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海内外兴化商帮发展壮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125
颗粒名称: 二、海内外兴化商帮发展壮大
分类号: F712.9
页数: 4
页码: 214-2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清代海内外兴化商帮发展壮大,内容包含了兴化“海商”实力雄厚,兴化“烟帮”声名远扬,桂圆帮”队伍庞大,海外兴化商帮的形成与发展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清代 商业文化 海内外发展 莆田市

内容

清初,朝廷规定:凡“有出洋经商,或移住外洋海岛者,以交通反叛律处斩立决。境内劳务
  出口中断”。②加上清初闭关、“截界”,兴化对外贸易全面停滞,沿海商人大多失业,不少百姓背
  井离乡,前往全国各地谋生。据《莆田县简志》记载“清初之莆,亦有远航贾舶。至今西陈、吉
  蓼、塔林人罕至莆城者,而多在宁波经商。塔林薯园极少,然其妇女如在城镇者不事耕作,以其
  所需之粮食、薪碳及家庭日需品,多由宁波、温、台采购,以本村之船运回故也”。③梧塘的九峰、
  沁园等村,有众多的小商贩以“博浪鼓”为业,足迹遍布闽北的南平、建阳、建瓯、顺昌、古田
  和闽东各地,人数达上千人。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修万寿社时,梧塘12家在外省经商的
  商行承担了全部的基建资金。据史书记载:梧塘的东福村,在南京、上海、苏州、芜湖、宁波、
  长兴、沈家门等地共创办了57家大商号,在南京有“义丰”、“新万和”、“大同”、“天成”等26家
  大商号;在上海有“新兴泰”、“协春”、“生大”等12家大商号。在苏州、宁波、杭州、芜湖等地
  有14家大商号。梧塘的澄诸村,“自明末清初约百年余年间,俞氏族人之往以来南京、湖广、江
  右、杭州、江浦、乌江、泰州经商贸易的,无虑数十家,且连续三、四代,有‘归置腴田千余亩’
  或‘集资巨富’”。④据《莆田市志》记载:清代,兴化商人在外省创办的大商铺约有200多家,形
  成了一个颇有名气的兴化商帮。
  清代时期,兴化商人通常以行业而结帮,出现了一村一业、一地一品的经营格局,诸如涵江
  霞徐的“海商”、梧塘的“桂圆帮”、仙游的“烟帮”、黄石的“纱布商”和枫亭的“糖帮”等,都
  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商帮和行业商帮的特色。据《仙游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在福州“兴化街”
  里,“仙游有糖帮‘聚星堂’,菸(烟)帮‘加兰堂’,他们奉祀共同神祗,以兴安会馆为活动场
  所”。⑤不但兴化境内有众多的行业商帮,而且全国各地也有以行业为纽带的兴化商帮和以区域为
  核心的兴化商帮。在此介绍几个较有代表性的兴化行业商帮和地区性兴化商帮,以供读者参考。
  (一)兴化“海商”实力雄厚
  兴化地处东南沿海,从唐代起就开始对外经济交流。进入宋代之后,对外贸易持续发展,白
  湖港、江口港、宁海港等迅速发展成为对外贸易港口。特别是元朝时期,仙游枫亭太平港“千艘
  挂楫、顺风扬帆”,一片繁荣景象。明代商业再度繁荣,梧塘、霞徐等地出现了专门经营海运的专
  业村,形成一支经济实力雄厚的海商队伍。清初“截界”与“海禁”,兴化海商遭受重挫,但从清
  嘉庆年间起,随着海禁的开放,沿海对外经济交流逐渐发展,海商队伍不断壮大。据《莆田市志》
  记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涵江振泉公造洋船三只,营运天津”。至乾隆十五年(1750
  年),涵江地区拥有船舶的海商已达40多家。到了“嘉庆年间(1796—1820年),莆田县涵江万商
  云集。到清末,卢富茂、林文顺、徐万、李万兴等10家富商在县内外设货栈,号称‘百万,富甲
  全郡’”。①还有仙游海商徐万宝,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就拥有“徐家船队”,不但在仙
  游境内设铺经营药材,还在江浙、台湾、澎湖列岛等地开店经营土特产,出港时将兴化的蔗糖、
  烟草、木材、土纸、桂圆、蜜枣、苎麻布、靛青等土特产,运销江、浙、淮、津、京和台湾等地
  区。返回时又从省外和台湾输入豆饼、粮、油、日用百货和进口工业品等,获利颇丰,富甲八闽,
  号称“徐百万”。莆田涵江也有众多从事航运的海商,据《莆田市外经志》记载:“道光、咸丰年
  间(1821—1851年),有涵江舶户吕姓以帆船运载杨梅出海北航至朝鲜,时当地瘟疫,杨梅大为畅
  销”。一个杨梅卖了一块银元,吕姓海商一夜暴富,用麻袋装银元回家。②
  从清中期起,兴化海商实力日渐雄厚,主要集中在涵江地区。据史书记载:莆人之贾于吴越
  者,率以海泊其出登降,故其主客皆会于涵。涵江苍前村的东山陈氏家族,拥有10多只大木帆船,
  每年“头牙”后出海,川驶至北方各商埠,“尾牙”后回来,资本十分雄厚。涵江宫下的吕家和林
  家,分别拥有18艘和13艘大木船,最远时航行至暹罗、缅甸、仰光和东南亚各国。到了“清嘉庆
  时,涵江巨商辈出,与江南一带进行较大规模的贸易,同时开展对台贸易,批发出食糖、桂元干、
  荔枝干、土布等,批发进大米、棉布、百货、药材等”。③
  清代,兴化境内蔗糖和桂圆干贸易数量巨大,每年外运蔗糖约50万担(每担50千克)、桂圆
  干20万担,海运兴旺,促进了兴化海商队伍的扩大。据史书记载:“乾、嘉以前,兴化巨商辈出,
  有梧塘的卢富茂、江口的林文顺、涵江顶铺的徐万、后坡李万兴(李百万)、延宁林宠聚等。他们
  或在各地经营、或营海舶与外地通商,至咸丰、同治后犹盛”,④
  鸦片战争后,海路畅通,“洋货从福州、厦门进口,大量倾销兴化市场,涵江成为莆田、仙
  游、惠北、福清南部的商贸中心,‘三里长街,街巷相通,商户鳞次栉比,’与石狮、石码成为福
  建三大商业重镇。......涵江设有船头站、轮局、船务公司、轮船行10多家,营办帆船航务、轮船
  业务;设英、美、德在厦门洋行煤油、肥田粉代理商6家”,兴化海商经济实力十分雄厚。⑤
  (二)兴化“烟帮”声名远扬
  从明代中叶起,兴化境内开始种植晒烟,由于经济效益好,晒烟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兴化商
  人纷纷涉足烟草行业,形成了一支专门经营烟草的商人队伍,足迹遍布全省各地及江浙、湖淮和
  山东、江西等省。
  进入清代之后,兴化烟帮不断壮大。据《莆田市志》记载:“清初,省内外许多重镇,都有仙
  游人开设的烟铺、烟行。仙游城关‘隆兴号’烟行经营的荔枝牌烟丝,精工细作,畅销江浙一带,
  颇负盛名”。⑥清康熙年间,仙游徐氏烟铺规模甚大,在泉州和闽南地区有多家分铺,开拓了天津、
  烟台等地的烟丝市场,成为富甲一方的大烟商。还有“仙游富商徐宁盛、陈瑞利的烟栈开到浙江
  各地,荔枝牌土烟丝,畅销温州、绍兴、宁波。徐家商行还把土布、土烟、陶瓷、青靛等输往台
  湾,换回大米、药材等土产品”。⑦据《福建省烟草志》记载:“雍正年间,莆田人又在福州城增设
  大同、双盛等烟铺10多家,年产烟丝各约3.6吨”,“仙游徐宁盛烟行所产的仙游厚烟,不仅输入
  台湾,深受台岛渔民欢迎,还船运北上至天津、烟台等地。一些名烟行常雇工百十人,年产烟丝
  万担以上”。还有“仙游人徐大同等开设的大咸、隆书等4家烟庄,月销烟丝300公斤”。①最为著
  名的是仙游大烟商陈天高父子,在仙游、莆田和浙江等地开设了“隆兴烟铺”,常年雇工100多人,
  是清代兴化境内最大的烟商。据《莆田市志》记载:“清代乾隆年间,大烟商陈天高父子,制作的
  ‘荔枝牌’烟丝,风行浙江,打开‘无烟不兴化’的局面”。②
  除了仙游烟商之外,莆田县也有一批经营烟草的商人。据史书记载:清道光年间,涵江梧塘
  的沁后村商人,在浙江一带创办了多家烟丝加工与批发的商铺,如蔡文士经营的“万兴号”、蔡义
  士经营的“福茂”号、蔡文鋆经营的“恒利”号和黄义春经营的“主春”号烟行,垄断了浙江的
  永康、武义等县的烟草市场。到了清中后期,兴化商人开设的烟铺几乎垄断了闽南、闽北、闽东
  和江、浙、淮、湖等省的烟草市场,盛极一时,形成了著名的“兴化烟帮”。清道光年间,兴化烟
  帮还将日本的“船本”烟种引进到山东烟台试种,成功后再引入家乡种植,增加了兴化烟草品种。
  清末,兴化烟草行业非常发达,畅销全国各地,主要品种有红烟、厚烟、塘头烟、黄条丝烟、
  建烟、沙县烟、皮沙烟等,主要品牌有“双荔”、“香脾”、“牛印”、“古田”、“红葫芦”、“玉兔”、
  “玉狮”、“斧头”等,在福州、泉州、闽北等地和江浙、湖广等省的烟丝市场,都有兴化烟帮。据
  《莆田市志》记载:清代,莆田、仙游两县烟草种植达一万多亩,年产量2000余吨,经营烟草的兴
  化商人众多,兴化“烟帮”遍布东南沿海各省。
  (三)“桂圆帮”队伍庞大
  早在唐宋时期,兴化境内就有不少商人从事荔枝、桂圆等干果生意,足迹踏遍江浙、湖广、
  津京和西域等地区。到了清代,兴化境内创办了不少桂圆行,如涵江霞徐的“鼎和桂圆行”,不但
  在涵江设铺收购桂圆干,还在宁波创办了多个桂圆行。又如涵江的“大同”、“泉裕”、“鸿兴”、
  “富茂”等桂圆行,都是清代涵江最著名的干果批发商。还有江口商人创办的“天益号”,“在江口
  设站收购龙眼,加工焙制后运至湖南、湖北等省,设庄批售;又从当地收购鞭炮、夏布及其他土
  特产,运回本省销售,获利甚丰,因而迅速发迹,富甲江口”。③
  清代,兴化境内龙眼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干果产量日益增多,经营桂圆干的商人越来越多,
  仙游县城、枫亭和莆田的涵江、梧塘、黄石和华亭等地,都形成了专门经营桂圆干的市场。在全
  国各地约有200家兴化商人经营的桂圆干商行,尤其是在宁波、杭州、上海、苏州、无锡、南京、
  天津等地。兴化桂圆干家喻户晓,人人皆爱。据《莆田市志》记载:兴化商人在全国各地创办了
  众多桂圆行,境内“桂圆干每年外运40—50万担。在外经营桂圆的有上海50家、宁波30家、南
  京24家”。④特别是浙江宁波,是兴化人最早经营桂圆干的商埠,出现了许多巨商豪富,当地有个
  童谣:“哪怕你宁波人刁,兴化人要买断甬江的腰”。⑤“甬江的腰”是指宁波最繁荣的码头和商业
  街,也是兴化商船停泊和销售桂圆干的集市,有“南昌”、“安记”、“隆记”等20多家莆商创办的
  桂圆商行,经济实力十分雄厚。
  清代兴化桂圆干商帮往往以村落集聚,近亲繁殖,如仙游的溪顶、枫亭、郊尾和莆田的华亭、
  城南、梧塘、涵江等地,都有专门经营桂圆干的村庄。其中最为著名是梧塘的西庄村和东福村,
  早在清同治年间就有大批商人奔赴江浙一带经营桂圆干,仅上海、浙江两地就创办了26家桂圆行。
  如上海的“永春”、“福生”、“荣百”、“和春”、“中和”、“老合春”、“义成”、“协顺”、“义丰”、“万
  大”、“永华”等商号;苏州的“鸿兴”、“义大”、“美丰”等商行;还有南京的“大丰”、“仁大”、
  “华康”、“建大”等商铺,以及浙江的梅溪、安徽的芜湖、江苏的太仓等地,都有梧塘东福和西庄
  人创办的桂圆行。而梧塘霞楼村的商人大多集中在南京、温州等地,创办有“建兴”、“协兴”、
  “万隆”、“协大”等10多家桂圆行。还有梧塘沁后村的桂圆商,在浙江永康县创办有“万兴”、“福
  茂”、“恒利”等多家桂圆行,成为当地的老字号。清代兴化的干果经销商遍布全国各地,赢得了
  “无兴不成市”的美誉。
  (四)海外兴化商帮的形成与发展
  明、清时期,兴化商人纷纷前往东南亚各国经商,促进了海外兴化商帮的崛起。特别是清朝
  末期,兴化百姓因生活所逼,纷纷前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日本,以及香
  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谋生。由于身处异国他乡,无依无靠,兴化商人自然团结在一起,从而形
  成了早期的海外兴化商帮。
  兴化商人老乡观念特别强,迁徙海外的同乡通常集聚一起,甚至连家乡的地名都带到海外。
  如台湾淡水有“兴化里”、鹿寮附近有“兴化厝”、鹿港有“兴安宫”、台南县南化乡有“兴化寮”、
  台南县龙崎乡也有“兴化店”。在印度尼西亚的泗水和诗巫、马来西亚的金宝和安顺、新加坡的马
  六甲、菲律宾的吕宋、中南半岛的暹罗和安南、缅甸的仰光等地,都有兴化人的集居地。且不同
  国家和地区形成不同的行业。在印尼诗巫地区的兴化人主要从事橡胶种植业,娑罗门地区的兴化
  人主要从事建筑业,马来西亚太平地区的兴化人大多从事锡矿开采业......。但无论在哪个国家,
  无论从事何种行业,海外兴化人都会集中居住一地,经常联络,增强乡谊。特别是海外兴安会馆
  建立之后,迅速将海外兴化同乡凝聚起来,凸显了海外兴化商帮的作用和力量。

附注

②《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③朱维斡著:《莆田县简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276页。 ④《涵江文史资料》合订本(1—5册)第15页 ⑤《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718页。 ①《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8页。 ②《莆田市外经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③《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7页。 ④《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8页。 ⑤《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8页。 ⑥《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0页。 ⑦《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8页。 ①《福建省烟草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70—71 ②《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428页。 ③《千年涵江》,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④《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8页。 ⑤翁卫平主编:《天下莆商》,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