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试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51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试验
分类号: G322.7
页数: 8
页码: 693-70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永春县在工业科技试验方面的成果。其中包括石灰碳化煤球、离压聚乙烯交联发泡鞋底、碳酸化料球炼铁、亚硫酸造纸废液酒糟浓维液化学采脂、小水电联网、大浮力繁苯乙烯泡沫塑料浮球、键槽推刀和Y112、Y132(IP44)三相异步电动机等项目。这些项目的科技成果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改善生产环境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这些科技成果也为我国的相关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永春县 科技活动 科技实验

内容

清代及其以前,永春民间的创造发明被载入史册的,只有宋代王识的《浑天图》和清末民初林赓飏的《纬候表》,此外,还有一些中医药、医案、方剂等。
  民国19年(1930),儒林搬运工人宋忠达用木轮加铁皮制成的牛车,代替人力搬运货物。农业方面,多数属良种引进和推广,如民国31年县农场引种水稻良种南特号,35年县农业技术推广所在城关附近及湖洋乡推广种植南特号,引进美国的玉米,四季豆、·球茎甘蓝,花椰菜、胡萝卜、菠菜等良种,翌年在西安镇、桃源镇推广种植。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试验活动逐渐活跃,尤其是1978年全国和省科学大会召开之后,群众性的科技试验活动在永春普遍开展。1978—1985年全县承担省、市、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科技试验项目和科技攻关课题81项。1985年以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全县科技试验活动登上了新台阶,除大量试验项目仍在继续外,省、市、县科委又增加下达龙眼、黄陈李的速生丰产栽培等10个试验项目和攻关课题。
  一、工业科技试验
  (一)石灰碳化煤球永春化肥厂原用无烟煤块为原料,生产碳酸氢铵。该厂丁希灼、杨运藻、朱定国等经多次试验,于1969年用碳化煤球代替块煤造气,把生产合成氨与生产碳化煤球联合起来。用碳化煤球造半水煤气比用块煤工效提高二倍,煤耗降低46%。至1981年,全国1500多家小氨厂约有半数采用碳化煤球造气。许多小铁厂、瓷厂也广泛使用碳化煤球。
  石灰碳化煤球系由无烟煤粉76—80%、消石灰20—24%(千基),加水9—11%均匀混合压制成生球,经低压碳化制成熟球,具有灰熔点高、粒度均匀、内孔隙率高、气化活性好等优点。熟球碳化度大于80%,含水份小于2%,含固定碳55—60%;煤球耐压强度70公斤/单球;1.98米煤气炉单炉平均发气量2430M3/小时,平均产氨16.617吨/日,原料煤耗1.48吨/吨氨(折标准煤)。
  (二)离压聚乙烯交联发泡鞋底县塑料厂许显普、黄锡琅以高压聚乙烯为主要原料,醋酸乙烯树脂、顺丁橡胶、氯化聚乙烯作为改性剂,过氧化二异丙苯作为交联剂,偶氮二甲酰胺作为发泡剂,氧化锌作为活化剂,硬脂酸作为润滑剂,轻质碳酸钙、滑石粉等作为填充剂,采用模压法或直接注塑成型法工艺,于1974年制成高压聚乙烯交联发泡鞋底。这是我国鞋类原料中属于首创的一种新产品。
  模压法是将原辅材料按一定比例配方,在100℃以下高速捏和,在125℃以下双辊混炼,在16。一170℃间横压交联发泡,t100—110℃间分两步热处理或在13。一140℃间一步热开模,最后冲裁组装而成。1974年起,用该厂生产的聚乙烯泡沫做底的拖凉鞋、人革面拖凉鞋和布鞋远销国内外市场。
  (三)碳酸化料球炼铁 下洋铁厂在鞍山焦化耐火材料研究设计院,福建省冶金设计研究队的协助下,于1971年,采用无烟煤粉42%,铁砂42%、消石灰16%制成的碳酸化料球炼铁。高炉利用系数提高一倍以上,且不必用木炭做辅助燃料。每炼1吨铁煤耗皿比原来节省2—3吨。
  (四)亚硫酸造纸废液酒糟浓维液化学采脂 1977—1978年,永春松香厂参加的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工所主持的亚硫酸造纸废液酒糟浓缩液化学采脂试验成功,可增产松脂30%左右。
  (五)小水电联网 根据小水电小而分散的特点,1974年开始联网。县设变电所,社(乡)设开关站,并连接山美水电站转联省属电网。联网后周波稳定,电压比较正常,电能质量提高。本县联网论文在1980年联合国召开的杭州——马尼拉国际小水电会议上交a,并被收进1981年水电部编印的《国际小水电会议文集》。
  (六)大浮力繁苯乙烯泡沫塑料浮球 县塑料厂以可发性聚苯乙烯为材料,采用直通热蒸汽成型,于1983年11月制成国内浅海养殖业器材配套中体积与浮力最大的EPS浮球。该产品具有浮力大(可达300公斤),吸水性小,质轻,不易老化并能耐波浪冲击等特点,是聚苯乙烯泡沫厚制品在生产工艺上的一次突破。经有关专家鉴定,认为其厚制品成型工艺为国内首创。产品销往平潭、漳州、罗源、东山、晋江、惠安等10多个县市。
  (七)键槽推刀 县水轮发电设备厂郑梦伟于1981年设计的健檑推刀,分整体式和滑块式两种,可作为加工水轮机的转轮、飞轮,或其他重型机械设备中的大型齿轮和飞轮的内孔。他写的《键檀推刀的设计、翻造与使用》在第一机槭工业部科技情报研究所编的《机械工人》1981年第4期、上海《机械制造》1981年第12期发表。
  (八)Y112、Y132(IP44)三相异步电动机 县电机厂研制的Y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是属全国统一设计,采用国际电工(1EC)的有关标准,用以替代原来JO2系列的更新换代产品。具有结构简单、高效节能、噪音低、振动小,运行可a、保修方便等特点。1986年1月经有关专家鉴定,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经生产实践考核,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九)柑桔全果加工 这是省科委下达的“柑桔全果加工”课题。1985年,县第二食品厂从省轻工研究所转让技术,建立柑桔全果加工生产线,利用本地丰富的柑枯资源,推出天然芦柑浓缩果汁、果酱,浓缩挂汁,填补我省柑枯综合加工的一项空白。经检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法规定的标准。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被确认达到第一类国内平均先进水平。1985、1986年均获省工业优秀新产品奖。1986年晋京展销,产品行销20多个省市。
  (十)玫瑰茄提取红色素 1986年,县第二食品厂承担省科技开发中心下达的“玫瑰茄提取红色素技术开发”课题。该课题于1986年3月通过可行性研究论证,列入省首批“星火计划”项目。在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协助下,利用本地丰富的玫瑰茄资源,生产天然玫瑰茄食用红色素4.9吨,销往京、沪、湘等地。
  (十一)粉状活性炭再生技术 县味精厂颜智华等经一年多反复试验,于1983年11月获得“粉状活性炭再生”成功。其生产工艺适用于味精行业的麸酸脱色。再生炭脱色能力可达到新炭水平。该技术工艺简单,设备少、成本低、操作方便,可变废为宝,节约木材,节约能源,防止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
  (十二)16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1982年,县水轮发电设备厂承担横口电站两台16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任务。从设计、生产到安装调试、投产,时间短,一次并网发电成功。经鉴定,机组出力达到设计要求,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紧凑、运行可靠平稔,安全设施好、技术文件齐全、外型美观等特点。
  除此之外,还有县轻机厂的三辊机研制,县酿造厂的永春老醋缩短生产周期研究,县水轮发电设备厂的400、800千瓦水轮发电机可控硅励磁装置试制等,均获成功。
  二、种植业科技试验
  (一)选育水稽新品种 永丰号:1953年林英昂以早秈南特号为母本,早粳三冬早为父本,以稗草花粉为异属辅助授粉,在东园进行杂交试验。经四年代培育,在蓬壶农技站繁殖育成稔定新品种永丰号。株高95—115厘米,抗倒伏和抗病虫比父本强,适应性广,全生育期105—110天,亩产700—800斤。1963年列为全省推广的早稻良种,川、浙、湘等地也引种推广。“64晚”’1962年石鼓农技站王文济、李民权在挑场晚稻青骨大薅中选出变异株一稿500多粒,翌年,在埔头单本繁殖400多株,再选出2株的种子,经三年筛选,育成晚稻新品种“64晚”。1965年在仰贤试种1.2亩,生长期130多天,比当地乌占种增产二三成,比仙仔种增产一二成。翌年,在中等田种植40多亩,未发生稻瘟病。1967年至70年代中期,东平、城关、五里街、石鼓,达埔等地每年种植几千亩。
  (二)平原三熟三高产实验 1979年,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在桃东搞三熟(二稻一麦)三高产试验田18.67亩,小麦品种2148单产400斤,早稻四优二号单产1147斤,晚稻威优六号单产1050斤,全年亩产2597斤。
  (三)杂交水稻制种高产 1979年,东平农技站在太平、冷水两个大队进行杂交水稻秋季制种试验。采取高行比、猛攻苗架和人工割苞授粉等措施。冷水制种田4亩,翻种组合为戒优二号,即V20A×IR24,父母本行比2:10,每亩母本丛数1.8万丛,亩产149.6斤。太平制种田1亩,制种组合为V41A×IR30,父母本行比2:12,并分开栽培,在始艳期将父本移入母本田中,使母本受粉,亩产161斤。
  (四)高山耕作翻度改革 1979年,呈祥公社农技站、呈祥大队农技组进行高山耕作制度改革试验(即两熟制稻作试脸)。69.5亩双季稻试验田,早稻单产487.9斤,晚稻单产244.8斤,全年平均亩产732.7斤。海拔800米以下的,全年平均亩产904斤,比种单季杂交水稻增产近三成.海拔900米的,平均亩产659斤,与种单季杂交水稻平产;海拔1000米的,平均亩产425斤,比种单季杂交水稻减产266斤。试验表明,在现有条件下,海拔800米以下的稻田,如果品种搭配得当,季节抓得紧,宜种双季稻,海拔800米以上的,则宜种单季稻。
  (五)温室无土育秧 仙夹公社农技站、美寨大队科技组1盯9年学习翻北黄冈县无土育秧经验,用木材作支架,外罩塑料薄膜,建成育秧沮室。室内用木板制成分层床架式秧盘,盘上无土或铺薄泥1—2厘米,撤下红410谷种。定期喷水,施肥,控制室温(一叶期30—32t,二叶期25℃左右),出芽率100%。在气温稳定15℃以上,分批在温室培育秧苗,5—7天后插秧,全部成活。该队50亩早稻,95%用无土或泥浆育秧,适时插秧,省工、省种、省肥料,平均单产847斤,比1978年早稻增产27.7%,其中14.4亩品均单产928斤,增产46.1%。
  (六)二段育秧 东平农技站施贻深在县农技站潘瑞展、周亚明、张一申等协助下,1982年在东平公社1018亩高产示范片中,采用二段育秧,早优亩产超千斤,解决了“一麦二优(二季杂交水稻)三熟高产”中水稻生长期不足的问题。早稻第一段秧龄15天左右,第二段2×2寸单本寄秧,促低节位分蘖,秧龄35天左右,再移梢大田。7月下旬收获,平均单产1028斤,比示范片外一般的杂交水稻多178斤,增产17%。晚季第一段秧龄约10天左右,第二段2×2寸或2×3寸,单本寄秧,秧龄30天左右,可确保11月上旬初收获,有利于冬种小麦提早播种。
  (七)水穑田化肥拉沟深施 1978年,东平艘林林成平创造水稻田化肥拉沟深施法。施肥时一人在隔行宽行中拉沟3.3—6.6厘米深,一人沿沟施肥,一人随后盖泥。三人一天能施肥3—5亩,比球肥深施法工效提高5倍。同时,可减少氮肥挥发流失,延长肥效。经验收,化肥拉沟深施平均单产1157斤,比撒施法亩产582斤增产近一倍。地、县召开现场会,在全区推广。黄水扬撰写的《化肥拉沟深施技术总结》,发表在中国农学会土壤肥料研究会、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合编的《土壤肥料》1984年第5期上。
  此外,还有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水稻坐苗防洽,水稻新品种“青二矮”引进推广,繁殖不育系配制杂优一代种子等水稻方面的试验,细绿萍越夏试验及揭稻虱迁飞规律的探索。
  (八)甘薯新品种选育 县农科所1980年开展廿薯新品种选育试验,用甘薯与木薯远缘杂交,初步培育出甘薯新品种79—1,品质好,晒干率36%,但产量低。
  (九)培育永春早薯 1977年,县良种繁育场王启东等在新种花薯块育苗地选育变异单株育成永春早薯。具有适应性广(不论稻田、农地、肥地,瘠地、粘性土壤、沙质土壤均可种植)、早熟、高产、抗病(蔓割病、疮痂病)等特点。全生育期80—120天,一年两熟。亩产5000—7000斤,最高达12500斤,比新种花品种增产。但薯块含水份多,不耐藏,品质较差。“永春早薯”年种植面积最多为1.5万亩,约占全县甘薯种植总而积的30%。南安,晋江、安溪,德化等县也推广种植。
  (十)甘薯离产栽培 1979年,吾峰公社后垄农科组4亩高产试验田,创亩产鲜薯12570斤的丰产纪录。主要是:大畦栽培,以杂草、土杂肥、牛栏粪作“包心肥”,小满前后扦插,适当密植,早施穴肥,重施夹边肥。
  此外,甘薯的提纯复壮,快速推广秋育薯苗等科技试验也取得成功。
  (十一)山地茶园高产栽培 五里街埔头46.02亩茶园(海拔170米,1967—1968年定植的43.02亩),1981年平均亩产茶叶504.3斤,其中梅占品种4.5亩平均发产700斤,创造全县山地茶园大面积高产纪录。主要是({)秋茶采收后于行间深翻30—45厘米,每亩分层埋压饼肥500—1000斤和稻草或杂草2000—3000斤,以改良土壤;砌梯台岸,保持水土,合理增施肥料,及时防洽病虫害,修剪整形,复壮树冠,合理采摘,留采结合。
  (十二)山地柑桔丰产栽培 天马山柑桔场220亩柑桔园,1979年平均亩产5495斤,名列省农垦系统山地柑桔高产前茅。该场二队25亩试验园(海拔420—460米),亩产9448斤,其中14.5亩平均亩产10563斤,创造山地柑桔丰产新纪录。主要是:改良土壤,创造根系活动的良好环境,隔年培客土,防止根系浮生、生机衰退,提高根系的吸收能力,翻动土层,改善水、肥、气、热条件,科学施肥,调整氮、磷、钾施用比例;适时供水,促进梢、果生长.保花保果,保持适当叶果比例;合理修剪,培养丰产树冠。
  (十三)山地柑桔低产园改造 这是省科委1985年下达的永春县山区资源综合技术开发的子课题,由湖洋的桃源、桃美、半山柑桔场和蓬壶的鹏溪,吾南柑桔场承担试验任务。1986、1987年,市、县组织专家验收,现场抽样测查,406亩试验园平均亩产分别为4547斤、6501斤。验收认为,本试验在采用水土保持、扩穴改土、防治病虫害等综合技术措施的基础上,改进旅肥技术,修建水利设施,注意果树水份供给;采用回缩修剪方法,改造柑枯树冠密闭问题,效果均显著,可供大面积山地柑桔生产推广应用。
  (十四)山地柑槽大面积高产穗产示范实验 这是1982年省科委下达给永春县经作局和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一项重要科研课题,目的是探索山地柑桔大面积高产稔产栽培技术,解决全省山地柑桔广种薄收、早衰老化等问题。由猛虎、天马、挑源、德风等柑枯场提供300亩山地柑枯园,承担示范试验,协作攻关.经五年试验,·漪完成课题任务。1986年11月通过省科委主持的专家鉴定,现场测查表明,268.8亩示范试脸园平均亩产达到7408斤,其中,猛虎场100亩亩产8245斤,挑源场81.2亩亩产8795斤。猛虎场有6.71亩试脸园平均大小年幅度仅2.52%,而9.38亩对照园大小年幅度达64.2%。鉴定认为.该课题示范试脸是成功的。在水土保持,扩穴改土、病虫防治、树冠修剪等综合技术措施的基础上,改进施肥技术,针对不同条件培育不同类型的良好绪果母枝,并对山地柑桔园土壤及叶片营养,影响果实品质因素、缩小大小年结果格度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具有一定的价值。以上技术可供全省大面权山地柑枯生产推广应用。
  (十五)柑枯无病良种壮苗培育 该试验系晋江地区科委下达的,由县柑桔科研所、县柑枯良种场承担的项目。1982一1985年繁殖实生苗90万株、嫁接苗20万株,供应本县、德化、安溪,仙游,永安、明溪、南靖、连江,罗园、永泰、武平等11个县(市)和龙溪农科所、福建农学院。该场供应本县的柑桔苗,定植几年来均未发现黄龙病。
  (十六)山蝗红壤柑檐园改土培肥研究
  湖洋桃源与省农科院果树所配合,于1977—1981年在桃源印龟仑场进行试脸,平均亩产柑枯9036斤,比对照园增产1.09倍。主要是每年6—8月扩穴,每穴埋芒萁骨、金光菊、猪牛羹,施消石灰6—8斤。埋前剪平断根,表土放底层,心土放表层,并整好畦面,挖好畦后排水沟。采用这种改土培肥方法,既改造红壤又提高柑桔成年树和衰退树的产盈,这一成果已在全县普迫推广。
  (十七)柑枯防腐保鲜(盘料薄膜草果包贮藏法) 天马山柑桔场等,从1980年底开始,采用多种方法贮羲柑桔的对比试验,总结,第选出聚乙烯薄膜单果包贮藏法。1982年底用该法贮藏芦柑2.11万斤,保鲜120天,好果率达87%,失水率3.75%,固形物11%,有机酸0.75%,总糖10.19,维生素C19.07mg/100ml果汁,果实色泽新鲜,果蒂绿色,风味稍淡。1983年全县用塑料薄膜单果包保鲜柑枯150万斤,100—125天,好果率达90%,每100斤柑枯可增值8—12元,相当于增产二成半至三成。1985年冬,全县用此法贮藏柑枯1500万斤,占当年总产量62%。
  (十八)山地夏橙栽培 市科委1983年下达山地夏橙扩大栽培试V,由a虎柑枯场承担。1986年4月,县组织现场验收19株夏橙,收果849斤,折合亩产2802斤。均系一、二级果,最大果重8两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树体健壮,树型丰浦,立体结果。试验证明,夏橙可以在全市推广。
  泉州市科委于1985年下达夏橙速生优质离产栽培研究,由溯洋桃源场、五里街吾东18组承担。
  (十九)岵山荔枝开发 这是省科委1985年下达的“永春县山区资源缘合技术开发”的子课题。由岵山乡政府承担,以茂霞村山地荔枝园(598株岵山小核荔)为试验园。1986年县组织专家现场验收,测得荔枝产最1.6万斤,剑该园厉史最高产量。摸索总结了一套山地荔枝低产园改造的经验,主要是整修平台面,变“三跑园”为“三保园”,深翻培土,增施有机肥、农家肥,每年9月结合高压育苗进行全园整枝修剪,选择以白露一一秋分梢为主要结果母枝。
  岵山小核荔是全省八个值得推广的荔枝优良品种之一,驰名中外。该园三年共育优良荔枝苗14000株,供本县及兄弟县、区推广种植。
  此外,比较成功的还有山地幼龄柑园茶园套种西瓜,柑桔优良品种选育,综合防治柑桔吸果夜蛾,柑樯幼年树短截代替疏花,山地柑桔园自压喷灌,三华李引种,黄陈李丰产栽培,良种批杷引种,山地龙眼丰产栽培等试脸。
  三、养殖业科技试验
  (一)母猪人工授精 蓬壶美山林金水于1984年进行母猪人工授精946头,受胎901头,占人工授精总数95.2%。繁殖的仔猪外形好、长臊快.达埔,吾峰,苏坑、呈祥,锦斗等地也进行母猪人工授精试验。
  (二)人工授精改良本地牛种 1981年,县畜牧兽医站在蓬壶、达埔、锦斗、苏坑等地,采用国外7种良种公牛冷冻颗粒精液,对本地母牛进行人工授精。1981—1983年完成人工授精的母牛310头。1981年黄牛受精率为34%,水牛11%、奶牛70%,1982年黄牛受精率为49%、奶牛91%,受胎率均在全地区平均水平之上。杂交初生牛犊,体重40—50斤,最大的达74斤(本地牛犊仅15—30斤)。杂交牛具有生长发育快,拉力大、出肉率高等特点。
  (三)鱼——禽立体养殖 1984年4月至1985年12月在城关镇西安村进行试验。立体养殖模式.池塘养鱼,水面上架设禽舍养禽,禽粪养鱼,形成良性循环。池塘4.29亩,放养革胡子鲶、尼罗罗非鱼、鲤、鲢、草鱼8663尾:禽舍499.4平方米,饲养蛋鸡2598只、白番鸭124只。1985年12月验收,每亩产鱼878斤,存栏鸡鸭2722只,产蛋率73.3%,年净收入1.67万元,亩利润3899元。专家认为,试验在理论上和技术上是可行的,这种养殖棋式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可因地制宜加以推广。
  (四)发展山区浪水养鱼 系省科委1985年下达的“永春县山区资源综合技术开发”的子课题,由县农业局承担。1985年,县农场建成鱼苗场60亩,被省水产厅列为全省七个淡水鱼苗基地之一。三年共培育鱼苗1067万尾,促进全县稻田、库塘养鱼。
  此外,还开展白番鸭的自繁速育,良种鸡“星杂579”及罗斯鸡的引进饲养,尼罗罗非鱼越冬,改良猪的晶种,猪肠炎及流行病普查,猪姜片虫病调查,快速养猪,槐猪与约克夏猪杂交肥育等试验。
  四、林业科技试验
  (一)深翻抚育保进杉木速生丰产 1964年,碧卿林场通过实地谰查和各种抚育形式的对比试验,确认深翻抚育既省本又能促进杉木速生丰产。深翻一般是对三年生杉木深挖5—7寸,并去掉杂树根。1960年种植的衫木,经过深。抚育,1967年脚径达到10厘米,比全垦抚育大14%。
  (二)煤油、皂粉混合剂防治杉梢摘小卷叶蛾 1978—1982年,林业局黄清淇、陈鸿落制成煤油、皂粉混合剂(煤油2斤,皂粉1斤,尿素半斤,加水100斤),在吾岭杉木种子园、吾岭大队、双港林场防治杉梢小蠢叶蛾,成虫死亡率70.1%,幼虫死亡率79.9—81.9%。
  (三)紫胶虫越冬保种 1974年,县林业局试验的紫胶虫越冬成功,收种胶2000斤。1981年,全县生产紫胶2.07万斤。1980和1981年,省地紫胶研究部门对东平冷水大墓山胶园的南岭黄檀抽样(13株)测定,种胶质量达到全国萦胶会议越冬保种成效的标准。主要是选择优良小环境,掌握生长规律,以耕代抚,科学修枝整形,促进寄主树速生快长,为紫胶虫越冬创造丰富的物质条件,并改进放养技术。
  (四)麻竹丰产裁培 1983年开始,石鼓公社吾江村等承担试验,亩产麻竹笋4062斤,比对照园增产82%。主要是根据麻竹不同生长时期,改进施肥方法,年年清园培土,合理挖笋,留足母竹,使新母竹占竹丛总株数的1/2以上,及时防治病虫害。1986年8月,县组织专家鉴定,认为该试验是行之有效的,产量以及某些技术措施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可因地制宜推广应用。
  此外,还有吾岭杉木种子园管理技术,橡胶良种“闽林71—22”的培育,杉木种子园单亲本子代区域测定,灯竹丰产栽培试验等。
  五、中药材科技试验
  (一)玫瑰茄制品 1980年,县科委实验厂以玫瑰茄干花萼片为主要原料,加入适蚕白糖,制成美淳晶、美淳露两种冲剂。
  (二)罗汉果级培1981年,县医药公司从广西引进青皮罗汉果,在洋上鲁寮妇女耕山队和五里街五七场试种980株。罗汉果雌雄异株,采用人工授粉,当年结果1000粒。第三年在永五中农场扩大试验,并进行丰产栽培研究。1985年,全县收果2万粒。
  (三)春矽仁北移丰产实验 1984年,鲁寮妇女耕山队,县医药公司共同承担春砂仁北移丰产试验。在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指导下,经四年努力,获得成功。1987年10月经专家验收,10亩试验园平均亩产干果70斤。本试验对发展砂仁种植新区、指导老园改造有积极作用。利用人工次生衫木林,枇杷果园种植春砂仁获得高产,在北纬25度地区栽培成功,均属首次。
  此外,还有美国西洋参引种试验等。
  六,乡镇企业科技试验
  (一)以煤代柴烧青瓦 这是县农村能源建设试验课题之一。1983年,由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水电部农电司、林业部造林司下达。实施单位是县乡镇企业局、城郊砖陶厂。1986年12月专家鉴定:所提供的资料基本齐全、准确,利用无烟煤代替薪m选题正确,符合“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多能互补、讲究效益”的能源建设指导方针;具有工艺简单、投资省、见效快、燃料来源丰富、生产上适用等优点。是本省农村能源建设的一大革新,可以因地制宜推广应用。
  用无烟煤烧制青瓦,成品率较高,产品质量好,抗折强度、吸水率和透水性等技术指标均优于薪柴烧制的;对于保护森林资源、防止水上流失、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大意义,经济效益(燃料成本约降低4%)、社会效益明显。该技术已在全县62条砖瓦窑推广使用,同时在本省辐射推广。
  (二)低温细炻套具开发 本课题系省科技开发中心1986年下达的,由介福瓷厂承担,1986年3月通过专家可行性研究论证,列入省首批“星火计划”项目。该厂建成一条长42.5米的隧道窑,利用本地丰富的高岭土资源,在省轻工研究所陶瓷室和湖南师傅的指导下,克服燃料,配方、匣钵,沮度等技术难关,成功地烧制了厦福、可口、佳佳等细炻器餐具、饮具杯碟。多次参加广交会展销,填补本省陶瓷出口创汇的一项空白。
  此外,还有建筑瓷砖生产开发等试脸。
  七,山区资源综合技术开发
  这是省科委1985年下达的重点科研谋肠,有六个子课题,即柑枯开发(低改,保鲜,加工),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德风村综合开发,山地荔枝开发,建筑瓷砖生产开发,发展山区淡水养鱼。县成立开发领导组,下设办公室。三年总投资476.29万元(包括省投资30万元,市投资16万元,县投资1.55万元)。开发三年总产值919.59万元。三年来举办各种培训班23期,培训技术骨干1316人次。各谋题分别与省农科院、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福建农学院,福州大学、福建师大、厦门大学等横向联系.
  永春山区资w综合技术开发,以柑枯综合开发为主课题。经三年实施,六个柑桔场500多亩示范试脸园均进入高产行列,取得一整套山地柑桔低改?高产的经验,并在本县广泛推广应用。柑枯综合技术开发,从高产、保鲜到加工,己形成本县科技“一条龙”项目。桃城镇德风科技示范村,经过三年开发,所承祖的柑桔、甘蔗、自番鸭,茶叶四个子项目均收到显著效益,人均收入由开发前的270元上升到670元。德风村的经验已逐步辐射到整个挑城镇(科技示范镇)。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