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莆田机器工业的崛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156
颗粒名称: 二、莆田机器工业的崛起
分类号: F407
页数: 4
页码: 273-2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民国时期是莆仙两县近代机器工业起步与崛起的重要阶段,对以后莆田机器工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机器行业 莆田市

内容

近代机器工业的崛起是中国从封建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转变的重要标志。莆田地处东南沿海,位居于福州、厦门两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中,受资本主义经济影响相对较大,近代机器工业发展也比内地领先了一步。早在清末,莆田境内就开始引进机器设备,如清光绪十八年(1893年),美教会传教士蒲鲁士从英国购买了2台圆盘印刷机器,印刷罗马文“圣书”和《奋兴报》,成为莆田机器工业的先驱。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美教会创办了“美兴纺织局”,拉开了莆田机器纺织业发展的历史序幕。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美传教士蒲鲁士又引进了四台铅字印刷机器和1台裁纸机,创办了“美兴印书局”。此后,莆商们纷纷仿效,陆续创办了一批机器工业,促进了莆田近代机器工业的发展。
  在莆田近代机器工业发展过程中,粮食加工业是最早使用机器的行业。古代稻谷、小麦等加工主要靠手工操作,每当收成季节,家家户户都忙着舂米、磨面,通常用石臼、脚臼等传统设备,人工操作,日夜臼打,费时费力,效率很低。机器工业出现之后,首先运用在粮食加工业上。据《莆田市志》记载:清末,涵江商人李兰舌从国外引进了一套机器设备,在涵江宫下开设碾米厂,用机械带动9个石礁臼米,效率比人力加工提高了10倍之多。
  民国初期,莆仙两县陆续引进了一些机器设备,促进了境内机器工业的发展。如民国三年(1914年),莆田黄石商人蒲天莱从国外引进了一台24匹内燃机,在黄石创办了面粉加工厂。民国四年(1915),传教士蒲鲁士在莆田城里相继创办了碾米、面粉、制糖、肥皂等机器工厂。接着,涵江商人叶天祥也在涵江宫下街创办“胜冒”加工厂,从事大米和面粉加工,招聘工人6人,使用24匹木炭机1部,一砻二机2个升降机,4个钢磨,1个石磨,4个筛柜,8小时可生产大米700千克、小麦粉800千克。随后,涵江商人魏春霖、曾纪和、张少石、曾光太等人也合资创办了大丰碾米厂,以后改为天益加工厂。此后,以粮食加工业为主体的机器工业在莆田境内迅速发展起来。
  民国十七年(1928年),涵江出现交流电碾米设备,最早采用电力驱动的是南日岛商人叶天祥,从上海购进了一台英国产克劳斯莱电动碾米机,在涵江沟岑埕创办了“东华米厂”(后改为信昌碾米厂)。生意兴隆之后,叶天祥又从上海购进了一批电动碾米机,在涵江出售,既赚取机器差价,又促进了莆田粮食加工业发展。1935年,信昌碾米厂在涵江鉴前扩建厂房,改名为“利群碾米厂”,由于电动碾米成本低,速度快,收费低、米质好,生意非常兴隆。于是,利群碾米厂开展多业经营,增加了碾豆、碾棉花、榨油、制作吊笼、车制机器零件等经营业务,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涵江机械工业的龙头企业。
  20世纪30—40年代期间,涵江境内规模较大的粮食加工企业是涵江卓坡商人阿珍创办的贤兴碾米厂,拥有一台德国产碾米机,边碾米、边售米,生意非常好。20世纪40年代期间,涵江境内最大的碾米厂是魏春霖创办的“益丰加工厂”,雇用工人28人,昼夜加工生产,在当时可算是个规模企业。还有李友兰、蔡子良等五个教友合办的“五福碾米厂”,拥有24匹马力的机器设备一部,每小时能加工大米500千克,其生产规模与利群碾厂并驾齐驱。
  民国时期,仙游境内粮食加工业也很发达,据《莆田市志》记载:“民国36年,仙游县有私营粮食加工厂44家”。①这些粮食加工厂,对境内机器工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莆田境内制造业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初。据《莆田市志》记载:“民国13年(1924年),涵江商人从上海购回1台6尺手摇车床,并雇请上海人当技术工,在涵江宫下开设1家小型机器修理铺。同年,涵江机械铸造商也在涵江顶铺开设永安机器厂,专门生产织布机,成为境内机械制造之始。民国14年(1925年),涵江商人又在鉴前城隍庙旁创办了长利机器厂。该厂拥有8尺车床1台,专门生产碾麦机和碾米机。至民国24年,莆田境内先后有3家私营机器厂,生产8匹、10匹、12匹3种规格的柴油机作为碾米厂动力机,年产22台,价格便宜,销路较好,除县内销售外,还销往惠安、仙游一带”。②莆田境内电力开发始于民国初期。民国五年(1916年),厦门侨商林尔嘉率先在涵江延宁宫投资创建发电厂,但厂房建成后因故停产。民国九年(1920年),莆田县在城厢湖岸巷筹建发电厂,但容量较少,只供政府机关和少量商户使用。随着机器工业的不断发展,境内用电量日增,民国十四年(1925年),莆田县又在城东水关头筹建火电厂,购置了25千伏发电机组,但供电范围仍然有限,只能供应哲理中学附近及文峰宫一带。民国十六年(1927年),涵江商人江祖筵将原林尔嘉建造的厂房折价入股,组建了“涵江电灯股份有限公司”,由陈镜鸿任董事长,方家明、方家风、江祖筵为董事,吴仁民为总经理,聘请余宪为电厂技术人员,购置了一台容量132千伏、电压5250伏的西门子发电机,于1928年建成投产,除了供应涵江镇的机关单位和商户用电之外,还通过高压线路将电力输送到莆田城里。
  仙游县电力开发可以追溯到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日本商人森田吉郎到仙游考察,发现九鲤湖瀑布是创办水力发电的最佳资源,随即向仙游知县周鸿荃提出申请。周鸿荃立即召集仙游的知名人士商议,但遭众商人反对,一些地方绅士建议由仙游商会出面,组织商家集资开发水电。
  这一建议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并着手筹建九鲤湖水电站。后因辛亥革命爆发,随即又出现军阀混战和社会动乱,九鲤湖水电站刚筹建就夭折了。直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仙游县才开始在城关创建火电厂。
  莆田境内肥皂生产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民国九年(1920年),涵江境内创办了第一家肥皂厂——美中华肥皂厂,主要生产“美中华肥皂”、“黑皂”和皂条等。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境内共有3家肥皂厂。据《莆田市志》记载:“民国19年(1930年),境内始有兴义、泰源和三友等3家手工操作的肥皂厂,生产比忌牌肥皂,年产量不足10吨”。①抗战胜利后,莆田县政府创办了东南食盐精制厂,由陈国钦任厂长,厂址设在涵江新桥头,主要生产精盐、肥皂等化工产品。
  1948年,陈国钦辞职后自办福祥肥皂厂。至1949年,莆仙境内共有5家肥皂厂。
  民国时期莆田境内印刷业非常发达,共有《兴化报》、《蓓乐文艺报》、《莆田新报》、《莆阳联报》、《时论》、《南方日报》等60多种报刊杂志,印刷业务量很大。但不少报社自办印刷厂,如《福建新报》、《闽中日报》和《正报》等都有自家印刷厂。有些报刊杂志由印书局承印,有些业务则由教会印刷厂承印。从20世纪20年代起,莆田县创办了多家印刷厂,如涵江商人江哲甫、杨绍勋、方文元等人集资创办了“涵江印书局”,从上海购进了3台圆盘印刷机,印刷信封、信笺、表格、簿籍等出售,并承接《莆阳新报》、《力报》、《大声报》和《友报》等印刷业务。民国十六年(1927年),戴爱东、郑子明和阮稆民等人合资购置了5台铅字印刷机,招聘了10多名工人,在城里驿前王祠创办“新民书局”。随后,城里商人也投资创办了“关兴印书局”、“莆田印书局”等多家印刷厂。1933年,涵江霞徐商人黄涵生,投资创办了《莆田日报》印刷所,购置了一套平板对开印刷设备,拥有15名工人,后因与驻军发生纠纷,被逼于1938年关闭,随后更名为春城印刷所,专印《闽中日报》和《正闻通讯》。至20世纪40年代,莆田县共有莆阳、复兴、同文、涵兴、文化、力行、竞新、黎时、正大等18家印刷厂,其中规模最大是三青团创办的正报社大印刷厂,共有印刷机器4台,工人20人。民国时期,仙游境内也有5家印刷厂。据《莆田市志》记载:至“民国35年3月,仙游在城关洪桥创办《全民报》,有小型印刷机械,开始采用铅字排版印刷。之后,又创办大中印刷所、闽中印刷部、《民声新闻》社印刷所、大光印书局等5家”机器印刷企业。②民国中期,莆田境内开始生产炼乳、水果罐头等。据《莆田县志》记载:“民国17年(1928),涵江李可信、何文润合资创办罐头厂,为莆田县第一个罐头厂,生产水果罐头。民国23年后,私营罐头厂陆续出现,至1949年,全县有私营‘四联’、‘鸿业’6家罐头厂,生产炼乳、水果、酱菜等罐头,总产量不到10吨”。③与此同时,涵江一些商人开始创办炼乳厂、罐头厂等,如民国23年,在涵江尾梨巷创办福成炼乳厂(后更名为福康乳厂),这是莆田境内第一家机器炼乳厂。抗战爆发后,进口炼乳罐头缺货,涵江境内又先后创办了多家炼乳厂,主要有何文焰的鸿业炼乳厂、郑国藩的美亚炼乳厂、林金环的大中炼乳厂、郑景耀的福隆炼乳厂等。“至民国38年(1949年),生产炼乳的厂家达20余家,有通山、泰丰、振兴、鸿业、华通等水果罐头厂;鸿业、康福、美亚、福隆、大中等炼乳罐头厂。1949年底,有职工200人,资金8400元(折合新币),制铁罐机器19台,日产炼乳罐头1320罐,季节生产枇杷、龙眼、荔枝罐头等950罐、酱菜罐头800罐。销往莆田、仙游、惠安、永泰、永春、福清等县,还出口东南亚地区。民国末期,仙游县郊尾、园庄一带33人自发筹资入股,在郊尾创办乳品厂,利用土灶和铁锅等土法炼乳”。①总之,民国时期是莆仙两县近代机器工业起步与崛起的重要阶段,对以后莆田机器工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据《莆田市志》记载:“民国时期,境内的化工、食品、粮油加工、制糖等业都有所发展,至民国38年,莆田县有私营企业151家,其中工业系统47家,主要是印刷12家,机械4家,鼎犁6家,化工3家,炼乳3家,罐头6家,陶瓷2家,瓦窑6家,卷烟1家;还有晒盐户3836户,工业产值577万元。个体手工业2411户,工业产值445万元,合计1022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023万元的99.9%。仙游县私营工业企业总产值497万元,其中轻工业287万元,重工业210万元。有个体手工业2411户,从业人员4919人,主要行业为糖果、糕饼、酱油、制糖、铸锅等”。②“仙游县有加工冰糖作坊30家,产量3250吨。民国32年,有土糖坊549个,产糖1868吨”。③莆仙两县机器工业的起步与发展,对境内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历史影响,也为莆田现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附注

①《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7页。 ②《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1页。 ①《涵江区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页。 ②《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44页。 ③《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99页。 ①《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7—1338页。 ②《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7页 ③《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7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