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任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43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任用
分类号: C962
页数: 2
页码: 619-62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春县干部任用历史经历了清朝及以前、民国初、民国7年至21年、民国22年以后、新中国成立后等阶段,选拔任用方式不断变化。
关键词: 永春县 干部任用 选拔任用

内容

清朝及以前,知州知县均由吏部钹选任用。民国初,县知事由省政府委派。民国7年至21年(1918—1932),地方变乱,民军攻夺,谁占据谁委任,16年中换了52任县长。民国22年以后,县长及科级人员任免权始由省统辖,县政人员经训练后委派。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永春县委和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干部来自南下工作队和参加游击斗争的指战员。1949年,全县干部共221人,其中共产党员36人。文化程度:大专36人,高中102人,初中19人,小学54人。1950年,吸收社会青年129名,经短期培训后,分配至区乡当土地改革(以下简称“土改”)工作队队员或夏秋征粮助手。土改后期,又分别从土改工作队,土改检查工作队和乡基层人员中选拔优秀青年220名充实干部队伍。1956年以后,干部队伍一部分来源于大、中专毕业生或军队转业干部,一部分从工人、农民,营业员中选拔。县委委员以上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政府的县长、副县长由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在人大、党代会闭会期间,根据工作需要,部分领导干部由上级党、政部门委任调动。1959年,全县有干部3114人(包括中小学教职员),其中共产党员1185人,共青团员738人,民主党派7人。文化程度:大学207人,高中959人,初中1231人,小学717人。1963年,由于机构不断扩大,需要大批干部,而招干指标有限,因而选择一些职工当作干部使用(即“以工代干”)。
  “文革”开始,党的干部路线和管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在“清理阶级队伍”中,把干部划为五类:一类结合到领导班子中,二类安排工作,三类下放基层劳动,四类到“五?七”干校劳动,五类为专政对象。有些“造反派”组织的头头被“结合分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有的“连升三级”。1972年全县干部共4613人,其中共产党员1586人,共青团员672人,无党派2355人。文化程度:大学906人,高中1812人,初中1151人,小学744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大批受迫害的干部恢复了工作。同时清查“文革”中的“三种人”(帮派体系分子、打砸抢分子、其他严重犯罪分子),纯洁干部队伍。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要求干部队伍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按“四化”要求,选拔领导干部。至1982年,全县有368名知识分子被授予初、中级技术职称,有154名知识分子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是年开始处理“以工代干”问题,符合干部条件的埼予转干,否则退回当职工。
  1983年,全县又按“四化”要求选拔或破格提拔一些中、青年知识分子担任各级领导职务。这一年,干部总数5318人,其中共产党员1720人,共青团员1107人,民主党派3人,无党派2488人。文化程度:大学1283人,中专1920人,高中895人,初中以下1220人。1984年又选拔239名青年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其中担任县委、县政府领导的9人,担任中层领导的230人。1985年从社会上录用的干部,开始实行聘用合同制。
  1986年,全县干部达6010人,其中共产党员2216人,共青团员934人,民主党派2人,无党派2858人。文化程度:大学1576人,中专2489人,高中327人,初中以下1118人。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