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公房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62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公房建设
分类号: TU712
页数: 2
页码: 187-1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解放前,城区范围小且发展缓慢,房屋建设错落不整,建筑质量低。解放后,政府和国营企业投资进行公有房屋建设,同时集体经济组织和旅外华侨也参与捐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公房建设。1992年,城区公共房屋达325.93万平方米,包括住宅、工业交通和仓库用房、教育医疗卫生用房等。
关键词: 鲤城区 房屋建设 公房建设

内容

解放前,历代虽有兴建各类公共房屋,但城区范围小,发展变化缓慢。解放初,城区大面积的地面是农田菜地、龙眼树地或杂荒地,房屋建设错落不整,建筑质量低。50年代开始由政府投资和国营企业投资进行公有房屋建设,首先投建国营工商贸用房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服务用房。集体经济组织的公房建设也随之发展,还有旅外华侨也参与捐建医院、学校用房。这期间同时也建设职工宿舍。50~70年代,全区公房建设达213.61万平方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体制改革,城乡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步伐加快。1979年后,开始逐步走向有计划地进行公房建设,结合新城区建设兴建温陵路、泉秀路、通淮路两侧楼群,改造旧城区九一路、打锡巷南侧店屋。1986年,城区向城东平原区和仕公岭一带拓展,形成新的房屋规模建设。这一时期公共房屋建筑显著增加,建成标准化工业厂房、大型商贸大厦、商店、仓库、学校、医院、机关用房、农贸市场等。1992年,城区公共房屋325.9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71.97万平方米,工业交通和仓库用房128.16万平方米,教育医疗卫生用房47.88万平方米,商业服务业用房47.78万平方米,文化体育用房8.08万平方米,办公用房16.66万平方米,其他用房5.4万平方米。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