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八 旧闻逸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小百科》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4560
颗粒名称: 类八 旧闻逸事
分类号: K248
页数: 18
页码: 136-153
摘要: 本文讲述了四个关于官场逸事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明朝开国初期,林杨为内迁户的悲惨处境告御状的事;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清朝道光年间,詹提督排宴消除误会,释放被抓的平潭渔民的事;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池源瀚破案的事;第四个故事是关于骆县官祭沙的事。
关键词: 平潭 旧闻逸事

内容

官场逸事——
   ·林杨告御状
   明朝开国初期,朝廷为防倭计,下令沿海百姓内迁大陆。洪A二十年(1387年)农历六月初十,海坛全岛居民R迫焚屋拆基,渡海内迁。居民内迁后,己是家毁田荒,而各种赋税仍照额征收。全部负担落在那些幸存的内迁户身上.所谓“生者代死者之纳,存者代亡者之偿”。百姓处在“十死而无一生,十亡而无一存”的悲惨局面。当时海坛岛民林杨目睹内迁户的悲惨处晓,极为愤慨,草就千余字的(奏蠲虚税疏》,并亲自赴京告御状。部臣接到奏疏,不批不递.反而把林杨关进监狱等候查处。其弟林榔闻讯,跋涉千山万水到金陵探监,后在归途中病故异乡,林杨入狱十八年,历经明朝三代皇帝——太祖、惠帝、成祖,出狱时骨瘦如柴,十指糜烂,其母已故,举目凄凉。数年后,明宣宗登基.经复查林杨所奏属实,诏准闽、浙、粤三省所有“民移产虚”的赋税一律豁免,三省的广大内迁户闻讯大喜,咸称林杨功德无量。时有人推荐林杨为官,他坚辞返里,数年后卒。林杨以“一疏恩三省,文章冠八闽'’的盛誉,名登青史,留芳百代。
   ·詹提督排宴
   清朝道光年间,浙江宁波发生一起海盗抢劫案。当时平潭的一艘“海山鼠”渔船驶进宁波准备购买番薯米,当地乡民见此
  船与当地船只模徉不同.疑为贼船,欲擒拿刚上岸的平潭渔民。双方格斗,渔民多半受伤,三人被抓走。正当束手无策之时,有人想起浙江水陆提督詹功显是平潭人,便决定上门求助。詹提督一听有乡亲来访,即命传见。得悉来龙去脉之后,当即传令:“提灯打道宁波湾”!詹提督一行到宁波湾码头,用平潭方言喊乡亲上岸到他家坐坐。附近乡民见提督大人把平潭渔民接上岸,并且并肩步行回府,忙将此事禀报乡绅。乡绅们得知所抓渔民是提督同乡.且原本证据就不足.打入、扣人于理有亏,就派人将贵重礼品送到提督府疏通谢罪。提督一一拒收礼品,只下令叫乡绅把被抓走的三位渔民送到提督府.乡绅们闻讯立即照办。三位渔民一进府衙大门,只见厅内张灯排宴,不似升堂审案景象,心中疑虑不安。这时提督出来请众乡绅与渔民一同八席就座,席上詹提督先自责未能及时缉获海盗,愧对黎民,并对当地乡绅说明今日请父老前来不过是澄清事实,消除误会。众乡绅听后,大感提督宽怀大度不究之恩。宴毕,众乡绅护送平潭渔民回到码头船上。后来,当地百姓为铭记詹提督的恩德,把提督府到码头这段土路铺成石板道,并命名为“海坛返”。
   。池源瀚破案
   进士出身的池9瀚。于民国5年(1916年)从江西老家来到平潭当知事。一上任即在衙门前撰贴一副楹联:“官俸外妄取一文,便是衣冠禽兽;公堂上广参至理,不作儿孙马牛”。不久.发生一起包爷庙老宫公被劫案,池知事派差役四处探查疑凶,自己也微服到街巷暗访。一天,在一家点心店买点心,只见一个后生仔付钱时铜钱沾着斑斑白灰,根据宫公报案:盗贼曾用壳灰撤他眼睛的情节,池知事便派差役暗随查访,得知此人是惯赌。于是立即传讯嫌犯,一经审问,这个赌徒不得不招供认罪。事发后,
  犯人亲属托公差向县官送礼讲情,请求从轻发落。池知事收下礼品,过几天召集县衙职员和差役,并请来众乡老,当众端出礼品让大家过目,然后介绍了案情和破案经过,并把凶犯托人行贿亦公布于众,然后.当众判处抢劫犯死刑,并把帮人行贿的公差革职查办。两年后,池源瀚离任,百姓干人洒泪送别,后在码头附近的凉亭中立“去思碑”,以示怀念。
   。骆县官祭沙
   骆" Ira是浙江诸9县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以后,先后三度来平潭任同知。此人信佛十分虔诚,早晚焚香膜拜,祈求官运亨通。!日时海坛岛每逢秋冬季节,风卷沙飞,掩埋田园屋舍,成为一大灾害。有一回,流水澳狂风呼啸,飞沙漫天,毁屋伤人,灾情严重。事出无奈.有人倡议由乡绅和地保出面到县城衙门,把骆县官请来“祭沙”。骆腾衢自信菩萨有求必应,便一口答应了乡民的请求。他亲选吉日,穿上官服,坐上四人抬官轿,由衙役鸣锣开道,前呼后拥,来到离城20里的流水澳。四乡八邻百姓得知县爷要来开祭,纷纷扶老携幼拥向沙滩。只见骆县官从乡老手中接过三炷香,面朝澳口对夭三跪九叩,口中念念有词,乡老们也跟着叩头祷告。闹了好半天,骆县官完成了“祭沙”大礼,心安理得地上轿打道回衙。人们没料到“祭沙”岂能“治沙”,未过几天,北风一刮.依然风沙肆虐,满目凄凉。而骆县官“祭沙”故事,至今还被人们传为笑话。
   r-1宋廷模链棺
   举人出身的宋廷模,云南晋宁州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任平潭同知。他见到海坛岛田少米缺,水利失修、心中十分焦虑。时常简服步行勘察,寻找水源。他想:只有在三十六脚湖
  南边砌一百丈石涵,排湖水造田,种植水稻,才能让百姓不饥荒,公仓有屯粮。遂于光绪三十三年,向国库借银二干两,雇工采石料,筑涵渠,亲临工地指挥。由于水利技师未曾勘察定妥,便匆匆施工,导致地基松软,不久石涵倒塌,飞沙淤积,前功尽废。偏在此时,宋廷模调动离职,另一县官接任,拒绝给国库偿还二千两贷银,仍把债务挂在宋廷模身上。不久朱廷模病故于省城福州,棺停寺庙,等待运回云南安葬。因宋去世,新任县官不认旧帐,此事便闹到省城高等法院那里去,法官无法结案,只好给死人判罪:“宋廷模虚耗公款,难辞其贵,生前未及追究,死后还须惩处”。于是,法官派出衙役,到宋廷模停柩的寺庙里,将一条铁链捆在棺材上,以示惩处。这椿“链棺”奇案亘古未有,宋廷模泉下有知,能不喊冤叫屈?
   rgu江继芸抗英
   平潭田美澳边的小山坡上,有座清朝钦赐御葬的大墓,安葬的是清朝道光年间总兵江继芸。江继芸为平潭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由海坛镇调任金门镇总兵不入,第二次鸦片lu争爆发,农历七月,英军再度进犯厦门,江继芸奉调到厦门布防御敌,挖战壕,加固石壁炮台。七月初十下午I时,英军船舰3E艘,向厦门和鼓浪屿猛攻。江继芸亲临炮台指挥作战,刹时群炬齐轰,击沉击伤英军火轮数艘。后来英军几次反才卜均被江继芸指挥的厦门水师击退。战斗持续到夕阳西下,江继芸孤军作战并无后援,石壁炮台多被攻毁,清军死伤甚众。江继芸带着遍体鳞伤,且战且退,直到悬崖绝处,反身一跃,投海自尽。他是在饔片战争中牺牲的清军中职务最高的将领之一。江总兵的遗体迄回平潭安葬,百姓倾城送殡,哭声震地。道光皇帝钦赐御葬.抓钦差带着祭诏和恤银到海坛岛祭葵。其墓联:’‘鹭岛一时殉大
  节;螭庭干古重梢英”,慨括了抗英虎将江继芸的爱国梢神。
   ·滚牌当总兵
   相传,乾隆帝下江南,圣驾到达温州时,下旨要观看水师操练。那天乾隆帝由提督陪同.观看了温州水师操练及战船阵势后,乾隆帝又提出要观看陆战,这下可慌了浙江提督和温州总兵,他们平时只注重训练水操,并不操练陆地阵法,这时只好硬昔头皮,下令各队刀枪剑戟一齐上阵表演,结果阵势纷乱,乾隆看不下去,正要发火,忽见一名兵卒手握藤牌短刀从海边一直滚到观操台前。此人便是福建平潭籍的水兵,名叫詹鼎园,因私自跑去泅水,误了操练时间,顾不上穿衣,赤膊飞快赶到操场。一路上他手握藤牌短刀,连跑带滚,只见刀光闪闪,不见人影。乾隆帝被他的精彩表演吸引住了,大加赞扬,立刻召他进见。詹鼎园赤膊怕犯欺君之罪,只好用藤牌遮身,叩头启奏察明原因。乾隆帝叫身旁总兵拿衣服来,总兵来不及派人去取衣服,就脱下自己军服交给皇帝.乾隆顺手将总兵官服扔给詹鼎园,说道:“朕赠你一领总兵战袍!”詹鼎园急忙谢恩。此时乾隆帝定睛一看.詹鼎园个子矮小,穿上总兵服装不很合身,觉得赠衣有误,唯是君无戏言.只好将错就错。但心想此人是草包还是将才须当面一试,便问:“你手上拿的滚牌有何用处?”詹鼎园答道:“能攻能守,先帝当年打鞑子就是用这滚牌打了胜仗。”此时乾隆才知滚牌就是藤牌,又问刚才打的是何阵法,詹鼎园答是:“滚牌挡乱军。”……乾隆见其对答如流,有胆有识,就封他为总兵官。鼎园当上总兵后,取“殿擢”作为表字,即为皇帝当场提拔之意。
   名胜传说——
   德石牌洋的由来
   传说很久以前,海坛岛风沙成灾,十分荒凉。有个哑童父母早故,与寡嫂相依为命,自幼喜欢游戏,常剪纸马纸兵,自己扮做皇帝带兵出征,乡亲称他“哑巴皇帝”。一日,蓬莱大仙云游至此,见哑童可怜,送给三张纸,教他剪成房子、粮仓、衣物等,使其往后不愁住、吃、穿。哑童心想:百姓受苦,罪在皇帝,就把纸剪成士兵、战马、刀箭,要除去皇帝,剩下的纸剪成春臼和簸箕。一切准备停当,吩咐嫂嫂五更时刻叫他起床。只因嫂嫂报错了时间.才三更,哑童就向金銮殿御座射箭,此时皇帝尚未上朝,皇帝后来查明箭的来历,派兵直奔海坛岛捉拿哑童。哑童赶忙撤出纸兵纸马应战,可是事先忘了点眼睛,兵马全是瞎的,全军覆没。叔嫂急忙逃命,把纸舂臼和纸簸箕撒向海中,口中念咒,顷刻海上出现一艘帆船。上船后,哑童示意嫂嫂闭上眼睛,不料嫂嫂听到耳边风声呼呼,一时惊慌,眼睛一看,见狂涛滚滚,惊叫一声,顿时帆船沉没,嫂叔葬身海底。船身变,,.一块船型巨岩,平卧海上,双帆化成大小两个巨石,远看酷似帆船,此处俗称石牌洋.雅称“半洋石帆”。
   ·三十六脚湖的来历
   三十六脚湖,原先与大海相通,后来为何变成淡水湖呢?有一则动人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东海龙王派苍龙巡逻海面,苍龙私约鲤鱼公主趁机外出遨游取乐。他们来到海坛岛坛南湾,见这里风光秀丽胜过龙宫,只因贪玩U R了回龙宫时间。这时苍龙想干脆在此另辟龙宫与鲤里公主享乐一生,便霸占了这个港
  湾,并时常兴风作浪,渔民们饱受灾难,苦不堪言。后来一位叫做笔架的青年渔民,有幸遇到八仙之一的李铁拐,教他武功与咒语。不久,笔架向苍龙宣战,李铁拐赶来助战,一起把苍龙、鲤鱼公主和龟精蛇怪打败、打死,点化为“龙屿”、“鲤鱼礁”和龟山蛇山等岩礁。当时笔架宣战时怕这些龙宫恶魔逃掉,按李铁拐吩咐,将桅杆横放在海湾出口处,刹时只见飞沙走石滚滚而来,将出口地方堵死了。那位除恶有功的笔架,也因精疲力尽化成巍然屹立在湖滨的“笔架碑”。此后,湾内就成了现在的碧波荡漾清幽秀丽的三十六脚湖.为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
   ·仙人井传说
   李铁拐云游海坛岛,正逢烈日当空,口渴难受,便按下云头.来到海滨东尾山上找水喝,可是这山上连一滴水都找不到。李铁拐秃头赤脚,头上太阳晒,地面石头烫,好象踩在火焰山上,急得团团转。他只顾不停地念咒语,拐杖也不停地往下敲,山头顿时被钻成一个深坑,象一口大井,却不见有泉水喷出。这时惊动了山神,他调来兵马围攻李铁拐。李铁拐急于应战,赶紧把拐杖从井里拔出,不料用力太猛,把大并底部斜向东海方向打出一个洞口。此事惊动了龙宫,东海龙王一发怒,海潮就从洞口涌进大井里,虾兵蟹将随潮而来,吼声震天。这时李铁拐两面受攻,只见他手舞拐杖左顶右击,把整座山打出三个大缺口,象个笔架。李铁拐终因寡不敌众招架不住驾云走了,东海龙王和山神也就各自收兵回去。后来,东尾山上那个通到大海的深坑,被人们称做仙人井,那座山也就名叫笔架山。
   ru片瓦仙踪
   平潭县敖东乡芬尾青观顶南边山丘上,奇石峥嵘,其中最为
  著名的是一石如盘覆盖巨岩之顶的‘’一片瓦”。传说李铁拐到南海龙宫赴宴归来,那天艳阳似火.弄得满头大汗.唇焦舌干,很快就把一葫芦酒喝光了,还不能解渴。他翻了几个云头.来到海坛岛东南上空,看见下面“一片瓦”风景如画,便按下云头歇足并准备找水解渴。这地方靠近海边,水都带咸味,找来找去,四周都找不到清甜泉水,李铁拐气得跺了一脚,留下个足印凹坑,随即李铁拐念咒作法,只见拐杖轻轻一点.凹坑附近的岩石上出现一个窟窿.象一口小井,从井底冒出一股清泉。李铁拐用葫芦盛水喝,水味清甜,连声喝彩:“好水!好水!”连饮几壶才离开此地。从此.“一片瓦”就留下这口长年不涸的清泉石井和井边的仙人足印。
   。牛脊山和流米石
   海坛岛西南部有一巨岩.状似卧牛.其中段尤其酷似牛的脊背.故又称为“牛脊山”。传说这牛脊山原系古时牛精化成,说是闽南一条黄牛年久成精,常常跨海跑到台湾吃谷,一日被雷电惊吓,迷途跑到海坛岛,牛足陷入安海滩,遂化成巨岩。山麓有座寺庙,名叫镇海寺,当地人又称为西院寺。该寺在海坛岛是数一数二的,人称“金龙泉、银西院”。原来西院寺住持及寺僧日常所吃的米,全是牛脊山腹部一个小洞流出来的,刚好够寺僧吃.如果有客来,米的流量也随着增加,如果僧人外出,流量也相应减少。每日三更由两个小僧上山取米,供四更烧饭,五更用膳。这年寺庙大兴土木,工匠增多,取米小僧想:“要是一次取米够两三天吃多好,不要天天三更半夜这么辛苦。'’于是偷偷向石匠借铁锤和铁钎,连夜上牛脊山,一阵猛凿猛砸,将流米洞扩大好多倍。他们想,这下米一定会大量往外流。结果.这天一粒米也没有流出.只流一滩血。从此神牛不再出米,西院寺僧人无不埋怨那两
  个多事的小僧,而寺里香火再也旺盛不起来‘
   ·观音澳与澄解寺
   观音澳原名澳前澳,这里暗礁多,入冬风浪大,多发生船翻人亡事故,所以又称啼嘛澳。相传,古时有一神牛,常用脊背为当地渔民作临时码头.很受群众爱戴。而一只长年为非作歹的野猫,挑拨东海小苍龙,常在附近兴风作浪与神牛作对。某日,神牛为保渔民平安,奋不顾身与苍龙格斗,刚好观音菩萨云游经过,见神牛处于下风,便挥尘拂将苍龙断为数段,龙角、龙尾漂到岸边化成小山丘,就是现在的碑角底、石覃角尾地方,龙头龙身沉入海中。神牛护渔有功,观音封它为牛山王,野猫精作恶多端,被禁锢在梯猫崎,让过路行人踩踏。这个澳口也改名为观音澳,并在澳口建澄懈寺以供奉观音菩萨。据说某年闽南一船商运木材经过牛山洋,突然风急浪涌几欲翻船,船主跪祷观音菩萨保佑,观音显灵,柳枝一拂顿时风平浪静。天将晚,船主就近停泊观音澳。他感戴观音显灵,遂卸下一批杉木,并捐资委托当地乡老就地建寺,称为澄懈寺,意为感激观音保佑澄清海域的恩德。从此,澄懈寺香火日盛。
   人物传说——
   。康三娘喋血芙蓉寨
   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殉国后,其部将康定率余部南来福州,后因孤军作战,不幸阵亡。其夫人康三娘接过义旗,收拾残部退出福州,准备到闽南投奔郑成功部队,不料船经海坛岛突遇风暴,只好就近登陆,在苏澳附近的芙蓉寨山上安营扎寨,再图
  进取。次年夏天。清军千余人从兴化出发,兵分三路进犯海坛岛。但抵达海坛岛时却不敢轻易靠岸,只见许多山丘遍插大旗,心中多有疑惑。清军多是来自北方骑兵,经不起浪打船晃,不战而自萎,义军稍一发动攻势,清兵吓得掉头便逃,且大多不会泅水,葬身鱼腹。连吃几次败仗后,清军改变战术增兵包围。康三娘屡次率部反击,终因兵力不足,终被围困在山寨上。到第五天晚上,康三娘率领全寨兵力,突然打开寨门往山下冲杀,清兵猝不及防,被砍死二三百人。清将老羞成怒,集中四路兵力猛攻芙蓉寨,激战数日,义军伤亡甚众,二道寨门告失。康三娘临危不屈,朝北拜了三拜,突然抱住临近身边的清将跳下悬崖。康三娘壮烈殉难后,百姓哀悼,将她遗体安葬在芙蓉寨山上,并将此山改称为夫人寨。
   ·刘六抗倭遭冤屈
   明嘉靖年间,倭寇时常侵犯海坛岛。官员守备不力,只是逼迫岛民内迁大陆,却让倭寇胡作非为。百姓不理官府消极办法,自发组织自卫队伍,抗击敌人。海坛岛北部的桃花寨,就是当时民间抗ft的一个据点。据点头人是一个40出头的农民,名叫刘六。他身高八尺,腰宽膀粗,生性豪爽,爱打不平。少年时,曾从师习得拳脚功夫,平时惯用一柄特制的重约30多斤的铁柄锄头.所以乡民就拥戴他当抗倭自卫队的头领。倭寇几次偷袭海坛岛,均遭到刘六自卫队奋勇抵抗。某日,刘六趁雾夜奇兵奔袭ft寇临时据点狼山贼巢,一举歼敌30多人,缴获一批武器、粮食和金银细软,敌营亦被放火烧光。从此,刘六名闻遐迩,却遭到官府忌讳,定计陷害,将刘六以“聚众造反”罪名定下死罪。临刑那天,天昏地暗,临刑时,刘六仰夭高呼:“御敌何罪!夭理何在!”群山回应,百姓为之动容,哭声震天。
   ·半山妈巧计歼倭
   相传明嘉靖年间,一对因弹劾奸相严嵩而反遭迫害的武官夫妇,因避祸弃官远遁,来到海坛岛隐居于君山顶。两老膝下无子女,利用石穴栖身,垦荒种植.以享天年。夫妇俩心地善良,助人为乐.很受周围百姓爱戴。十几年后,那位武官病故,乡邻帮其料理后事,并劝夫人搬到村里居住,可她情愿独居石室.平时无偿为乡民看病采药,人们感其盛德,称她“半山妈”。那年倭寇骚扰海坛岛,乡人知道“半山妈”出身将门,有学问,便纷纷上山请教。她叫大家将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以及粮食财物搬到君山顶各个石穴暂避;一方面组织男女青壮挖掘陷井.井内布置竹签利器,上面用树枝芒草覆盖伪装,以期诱敌入陷。不久,倭寇再次来犯,半山妈号令以火把诱敌.一边布置扮作鬼神及扎草人吓敌,待倭寇闯入埋伏区,便四面放火,敲击锣鼓,倭寇弄得蒙头转向,到处乱窜,有的被“地网”绊倒,烧得焦头烂额;大多数掉入陷井丧命,一举歼敌数十人,幸存倭寇丢魂丧胆没命地逃走了,从此再也不敢踏上君山半步。不久,半山妈病故,出殡那天,四乡民众赶来送葬。后来人们把她居住的石室改建成庙宇,供奉她的塑象,祭祀不绝。
   。提督审石狮
   清朝道光年间,闽南一位精雕石狮的师傅,手艺精湛远近闻名。有一次为浙江宁波府当地一个财主雕刻一对石狮,见者无不称赞其高超工艺。然而,财主想赖掉雕狮石匠的工钱,设计陷害他.叫他晚上到帐房结算工钱,暗地里却令家丁“捉贼”,幸好石匠平时习过拳脚,未曾吃亏。但家丁忙乱中失手打死帐房先生.财主趁机诬陷石匠为凶手。宁波府主事只听财主一面之词,
  定下石匠谋财害命之罪,打入死牢。此事被在浙江任水陆提督的平潭人詹功显所知,认为事有蹊跷,便亲自审理此案。他叫财主家所有家丁用力责打“作证”的一对石狮,把敲击过石狮的木棍一一验看,最后发现其中一个家丁的木棍隐有血迹,便带回宁波府严加审问。这个家丁终于招认是他误毙帐房先生,并招出财主叫他窜供诬害石匠的阴谋。真相大白,沉冤昭雪。财主与凶手定罪坐牢。石匠回家后一直惦记詹提督救命恩情,后来听说詹提督告老还乡,便亲手雕琢一对青石狮,由闽南运到平潭,送给詹提督。至今这对青石狮仍蹲坐于提督府门前。
   ·刘尧宸七岁上公堂
   刘尧宸父亲名叫兰溪,是一个穷秀才,为人正直,常替受欺压的人写状。海坛岛有个姓郑的财主,因谋占吴家房产,兰溪替吴家写状上告,县官受贿,反诬兰溪冒犯上司,押解省城投狱。这年,刘尧宸才七岁,见父蒙冤十分气恨。随伯父到省城探监,并上州府衙门击鼓鸣冤。府台问尧宸有何冤?尧宸回答有“四不平”:即其替吴家写状为抱不平;财主用钱行贿欺吴家无钱告状为钱不平;县官受贿颠倒是非是案判不平;其父当场揭发县官贪赃枉法反遭迫害蒙冤入狱是狱关不平。府台听了尧宸所述心有所动,后调卷复查并派人到海坛岛暗访,证明刘尧宸所告属实。最后府台重新审判,尧宸父亲无罪释放,县官革职,屋归原主,郑财主带枷示众三日,并罚银五十两,赔偿昊家和刘尧宸父子在告状中所受的损失。
   习俗传说——
   ·石眷臼的传说
   明扁靖年间.倭寇时常到海坛岛骚扰行凶,百姓痛恨之极。这年,位于海边的一个小渔村.有个后生叫李阿石.生得五圆三粗,力大无比,且武艺超人,远近闻名。平时好打不平.乡亲们都十分敬重他。一天,阿石从山上回来,进村时只见鸡飞狗吠,哭声四起,原来是倭寇进村行凶作恶。阿石飞奔回家.只见两个倭寇正把其妻按在床上,欲行强暴。阿石气得青筋突暴,上前三拳两脚把倭寇打得喊爹叫娘往外爬去。阿石追到门口.顺手将一个几百斤重的石舂臼抱起来,奋力朝两个倭寇砸去,顿时倭寇成了肉饼,倭寇头目吓得浑身发抖,赶忙带队逃去。从此,到海坛岛的倭寇,一见到谁家门口有个石舂臼,便心惊肉跳,溜之大吉。此后,平潭渔农村百姓都在自己门口放上一个石舂臼,并相沿成俗。
   ·除夕夜的灯光
   明朝时,倭寇屡犯海坛.闹得渔家无处安身。一年除夕傍晚,一个叫阿金的渔民,坐在门前唉声叹气.吃粥当年饭。这时,一位鹤发童颜、衣衫槛褛的老人路过阿金门口,向他讨碗粥充饥,阿金妻子尚在犹豫:家中四口人过年连稀粥都吃不饱,而阿金二话没说把老人请进屋里,端碗粥给他喝。那位老人吃完粥,取出一粒药丸,把它碾碎,分撒在阿金全家四口人的碗中,叫大家快把碗里的粥喝掉,说是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大家半信半疑,阿金叫妻儿把粥喝下,不一会.全家人倒地大睡,老人把盆罐碗碟砸个粉碎.撤满屋里,又把油灯点亮,然后离开阿金家。
  那夜,倭寇趁人们过年上岛偷袭,逢人便杀,见物就抢就砸.然后点灯为记号通知同伙,这家已洗劫过了。倭寇来到阿金家,见屋里有灯光,推门进去,只见盆碎罐破.人躺地上,便转向别家。次日,大年初一早,阿金一家人醒来,到村里一看,见状大惊,昨夜家家户户都遭倭寇掠夺惨杀。这时阿金恍然大悟:昨夜那个老乞丐定是神仙下凡,救他们一家。从此,海岛人家沿习除夕夜通宵点灯,以保平安。
   ·后九节的由来
   农历正月廿九日,平潭家家都沿习过“后九节”,年龄逢九或九的倍数,都要享受“过九”待遇,或被亲戚请去过九,吃“后九丸”。传说古时一位老汉,老伴早故,身边只有一个儿子,父子靠补网度日,不料老汉被人诬告犯了杀人劫财之罪,严刑拷打,屈打成招,打入死牢。儿子由乡人凑些东西去探监,好东西都被狱卒留下,老汉根本吃不到。将近过年时,一位村里人刑满释放,见到老汉的儿子.大骂其不孝,说老汉在狱中饿得剩下皮包骨。老汉儿子才知道平时送去的好饭菜,都被狱卒截留吃掉。不久听说老汉将处斩,邻居们又凑些东西想送给老汉吃,儿子又怕送不到,终于想出办法:将糖枣柿饼等捣成酱泥,外面再沾薯丝、饭渣.显得难看。果然瞒过狱卒,老汉在狱中才能吃些饱饭。挨到正月廿九这天,老汉的冤情经巡按复审,查出凶手是原告,偷了老汉补网刀陷害他。最后真凶伏法.老汉无罪释放回家。陈说前情,才知儿子是个孝子。当即,有人提议把廿九这天定为“孝父节”。老汉那年又刚好五十九岁,得以消灾脱险。后来人们便以“过九”形式,求得消灾保平安。
   ·烧纸钱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商人,卖纸赚钱过日子。可是生意清淡,他十分着急,想了许多办法,都无济于事,终于积忧成疾,卧床不起。邻居乡亲到他家里探望,只见商人直挺挺地躺着,早已断气了。其妻披麻戴孝,呼天喊地,满脸泪痕,一边哭,一边把草纸大把大把地扔向火盆,声声哭诉:“都是这些破纸,害我丈夫日夜忧愁,命丧黄泉。”不一会.那死人忽然从床上坐了起来,众人大惊失色,问他为何死而复生?他说:“多亏娘子烧了许多草纸,成了阴间有用的钱,我用这些钱贿赂了阎王,他就放我回阳间了。”这桩奇事立刻一传十、十传百,一阵风传遍七里八乡。人们纷纷前来购买草纸,也学商人老婆的样子,把草纸烧了,说是给死去的亲人赠送银钱。其实,这只不过是小商人想出的一个赚钱的计谋,从此,他的生意兴隆起来了。
   俗语故事——
   ·有棺材没草苫
   传说黄有才年轻时嗜赌,把家产败光,气得母亲一病归亡。他只好向舅父求济,舅父给他一些银子,够买棺材和壳灰。有才得银回家,路过赌场门前,老赌友邀其参赌,他心又发痒,于是把阿舅给的钱当赌注,结果又输个精光。到家后,心想明天如何对阿舅交代:“有了,没有棺材,就用草苫”。遂连夜用草苫(草编的床垫)包裹母亲的尸体,扛到山上,把母亲埋了。次日,阿舅赶来送葬,不见棺木,就问有才,有才回答连夜收埋好了。阿舅心有疑团,上山查看.只见黄土一堆。阿舅断定有才没买棺材,也没
  用壳灰,便一再追问。有才就是不吐真情。阿舅心生一计,事卜墓大哭:“姐呀,你的命好苦哟,你哪里知道.由于我一时疏忽,却让风水破了,儿子前途也误了,太可惜哟……”听此哭诉,有才惊惶不己:“阿舅,你说风水破了,这是何意?”阿舅说:“此地是莲花宝穴,在此做墓.子孙必定当大官,但是只能用草包尸,用土筑墓,而你却是尸装入棺、墓用灰筑.犯了大忌,岂不伤了风水?”有才一听,心里轻松,便说:“阿舅,你放心,这里既无棺木,也无壳灰.娘的尸体是用草苫包的!”阿舅套出外甥真言,心想事已至此,骂也无用.看他还看重自己的前途.便真情相劝,希望他立大志、行正道,奋发有为,以慰泉下娘心。有才听了.痛哭流涕,从此不进赌场.勤学苦练,最后官至琼州提督。不过,“有棺材,没草苫”成为俗语而流传至今。
   ·给贼啼没爸
   传说从前有个财主,良田干亩,银钱万贯,但为人不善。某年,大灾不断.农田歉收,财主却乘机收租逼债,弄得穷人卖儿卖女,有的活活饿死。面对财主的黑心肝,几位衣民暗中想法.非惩治一下财主不可。某夜,他们摸进财主院墙,一把火烧了财主的谷仓。财主一见火起,急忙唤人救火。家丁们四处搜捕纵火之人。一位农民逃得慢,被抓去装入麻袋,吊在梁上.等财主来发落。财主一见麻袋,火冒三丈,命家丁举棍狠打。只听得袋中人喊救:“别打呀!我是你爸呀!”财主一听更加气急败坏:“好大的贼胆,给我狠打!”只见几十条木棍挥舞,打得袋中了无声息,解开麻袋,定睛一看,袋里的人正是财主的老爹。财主和家丁们愣住了。原来,几位躲在暗处的农民趁财主家丁们忙着救火时,急忙把吊在梁上的农民救下,又把财主的老爹捆绑起来,装入麻袋。财主见父亲死在自己的棍下.大哭一场。从此,’‘给贼啼没
  爸”这句话便成为俗语流传下来。
   。皇帝爱吃鸡角蛋
   从前,有位皇帝忽然心血来潮,要吃鸡角(公鸡)蛋。做寿之前三日,下道圣旨,命左班丞相去办。丞相回转家中,坐卧不宁,世上哪来公鸡生蛋。事出无奈,只好坐而待毙,交待后事。全家人一筹莫展,只有抱头痛哭。此时,丞相的孙子进屋,见此情形,便要问个水落石出。丞相不得不真情相告,孙子听后,心生一计,对祖父说:“阿公,明天你将宰相官服借我一用,我去见驾。”丞相开始不肯,后来一想反正死到临头,就答应了孙子的要求。次日上朝,孙子穿着官服,跪在皇帝面前。皇帝一看是小孩见驾,一查问得知是左班丞相的孙子前来交旨,便问:“你爷爷何以不来交旨?”孩子答:“祖父在家坐月底,怕超过期限,叫我替他交旨。”皇上一听发怒:“胡说,你爷爷是男人.岂能生孩子坐月底?”孩子答:“万岁息怒,鸡角会生蛋,男人自然也会生孩子!”皇帝听了,似有所悟,随口说道:“小小的孩童,宰相的腹佬,看来你也会做宰相!”孩子当即叩谢:“谢皇上隆恩!”皇帝此时才发觉自己说漏了嘴,常言道君无戏言,只好让其祖孙二人同朝为相。从此,“皇帝爱吃鸡角蛋”这话便成了俗语。
   ·没齿敢赌吃石遇
   石遇形似大章鱼,美味可口,但肉质坚韧,老年人无齿难咬。有位老头,人称“没齿伯”,偏爱吃石遇。有一天,遇上两个小无赖,硬要拉上没齿伯一块上饭店炒石遇吃。其中一个提议,炒一盘石遇,三人同吃,三份摊钱,没齿伯说自己没牙齿,咬不动,不参与。另一个提议,各炒一盘,斤两相同,谁吃最慢谁出钱。没齿伯又表示不干。可是,两个无赖不肯罢休,非要打赌不可。没
  齿伯只得答应下来。三盘炒石遇各有一斤,总共一块银元。他们请店老板当评判员,一声“开始!”筷子齐动,等吃到一半时,两个后生仔一看,没齿伯早已吃完了。老板在旁作证:全盘石遇都是老头吃掉的,一点不假。两个后生只好认输出钱。事后才知道没齿伯是拉长了喉咙,把整块石遇硬吞下去。从此之后,“没齿敢赌吃石遇”成为平潭俗语,民间常用此话比喻人们硬着头皮做难事。
   ·贪吃牛姆掉泥坑
   从前,一位财主雇放牛弟替他放牧二十头牛。放牛弟生性贪玩,上山放牛,并不尽责。一天,他想出一个鬼主意,给每头牛脚下画了一个圈,下令道:‘’只许在圈内吃草,谁越出圈线,就地杀掉!”有头母牛偏不服气,出圈啃草。放牛弟大发雷霆,召集群牛杀了母牛。牛肉自己食用,牛骨插到不远处长着青草的烂泥坑上,而将牛皮盖在牛骨架上,远看真像一头牛陷在烂泥坑里。过了几天,财主见放牛弟还没回家,便亲自上山去找。当他发现少了一头牛,便问:“还有一头牛呢?”放牛弟挥手一指:“在那里!”财主不解地问:“怎么回事?”放牛弟不慌不忙地答道:“这头该死的牛贪吃,看到前面有一块青草,非要前去吃不可,好了,掉进烂泥坑,怎么也拉不动。”财主信以为真,随即用鞭子猛打,只听咚的一声,那“牛'’痛得扎进泥坑里不见了。财主无可奈何,哭丧着脸叹道:“咳,贪吃牛姆掉烂坑!”

知识出处

平潭小百科

《平潭小百科》

本书汇集了平潭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知识,涵盖了平潭的山川地理、人文历史、海岛建设、民情习俗、旧闻逸事诸方面的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