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石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95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石材
分类号: J314.3
页数: 2
页码: 415-4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盛产花岗岩石,石质精良,是石雕石材行业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惠安山岩石材的回采,至今仍沿袭古老方法,一般可分为“分离”和“解体”两个工艺过程。惠安早年的石雕原料,多用白石,后来出现青石,现又增用墨玉类的黑石及其他颜色的石料。惠安石雕石材常用的主要原材料是青石、白石。
关键词: 惠安县 石雕生产 石材

内容

惠安盛产花岗岩石,石质精良。这是石雕石材行业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
  惠安山岩石材的回采,至今仍沿袭古老方法,一般可分为“分离”和“解体”两个工艺过程。
  分离一般采取“控制爆破法”,即根据需要的范围,打凿炮眼,然后装入炸药,利用爆炸后的震动效应,使岩石开裂,形成一些分离的石块。60年代前,炮眼的打凿均用手工操作,大锤加钢钎,60年代开始,部分采用凿岩机打眼,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效率。
  解体一般采用“打眼劈楔法”,分割时根据花岗岩的纹理结构,按所需构件的尺寸,选择劈、涩、截三种开裂面,凿眼装入劈楔,打击楔块使石头开裂。1986年以来,有的采用近代先进回采工艺——火焰切割法。
  石材的回采均在俗称的“石窟”中进行。据统计,截至1989年止,全县共有石窟9495处,其中办理准采证的有7491处。
  惠安早年的石雕原料,多用白石,后来出现青石,现又增用墨玉类的黑石及其他颜色的石料。惠安石雕石材常用的主要原材料是青石、白石。
  一、青石
  青石除闻名中外的玉昌湖青(外贸代号608,下同)外,尚有后郭青(612)、溪底青(616)、辋川青、涂岭青等。这些青石属辉长岩、辉绿岩石种,一般呈灰绿色、深灰黑色或墨绿色,惠安人称之为“青草石”。因其大多呈脉状产于断裂带岩层、岩隙中,又称“坑沟石”。这类岩石质地坚硬,结晶颗粒细小均匀,色泽青翠纯粹,是能工巧匠雕凿花草图案、蟠龙、狮子或加工板材的上乘材料。惠安较高档次的青石材目前仅出于黄塘玉昌湖和涂岭驿坂两地,资源不多,其规模和蕴藏量有限,随着石雕业的发展,青石需要量增加,惠安又从外地引入福安青(产于福安荷池,惠安石雕厂于此设点开采,以补充青石雕用材)、南安青等。据勘测,境内还有散布于涂岭虎岩山、净峰东莲城顶处等矿点,尚有待于开发利用。
  惠安黄塘玉昌湖的青石,质地精良,既坚硬又细润,经磨光,呈青黛颜色,鲜洁脂润,光可鉴人;这种青石不易风化,不忌酸碱,可长久保存。以往多用于石狮、龙柱、壁堵、小工艺品等雕刻,近年来为影雕的上乘用材。
  二、白石
  白石有峰石(603、617)、下埭白(604)、边白(602)、笔山白(601)、古山白(607、635)等。这些白石属混合(二长)花岗(闪长)岩,遍布在境内福厦公路以东地带,但质地不同,分布在大港南岸自溪底、五峰、东下坑、祟武、大岞一带的俗称“峰白”,质量最好,蕴藏量也大。“峰白”岩石结晶颗粒较粗,但比较均匀,石质坚硬,色泽白净。其次就是零星分布于下埭、埕边、獭窟等地的白石,东园凤山、前院、后蔡等地的微灰色细花琅山石,以及螺阳、涂寨的白里透红(浅肉红色)的古山石、笔山石。此外还有南来的泉州白和优质的南安砻石。
  三、其他石材
  黑云母花岗岩位于境内大坪山—霞美—埔塘一带方圆50~60平方公里。因其坚硬、耐压、抗风化,且壁状节理和水平节理都较发达,较易地开裂成块状或板条状,具有成材率高的特性,历来是开采加工成拱、梁、柱、板等各种建筑用材的上乘原料,因而张坂霞美、埔塘和后曾一带以雕晟建材为业者多,于今又在张坂群力一苏坑一带公路两侧形成石材加工的十里长街。
  此外,北起肖厝、山腰、辋川、涂寨,南迄东园、埕边一带的低丘陵所分布的目前群众多开采用于建房、造桥的二长花岗岩,也是建材的好材料。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