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城市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61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城市沿革
分类号:
TU984
页数:
4
页码:
177-1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鲤城区城市沿革的情况。其中包括古城变迁、旧城改造、新区建设等。
关键词:
鲤城区
城乡建设
城市沿革
内容
第一节 古城变迁
唐久视元年(700年),武荣州由丰州东迁今城区,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此间开始筑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泉州城周20里(合10公里),南北两门,北曰泉山,南曰镇南。大和间(827~835年),刺史赵棨增开仁风、素景东西两门,合4门,北城墙建有立候楼。开元二十九年,别驾赵颐凿沟通舟楫于城下。光启二年至大顺二年(886~891年),时值唐末战乱,为固治地,泉牧王潮于任内筑子城。子城周7.5里(合3.75公里),开有四门,上筑门楼。东曰行春(今东街门楼巷口东),西曰肃清(今西街会通巷与新街口偏西),北曰泉山(在今北门街孝悌巷口以南),南口崇阳(在今中山中路承天巷口与花巷口之间)。子城成直线方形。城内外壕与外城壕相通,排水俱注于江。
唐末至五代,泉州城多次拓筑。唐天祐元年至二年(904~905年),王延彬权知军州事,其妹入西禅寺为尼,延彬扩西北城垣包西禅寺。五代南唐保大年间(943~957年),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拓筑泉州城。北城墙移至芋埔顶;西北到今环城路基,与西禅寺东北隅连接;东北由今文胜巷连接执节巷,直至虎头山麓;南城墙东南侧移到今后城巷,与西南(今金鱼巷)连接一线;东城墙向东推至今仁风桥头,外绕释仔山南下至通淮门;西城墙沿王延彬所拓达临漳。城高1丈8尺(合6米),周20里(合10公里)。城开七门。东曰仁风门,位于仁风桥头;西曰义成门,位于义成吊桥南;南曰镇南门,位于今涂山街北;北曰朝天门,位于芋埔顶;东南曰通淮门,位于今通淮桥西;西门设二门,一曰临漳门,俗称新门,位于今新门水关处;一曰通津门,位于今通津桥北。因城内有子城,外城遂称罗城。留从效在子城内增筑州治之垣墙,称衙城或牙城。至此,泉州城自内而外有衙城、子城、罗城三重,并在城下环植刺桐,故别称刺桐城。
宋乾德初,节度使陈洪进之女出家,洪进建崇福寺于松湾,复拓东北城垣包之。泉州城因东北和西北部较突出,状若葫芦,又称葫芦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陈洪进纳土归宋,宋太宗诏隳三城,子城仅留四门楼(即四鼓楼)。
宋宣和二年(1120年),知州陆藻在罗城基上增筑,城垣外砖内石,横2丈(合6.66米),“高过之”。绍兴二年(1132年)至淳熙年间(1174~1189年),多次修葺。嘉定四年(1211年),知州邹应龙以贾胡簿录之资,请于朝而大修之。绍定三年(1230年),知州游九功始筑瓮门于城南下,并沿江以石筑堤作翼,堤高盈丈(约合3.33米),阔8尺(合2.66米),东自浯浦,西抵甘棠桥,长438丈(合1460米)。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鉴郡偰契玉立拓南罗城至江滨与翼城连接,并加厚增高城垣,城周30里(合15公里),高2丈1尺(合7米)。东、西、北城垣基宽2丈4尺(合8米),外砌以石;南城垣基宽2丈(合6.66米),内外皆石。改镇南门为德济门,废通津门,于临漳与德济间开南薰门(俗称水门),其余各门依旧。
明洪武初,指挥李山修城,高增5尺(约合1.66米),基广皆2丈4尺(合8米),内外皆砌石;除南薰门无月城外,其余6个门加建月城,并建窝铺140个;又于仁风、通淮二门间开小东门。天顺年间(1457~1464年)至嘉靖三年(1524年),城几度重修。嘉靖三十七年,德济门火灾,知府熊汝达重建,又改通淮门为迎春门(俗称涂门)、南薰门为通津门,并修各月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发生大地震,城楼、窝铺、雉堞几乎全部倾圮,副使姚尚德、知府姜志礼请动用帑金修复。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总督李率泰檄各府城依关东式改造。提督马得功、兴泉道叶灼棠、知府陈秉直改筑,建城堞2315个,月城堞205个,堞高7尺(约2.3米)、厚3尺(合1米)、宽1丈5尺(合5米),垛口宽1尺8寸(约0.6米)。城7门,月城6座。至此,泉州古城因西北、东北、东门三部分凸出,东西宽而南北短,形肖鲤鱼,故称“鲤城”。康熙四年(1665年)再修,建窝铺94个,敌楼6座,炮台12座。康熙十七年至道光十年(1830年),城又多次重修。
民国12~18年(1923~1929年),为发展交通,拆城辟路,先后拆德济门、通津门、南鼓楼及南城垣。民国26年,省政府下令拆城,泉州城余下的城垣及鼓楼历10余年全部拆除。
第二节 旧城改造
民国12年(1923年),拆城建中山路,将亭前街、旧南街改造修筑自水门巷至威远楼、长2400米、南北走向的土道大街。民国15年改铺石路面,民国18年改修北门街两侧土路面各宽3.2米的石路面。
民国14年,修筑西街至开元寺口的道路,长450米,宽10米,土路面,后又修筑东街至鼓楼下的道路,长400余米,宽10米。民国18年,西街续建完毕。同年秋,续建东鼓楼以东路段。
民国14~15年,拓宽改建新门街、涂门街。修筑新门街至井巷口段,长400米,宽8米,土路面;修筑涂山街头至羊公巷口段,长230米,宽7米,土路面。民国16年扩筑涂门街至通淮门路段,民国17年扩筑新门街至新门城口路段。
解放前修筑的街、路大多为大道,虽有部分路面曾翻铺碎石或水泥路面,但质量差,路况很难保持,每逢雨季泥泞难行。解放后,人民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城区建设和改造,修筑新路,翻修旧有街道。60年代,中山路和新门街、涂门街改铺混凝土路面。1970年1月至1972年1月修筑新华路,土路面,为旧城区主街道。1973年改铺石砖路面。1981年,东西街改铺混凝土路面。10月拓建城基路。1982年,改造钟楼东北角地段,拆迁旧房,新建商住楼,拓宽道路6米。1987年5~12月建侨乡商品街,拆迁原建筑面积15614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19500平方米,沿街店面670间,1989年改造九一街南侧龙宫路段,拓宽人行道6米,沿街建商住房,店面2789平方米,住宅房16150平方米。是年加宽翻建打锡巷南侧和庄府巷,两侧埋设路沟,路况大为改观。道路两侧新建住宅店面,街景焕然一新。1991年翻修义全宫巷,将原来狭窄小巷拓宽成24米的大街,与新区泉秀路连接。是年,完成米仓巷、县后街、曾井巷、桂坛巷、龙宫巷、竹街、南岳后街、义全后街等25条小街巷的路面改造。
第三节 新区建设
80年代,城市建设部门一面改造翻建旧城区,一面加速新区建设,扩大城区范围。1983年始,城区向白水营、金山、东岳、甘蔗头、东湖、鹿园、新庵、湖内、大淮、后田、淮口、下淮、东尾、浦西、乌洲、沉洲等郊区发展,在泉秀路两侧,开发法石一东海片。福厦公路城东路段两侧,开发仕公岭一东星片。
1988年,城区向东部平原区扩展,形成新市区格局的主体,开发仕公岭片区5平方公里,东海片区6平方公里。
工业小区主要布置于东部平原区及泉秀路一带。于东海和仕公岭东南一带建大型骨干企业和高科技工业区。泉秀路、东海和仕公岭发展一般工业小区。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