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外移民热潮的掀起及其历史原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124
颗粒名称: 一、海外移民热潮的掀起及其历史原因
分类号: F712.9
页数: 6
页码: 209-2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清代海外移民热潮的掀起及其历史原因,内容包含了清代兴化境内掀起三次移民海外热潮,海外移民热潮的主要历史原因,海外兴化移民从业情况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清代 商业文化 海内外发展 莆田市

内容

兴化对外经济交流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北宋时期,莆田就有“游商海贾,履风涛历险阻,牟利于他郡外番”的记载。②进入元代之后,兴化百姓陆续飘洋出海,前往日本、越南、暹罗、琉球、香港和澎湖列岛谋生,以及东南亚各国经商定居。明末,“天灾、兵乱频繁,不少人被迫飘洋过海谋生”。①从清嘉靖年间起,兴化商人开始大量迁徙海外。特别是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以后,海禁开放,兴化沿海百姓因“截界迁民”,家园焚毁,田园荒芜,难以复耕,纷纷奔赴海外谋生。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进出境方便,加上东南亚各国已经沦为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工,兴化百姓互相引荐,结伴前行,到东南亚各国谋生,促进了海外兴化商帮的发展壮大。据史书记载:清末,兴化“海外华侨旅居地,从马来亚(包括今新加坡及马来西亚)开始,逐步扩展到暹罗、荷印(今印尼)、沙捞越、北婆罗洲(今沙巴)、文莱以及美国、日本、英国、比利时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海外兴化商帮。②
  (一)清代兴化境内掀起三次移民海外热潮
  清代是中国古代内乱外患最为严重的时代之一,国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外国侵略者接踵而至。加上清廷政治腐败,经济衰退,苛捐杂税,民不聊生,广大百姓为了寻找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大量向海外移民。特别是清中前期,兴化境内生存环境恶劣:一方面,民众抗清斗争持续不断,导致兴化沿海出现了20多年的战乱,百姓深受其害,被迫迁徙海外;另一方面,清朝长期实施海禁政策,以海为生的沿海百姓大多沦为游民,贫困交加,只好背井离乡,前往海外经商。特别是清末,由于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朝廷将战争赔款和经济危机嫁祸于百姓,民众不堪重负,为了逃赋、逃税,不少人飘洋过海到东南亚各国谋生,从而引发了三次大规模的移民热潮。
  第一次海外移民热潮出现在清初,主要迁徙地为台湾地区。据史书记载: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在福建沿海大量招收农民和商人前往台湾开发,其中有不少兴化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成功孙子郑克塽降清后,又有不少兴化人随军移居台湾。据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5年)统计,莆田林氏入台者达83人,主要移居台湾北部淡水一带。乾隆三十九年后,族人赴台者更多”。③特别是在“截界”和“海禁”期间,许多沿海百姓失业,商人无家可归,背井离乡,沿途“男女数千人纷纷逃路,形容枯槁”。④据《仙游文史》记载:清康熙二十年(1677年),黄前(枫亭人)前往台湾谋生,以后陆续有人前往台湾澎湖列岛谋生,其中有的回老家娶亲,有的在台湾定居娶亲。“清乾隆九年(1744年),后埭龙坡宋新恩后裔宋来高,率兄弟12家赴台开发定居,在北路淡防厅桃涧堡广兴庄开基”,后将住地取名“宋厝”。⑤据不完全统计:“在清康熙、乾隆、嘉庆年间‘金墩衍派’入台者计237人”。⑥由于莆台一衣带水,顺风时从枫亭太平港或湄洲岛下海,一昼夜即可到达台湾新竹南寮旧港,台湾自然成为兴化人迁徙海外的首选之地。现台湾境内许多姓氏都与莆田有历史渊源,如台湾境内的“九牧林、玉湖陈、金墩黄、檗谷黄、莆阳蔡、南湖郑、六桂翁、金紫方、金吾傅、古赖叶、语漾吴、汾阳郭、新浦李、新翁公宋等称号,皆是莆仙籍渡台姓氏后裔。现台湾人口数最多的九个姓氏,亦是莆田的九大姓”。⑦第二次兴化海外移民热潮出现于清康熙年间,主要迁徙地为东南亚各国。康熙十九年(1680年)初,“清军攻占郑军据守莆田县南日岛、湄洲和惠安崇武诸岛,郑军退守台湾。三月,准许民众展界复业......”①但“展界之后,元气难复,江山依旧,人事全非”。②沿海百姓家园尽毁,既无遮风挡雨之所,也没有五谷之种,复耕谈何容易。时值清廷开放海禁,大批兴化人迁居东南亚各国经商和定居,主要移居地有琉球、日本、高丽、文莱、安南、交趾、占城、柬埔寨、大昆、暹罗、赤仔、噶喇巴、马辰、香港、新加坡、爪哇、婆罗洲等国家和地区。
  第三次移民热潮出现在鸦片战争以后,也是清代兴化境内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热潮。从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起,先后爆发了两次鸦片战争,英、法、美等西方列强威迫清廷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了沿海通商口岸,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姓生存环境不佳,加上国门洞开,出境方便,不少人走上了移民海外的求生之路,主要移居地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文莱等国家。
  清代,兴化境内移民热潮持续时间长、规模大,移民队伍人员结构复杂,移民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由地方政府组织移民。如明末清初,郑成功统治台湾期间,曾经三次大规模组织沿海民众前往台湾开发,其中有不少兴化人。清廷收复台湾之后,为了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统治与开发,也曾多次动员组织民众前往台湾定居。如“光绪六年(1880年)正月,诏谕大陆人民可往台湾定居。兴化府由于人多地少,土地贫瘠,有许多人迁居台湾。光绪二十年前,台湾屏东县万丹的兴全里、兴安里有兴化人1547人,云林县布屿西堡的兴化寮、兴化厝西庄有兴化人70户238人,海丰堡兴化寮有兴化人25户112人”。③清代台湾属于福建省管辖,闽台来往密切,百姓迁徙台湾定居得到官方的同意,移民台湾定居或经商的兴化民众甚多。
  二是为了改善生存环境而自愿移民。清初,朝廷苛政,民族歧视严重,兴化境内生存环境极差,百姓纷纷向海外移民。鸦片战争后,官员腐败,赋税繁重,兴化百姓不堪重负,不少人迁徙海外谋生。如清同治三年(1864年),仙游榜头镇昆头村陈姓族人为生计所迫,先后几十人举家前往马来西亚垦荒种地,经营农业,居住在马来西亚的金宝、安顺两地的陈姓后裔有50多家、上千人,被称为“新昆头乡”。马来西亚的金宝和安顺地区原本是荒芜之地,兴化劳工用自己的汗水和勤劳的双手,将其建设成为现代化城市。据《莆田市志》记载:“清同治九年(1870年),境内出国者渐多,仙游榜头上昆村陈瑞满经故友介绍前往马来西亚霹雳州安顺垦荒,陈多次回乡携带亲友去居住地开荒种植,聚族而居,将贫瘠的安顺建设成富庶的‘新昆头’”。④)18世纪中叶,马来西亚太平地区发现大型锡矿,约有5000多名仙游百姓陆续前往太平地区当矿工,其中一些人后来发展成为矿主。此外,莆田的江口、梧塘和“界外底”等沿海地区也有不少兴化百姓因生活所迫,陆续迁徙海外各国定居或经商。
  三是亲朋好友引荐出境。清代时期,通过亲朋好友引荐出境的人员众多,如清咸丰年间,莆田县梧塘地区就有不少人通过亲戚朋友引荐,前往新加坡、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谋生。随后,又陆续引荐了多批乡亲出境,梧塘因而成为莆田著名侨乡。又如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仙游赖店镇东垅村杨乌八前往印尼泗水经商,时运享通,生意蒸蒸日上,并于1890—1900年间邀请亲人朋友杨日栋、杨明洋等一批乡亲前往泗水经商。随后,又成立了一个“引荐社”,专门办理兴化移民事宜,引荐了多批乡亲前往印尼定居。据《仙游文史》记载: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仙游枫亭和平村余池郎只身前往菲律宾经商,生意发展之后,便写信回乡邀请斗北村坑头山的黄秋香等人出境,并与黄秋香一道成立了一个“乡谊社”,专门引荐同乡前往菲律宾谋生,枫亭因而成为莆田侨乡之一。还有清光绪年间,莆田江口地区有大批百姓迁徙马来西亚定居或经商,江口老华侨“姚为祺先生在马来西亚七年之后,于1899年在吉隆坡开设福隆兴脚车修理铺。他的堂弟姚金榜在吉隆坡开设中和公司,亲人姚来喜在茶印(今印尼)创办万丰隆公司。......成为当时兴化人的首富”。在姚为祺的带领下,“福、莆、仙籍的乡亲们经营的脚车店、汽车零件商,不断增加,巴士车也应运而生,巴士交通公司如雨后春笋地相继成立”。兴化车帮“开始牢牢地执南洋画业、汽车业以至交通业的牛耳”。①
  (二)海外移民热潮的主要历史原因
  兴化百姓历来恋土恋乡,唐代时就流传着一句俗语:“长安虽好,不如故居”。尽管唐宋时期就有不少游商海贾,牟利于他郡外番,但在外定居的兴化商人甚少。进入元、明之后,外出经商的兴化商人日益增多,但在外定居的商人也不多。到了“明末清初,莆田人民在封建统治者的加紧剥削与压迫下,农村经济破产。或因起义军失败,或因天灾、人祸、战乱频繁,生活困迫,不知有多少人被迫飘洋过海求生”。②清代兴化之所以出现三次海外移民热潮,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一是“截界”和“海禁”使大批百姓失去家园而出国谋生。清初“截界”时,兴化沿海房屋尽焚,膏腴之田弃为荒地,庐舍沦为废墟,几万人无地可耕、无家可归,被迫流徙海外。据史书记载:清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为孤立郑成功的军队,对福建、广东等地施行惨无人道的“迁民”政策,兴化沿海的北高、笏石、灵川、忠门、平海、枫亭等港口集镇被划为“界外”,百姓不得居住,庄稼一律拔除,树木全部砍光,昔日繁荣的港口顿时沦为废墟,几万人流离失所,其中有不少人飘洋过海,逃往东南亚各国谋生。
  二是因政治迫害而出境避难。明末清初,政权更迭,有不少兴化士人、学者和明朝官员,由于不满清廷暴政,陆续迁徙海外。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林俊起义军攻进了仙游县城,兴化乌白旗农民万余人起来响应,起义军被朝廷镇压后,参加起义的百姓为了躲避官府追捕,不少人逃亡海外。另外,“辛亥革命失败后,林师肇、杨持平、邹去病等一批讨袁志士被迫逃往南洋”,后来投身商界。③所以,因政治迫害而移居海外的兴化民众和士人,虽然数量不多,但影响力很大。
  三是因自然灾害而逃难出境。清代兴化境内天灾人祸频频发生,地方政府减灾赈灾不力,百姓纷纷逃难。据史书记载:“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岁饥;十六年(1659年)九月三十日,飓风大作,东南长堤尽坏,海水淹入,晚禾绝收;十七年(1660年),秋禾生苍;康熙三年(1664年)春夏不雨,禾稼尽枯,迁民流散失业或饿死,子女多转卖外省;六月大雨,连七日夜,水暴涨,漂荡民居无数,水及半城,舟从东门入者至五大夫坊,从南方入者至谯楼前,闰六月六,水乃退,洪水为灾,南北二洋,广常二里等处,人民淹没,田土崩坏;四年(1665年)岁饥,民有鬻妻者。
  清代兴化境内多次遭受大水、旱灾、蝗灾、地震等,民生凋敝已极,背并离乡去海外谋生者为数不少”。①还有“康熙三年春夏不雨,禾稼尽枯,迁民流散失业或饿死,子女多转卖外省”。②天灾人祸,无法生存,兴化百姓只好成群结队,出洋谋生。
  四是通过贩卖劳工出境。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肆进行殖民扩张,中国成为西方列强廉价劳动力基地,加上“清廷律令松弛,外国厂家多在福建沿海招收契约华工”,有不少兴化人被贩卖到国外充当劳工。③据《莆田县志》记载:“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不堪忍受各种压迫的国人大量流向海外,而西方殖民主义者又在福建沿海地区招收‘契约华工’,时称为‘猪仔’。许多穷苦百姓迫于生计,不得不卖身以往。溪顶(今华亭)人王某就是当时有名的充当贩卖乡人为苦力的‘猪仔’客。当时流行有‘猪仔过番(出洋),无一生还’之说”。④清末,通过贩卖劳工而出境的兴化百姓为数不少,这些劳工后来也成为兴化商帮的重要力量。
  除了上述几种原因之外,还有“客头”引渡出境、教会组织出境、联姻出境、海外同乡企业雇用出境等。尽管清代兴化百姓移民海外的原因各异,出境渠道不同,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大多数兴化人移居海外后涉足商海,成为海外兴化商帮的一员。
  (三)海外兴化移民从业情况
  清代,兴化府出国谋生的百姓日渐增多,仅东南亚各国就有五、六万人。这些移民开始只在侨居国从事重体力劳动,如矿工、建筑、捕捞、理发、修车、农业种植、拉人力车,或受雇于人,生活十分艰难。据《福莆仙乡贤人物志》记载;“成批的华侨出国,在十九世纪末叶开始......他们的第一个旅居点是马来西亚(包括新加坡及马来西亚),后来逐渐扩展到荷印(今印尼)、砂捞越、英属北婆罗洲(今沙巴)、文莱以及东南亚各地。他们为谋求生计,飘洋过海。但因语言隔阂,推荐无人,且识字不多,眼光短浅。只好出卖劳动力,或担银土(挑锡米),或拉人力车,或当筑路工人”。⑤收入微薄,生活困苦,只有少数人从事小商小贩。
  但兴化百姓历来有从商坐贾的习俗,移居海外的兴化人稍有积累之后便会步入商场,做起买卖。据《仙游文史》记载:清康熙二十年(1677年),枫亭人黄姓商人前往台湾经商,生意兴隆后引渡了不少枫亭人去台经商,将兴化土特产贩卖到台湾,又把台湾地区的土特产运回仙游销售。
  还有莆田的梧塘,在清咸丰、同治年间有不少人出国经商,前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婆罗洲等国家和地区,开始只是开店铺,经营点心店、塑料店、电器店、食品店、服装店、理发店等,继而开设家具建材行、自行车修理行、汽车修配厂、汽车行等,进而投资股票、创办房地产公司、轮船公司和银行等,一步一个脚印,逐渐发展起来。
  到了19世纪末,海外兴化移民中“产生了几个有胆识、求进取的杰出人物。在仙游人中,以从事锡矿起家的傅顺、杨兆琰为代表。在莆田人中,称为脚车始祖的东源村姚为祺为代表”。⑥同时,兴化商人的经营范围日渐扩大,涉及汽车、自行车、机械零件、轮胎、缝纫机、五金电器、钟表、餐饮、酒吧等行业。许多兴化商人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开始投资办厂,创办实业,诸如橡胶厂、电线厂、灯泡厂、米粉厂、食品厂,榨油厂、轮胎翻新厂、巴士公司和船务代理等。据《莆田县志》记载:“莆田侨胞在侨居地从事工农业、金融、房地产、交通运输、工商服务等行业,他们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为侨居地各项建设作出贡献”。①

附注

②《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90页。 ①《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90页。 ②《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93页。 ③陈光荣著:《寻根揽胜兴化府》,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④陈鸿著:《莆变小乘》。 ⑤《城厢区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1页。 ⑥陈光荣著:《寻根揽胜兴化府》,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页。 ⑦《莆田市姓氏志》,方志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①《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②陈鸿著:《莆变小乘》。 ③陈光荣著:《寻根揽胜兴化府》,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④《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0页。 ①《福莆仙乡贤人物志》,福莆仙文化出版社1990版,第96页。 ②蔡玉兰主编:《风雨沧桑故园情》,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③《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91页。 ①蔡玉兰主编:《风雨沧桑故园情》,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②林云宗著:《鼎建吉江书院小记》。 ③《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8页。 ④《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91页。 ⑤《概述福莆仙乡贤》载《福莆仙乡贤人物志》,福莆仙文化节出版社1990年版,第96页。 ⑥《福莆仙乡贤人物志》,福莆仙文化节出版社1990年版,第96页。 ①《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97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郑成功
相关人物
郑克塽
相关人物
宋来高
相关人物
黄前
相关人物
姚为祺
相关人物
姚来喜
相关人物
傅顺
相关人物
杨兆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