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震测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51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地震测报
分类号: G322.7
页数: 1
页码: 70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永春位于泉州一一汕头地震带的西侧,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有感地震。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地震逐渐被认识。1974年,县成立地震办公室,主要工作是宣传地震知识和测定地下水中镭的蜕变物。1975年初,地震办下设7个测报组和1个地震宣传点,每个测报组由中学教师和学生组成。测报组每日定时观测、记录和分析各种地震仪器资料,并将资料汇总送县、地区地震办。各测报组还通过墙报、讲座、编印材料、组织宣传队等形式宣传地震科学知识。在1976年秋的震情紧张时期,全县各地的测报组均日夜值班,有的生产队还搭露天防震棚。
关键词: 永春县 科技活动 地震测报

内容

永春位于泉州一一汕头地震带的西侧,县境内自唐以来发生或受外地波及的有感地震较多。唐光启二年(886)1次。五代后晋开运元年(944)1次。明代10次,即成化二十二年(1486)的六月乙卯和九月丙寅,嘉靖五年(1526)七月、二十七年八月,四十五年正月初一,隆庆元年(1567)正月廿九,万历二年(1574)八月初四、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九、三十五年、三十七年。清代未见资料记载。民国期间5次,即民国7年(1918)2月13日、20年12月11日、26年6月6日,28年11月3日和31年11月8日。
  过去,人们缺乏地震科学知识,把地震看作是“地下龙翻身”。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地震逐步被认识。1974年10月,县成立地震办公室(简称地震办,下同),配备工作人员3人,1984年增至4人,主要工作是宣传地震知识和测定地下水中镭的蜕变物——氯气。1984年改建挑东a泉自流井,命名“震哨泉”。
  1975年初,地震办下设7个测报组和1个地震宣传点。即在永春第一中学(街尾)、永春第三中学(蓬壶)、永春第四中学(湖洋),五里街中学(埔头)、永春第五中学(达埔)、永春第八中学(东平),坑仔口中学各设一个测报组,一都中学设地震宜传点。这些测报组和宣传点属中学业余科研小组,每个测报组由2—4名中学教师兼职指导,6—10名学生任测报员。1979年整顿测报组,保留永春八中、永春三中、坑仔口中学三个测报组和一都中学宣传点。每个测报组安装土地电、土水电导、土磁偏角、土倾斜仪,并辅以地沮,气溢、降雨,湿度等观测项目。测报组每日定时规测、记录,分析每种仪器的资料,并将各种资料绘成图件,作相关分析,然后将每日资料汇总送县、地区地震办。永春第八中学还与惠安第一中学将日测值进行资料交流。各测报组以墙报、讲座、编印材料、组织宣传队等形式,宣传地震科学知识。 1976年秋,震情紧张,全县各地展测报组均日夜值班,有的生产队还搭露天防震棚。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