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制课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52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学制课程
分类号: G62
页数: 1
页码: 7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春州和新中国成立后小学教育的变迁。光绪三十二年,永春州官立小学学制九年,民国元年改为七年,民国十八年又改为五年制。新中国成立后,学制沿用“四·二制”,1980年高年级增设思想品德教育课,1983年秋重点小学和各中心小学的一二年级改为六年制,1987年又恢复五年制。教育内容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变化。
关键词: 永春县 小学教育 学制课程

内容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永春州官立小学学制九年(宣统二年改为八年),包括初小五年(后改为四年),高小四年。开设修身,经书,国文、算术、地理、历史、格致、体操等学科,蚕视毛笔书法教学,开始注重理科、体育活动。
  民国元年(1912)9月,公布《壬子癸丑学制》,小学七年(初小四年,高小三年)。11年,制定《壬戌学制》,小学分初、高两级,初级四年,高级二年。高级开设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音乐、美术、体育、劳作等学科,初级小学开设国文,算术,常识、手工,唱游等学科。14年,改修身为公民,改国文为国语,提值写白话文,讲国语话。16年,增设“纪念周”(每星期一。上午第一节课),课程设置与《壬戌学制》大体相同。记分方法有的用百分翻,有的用天干分等翻,即分为甲上,甲下,乙上、乙下,丙上、丙下,丁上、丁下、戌上,戌下10等.18年,小学改公民为公民训练,增设卫生、国音字母(19年改为注音符号》等学科。
  新中国成立以后,学制沿用“四·二制”,取消训导制,实行教导合一。废除公民课程,开设政治课,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硕发《小学生守则》。改革旧教材,小学基础知识课比重由原来的47%增加到64.8%。记分方法除沿用百分制外,有的学校采用苏联五级分制记分法。部分学校实行五年一贯制。1954年提出劳动教育,1955年后增设手工劳动裸.
  “文革”初期,提出批判“旧的教材、教法”,以《毛主席语录》为主课,学校停裸,师生参加社会上的“破四旧”和“大批判”,小学生批斗校长、教师,学校一片混乱.1969年后,小学全部改为五年一贯翻,音乐、美术合并为“革命文艺裸”,组织“红小兵”。70年代初,先是反对师道茸严,后又实行开粉考试,允许学生在考试时交头接耳,让学生自巳评分。1976年初,在“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借反对学生“负担过重”,又一次让学生批判教师。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小学设语文、数学,自然常识、音乐、体育、美术、写字和生产劳动等课程,主科改用全国统编教材。1980年,小学高年级增设思想品德教育课,继续开展学雷锋活动,贯彻《小学生守则》,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改革教学方法,要求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撩、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一代.1983年秋,重点小学,各中心小学的一二年级开始改为六年翻,把法制教育作为政治思想品德课的一个盆要组成部分,列入教学计划.1987年又恢复五年制。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