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将军第一次援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331
颗粒名称: 戚继光将军第一次援闽
分类号: K248.205
页数: 7
页码: 76-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戚继光将军第一次援闽的记事,概括了兴化府城的危急、横屿、牛田、林墩三大捷、回浙募兵等。
关键词: 戚继光 援闽 莆田

内容

一、兴化府城的危急
  倭寇初期的巢穴,远在舟山岛上。嘉靖卅七年(1558),移巢浯屿,已撤毁福建的藩篱。四十年至四十一年(1561-1562),宁德陷两次,福清陷一次,兴化府城危在旦夕。敌在宁德的横屿、福清的牛田、兴化的林墩,狡兔营三窟,四出焚掠。
  《读史方舆纪要》卷95《福建方舆纪要序》略云:
  倭夷之志,在子女玉帛而已。然其倡乱者,非皆倭也。……犹忆少时,闽人宋氏珏过家先生,谓家先生曰:嘉靖三十七年(1558)四月某日,倭贼攻兴化府时,贼首为洪泽珍,故闽人。以海商导倭入寇。有某生者,落魄不羁……少与洪习,往谒之。曰:兴化不足攻也。……漳泉大艘旧通番市者,不下千余。皆君所习。……分百艘泊京口(镇江),百艘泊淮阴;而我以大〓直指登莱抵天津。天下之势,隔而为三,江淮资运,势不能达。人情汹汹,必且内变。……“吾不俟有攻坚击锐之劳,而天下之势,且归于我矣”。
  时贼以莆城富饶,亟欲城陷。闻生之言,谓生为莆城游说也。瞪目叱之,左右顾,欲杀之。生匐伏请命,乃得已。……事平后,颇自疑,不敢出。然闽人亦喜生之止贼攻城,而不深咎其言之祸及国家也!
  嘉靖四十年(1561),自夏至冬,三次寇兴化。先是中路参将侯熙,与都司白震,皆以兵至。熙,漳州人,部曲有一半为同乡,多为贼作间谍。震,广西人,所带瑶兵,与本地人民相仇杀,放火烧南关,烟焰延两日。倭屠戮村镇几尽,独芦浦(俗呼荔浦)一村,民众自行团练以御贼。贼并力合围,芦浦离郡城仅五里。村民在城下告急,侯熙上北门楼,袖手旁观,贼遂屠芦浦,沟水都变红了。
  倭于四十一年(1562)三月攻城,十三日复来。寇把城濠的上流(俗呼南门河)堵塞。民以舟为业者,舟泊城濠以千数,无所得食,请于府署,愿与寇决死战,果歼敌百余级,侯熙兵竟阻其前进。
  当局又募花亭虎匠数百人入杭头(地近北陂口),以毒弩射贼。贼大溃,移白杜。虎匠先往以待。侯兵密报贼,贼伏于林莽,虎匠被伤百余人,遂归不应召。
  与倭寇同时的朱厚熜(明世宗),是本国史上有数的昏君。所任用的严嵩,明代权奸第一。当国20年,以一手掩尽天下耳目。指使“恶子”严世蕃,卖官鬻爵。“自中外百司,以及九边文武,大小将吏,岁时致馈,名曰问安。凡勘报功罪,以及修筑城墉,必先科克银两;多则巨万,少亦不下数千,纳世蕃所,名曰买命。每遇大选急选,推升行取等项,辄遍索重货,择地拣官,巨细不遗,名曰讲缺。及已升官履任,即搜索库藏,剥削小民,金帛珍玩惟所供送,名曰谢礼。……以致……帑庄空虚,闾阎凋瘁……迄今数岁未复。”
  陈建对此愤然揭露:
  “诸将冒功饰败,贼满载而归者,则指为逐循。阻风而旋者,指为遮击。攻陷城寨,从容引去,兵备官以克复呈报,上下相蒙,遂成故事。”
  当时沿海的兴、泉、漳三郡户口,由于倭祸,有很大的减少。莆人御史林润《请恤三府疏》云:
  兴化所属二县,编户共二百三十有余里;泉州所属七县,编户共二百二十有余里;漳州所属七县,编户共三百九十有余里。
  今遭寇乱之际,历八年于兹矣。死于锋镝者十之二三;被其掳掠者十之四五;流离转徙于他乡者,又不计其数。近又各府疫疠大作,城中尤甚。一坊数十家,而丧者五六。一家数十人,而死者十七八,甚至有尽绝者。哭声连门,死尸塞野。孤城之外,千里为墟。田野长草莱,市镇生荆棘。昔之一里十图者,今存者一二图耳。昔之一图十甲者,今存者一二甲耳。民力愈困,赋役愈重。林润疏上又说:
  倭祸未销,民力愈困。里图已减,田野乡荒。而有司犹据旧册以誊造,循册亩以征派,按册丁为差役。逃亡死绝者,鞭笞不可及;而喘息犹存者,系械之不已。故往年该输米一石者,今增至二三石;该纳银一两者,今增至四五两。盖以旧额不可改派,惟增派于现存入户。加以军需之杂出,冗费之不经,皆取于人民之膏血以供之。
  按疏中有“今遭寇乱之际,历八年于兹矣”的一句话,倭祸严重,自嘉靖卅四年起,至四十一年(1555-1562),前后恰好八年,足见此疏上于四十一年,疏上摘由有安民弭盗一语,足见此疏上于四十一年,兴化府城还未失陷,而里图户口,仅十存一二了!
  又翌年,福建形势危急,巡抚游震得疏请迅速援闽。当时惟浙直拥有最多的精锐,朝议令浙江就近出兵。胡宗宪就派南塘率所部6000人援闽,督府中军都司戴冲霄率所部1600人,协助戚军南下。
  二、…………
  三、横屿、牛田、林墩三大捷
  (一)横屿之捷
  嘉靖四十一年(1562),两支部队,由浙江平阳县间道,八月初一日,开入福宁州(今霞浦县)城里,休息三天,置酒高会;第三夜五更,秘密出发。
  宁德(县)一路,上下三百里,三年以来,沦为荒烟蔓草。援闽军披荆斩棘,才得前进,于初七日开到县城废址。
  县城东北十里,有地名漳湾。漳湾之东,海中有横屿,与大陆一衣带水,亦有十里之遥。嘉靖四十年(1561)冬,倭贼陷县城,第二年春,便在屿上筑木城,作为四出劫掠的基地;和福清牛田、莆田林墩两倭巢,互结声援。
  倭寇以为横屿漳湾间,潮退时,十里泥泞。明方军队,岂能徒涉而来?即使用海船载兵,乘潮渡海,然而港道不深,会有搁浅的危险。倭寇恃横屿为天险,便据此地不去了。
  漳湾与横屿隔海相对,民居稠密,约有几千人。其中一部分勾结倭寇,引入内地劫掠。要收复横屿,必须由漳湾进兵,也就必须解散倭寇在漳湾的党羽。南塘将军找到了这些人,开诚布公地晓谕他们,只要他们和倭寇斩断葛藤,既往不咎。南塘指天发誓,把降旗交给他们,于是全体投诚。南塘便立即把全军开到漳湾驻扎。
  八月初九日早晨,全军在海边集合。南塘激昂慷慨地誓师:
  “兄弟们,横屿就在面前啊!海潮退了,我军要赶紧过海。登岸后,海潮就会再涨了,必须迅速地消灭敌人,才可以在屿上站得住。到了下一次退潮,我军才有归路。万一不能胜利,那就不堪设想了!兄弟们,自己考虑吧,有没有决心?有没有胆气?没有的话,就不必冒险呢!
  像晴天霹雳一样,全军呐喊起来!‘我们千里远来,所为何事?怕什么倭寇’!
  好!大家有此决心,就立刻前进吧!我为你们擂鼓。”
  每个将士背一束稻草,从岸上走下去,把稻草铺在泥泞上面。走了一会儿,鼓声暂停;稍为休息,又听着鼓声前进。第三次休息后,再往前不远,在横屿登岸了!
  寇在山前摆成阵势,我军背水作战,有进无退。陈子銮、童子明奋勇直前。陈大成从山顶拐一大弯,钻到倭贼后方。前后夹攻,鏖战很猛烈。忽然烟火冲霄,倭贼木城,已经被吴惟忠部攻破了!放起火来,我军勇气百倍,只用了三个时辰(六小时),就把多年积寇,全部解决了!
  生擒了九十余寇!斩首二千六百余级!夺回被倭寇掳去的我国人民—三千七百余人,都带回漳湾。沦陷半年的横屿,当天就被吴惟忠部攻破了!第二天就凯旋到宁德!
  (二)牛田之捷
  南塘所接受的任务,把宁德倭寇肃清后,就可以班师回浙。横屿克复后,戚、戴(冲霄)两部将士,看见闽中地势崎岖复杂,山岚烟瘴,都想遵照制府原示,卷甲北归。经过了多方激励,才向福清南下。
  寇在福清,分布于烽头、海口、东澳、大澳等处。听见了戚军南下,山倭二寇,约有数万人,赶紧于八月廿六日,到牛田集合。分守杞店、上薛、西林、木岭、葛塘、新塘、闻读各地,络绎三十余里。路径错杂,声息相通,随处都可以抄袭明军的后路。
  八月廿九日辛巳,援闽军开到福清,第二天黄昏,即分兵三路而进。
  叶向高(福清人)《苍霞草》称誉说,戚公驭兵有律,民大悦。家具箪饭饷兵,父老问师期。
  公曰:吾兵疲,且休矣!俟缓图之。于是贼侦者归告,不为备。(戚公)夜督兵行三十里,黎明破其巢,斩首千余级,邑人尚未知兵出也。
  据《戚少保年谱·耆编》,到福清后,第二天九月朔壬午,即三路进兵。本夜二更,人人衔枚,跑步到杞店七里堘,擒杀倭谍十余人。到了杞店匪巢,王如龙用肩头托着金科和朱珏,两人爬过墙,打开匪巢门户。我军鼓噪而入,倭寇从梦里惊醒,顷刻之间,焚戮殆尽。
  我军进驻锦屏,到了五更,有一股悍贼来劫营,共有七百余人,骑兵在前,步兵后继。戚公早就布置了一支伏兵,包抄他们的后路,铳声不绝。戚公亲自上阵督战,打死了领队的敌酋,余贼纷纷逃窜。我军乘胜尾追,连破牛田、上薛、闻读诸巢,一直追到新塘等处。
  《戚少保年谱·耆编》卷3有这样的记载:
  倭大巢既破,残孽亡命上径桥。当时扼守上原岭上径的参将杨公(漳州南路参将杨缙,已升为副总兵),方披襟露足,在公馆中逍遥自在,不意戚公之必胜也!忽而贼浪澎湃,部伍惊逃,杨缙仅以身免,其军资文檄,悉为贼有。残寇四千余人,才得夺路逃脱,流窜到惠安、晋江去了。
  这次大捷,斩首688,救出被俘男妇954人。
  在牛田作战时,我军竖起一面白旗。所有胁从,能弃械投伏旗下的免死。任其散去的,也有数千人。
  谢杰《虔台倭纂》卷下《倭绩二》描述牛田战况云:
  戚将军肃队而行,直抵其巢穴……次晨,贼聚众攻戚军。老百姓有逃于山中者,凭高窥之.见贼乘马鼓刀从东来,日初出闪闪,照刀光皑如霜雪……老百姓私相谓曰:“吾固知贼武也!”
  相去数十步,军中忽敲鼓边,兵皆仆地。老百姓失声曰:“吾固知兵脆也!”
  语未毕,鼓鸣铳发,弹中马鼻,马掉首走。仆地者争起斫马足,贼纷纷落马……骑疾驱,脱者不能五之一……贼且走且大啼曰:“不意唐山(中国)乃有此兵!”从此心折于戚虎矣。蚩蚩之氓,漫不省兵为何物,至所言皆古兵法,信乎《实录》出于史官者,不如出于匹夫匹妇之言也!
  (三)林墩之捷
  林墩为倭寇在闽的三大巢之一,在莆田城东南十余里。其村极小,然而沟海相接,四面水环。漏网的倭寇,以为客兵不会久留,相率到林墩集合,多至四千余,都是善战的老贼。
  牛田大捷以后,军中有两种主张。监军王春泽,系闽人,渴望戚军继续南进。协助援闽的戴冲霄,当横屿收复时,就要率队北归。被王春泽等极力挽留,勉强到福清,现在留不住了。戴是胡总督的爱将,南塘亦只好让他回浙,独自统率义乌的劲旅入莆。
  九月十二日离福清,在烽头、江口两地暂停。当天下午,就擒了1600人,交给把总张谏,限于十三夜五更,防堵宁海桥,一听到鼓声,就要赶紧过桥,进攻林墩的东北面。
  戚公统率主力军,于十三日早晨出发,走囊山寺前旧大路,开入兴化府城,已经是时近黄昏。当地官宪,设宴洒尘。戚公开怀畅饮,没有半句话谈及出兵。
  宴罢归队,到了夜半,军中第一次摇铃,将士们赶紧吃饭。第二次铃响,都悄悄地到东市集合(东市俗呼市头下,今莆城东大路),乘着月色出城,由阳城、清浦到西洪,暂停前进。等到落月衔山,再走五里路,就到了林墩,恰好东方破晓。倭寇才发觉军队入境,仓皇应战,死守着一座小桥。路径逼窄,军队无回旋余地,只好鱼贯而进。血战了一个多时辰(两小时多),三却三进。
  南塘《祭游击将军陈大成文》云:
  夷据桥恃险,君部中陷阵死者九十余人,无一回视,劲敌遂弃桥走。
  这个时候,张谏的偏师,已经从宁海桥南进。倭寇前后受敌,败退入巢。但还有一部分,绕道袭击我军的阵后。我军后队数百人,阵脚动摇,戚公站在路口,把退缩的哨长刘武等14人,亲手杀掉。于是全军再接再厉,冲破贼巢,短兵巷战。贼落水淹死的就有一千多人。
  戚公为向导所误,从林墩通黄石的大路,没有预先防堵。残寇向黄石南窜,入窑兜乡。徒贼漫山四散,真倭都躲入空窑里头,我军用火攻,扫数歼灭。
  这就是林墩之捷!斩敌2023级,救出被掳禁的人民2114口。
  戚公以半日的时间,就歼灭了巨股倭寇。全莆人民,喜出望外。中午凯旋入城,城中士大夫已在熙宁桥上迎候。彩旗采币,纷呈于街衢两侧,作为犒师礼物,以表示全莆的钦敬和感激。路上行人纷纷,扶老携幼,要瞻仰戚将军的英姿和劲旅的军容。所过之处,家家户户,家里陈设肴馔,以招待劳苦功高的全体战士。总之,戚南塘将军由台州出师入闽,路程千里,在福宁州城里稍停,不到三天,到宁德县。
  谁告诉戚将军,漳湾有人通敌?谁为居间人,保证通敌者的安全,使他们敢于和戚将军见面,经过晓谕后,便立刻和敌人斩断葛藤,戚军才可以在第二天,就进攻横屿?
  到福清后的第二夜,就三路进兵。须用三名向导,既可靠而又熟悉路径,究由何处觅来?
  戚将军到莆城后,夜阑筵散,就立刻动员;走出东门,取道阳城、清浦,再由西洪入林墩,尽是乡间小路,沟洫纵横,作者家乡,离林墩仅八里,犹觉人地生疏,而况深夜行军,何以能安全到达?
  戚公号为常胜将军,一举一动,决不会鲁莽从事。我们知道,平倭之后,移镇蓟门。入幕之宾,确有闽中人士,如连江陈第和福清郭遇卿,皆以文人知兵,投笔从戎,受戚公荐拔,官至游击。
  戚公礼贤下士,至于受人谗谤,说在幕府之内,蓄养闲杂人太多。作者以为,戚公于入闽之前,早已收罗闽中人士,备为他日之用,不必临渴掘井。在任宁绍台参将时[嘉靖三十五年(1556)],关于闽浙倭寇行动的情报,已有多年搜集。而况才兼文武,饱学多闻,对于闽中的山川形势,早已了如指掌。所以在入闽之前,如何对付各处倭巢,亦早已胸有成竹了。
  四、回浙募兵
  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月初一日,戚公部队从兴化班师,重过福清,又在牛田打了一次胜仗,老寇煽动新倭,组织了一万多人,企图占福州。第一批贼兵,由倭酋双剑潭统率,驾驶两只大船先来,盔甲鲜明,刀枪锋利,是从前所未有。登岸之后,又来争牛田,全部被戚军歼灭了。
  经过了多次鏖战,戚军只剩下五千,疮痍未复。加以水土不服,很多的战士,染疫抱病,能作战的只剩下一半了。
  戚公和汪道昆,登楼远眺,烽火连天,相顾太息。以少数孤军,怎么能挡住新来强寇?戚公力劝汪道昆赴杭州,以乡谊动胡宗宪,允许戚公拓充部队。
  即以现有的义乌兵,递升为大小头目,让他们回家乡,招募年壮力强的亲友;合新旧两部,凑成两万人数,再一次援闽。必不得已,若有一万人,也还可荡平强寇。
  戚公离闽时,兴化人士,依依不舍。福清老百娃,遮道泣留。戚公亦怆然告别。
  十月十七日,由南台入省会。士子迎于郊(今天的台江路)乡大夫迎于郭(南门口),三司(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迎于馆。乃,登平远台(在于山上),脩饮至礼(举行庆功大会)。文词绣轴,筐篚壶浆,纷呈道左。省会人士,一致挽留戚将军,情辞恳挚而迫切。并不敢再烦将军冲锋陷阵!只消坐镇海疆就可以了!
  将军很谦逊委婉地答词:离闽出于不得已;必须赴浙请兵请饷,才可以再来!
  浙军去后,仅有一个多月,闽局就起了极严重的变化了!

知识出处

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

《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明代莆仙人民抗倭事迹;第二部分叙述林兆恩、卓晚春抗倭义举。下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明代东南沿海抗倭实录;第二部分叙述明代嘉靖年间抗倭英烈;第三部分叙述明代嘉靖年间抗倭诗咏及附录、参考文献。

阅读

相关人物

戚继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