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石雕种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95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石雕种类
分类号:
J314.3
页数:
9
页码:
406-4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石雕产品按用途可分为建筑石雕、器用石雕和工艺石雕三大类,工艺石雕又可分为沉雕、浮雕、圆雕、影雕四种。石雕品有10多个类别,包括建筑石料、建材加工品、墓碑石、石板材等,品种繁多。
关键词:
惠安县
石雕
石雕种类
内容
按其用途,惠安石雕产品大致可分为建筑石雕、器用石雕和工艺石雕三大类。按其技法,其中工艺石雕,又可分为沉雕、浮雕、圆雕、影雕四种。其石雕品共有建筑石料、建材加工品、墓碑石、石板材、石器具、工业用具、亭阁、牌坊、石狮、龙柱、石塔、石刻工艺品(包括碑刻、楹联、线雕、影雕等)、石佛、石塑像等10多个类别,品种繁多。
第一节 建筑石雕
建筑石雕亦称建材石雕,是对建筑用的墙石、门楹、窗框、梁拱、立柱、柱础、台阶、栏杆等房屋构件和寺庙、碑塔、牌坊、墓葬(主要是墓碑、墓料)等纪念性建筑物的一些石构件以及地铺石的荒料石材进行加工的一种工艺,俗称“晟石”。一般以“晟”为主,雕晟相结合,使其符合设计要求的最终尺寸和形状,或具有装饰性的凹凸表面。在石雕行业中,历来以这类产品数量最多,其中有许多既是实用建筑材料,又是具有艺术观赏价值的工艺品。
俗称“晟石”的建筑石雕工艺最为古老。唐五代王潮墓室石料的雕制即属此类,为境内现存的最早的建材雕品。进入宋元时期,众多飞架江河的石桥,一些石梁石柱榫接有致,结构严密的石塔、石亭、石经幢和散布各地的古墓葬等等建筑物的石材构件,也属此列,其工艺多数为粗雕。迄至明代,沿海卫城的筑建,不少寺观庙宇的兴建,使石雕技艺日进,并形成一支庞大的建筑石雕工匠队伍。是时,五峰、五陈一带已有石作坊(打石铺、晟石店)的开设,石雕墓料、地铺石等产品数量可观,雕制工艺也日趋精细。明嘉靖年间(1522~1567年),惠安先后两次重建和增建孔庙大成殿、戟门、棂星门,万历年间(1573~1620年)又筑建城关北门“天官大夫”石牌坊(已湮灭)和刘会墓坊(境内仅存的石碑坊)等,其石材构件都是经过严格选材和精细加工的,石质精良,表面平直度好,棱角完整,榫合准确,接缝紧密。这种被称作“平直线”的加工工艺,已形成惠安石材加工中一门基础石工工艺。旅居海外的惠安华侨还把这种技艺带至菲律宾等地,在那里开设石店。
从明代开始,雕晟的石材用于民宅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加,工艺日精。明清两代的房屋墙石、台阶、石砛等数量不多,但多为细雕。尤以登第居官者之府第和豪富人家之大型宅第,其外墙基部、大门、门廊、石柱、柱础、石砛及天井和庭院的地铺等石件雕晟为工。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山腰前黄村一幢历时30年建成的“黄素土楼”民宅,墙体全部用精晟细剁的条石砌筑而成,为全县所仅有。
清乾年间(1736~1820年),全县新修建的数十座庙宇;清代中后期,闽南侨区不少寺庙、祠堂、住房的修建,体现惠安石雕工艺的日臻娴熟。道光五年(1825年),惠安工匠承建的仙游县城东门外高16米的石碑坊,整座石坊雕工精细,间架有致,搭配均匀,浑然一体,典雅庄重,被誉为“古建之花”。
清末,惠安工匠在福州、厦门等地开设石店、石作坊,生产大量的碑石墓料,远销东南亚各国,盛极一时。当时出口整副墓料,价值最高达13300多元(每元可买40市斤左右大米)。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后,日本在台湾大兴建筑之风。在福州开店的五峰石匠蒋龟音等人到台湾开设石店,从福安和五峰运石去台湾,承揽旧总督府石料加工和安装的业务。是时,惠安石雕工匠还通过台湾开设的石店向印尼、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泰国等地出口石柱、石门窗、墓碑等石料。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惠安张坂地区所产的门楹、连封、窗框、地铺石等石材,用船从海上运销泉州、晋江、厦门等地。据悉,菲律宾王彬街的地铺石也是从惠安运去的。
民国初年,惠安石雕从传统工艺和制作中新辟途径。在福州开石店的蒋子文(“蒋源成”号的第三代传人)募集惠安石雕艺匠30多人参加南京中山陵和广州黄花岗烈士陵等重大纪念性建筑物的石材加工和安装工作。中山陵工程完成时,主要工匠都获国民政府重奖。惠安匠艺由是名气大振。民国期间,在晋江、南安等闽南侨区,由惠安师傅承建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白石红砖绿栏杆”的宅第、祠堂、陵园等建筑物的石件多经精细雕晟,在那里留下不少佳作。
民国以来,惠安境内民宅的墙体多用条石筑砌,但以粗雕为主,且门楹、窗框、柱■等构件日渐增多。
1953年,惠安老艺匠蒋瓦水、蒋友才等500多人参加北京十大建筑的工程建设,承担包括人民大会堂10根大圆柱在内的几乎所有石构件的加工制作和安装任务。是年,惠安300多名雕艺匠参加集美学村和“鳌园”的建设。整个陵园石构件不下千件,都是采用细剁精磨的石材,经密缝安装而成的,工艺精湛,被誉为现代建筑艺术精品。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惠安境内诸如县委石构办公大楼等许多几乎纯石结构的公共建筑,均以精细雕晟的石材为构件,精密安装而成。城关主要街道也开始使用石砖铺砌路面。其时,民宅的大门多用石料雕晟,富户人家尤为讲究,甚至还刻上(沉雕)楹联。
70年代,惠安工匠还参加国内许多大型纪念性建筑物的建设,负责北京毛泽东纪念堂四周44根大石柱、江西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该塔的石料也是从惠安运去)、井岗山纪念碑、广东七星云武塔、仙游烈士纪念碑等石构件的雕晟和安装工作。此外还有深圳民俗文化村的千手观音基座的加工和安装,以及深圳市府大门牌楼石雕件的制作,等等。在这些工程建设中,惠安工匠卓绝的技艺得到充分发挥。
此间,新建住宅的梁、柱、拱、墙体、楼板、屋面板、梯踏、门窗框、雨篷、阳台、遮阳板和栏杆等构、配件,几乎全部使用石料,雕工日趋精细。
80年代,随着先进石材加工机械的引进和使用,惠安建材石雕出现新局面,出现以产石区张坂为主的几十家石建材十里长街,和以明磊厂、泉艺厂为代表的7家石板材、石墓碑生产厂。具有粗、细、精、磨、抛光等档次的石建材产品不但销售惠安各地,还销往省内外沿海县市(其中石砖还远销上海、广东等省市)。石板材行销全国10多个省市,并远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墓碑产品已有碑牌、拜台、碑座、刊仔、碑夹、小套装、拱亭套装、永字套装等品种,远销日本、欧美等国。
80年代,铺地石砖盛行,崇武、涂寨、山腰、东园等地的主要街道和城关的巷陌通道,以及有些地方的码头、工厂及其它公共设施等,均铺设石砖。1986年,崇武花岗岩雕刻厂还在本地加工石砖,远销江苏一带。80年代末,螺阳石材厂采用人工操作,生产板材(粗面)、圆弧板材,远销东北等地大工业区,用于铺砌厂房地面和砌贴水泥柱面;并生产三角石,经外贸部门收购出口。如今石料的开采和加工已成为惠安一大产业。
80年代,民宅石制构件逐步减少,但出现机械加工的饰面石板材。
第二节 器用石雕
器用石雕亦称用具石雕,是把荒石料加工成生活或生产的器械部件。一般有石锤(大者如旧时油坊的压锤,小者如农家的称砣)、石臼、石磨、石碾、石盘、石滚、石椅桌、石炉(有炉灶和香炉)、石棒、石槽、除尘器石件及机床石底座等等。这类产品的加工工艺介于“晟石”和“打巧”之间,工艺要求重在实用。
器用石雕品以臼、磨、盘、碾、滚、炉灶等品种的历史最为久远。清末,生活用具石雕产品逐步增加带有装饰性图案的雕琢,品种也日渐多样化。如石臼,有平头、碗状、瓜瓠状等型式;石香炉也有双耳、带座、八宝、双层高塔形(亭状)等式样。这类产品加工有粗有细,有的还磨光。石舂臼、磨、碾、滚、盘等生产器具,在农村最多。清代、民国期间,产蔗区的农家还有榨蔗的专用石滚。此类产品除“蔗滚”(民国时期就已消声匿迹)外,其余的一直沿用至50年代初期才随电动机械的出现而停止使用。
石椅石桌一类用具在惠安不多,仅在个别寺庙及公共娱乐场所点缀一二,有的也被富户人家用以装点庭院。1960年在实用的基础上出现有观赏价值的产品,最有名的是福州西湖的雕花镂空的花鼓椅和雕有“四龙抢珠”图案的圆桌面。椅桌类的产品有:石桌(方形、圆形)、长案桌、九龙桌、条椅、靠背椅、鼓形椅等品种。
70年代,惠安人利用花岗岩石材耐酸、抗碱、防腐、耐磨等特性,开发工业上的用品。其中最早的为赤湖腐植酸厂(原崇武化工厂)的硫酸槽、硫酸桶和滚筒衬(用以拌混腐蚀性化工原料)。1976年福建省和上海有关单位研究设计的供工厂防止粉尘、废气污染用的麻石(花岗岩)水膜除尘器,由崇武轻工设备厂试制成功,并通过省级鉴定,被认定为国内先进等级的产品。这种设备除尘通道和部件,全部由石料雕成。
70年代初,国家钢材供应紧张,鉴于惠安石雕工艺精细,有人提出以石代钢制造机床部件。惠安石雕厂与惠安五金厂合作先后制成铣床石立柱和龙门刨床石底座(加工出“■”和“V”道轨槽),并使用多年,是为惠安石雕史上一大创举。此外,还制造出在化工、造纸等部门用以代替机械钢件的石棒、石压辊等产品。
80年代,惠安黄塘下坂、后郭村还专门从事各种规格档次青石、黑石质的石臼仔生产,供出口之需。1981年惠安石雕厂还为日本奈良唐昭提寺鉴真和尚墓地雕制石供桌和花立香炉。80年代末,又新开发茶具(石壶、石杯)、骨灰盒等产品。
第三节 工艺石雕
工艺石雕俗称“打巧”,是运用工艺美术设计和雕刻的石料工艺制品。这类产品在明代以前主要是大型墓园的石人像、石羊、石马之类和寺庙前的石狮、石龙柱、石壁堵等雕刻,其造型保留由中原传入的“北派”风格,质朴粗犷。至明末逐渐形成独立行业。清代技艺大进,开始注意线条结构和形态神韵之美,又融汇揉和由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外来技艺之精华而形成以玲珑、纤巧、繁缛、流丽为特点的“南派”艺术风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产品不断创新,佳作多。其中既有须用起重设备安装的巨型雕件,也有可置于掌心或浮于水面的小巧观赏艺术品。这类工艺品,品种繁多,内容丰富,雕镂精细,工艺深邃,影响深远,价值最高,是惠安石雕之精华。
工艺石雕的加工程序有:“捏”,即打坯样,也是设计创作过程;“掏”,即先挖掉内部无用的石料;“剔”,即根据线条图形剔去外部多余的石料;“雕”,即最后细琢,使雕件定型。60年代以前“捏”、“雕”均由艺匠(称为师傅)操作;“掏”、“剔”则由一般工人或学徒操作。80年代以后,产品多为成批生产,有些新产品按工艺美术师的设计进行加工,加上电动机具的使用,大多数工匠都能独立完成。工场还有负责技术指导的师傅。
惠安工艺石雕按其工艺特点可分为沉雕、圆雕、浮雕、影雕4大类,数百个品种。
一、沉雕
沉雕,大多用于建筑物墙面装饰的雕刻和碑塔、牌坊、墓葬、摩崖石刻、宅居楹联、匾额以及工艺品等的题刻。其中以摩崖石刻、碑牌、楹联题刻为最多。沉雕中有一类称为线雕,仿效中国画写意、重迭、线条造型、散点透视等传统笔法,雕镂各种线条装饰。沉雕工艺要求线条柔顺、鲜明,字刻保持雄浑、苍劲的原韵。
沉雕以碑记、墓葬等的石刻历史最为悠久。境内现存的以宋代洛阳桥上蔡襄撰书的《万安桥记》碑刻及城关科山和涂岭虎岩山题刻,黄塘岩峰山经文镌刻等多处楷书字体的摩崖石刻为最早。此后还有元塔上梵文及建造时间的阴刻。明清时期,有大量记事记游、题名诗词、楹联对句等草、楷、行、隶、篆各类字体的摩崖石刻,更有许多寺庙、水利、桥梁等修建纪事碑刻,墓葬钦赐坊牌、龟驮神道碑、阿拉伯《古兰经》文的摹刻。此外还有文笔山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地震记载镂刻和自明代至今《刘望海祠颂德碑》等6块重要碑记镌刻,以及崇武城南门外海边明代黄吾野“海门深处”的题刻等等。自明代以来,住宅的门楹、匾额的雕刻层出不穷。进入近现代,众多纪念性建筑物、碑塔、陵园、园林、风景区,乃至公路路牌路标,都有沉雕字刻。还有些工艺品也雕上题刻,如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沉刻有四季花纹和文字、图文并茂的青石“四季小屏”。这些石刻,无论是笔力和神韵,都保留着原有的道劲精湛的书法艺术魅力和清晰图像。
惠安石匠镂刻的具有美术图案的沉雕,最早的当数清代福州鼓山灵源洞石壁上的《神光祖师)画像线雕。至近现代,图案沉雕技艺在惠安工匠手里得到发扬光大,先后有60年代初城关科山东麓的“治山治水纪念碑”园中的两幅《十年水利建设分布图》和《十年林业水土保持分布图》线雕和70年代福州西湖宾馆大厅墙壁上的《松竹图》大型沉雕等作品问世。近年来又有江苏盐城新四军组建纪念馆的《新四军抗日路线图》、南京雨花台纪念馆加工有12个两种不同的日月同辉的大线雕(5400平方米)和出口新加坡《敦煌飞天》大型沉雕(数十幅1.5×1.5米)等等。这些作品,其线条自然流畅、柔顺修美,雕工刀法凌峻,盘曲有力,深浅适中,再现惠安工匠的超凡技艺,实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二、浮雕
浮雕为图像造型浮突于石料表面(与沉雕正好相反),是半立体型雕刻品。根据图像造型脱石深浅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浅浮雕是单层次雕像,内容比较单一;高浮雕则是多层次造像,内容较为繁复。浮雕的雕刻技艺和表现体裁与圆雕基本相同。古今很多大型纪念性建筑物和高档府第、民宅都附有此类装饰,其主要作品是壁堵、花窗和(早期)龙柱及柱础等。
浮雕工艺历史悠久,境内残存的最早浮雕作品首推唐五代王潮墓室穹顶的莲花浮雕石砖和宋代洛阳桥上的月亮女神以及黄塘岩峰寺前后殿壁上石龛的弥勒佛、观世音立像浮雕。这些作品虽然脱石面较浅,雕工比较粗糙,但修长秀美,线条柔顺,有较高技艺水平。南宋时期,惠安工匠参加建造的泉州东西两塔,其上的佛像、金刚、人物和鸟兽等浮雕,传神逼真,精彩纷呈,刀笔之下充满艺术感染力,生灵活泼超然于石体之外。此后元建平山塔的32尊佛像及5座浮山石塔的佛像、花纹等雕饰,以及明初伊斯兰教墓的云月图、几何图形、古兰经句的雕刻,其造型、雕工亦颇佳。明代,惠安已有石雕作坊,技艺大有提高,镂雕脱石技术由浅入深。嘉靖年间(1522~1567年),重新修建的惠安孔庙大成殿和戟门前各一对线条简洁流畅、造型质朴生动的白石龙柱,数个四周雕有花鸟、神态逼真、清雅秀丽的青石柱础,以及戟门前一对形像古朴、意境高远的麒麟凤凰白石壁堵等浮雕作品,已有由浅浮雕向高浮雕发展的趋势,据测定,柱上的龙身浮出柱面,高达10余厘米,龙首凸出柱面最高处达30多厘米。此外还有立于北门头、南门新亭尾等处现已湮没的明代石碑坊,其梁柱、御赐匾牌、堵板、拱头、多层盖檐等繁花似锦的浮雕等,均为明代石雕之珍品。
明末清初,浮雕产品逐渐转为深雕(高浮雕),工艺日趋精细。清代,石雕艺匠喜用青草石,石龙柱又由高浮雕转入透雕,近乎圆雕,品种繁多,工艺精湛,造型追求繁丽。其时,惠安的龙凤柱、花鸟柱及龙、虎、麒麟、花鸟、人物壁堵的雕制,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备受人们赞美。道光年间(1821~1851年),惠安五峰石雕艺匠蒋国衡、蒋金辉父子等30多人,承建的仙游县城东门外石碑坊,雕镂有一组历史人物连轴浮雕和两座小坊亭中两面不同的玲珑剔透的花石堵;清末,艺匠蒋镗在厦门白礁保生大帝殿旁石坊上雕刻的《施公案》故事和晋江陈林村的两个《四不像》浮雕,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是时侨居海外的惠安工匠在新加坡普陀寺、普觉寺、观音寺等名刹,都雕制不少石雕品,深受海外人士赞誉。
明清时期,由于惠安工匠技艺超群,晋江池店的豪富、南安石井的中宪第、官桥的菲侨、美林的新(加坡)侨等,建造成排、数十栋大厝,都延聘惠安师傅雕镂其宅居的石雕装饰。
清末民初,惠安工匠在福州、厦门开设的石店,制作大量出口的墓碑墓料,多数都雕有双龙、花草人物浮雕,其全副墓料价格高达3500元。这个时期,台湾大建寺庙,蒋金辉等人在台北承揽万华龙山寺全部石料加工业务,制作不少浮雕、透雕、嵌沉类雕件,其中有取材自封神榜故事中的亭阁楼台和作战人马的方形石窗,和雕镂有龙、鹤、蝙蝠等吉祥物透雕的四方形、八角形花窗,以及雕有《应龙献瑞》、《双龙抢珠》图案的石鼓座和其它壁堵,等等。蒋金辉所镂刻的,《空城计》、《三英战吕布》的人物窗等作品刻划精良,结构细密,在台湾名噪一时,现该寺为台湾八大景观之一。其时,台湾各地的寺庙建筑,富户人家的建房、修坟都喜欢聘用五峰蒋姓的工匠主持施工,当地流传有“无蒋不成场”的说法。
民国初年,惠安工匠蒋文子等人又完成南京中山陵高大华表和光华亭八角金鱼池等石件的装饰浮雕,雕工精巧,誉满海内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蒋瑞生在杭州美术学院用一块100公斤重的青石,雕刻一幅《木兰从军》的高浮雕,形神兼备,艺术水平极高。
50年代,惠安艺匠在集美“鳌园”建设中,施展高超的石雕技艺,在鳌园长50米的长廊引道两厢照壁上雕镂40多幅连环浮雕组,其中有青年艺人蒋瑞生创作的《陈胜吴广》、《抗金兵》、《梁红玉》、《文天祥》等古代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老艺人蒋丙丁设计的《陈嘉庚一生》的系列图,并创作《南昌起义》、《五四运动》、《芦沟桥》、《东北骑兵战)等;老艺匠蒋瓦水等人创作的《强渡金沙江》、《延安整风》、《湖南红军小组》等现代历史故事。还有墓屏照壁的军事国防、文化科技、教育艺术、体育卫生、农业生产、矿山工业、地理民俗、婚嫁喜庆、名胜古迹等知识浮雕群,以及散布于园中各处的虫鱼鸟兽、花木山水等多点浮雕嵌墙。他们所雕琢的人物非常逼真,使用的武器如枪杆刻得细如一线香条,坐骑的马蹄小如豆粒。佳作、名作之多,不胜枚举,它融铸惠安浮雕的绝大部分精品,被世人称之为“石雕博物大观园”、“石雕艺术宝库”、“世界美术史上的奇迹”。
70年代惠安石雕厂所创作的《剑舞》名雕,刻画古代少女舞剑的轻盈姿态,横空劈出的利剑长为半尺、宽不过半公分,两条蝴蝶结式的镂空缨带在剑把下飘飞。,神韵雕工双绝,堪称巧夺天工。
70年代末,惠安工匠在所建造的“八一”南昌纪念塔塔座上雕有3幅高2.4米,长10米的大型浮雕,为历代浮雕之冠。
80年代,一座座圆、浮兼具的石灯笼作品,辉彩相映。有的由30来块青白石巧妙结合起来,镂空的格孔,螺状的拱斗,丝丝入扣的镶嵌,尤其是那条附着于白柱子,似欲滚动腾跃的青龙,更使静态的灯笼平添一股动势,堪与那缎制纸糊而雍容华贵的宫灯相媲美。1985年出口的新品2尺青石着色墓料拜手堵“二十四孝”浮雕,轰动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地。
三、圆雕
圆雕产品种类很多,多数以单一石块雕塑,大型塑像也有由多块石料组合而成的。圆雕作品,有可置于掌心、指间,小似果核的微型雕品,如个体只1厘米口含滚动小石珠的“袖珍石狮”;有薄似蝉翼,轻如纸片且可飘浮于水面的“荷花碗”;有巧夺天工双层,甚而多层造型的“灯笼”、“龙柱”、“石狮”;有硕大无比、重逾千吨的《郑成功》、《天上圣母》等塑像。
惠安境内最早的圆雕作品,首推东晋惠北晋安郡王林禄墓园的翁仲、石羊和宋代洛阳桥上的石将军雕像,以及洛阳龙船尾山的三尊石佛等。此后,则有明嘉靖年间(1522~1567年)张岳墓的将军、马、虎、羊、华表等雕品。这些以石人石兽石佛为主的圆雕品,在技艺上仍保留着唐代以前中原文化的特点,呈质朴粗犷的艺术风格。
进入明代,石狮产品多起来,常见的有两大类:庙宇、府第、坟冢前的守护狮和各种柱头上的小坐狮。崇武三元宫前、螺城北关李氏与刘氏宅第前、洛阳刘望海坟前的石狮就是这时期的作品。其线条刚直简洁,造型悍健威武,很少在细节装饰上斗巧,保存着北国质朴粗犷的风范和威慑神圣的内涵。万历年间(1573~1620年)在菲律宾的惠籍华侨石工雕制的一些圣婴耶稣大理石塑像亦为时人所赞赏。
明末清初,由于青石料的广泛采用,以狮子和后期透雕龙柱为主的各种圆雕工艺品层出不穷,其工艺以镂空技法和精细的钎凿斧剁见长,并注意线条流畅、结构匀称、形态逼真,达到形神兼备。清代五峰石雕圣手李周把绘画艺术运用于石雕工艺,艺术风格发生巨大变化,由质朴粗犷向精致细腻、飘逸灵动方向发展。李周所雕制的福州万寿桥18只“拳头狮”、福州兴化会馆一对石狮和福州南郡会馆的两根青石龙柱等作品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南郡会馆的龙柱被誉为“李氏蟠龙柱”。此后,惠安石雕技艺大进,佳作纷呈,尤以青石龙柱雕刻为最突出。先后雕制安溪、晋江及惠安等地一些寺观庙宇的龙柱、花鸟柱、人物柱。其中晋江安海龙山寺的一对青石蟠龙柱被誉为具有闽南独特风格的石雕杰作(该寺后来为台湾数十座龙山寺奉为蓝本,争相仿效),安溪文庙的龙柱也很有特色(该庙建筑被称为“冠八闽”),还有惠安东岳庙能以击打的声响分辨雌雄的龙柱及沙格宫的被誉为“雕工上乘,为他寺所少见”的龙柱,等等。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惠安工匠应聘为台南的福建龙海角尾镇白礁后裔建造学甲慈济宫;同时,还精心雕琢10根盘龙石柱和两根篆刻方柱,运回龙海,建造白礁慈济宫。
这个时期还有寺院、祠堂及纪念性建筑物门前或庭院里的石狮,品种繁多,有绣球狮、挠腮狮、扒耳狮、古钱狮、北京狮、带子戏狮(母子狮)等。小者百十来公斤、巨者重达数吨。其艺术风格多由悍健威猛转向玲珑华美,石狮呈喜气慧气、形状为嬉戏滑稽,线条圆转流畅,神态天真活泼,象征吉利、迎祥、纳福。充分体现纤巧、流利的“南派”风格。其代表作有福州鼓山涌泉寺前的雌雄绣球狮(李周作)、崇武丰山宫一对石狮(蒋国荣作)、福州法雨堂庭院栏杆上的小石狮(蒋文子作)、厦门梧村石坊下的1对石狮、福州于山法雨堂门前石鼓上的三狮戏绣球、南京中山陵的醒狮、厦门南普陀大殿前的石雕狮,等等。这些作品有的采用多处镂空,多层结构,雕工十分精细。
19世纪末旅外惠安工匠还为马六甲清云亭雕刻一对石狮子,为福建会馆雕制一对龙柱,为泰国王宫雕凿许多石人和石马。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蒋双家在崇武城隍庙前雕刻一对石狮。光绪末年,蒋文子在北京颐和园工艺竞赛时雕的青石镂花鼓椅、圆桌作品,被誉为“石雕之冠”。
清末民初,五峰石雕名匠承揽台北龙山寺石雕业务,其中的8根龙柱(1对翻天覆地龙)、花鸟柱等作品,技艺出众,影响深远,为一代杰作。
民国初年,蒋文子还雕镂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石龙柱和福州《铁拐李像》,两者均为名作,影响很大。此外还有民国期间,惠安东岭梅庄溪龙寺一对雕有翔龙配八仙,双层结构的龙柱,技艺绝无仅有。这个时期堪称惠安石雕大出成果之黄金时期。全国仅有的三对“翻天覆地龙柱”(台北龙山寺、安溪文庙、惠安沙格宫)均出于惠安艺匠之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惠安石雕艺匠在集美“鳌园”雕刻高度均为2米多的毛泽东和十大元帅及陈嘉庚塑像。此后,一些石雕艺匠被选送至杭州美术学院深造。在学习期间,惠安艺匠佳作不断。1959年蒋丙丁雕作的《游击队吹号员》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获二等奖;此间,参加展出的还有蒋友才雕作的荷花碗、蒋应连雕制的水仙花盆、张来富雕镂的灯笼龙柱等等,均为一代名作。
60年代,惠安石雕厂创造出《鹰蛇扑斗》、《牧牛笛歌》等新作,前者形象逼真、立意深沉,后者牧童手中的牛绳细如火柴梗,雕工卓绝。此后,该厂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发展兼具圆雕、浮雕特点的灯笼产品。70年代惠安艺匠雕琢出县政府院内和福州五一广场展览馆前的汉白玉毛泽东石塑像等作品。
1978年以来,惠安的石雕龙柱风靡一时,在短短数年中,出口的蟠龙石柱达数十对。至此,惠安已拥有白龙柱、青龙柱、凰柱、人物花鸟柱、灯笼柱等系列产品。据不完全统计,惠安工匠历代所雕制的具有文物价值保存至今的蟠龙柱(包括境内、省内、国内、海外)共计110多对。
80年代初,惠安石雕厂不少工艺品接连在日本、西德、加拿大、美国等地展销,受到各国人民热烈欢迎,产品出口量逐年上升。五峰石雕厂的地藏王像和灯笼系列产品(有坐达型、园雪见、鱼钵、花钵、五重塔、十三重塔、宫灯型等几十个品种)销售日本、台湾及东南亚各国。1981年惠安艺匠还雕制一对大型石狮,由省政府赠送给日本冲绳市民会馆。菲律宾马尼拉解放纪念碑前的两只狮子,也出自名艺师蒋文岩等3人之手。这些狮子采用镂空剔透的技艺雕凿成形,为这一时期之杰作。
80年代,惠安生产的小型单件工艺品,有《十二生相》、《十八罗汉》、《八仙过海》、《坐莲观音》、《太白醉酒》、《青蛙》、《麒麟》、《马》、《鹿》等二、三十个品种。还有出口日本的《白衣观音》、《大肚弥勒》、《七福神》、《一休睡童》等十多个品种。
此外,惠安还雕制海南省三亚天涯海角的《鹿回首》大型雕塑、厦门鼓浪屿海滨《郑成功》(高15.7米,用625块石料组成,总重达1400多吨)、石狮市城标《东方醒狮》和湄洲岛上“天上圣母”(高14.5米,由445块组成)等巨型雕像,以及泉州大桥栏杆上495只由北狮、南狮、非洲狮三个类型109种姿态的望柱青石狮和330枚砻石莲花雕,等等。1989年,惠安石雕厂还完成台湾订制的500尊罗汉石雕塑。
四、影雕
影雕是以早年的“针黑白”工艺为基础发展创新的一种技艺。在锯切厚度为1.5厘米,并经磨光或抛光的玉昌湖精良青石平板上用针锋般的合金钢钎,按照图型需要,运用调节凿点,钎凿出大小、深浅、疏密不同的微点,使图像显示出来。
影雕的雏形始于清代石雕圣手李周独创的“针黑白”工艺。至20世纪70年代,惠安石雕厂蒋友才等艺匠在美术界知名人士蒋清奇指导下加以发展创新,并把这一工艺定名为影雕。近年来又从黑白影雕发展为彩染影雕。影雕艺术发展到新秀刘碧兰、张聪明这批人,技艺已达炉火纯青。刘碧兰的作品,被国家外交部选为贵重的外交礼品,并多次参加日本、新加坡、加拿大和西德等地的展览,被誉为“不朽的艺术”。
影雕的主要作品有山水风景、飞禽走兽、花卉虫鱼、古今人物像四大类。其产品画面有圆形、方形、矩形,既可供厅堂、室内摆设的珍贵装饰品,亦可作馈赠亲朋宾客的精美礼物。早期的作品有:《奔月》、《圣母)和《仕女图》等。优秀作品有:仅一尺见方、闪现气势磅礴蜿蜒起伏的《长城》;色调明丽、意境盎然的《漓江新貌》;画面简洁、娴雅恬静的《竹林》;秀雅旖旎的《闽南风光》;场面热闹的《红楼梦剧照》;仿效齐白石作品、别有神韵的《对虾》和轰动香港、东南亚各地,被誉为“中华一绝”的《汪铭铨》、《科·阿基诺夫人》、《郑成功》等人物头像、肖像,等等。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