活捉,被敌掳去的百姓2100多人得到解救。
  这一仗,戚家军在极为不利的形势下,顽强血战,终于大获全胜。中午,戚家军凯旋回兴化府。兴化百姓得知林墩倭寇已被剿灭,人人欢欣鼓舞,纷纷杀牛载酒,出城10余里相迎,准备隆重犒赏剿倭将士。但戚继光却拒绝了,他说:士卒伤亡,我何忍受贺!“随即身穿素服,哭祭阵亡将士,并慰问伤兵及阵亡将士的家属。将士们无不为主帅这种爱兵如子的将风所感动。
  戚家军入闽两个月,先后进行了横屿、牛田、林墩三个战役,给倭寇以沉重打击。但戚家军连续作战,也颇有伤亡,加上水土不服,士兵中有不少人染病,能作战的士兵只有3000人,仅为原来的一半。再者天气寒冷,士兵寒衣未备。为此,戚继光请福建官兵坚壁清野,固守数月,自己回浙江休整、补充部队,等明年再战。十一月初,戚家军回师浙江。
  戚继光回浙不久,严嵩被劾罢职去位,胡宗宪也由于党附严嵩被罢职。戚继光则因军功被提升为副总兵,分守温、台、福(州)、兴、福(宁)等处,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福建的倭寇得知戚继光率军回浙江的消息后,弹冠相庆,都说:“戚老虎走了,我们还怕什么”!纷纷重新集结起来,分四路进犯宁德、兴化、同安、南安、诏安等地。福建沿海又一次遭到倭寇的荼毒。嘉靖四十一年(1562)冬,倭寇6000多人攻占了兴化府城,在这里盘踞两个月,杀掠奸淫,无恶不作。自从倭寇大规模侵扰闽浙以来,府治大城被攻破,这还是第一次。明政府对此深为不安,立即重新组织福建御倭事宜:提升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官;罢免福建巡抚游震得,起用因父丧回家守孝的谭纶为福建巡抚,统一领导福建御倭军事;急调戚继光率兵再度入闽作战。
  戚继光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一月接到援闽诏书,二月,即赴义乌再次募兵,共得新兵一万余人,边训练,边向福建进发。攻陷兴化的倭寇听说戚家军又要入闽剿倭,不敢久驻城中,遂于一月底放弃兴化,屯驻在兴化东南的崎头。平海卫都指挥欧阳深率兵追剿,结果中伏牺牲。倭寇乘势攻下平海卫(今莆田县东90里)。
  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先于戚继光到达兴化。他招抚了漳州农民武装6000人,赶到平海卫,与广东总兵刘显会合。由于倭寇势盛,俞、刘两人决定扼守险要,等待戚继光大军到来后,再合力进剿。于是俞大猷驻军秀山,刘显驻军明山,与倭营隔三四里相对。
  四月十三日,戚家军达到福建。盘踞平海卫的倭寇,见戚继光亲率大军压境而来,十分恐慌,于十六日夜驾船出海,欲逃往海岛。遭到俞大猷新招收的农民武装许朝光部的抄袭,一部分倭寇逃脱。剩下的3000多名倭寇移屯渚林南面的许家村,结寨据守。十九日,戚继光率军来到兴化府东南的东亭,和俞大猷、刘显取得了联系。次日,谭纶赶到渚林,和戚、俞、刘三人共同商议作战方案。经研究决定第二天即发兵进攻,由戚家军担任中路军,负责正面突击;刘显军为左翼;俞大猷军为右翼,分头进击。
  二十一日,深夜四鼓,明军左、中、右三路一齐进发,悄悄向敌营袭去。中路的戚家军以哨总胡守仁部为前锋,戚继光督率后队。士兵们在月光下衔枚疾进至五党山侧岭。戚继光命令士兵坐等月落,随即趁黎明前天色昏黑摸近敌营。敌人尚未察觉。战斗打响后,戚家军奋勇直前,猛攻贼营。倭寇急忙应战,以100余骑兵为前锋,2000步兵为后队,分成数路,向外冲杀出来。戚继光见状,下令士兵发射火器,倭寇战马受惊,狂奔乱跳。接着,戚家军摆开鸳鸯阵式,与冲上来的倭寇步兵展开厮杀。倭寇不敌,退守老巢。此时,俞大猷、刘显又率右翼、左翼军兵包抄过来。三路明军将倭巢围住,因风放火。倭巢内一片鬼哭狼嚎,众多倭寇被烧死,狼狈逃出的或被杀死,或坠崖、蹈海而死。明军这一仗到二十二日上午九时结束,共计斩敌2451名,缴获器械3961件,释放被掳百姓3000多人,一举收复平海卫。次日,明军凯旋回到兴化府城。平海卫大捷,是继横屿、牛田、林墩三大战役之后的又一次巨大胜利。
  平海卫之战,倭寇虽然深受打击,但并不死心。他们仍不断集合新、旧倭,浮海而来,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进犯。
  戚继光在平海卫大捷后不久,升任都督同知,进驻福宁州,常驻福建,担负起保卫福建沿海的抗倭责任。由于福建生活条件较差,士兵思乡心切,戚继光便将一万多人的戚家军分成两班轮换,一班回浙江休息,一班驻防福建。当班士兵为6400人。戚继光将这6400人分成8营,命义总金科、叶大正率2营,驻福宁州,防守北路;署守备胡守仁统2营,驻福清县,防守中路;署守备耿宗元等统兵2营,驻漳、泉,防守南路,戚继光亲率二营,来回巡视接应。另命百户陈其可率军门标兵驻连江,保护省会福州。
  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四月,从平海卫侥幸逃回日本的倭寇,都携带大量抢夺来的金银财宝。其中余倭贼闻听后,十分眼红,纷纷纠合起来,共达27000余人,拟于冬天先出发15000人,剩下的来春跟踪而来。要在福建沿海掀起一次全面的、更大规模的劫掠活动,其进犯重点是仙游,并最终夺占福州。
  十月,倭寇的新攻势开始了,北从福宁州的烽火门,南到泉州府的福全千户所,处处闻警。防守各地的戚家军和倭寇展开了激战。一个月之内,戚家军水陆奏捷12次,擒、斩敌人3000余。
  十一月上旬,倭寇约20000人,围攻仙游。仙游知县陈大有、典史陈贤等人率领阖城居民,昼夜登城死守,以待援兵。但戚家军现班兵力才6400人,且防线长达1000里,力量分散;加上长期作战,不得休息,士卒十分疲劳;军中又有疾疫流行,部队减员严重。以这样的军事力量,是无法肃清这次大举来犯的倭寇的。
  戚继光希望邻近的浙江、江西、广东三省速派援军,前来助战。可是三省的督抚大员地方主义严重,不肯轻易发兵来援。更令戚继光恼火的是,胡宗宪离任后,新任浙江督抚竟然阻挠回浙江休息的戚家军重新赴闽作战。戚继光深感这些关系不理顺,便不能全力拒倭。为此,他上疏朝廷,请求明政府授予自己“统一浙、福之责”,将“节制调度之权”交付于他。谭纶也和戚继光想到了一起,上疏推荐戚继光为总兵官,让他更好地施展才华。谭纶的奏疏为政府批准。嘉靖四十二年(1563)十一月,明政府调俞大猷镇守赣南,升戚继光为福建总兵官,镇守福建七府一州兼及浙江金华、温州二府,都督水陆诸戎务。
  此时,仙游已是十分危急。戚继光一面派人催促浙江之兵速下福建会战;一面与谭纶一起,率兵赶往仙游救援。戚继光到仙游后,进行了周密的部署:他派胡守仁、蒋伯清等率兵抢占县城附近的铁山,据险筑垒,与敌相持,牵制敌人兵力;又从各营挑选敢死勇士500人,暗地接近倭巢,不时袭扰敌人,使敌人不能全力攻城;为增强仙游的防御力量,派亲兵200人入城协助防守,又不断向城内运送火药矢石,戚继光的大营则不时鸣炮鼓噪,或故意调动军队,以迷惑敌人。
  接着,戚继光又分兵加强福州的守备,防止自福宁登陆的倭寇偷袭省会。同时派兵堵塞仙游通往外地的通道,切断仙游倭寇与外地倭寇的联系,并随时歼灭前来会合的小股倭寇,使仙游的倭寇陷入孤立。
  十二月二十三日,王如龙等下班官兵从浙江赶来。明军士气大振。谭纶当即委托戚继光全权指挥仙游之战。第二天,戚继光即召集诸将,布置作战任务。当时围攻仙游的2万倭寇结为4巢,分别盘踞在仙游的东、西、南、北4门外。戚继光针对明军在人数上不及倭寇多的情况,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先并力进攻南巢,然后再乘胜扫荡其他3巢之敌。他命守备王如龙率部为中左路,署守备胡守仁率部为中右路,两军共攻南巢,把总陈濠率部为右翼,攻敌东巢;游击李超率部为左翼,攻贼西巢;把总金科等率部为大营正兵,专备策应;指挥吕崇舟、副总兵金文秀领标兵一支同都司郭成部下苗兵400张疑兵于铁山,以牵制北巢之倭。
  十二月二十五日,各路军队分道进入指定地点。倭寇只顾攻城,竟没有发现。第二天一早,各路军马乘天降大雾之机,向敌营摸进。
  这天,倭寇正结队用8座吕公车攻城。吕公车高出城墙1丈多,车身三面围上厚厚的竹木棉毡,不怕炮火。每车上可容百余人,车上有飞桥,可从飞桥上直下城墙。就在倭寇将吕公车推至城下,准备攻城的危急时刻,王如龙率中左路军飞步赶到,直向敌人南巢杀来。倭寇急忙暂停攻城,结阵迎战。
  这时中右路军也迅速杀到。敌人大败,戚家军拔栅冲入敌巢,放火焚巢。敌人胆战心惊,顷刻间已有数百被杀。南巢被迅速攻克。接着,戚家军又先后攻下敌东、西巢及北巢。敌人全线溃败,被围50多天的仙游全部解围。城中人民欢呼雀跃不止。
  从仙游败逃而走的倭寇,尚有1万多人。戚继光率军穷追不止,在同安县的王仓坪将敌人追上,截住厮杀。倭寇再次大败,死者数千人。剩余7000多人继续南逃至漳浦,二月十六日,戚继光在漳浦蔡坡岭将这股敌人击溃。倭寇被烧死1000多人,余者带伤逃往广东,后被广东总兵俞大猷追剿,只得寻船急急逃回日本。这样,经过以戚家军为主力的明军将士的浴血奋战,福建境内的倭患,暂告平息。
  这以后,戚继光又会同俞大猷、汤克宽等将领,剿灭了勾引倭寇的山寇吴平。
  吴平是福建漳州诏安县梅岭人,早年跟随倭寇在广东潮州一带劫掠。嘉靖四十三年(1564),俞大猷剿灭侵扰潮州一带的两万倭寇,吴平深知自己陷于孤立,于是就接受了俞大猷的招降。俞大猷将他安置在梅岭。可吴平劣性不改,不多久,便又招纳海盗、流氓,聚众万余,修造战船100多艘,继续劫掠滨海州县。杀死明把总朱曰玑、王豪。
  梅岭属戚继光的防地。戚继光闻知吴平重新作乱,便于同年十二月南下漳州巡师。次年二月,戚继光去函广东,约俞大猷共同出兵讨伐吴平。在戚继光和俞大猷的共同进剿下,吴平一败再败,先从梅岭逃至闽、广交界处的南澳岛,又从南澳岛溃逃至广东潮州、饶平一带。最后,穷途末路的吴平逃到雷州(今广东海康县)、廉州(今广西合浦县)一带。嘉靖四十五年(1566),吴平走投无路,投海自杀。
  在会倭吴平前后,仍不时有小股倭寇前来浙江、福建、广东沿海袭扰,但很快被歼灭。倭寇们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大举猖狂入侵了。从此,东南沿海各地的倭患,经过沿海军民十几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基本平息了。
  戚继光以其出众的军事才能,在御倭战场上屡建奇功。他和他所建立的戚家军经过顽强奋战,终于平定了倭患,保卫了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辉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摘自《中外名人小传·第2辑·戚继光小传》)

知识出处

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

《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明代莆仙人民抗倭事迹;第二部分叙述林兆恩、卓晚春抗倭义举。下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明代东南沿海抗倭实录;第二部分叙述明代嘉靖年间抗倭英烈;第三部分叙述明代嘉靖年间抗倭诗咏及附录、参考文献。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