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七 民情风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小百科》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4559
颗粒名称: 类七 民情风俗
分类号: K892
页数: 30
页码: 106-135
摘要: 本文介绍平潭县的人口数量在近几十年间增长迅速,尤其是1998年末,全县总人口达到了37.97万人,人口密度为1021人/平方公里。在人口分布方面,大岛的人口多于小岛,乡村地区的人口多于城镇。平潭县的平均寿命在不断提高,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均寿命为71.79岁。该地区的汉族人口占绝对多数,其次是回族。
关键词: 平潭 民情风俗

内容

人口与家庭——
   ·人口普查
   ot隆年间,平'r0境内约3700余户,15000多人。民国元年(1912年)10月,平潭改厅为县,全县人口9.3万人。1949年平潭解放.全县仅99636人。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总户数25657户,总人口124177人。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总户数34589户,总人口171604人。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总户数59893户,总人口277040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324604人。1998年末全县总户数9.44万户,总人口达37.97万人,人口密度达1021人/平方公里。
   ·人口分布
   境内人口分布不均,大岛多于小岛,乡村多于城镇。全县15个乡镇中,流水、澳前、北l r人口最多.共占全县人口三分之一。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乡村人口297239人,城镇人口27365人,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91.57%和8.43%0
   ·平均寿命
   40年代前.平潭平均寿命在35岁左右,在烈性传染病大流行年份,平均寿命更短。50年代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
  生’!‘业不断发展,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平均寿命逐年提高。50年代后期平均寿命55岁。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平均寿命67.88岁,平潭县为69.50岁。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平潭县人均寿命71.79岁。比全国、全省略,xrw,
   ·民族构成
   平潭人口以汉族为多,其次是回族。1990年普查统计.全县有14个民族,其中汉族有314398人,占总人口98.46%;回族4812人,占总人口1.51%:t族64人,占总人口0.02%,
   。丁姓回族村
   平潭丁姓回族聚居较集中的村庄有上楼、玉井、港东、石鼓头等自然村。丁姓先祖赛典赤·瞻思丁,元代官居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后裔丁节,元时经商定居泉州.后迁居晋江陈埭。平潭丁姓回族,为陈埭丁姓的后裔。
   ·姓氏构成
   平潭境内姓氏有160多个,考究来源,近者多系福清、长乐、莆田、晋江等地迁入,远者多来自北方中原地区。其中林、陈两姓居多,约占全县总人口43%。其次高、王、吴、李、翁、薛、郑、杨、魏、施、刘、黄、张、丁、游、周、何等,再次有俞、曾、郭、卓等97姓;尚有人数极少的易、段等52姓。
   ·家庭结构
   民国时期.家庭结构规模偏大,平均每户约5-6人。建国后,家庭结构规模趋向小型.1995年,全县家庭人口平均数为4.24人.比全国平均ftZ 0.22人^
   岛外乡情——
   。平潭入“去番”
   据志书记载,“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海坛里(时属福清县,即今平潭)潘f)t族众流亡海外。明成化四年(1468年),薛姓族人多出海经商,留于海外。”可见,平潭入“去番'’(出洋)旅居海外至少有600余年的历史。据近年统计,平潭旅外的华侨、华人约2.5万人(不包括港澳同胞),其中华侨约2590多人。华侨、华人主要分布于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美国、泰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英国、越南、阿根廷、波利维亚、新西兰、匈牙利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婚岚籍新移民
   改革开放以来,以留学、探亲、劳务等方式移居海外的新移民,有的取得当地长期居留权的,有的加入所在国国籍,据不完全统计,至1999年初,岚籍新移民人数达一千多人,旅居的国家有澳大利亚、阿根廷、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等。
   ·印尼泗水东岚公会
   1937年,由华侨林日润等人发起成立印尼I19水东岚公会。“东岚'’为平潭之别称。公会旨在联络岚籍旅外华侨,互助互济,开展公益事业,支援家乡建设。该会第一届主席只谦予,顾问林日润;第二届主席陈友安;第三届主席林贤树;第四届以后由郭金坤蝉联至今。
   ·印尼巴鲁中华总会
   1941年成立于印尼巴鲁,是以平潭华侨为主的商界领导机构,兼及华侨事务,代理华侨呈递申请文件,代政府收侨商捐税。现任主席为平潭人林起柏。
   。马来西亚福平同乡会
   1956年5月7日,由旅马的福清、平潭乡侨共同发起,成立福平同乡会筹备委员会,平潭乡侨高季福任筹委会主席。1962年9月,易名“福清公会”,1963年建会所于实北远甘久阁大街,重新命名为“曼绒福清公会”,平潭人阮爱华为首任会长。至1994年6月,拥有会员726人,其中永久会员440人,普通会员286人,平潭乡侨占半数以上。
   。新加坡福清会馆
   又称“玉融会馆”,由福清、平潭两县侨胞联袂组织。平潭侨贤陈振和(曾名任恢荣),历任该会理事、名誉理事、西区主任、中区主任等职。该会馆在新加坡颇具影响力。
   ·华文小学“培基学校”
   1928年,印尼华侨林日润捐巨资并向侨界募捐,于梭罗甲打苏拉创办印尼第一所华文小学“培基学校”,旨在教育华人、华侨子女,弘扬中华文化。
   。澎湖海坛馆
   清乾隆初年,为帮助班兵换防解决食宿问题,以当时海坛镇班兵为主建造伙馆——海坛馆。此后大量购置产业,盛极一时。
  光绪二十二年(盆896 T-),日本侵占澎湖时,该馆被占用作为医院。海坛馆的设立.对沟通平潭与澎湖两地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和影响.足以证明两地在历史上有过频繁的交往。
   。台北市平潭同乡会
   1960年8月16日.由会员代表推选岚籍18位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台北市平潭同乡会,组成理事会、监事会,并公推林荫为首届理19长。1966年10月.理I会换届.仍选林荫为理F{长.直到1979年7月逝世为止.历任理事长19年。后由王孝义、颜伯岑接任。同乡会下设评议。基金、奖助学金、福州救济、调解、财务、文化康乐、妇女工作等8个委员会,还在基隆、台中、高雄、花莲分设联络处。
   ·基隆市福州十邑同乡会
   50年代初,以福州、闽侯、平潭等县市同乡为主,在台m基隆筹组福州十邑同乡会,拥有会员650余人。同乡会成立迄今已达12届,平潭人林循意蝉联6届理事长;平潭籍的魏忠清曾任常务理事,林正喜、游志云任理事;林成章任常务监事。
   ·台北市福州十邑同乡会
   1946年成立,入会者均系福州语系的乡亲,除福州市外,还有闽侯、长乐、福清、平潭、连江、罗源、永泰、闽清、古田、屏南等10个县。至1967年,改称“台北市福州同乡会”。自成立至今共换届25次,平潭人颜伯岑曾任该会理事长‘
   ·台北“八闽乐府”
   成立于1983年夏,是一个由热心于乡上文化的乡亲组织的
  民间乐社,业余艺人多时达60余位。“八闽乐府”以教唱、演出闽乐、闽剧为主,还研究道教音乐。1985年“八闽乐府”从台北福州同乡会会馆迁到台北平潭同乡会会馆,扩大了活动场所,进一步弘扬了乡土文化。
   ·李赓魁奖学金基金会
   1989年,由台胞李登瑞及台属李登祥、李孔惠等共同创立平潭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奖学金组织,以“李赓魁”命名,其宗旨是奖励每年录取于高校的优秀学生。首期投入10万美元,1993年起,基金总额增至25万美元,奖励名额由原来的50名减为30名。每人一次性奖金额人民币700-1000元。宗教信仰——
   ·道教
   平潭道教最早是正一道传入,其支派为灵宝道,不久出现吸收释教文化的瑜伽道;后来苏澳、平原一带从长乐、福清传入净明道。各派相互并存与发展,均培植一批本派的居家道士。平潭道教宫观近百,多系明清时代兴建,有的神佛并祀,纯道教宫庙有霞海寺、五福庙、天后宫、东楼官等。国清院建于宋代,为县内较早出现的宫观。80年代后,进一步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活动逐步得以恢复。1998年成立县道教协会。全县有兼职居家道士200余人。
   ·佛教
   佛教于宋代传入平潭,始建福兴寺。元代,平潭佛教较兴,
  其时建有镇海寺、龙兴寺、净尘庵等一批寺庙庵堂。明清时期,平潭受新兴宗教——三一教的影响,出现了伸佛并祀、道释混融的寺庙.如金峰寺、龙兴寺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寺庙多被捣毁或改作他用。80年代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保护佛教徒的正常宗教活动。1986年,城关成立居士林,1993年,成立平i d佛教协会4备组。1994年后,经批准登记发证。龙兴寺、居士林、金峰寺、潭城观音堂、灵竹寺、西来寺、澄懈寺等恢复宗教活动。1995年县内有住持1曾10人,w依居士达2000多人。
   衢基督教
   基督黢各社派.在不同时期传入平潭。平潭基督教共有三个教派:卫理公会、翼耶稣教会、基督徒聚会处。美以美教会于民国13年(1924年),与循遵会、监理会等教派合并为中华基ff教卫理公会;后来中华圣公会(安日间会)由于信徒少,建国前也并入卫理公会。建国初,基督教成立“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基督教宗教活动逐步恢复,教徒堂点逐步增加。据1999年统计,全县有基督教活动堂点98处,传教人员约160人,信徒3万余人。
   ·天主教
   天主教传入平潭约在清康熙年间,福州行医的天主教徒因避祸逃居平0小W岛Y开始在当地传教。清光绪元年(1875年),木省龙溪人江神甫来平潭传教,发现当地已自发传教百余年,上报罗马教廷。不久.教廷拨专款在平潭兴建教堂,发展教徒。清光绪十五4( 1889年)起,先后有西班籍神甫S人,中国籍神甫2人在平潭传教,平潭天主教有4个教派:人数最多的是中华公教进行会,还有玫瑰会、圣衣会、天主教爱国会。据
  1999年统计,县内批准开放的t点有2个,登记信徒800多人。
   ·城关基督教堂
   清光绪六年(1880年)于城关辕门街西北猪仔牙地方购民房3间作教堂,称为’‘福音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原址南侧购地另建仿欧洲哥特式尖顶门窗的新教堂,成为平潭基督教会总堂。1950年失火焚毁,1957年在原址复建,1987年在原址旁边新建教堂。1997年又在城关翠园北路东侧建一规模宏敞的新教堂。
   ·城关天主教堂
   光绪十五年(1889年),西班牙籍神甫在县署左边购地兴建天主教堂,占地I万平方米。宣统二年(1910年)大堂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圆拱形屋顶.为县内建筑史上首创。1987年,落实宗教政策后,城关天主堂首批恢复堂点活动,1993年重建总堂,比旧堂规模更壮伟美观。
   ·龙兴寺
   位于城关北郊岚城乡田中村后的龙兴寺岭南麓。建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殿堂院舍十几座,占地15400平方米。明季毁于倭患,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建,清光绪年间扩建。民国9年(1920年)改为第一区公立第一国民学校,后倒塌废K. 1987年复修观音殿。1994年经县政府批准对外开放。1995年春,重建大雄宝殿及伽蓝殿,修复观音洞。
   ·金峰寺
   位干岗拓f么深焰村秦业~始殛千朋干启年!司,青戚主年问甭
  修。前后两进,祀五龙顺化王。50年代改为金峰小学。1988年重违,并增建山门,有寺僧5人驻锡。
   。龙泉寺
   位于平原乡朴秀下村南。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重修。建有前后殿、附院及钟鼓to。光绪六年(1880年)增建何氏九仙楼。民国9年(1920年)改为学校,伉日战争时遭日机轰毁,后废圮。
   。镇海寺
   俗称西院寺,位于敖东乡安海乡后牛脊山南麓。建自元代,规模宏敞。计有前、中、后三殿及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等为l、释、道三教合一典型寺院。清it.庆九年(1804年),后殿毁干火;A庆十五年修复。民国7年(1918年)改为学校,后废iL80年代村民在原址建神庙.但与原有规模相去甚远。
   。霞海寺
   又名金土寺,位于敖东乡苍霞垄村东南。建于元代,清乾隆年间重修,同治二年(1863年)重修,为石木结构,三进三间。正殿祀五龙顺化王,为平潭最早道教寺庙之一。
   。霞屿天后宫
   位于岚城乡霞屿村东。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道光二年(1822年)重建。同治十年(1871年),里人施天章倡募重修。1987年复修。占地270平方米,石木结构.二进三间,为县内规模最大的天后宫。
   ·五福庙
   又名威灵公庙,原称驻镇都城卜皇庙,位于今城关五福境内。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海坛设总镇,庙从镇东卫移建于此。道光、同治年间均有修缮,为石木结构,二进三间。1985年复修。庙内祀都城Is皇和台湾城Is皇(又称威灵公),西辕门横镌“平潭古迹”四字、至今犹存。
   ·观音堂
   位于潭城镇观音井街中心,清咸丰五年(1855年)建,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民国36年(1947年)复修。“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作他用,1984年收回。1998年重建,为阁式双歇山脊顶,增建石牌坊山门和侧楼经堂。经具政府批准,为佛教开放活动场所。
   ·福兴寺
   位于潭城南炮台斗母官原址(现县看守所址)。始建于宋太平兴国年间,为平潭最早的寺院。明代毁于佞患,清道光年间重建。前殿祀伽蓝,后殿供奉观音。民国时改作他用,后废圮。
   ·国清院
   位于君山跃龙岗处。宋代始建,明代遭焚,清末重修。自清至民国时期,曾一度为海坛香火鼎盛寺院之一。1949年该寺被大刀会窃据,大刀会暴动被镇压后,千年古刹随之被拆毁。
   ·东楼宫
   始建年代不详。原建于东寮山东侧,清乾I,五十七年(1792
  年)移逮于流水镇松厝村。扁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均重修,正殿祀五方大帝,1998年it修,
   乡祠摭要——
   ·伯塘吴氏宗祠
   座落于白青乡伯塘村中,坐北朝南.宽17.5米,深26.2米,占地面积458.5平方米。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至民国7年(1918年)臻于完善。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戏台、前厅、天井、大厅,硬山屋顶,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厅内有柱联13幅,题匾7幅,历遭毁弃,多不可辨o 1999年,该祠在原址上重建,略增高度,添设廊楼.使宗祠光彩重焕。该祠名登《福州十邑名祠大观》一书。
   。霞屿施氏宗祠
   座落于岚城乡霞屿村中,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建,1985年重修。坐北朝南,中轴线上自南到北依次为前厅(戏台)、天井、大厅,两侧为廊楼。长36米,宽18米,占地面积648平方米。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八角藻井和天花板独具特色。大厅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有石柱联两对。
   ·朴秀下林氏宗祠
   座落于平原乡朴秀下村中。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建.民国9年(1920年)充作小学。坐北朝南,中轴线上自南到北依次为戏台、厅堂,两侧有廊楼。大厅面阔三间,进深11米,硬山顶,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戏台早f' 0 90年代后期,重
  新粉饰,焕然一新。该祠名登《福州十邑名祠大观)一书。
   ’玉瑶林氏宗祠
   座落于平原乡玉瑶村的小山坡南。1997年11月始建,1999年11月竣工。坐北朝南,占地约3000平方米,石木混凝土结构。中轴线自南至北依次为前厅、前夭井、中厅、后天井、后厅,长47米,宽19米,建筑面积1400多平方米。后厅为宗厅,建有忠烈殿,奉祀台湾族亲林祖少斤捐建的比干石雕坐像。大门上的题额“平潭县林氏宗祠”系台湾族亲、著名政治家林洋港亲笔所题;大门边的石鼓、石狮系台湾族亲林仁德、林孝显捐建;前天井台阶两旁的石狮系台湾族亲林正封捐建。该祠规模宏敞,富丽堂皇,成为县内一大人文景观。
   ·北厝林氏宗祠
   位于北)ff镇北厝村中。清光绪年间建,1985年重修。坐北朝南,两进四扇,硬山屋顶,石木结构。中轴线上自南到北依次为戏台、厅堂、神A,长24米,宽14米,占地面积336平方米。厅前两侧为廊楼。有八角藻井、轩式天花板‘
   ·渔塘刘氏宗祠
   座落于敖东乡渔塘村中。建于民国初期,1991年重修扩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自南至北依次为前厅、天井、大厅,两侧为回廊楼。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阁楼与回廊楼相连,成四面回水屋顶。前厅、大厅均为硬山顶、风火墙,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占地面积336平方米。
   ·仙宫下陈氏宗祠
   座落于敖东乡仙宫下村中。建于清代,占地面积340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中轴线自东南到西北依次为前厅、天井、大厅,两侧为回廊楼。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后有神龛,两边为厢房。硬山屋顶,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中湖陈氏宗祠
   座落于岚城乡中湖村土地后。1991年4月奠基,当年11月竣工。坐北朝南,深26.18米,宽20.10米,总面积526.22平方米。为石木结构,三进六扇,分前、中、后三落,中间两个天井。祖殿以“敬宗堂”为堂号。祠内计有柱联13幅,另有牌匾4面、题匾两面。祠堂建筑结构与装饰,具有民族风格和祠堂传统文化特点,朴素、庄重、大方、雅观。该祠名登《福州十邑名祠大观》一书。
   ·东」僻翁氏宗祠
   坐落于北iff镇东」m村。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始建于1990年12月,翌年11月落成。采用x式建筑模式,两进一天井,九梁十八柱。祠厅宽14.7米,进深10.5米,为抬梁、穿斗式混合木结构。正中高悬“水言孝思”金字牌匾。门厅为楼阁式建筑,一层建有古式亭、台,别有情趣;两侧厢房与门厅相衔接。二层为书房。该祠名登(福州十邑名祠大观)一书。
   ·土库高氏宗祠
   座落于苏澳镇先进(土库)村中。建于清代,民国6年(1917年)充作高山小学。坐东朝西,中轴线上自西到东依次为戏台、
  厅堂,戏台早tp-,后厅设神A,两侧为)a I。占地面积336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12米。硬山屋顶,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
   ·东昆薛氏宗祠
   位于ft东乡东昆村东。建于清代,1985年重修。坐北朝南。中轴线上自南到北依次为前厅、正厅、后厅,两侧为厢房。占地面积242平方米。正厅面阔、进深各三间。硬山顶,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
   ·东占游氏宗祠
   位于白青乡东占村中。因与招康、剑湖、玉塘、南盘四村毗邻,故又称“五游祠”。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民国5年(1916年)充作小学。坐西朝东,中轴线上自东到西依次为戏台、厅堂、神EU。两侧为厢房、书院。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厅堂面阔三间,进深13米。硬山顶,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内有柱a。民国7年戏台被改造,假山、鱼池亦毁。1991年收回重建。新建祠堂占地1092平方米,祠厅宽i0.5米,深4.6米,有圆木大柱20根,VA楹联10幅,并有族贤牌匾多面。
   ·钱便澳林魏支祠
   座落于敖东乡钱便澳村中。建于民国14年(1925年),系林、魏两姓三支合祠。祠堂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占地面积814平方米。悬山屋顶,抬梁木构架。1999年筹资重修。该祠名登(福州十邑名祠大观》一书。
   ·东岳美念氏宗祠
   位于澳前镇东岳美村中。清光绪年间建。坐东朝西,由厅堂、厢房组成,后`L神A。占地面积357平方米。厅堂面阔、进深各三间,硬山顶,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
   ·大福林氏祠堂
   座落于敖东乡大福村中。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始建时占地面积260平方米。04庆年间重修。1987年3月,该祠扩建,规模增大。1993年重新装修,蔚为大观。祠堂为石木混凝土结构,长41米,宽16米,建筑面积664平方米。前楼三层供办公之用;中设戏台,可容纳千人;后设宗厅,供奉祖先;后楼中厅设忠烈堂,敬祀比干等灵位。新祠仍保留原有天并地坪、照壁石、青石雕刻、字纸亭等。
   ·施万春纪念馆
   座落于流水镇下厝场村,原为施万春进士第,为清庭赐建。内有“文魁”、“进士”牌匾及朝廷所赠文房四宝和御扇等物。第前竖有八条石刻旗杆。解放后,第堂屡遭破坏,夷为平地。1998年3月动工复建,改称两榜进士施万春纪念馆。石木结构,深21米,宽13.78米,高9.3米,分上下两殿.立面为青石浮雕。馆内除牌匾外,另绘“教子图”、“十八学士读书图”等。
   ·林杨纪念祠
   坐落于流水镇山门村。始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 - 1449年),称“祖庙堂”,解放后改为学堂,1965年重修,至80年代集资重建,形成现有规模。占地250平方米,建筑面积26()平方
  米,石木结构。祠内有前厅、中堂。其间一小天井,天井、中堂两旁建有二层厢房。中堂两侧有叶向高题匾及族贤牌匾多面。林杨的《奏蠲虚税疏》和叶向高的《独行传)也制成匾额陈列于祠内。该祠名登《福州十邑名祠大观》一书。
   岁时习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元旦,俗称“初一早”。早餐各家各户吃线面、“太平蛋'’,祈求“太平如意,福寿绵长”。初一有互相拜年习俗,初二沿习忌串门,初三继续拜年串门、探亲访友。初四开假,各行各业照常活动。元宵节以前,平潭还有初七“人生日”、初九“天公生日”、十一“上彩暝”。旧时平潭各乡镇在正月闹社火、做“上元”,各乡按自己例定日子开展“游神”、“走轿”等活动,建国后此俗渐消除。
   ·元宵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俗称元宵节。旧时有扎花灯、舞龙、舞狮、踩高脚、排鳌山、放焰火、烧瓦塔等活动。正月十五夜,城关居民有吃元宵丸(汤圆)、点长明灯的习俗。
   。拗九
   正月廿九日要过后九节,又称“拗九”,也叫“孝九”。是日家家用番薯、薯粉作皮,内包海鲜、肉、菜等荤馅,搓成“烧卖”形或饺子形。或蒸或煮。家中不论男女老幼,凡岁数逢九或九的倍数者(即“明九”或“暗九”),均要“过九”,吃’‘太平面”。后九节过三
  夭(即农历二月初二日)还要做“二月二”,又叫做“拗九仔”,继续包“拗九丸”或煮“拗九粥”而食。
   ·清明
   清明节气,上坟扫墓,多在坟上压纸钱、红纸签;基督教徒多用红纸剪成的十字架压在坟上。建国后,机关学校等多组织到烈士陵园扫墓。民间俗例新丧亲人的“头年墓”.要在清明日以前扫墓。属虎年。忌清明日当日扫墓。
   ·立夏
   立夏多逢小麦上场时节.福清、平潭等地群众有煎“夏饼”、做“春卷”的习俗。农历四月初八,平潭还有“炒蚊脚”的习俗,一般多用碗豆、蚕豆拌细沙在锅中爆炒后食用。
   ·端阳
   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要过“五日节”。!日俗有“初一钉菖蒲.初二起蜾垛,初三煎面饼,初四做节仔,初五晒午时,龙船赛起来”之说。初五端阳日,中午吃过节饭,家家喷雄黄酒。女婿要在端阳给岳家送礼,俗称“分节”。旧时城关潭城港有赛龙舟活动,50年代堵港后,此习俗消除。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平潭俗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按旧习.这天夜晚未婚女子要陈列瓜果七碟供奉天地.向天默祷,穿针乞巧。民间保留煮汤圆习俗,意谐“团圆”。
   ·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节”,又称鬼节,是祭祖的节日。旧时,民间多在七月半做普渡,超度亡魂。佛教则举行“盂兰盆会”普渡活动。50年代后,此迷信陋习已除.有的只在家中供果品、烧纸钱、叩拜祖先遗像。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亦称仲秋节,是民间传统的团圆节日。旧时城乡组织“盘诗”活动.有些街庄还有烧瓦塔、燃放’‘孔明灯”和“听香卦”等迷信陋习。建国后此习渐除,多见家人团聚吃月饼赏月。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旧时沿习重阳登高,寓避邪去祸之意;儿童多在这天竞放风筝。80年代后,改为“敬老日”、“老人节”。
   ·冬至
   冬至节令那天,俗称“冬节”,除信奉基督教、天主教的家庭外,一般人家都在此日祭拜祖先,清晨煮“冬节月时”为餐。新办丧事人家冬节不“搓圆'’.多由邻居或亲友赠送煮熟的播米邾寸或薯粉湘氧丧家要以食糖回赠。有些乡镇沿袭福清习俗,新嫁女儿的人家.第一年冬节要给女儿、女婿送冬节花、红桔等,以示祝福。
   ·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日是民间“祭灶”活动的日子。旧时置灶糖灶饼祭灶公灶妈,又称“送神”。次年正月初四晚饭后,又要置香烛果品,贴新灶君像,迎接灶君回家。建国后,依俗祭灶已不多见。
   。除夕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俗称“三十盲晡”。腊月十六日“做尾牙”后,就开始洗扫居室器具,整理房舍,置办年货。年前清理债务,沿习正月不宜讨债。在外亲人都回家团聚过年。新婚女婿要给岳家送礼,称为“分年”。除夕夜一家团圆吃年夜饭,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饭后一家围炉守岁。灶内要留火种,叫做“煨火母”,并切好大年初一的蔬菜、鱼肉等食物。除夕夜沿习不熄灯,多在午夜零点燃放鞭炮喜迎新春。
   喜丧习俗——
   ·纳采
   男女双方订婚后.接着要“请期”,预议聘礼。若当年结婚,男方须知会媒人通知女方,名曰’‘乞亲”。征得同意后,便可“送帖”。男女双方及各自父母、祖父母的“生辰八字”开列于庚帖进行“合婚”,并根据合婚内容择定结婚吉期(基督教徒不进行上列程序,只避礼拜天).50年代后,这些习俗多革除,但纳采一项,至今犹存。
   ·迎亲
   结婚日新郎到女家去迎亲,民间叫做“邀新人”。女方则请三两位未婚女郎为伴同到男家,其时新娘多随身携带龙眼干(俗称宝圆),一路上遇有犯冲、犯忌的对象时捏破而弃之。新郎迎新娘到家门口,同时燃放鞭炮,挑进“宝圆水”。旧时还有许多习俗礼节,如“拜堂”、喜娘(伴房妈)与礼仪生(诸弟)吟诗唱曲之类,如今多有改革,迎亲时雇用装饰一新的车辆,结队而行,以显示气派。
   ·回门
   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就派人(大多数是新娘弟辈)请新婚夫妇回娘家。平潭旧时称“归宁”,也叫请回门或“请头行”、“请三日”.50年代后期,逐步改为结婚次日就请回门。设席时,新女婿坐主位(东一位),宴毕还要封一红包称为“压桌”。!日时新娘“请头行”要留住娘家一个月,建国后已革除,当日或次日,新婚夫妇即可返家。
   ·做寿(附干支历甲子纪法表)
   凡年满50岁的老人每逢生日时,女儿女婿要给父母送蛋、线面、猪脚及衣物等祝寿礼物。平潭有“男做九、女过十”的旧习,即男性可提前一年“做十”(祝寿),女性则满50虚岁祝寿。年届六十,俗称“花甲”,其祝寿活动更为隆重,多见设宴庆贺。
   (附) 干支历(甲子)纪法表
   ·满月
   妇女分娩坐月子,平潭叫做“坐月底”。一般外人忌随便进产妇房间,俗称“禁冲’'。产后14日,俗例要报喜.添养孩子的人家向亲友及邻里送红蛋和一碗线面,后来改为分喜糖。男方向岳家报喜.岳家要送童衣、童帽和摇篮等礼品以示祝贺。满月后,男方办“满月酒”,宴请岳家及男方亲友。
   ·做周
   小孩满月后,再过三个月于农历诞生之同日要做“四佐”,外公外婆家要送糕、衣服之类庆贺。到了小孩周岁生日,平潭俗称“做周”,外婆家要送小孩衣裤.有钱人家还要订制银质“天官锁”和手镯、脚镯之类给做周的小孩。同时,设宴招待亲友。
   ·分家
   子女长大结婚了.多数人家要让其自立门户,叫做“分家”。分家一般由父母主持,或请娘舅和族中长辈作裁决人。俗例长孙以小儿子看待,可分一份家产,俗称“长孙份”。分家时多把家
  庭的债权、债务划归每个儿子名下。老人瞻养也同时议定。分家后,亲戚送来线面、鸡蛋等礼品;娘家依俗则送碗、筷等给女儿、女婿,体面人家有的送整套厨具,俗叫“办压贺”。
   .立喜寿
   为上寿老人预制棺木,平潭俗称“立喜寿”。立喜寿时,寿板上要贴红联,悬挂红布、红筷子;已出嫁的女儿要买蛋、线面祝贺。有些地方,制作棺木工钱还由女儿负担。
   ·出厅
   上寿的老人在弥留之际要从卧室移到祖厅或家中厅堂,俗称“出厅”,亲属要陪伴守护。在外子女闻讯后,也会尽可能赶回家聆听遗言,见上最后一面。若老人在外逝世,遗体不能再移入厅;未上50岁者逝世,俗称夭寿,不举行“出厅”仪式,只能在屋外临时搭简棚,置放遗体。
   。人殓
   死者临终时,亲属要为之梳头、更衣、穿鞋、戴帽。死者穿的衣物叫寿衣,一般由出嫁女儿缝制。平潭习俗寿衣、裤要单数,忌双数及穿毛类服装。旧时死者脸蒙白纸,眼盖铜钱,此俗已革除。入殓时,长子抱头,其他亲属抱腰、膝、脚,入殓后,儿女子孙围绕柩前哭泣。有的人家还要举行“牵桩”(牵药师)或简单“环棺”仪式。入殓后,要把死者生前睡过的枕席之类放在路旁焚烧。
   ·出殡
   平潭民间丧事中以出殡为最大事项,多在上午举行。出殡
  仪式由较有声望的人主fi。旧时殡礼司仪由职业礼生担任。SO年代后殡礼从简,多数开追悼会,不举行祭奠仪式。80年代始,逐渐恢复旧习,聘请礼生司仪,恢复“发引”、“叩拜”等仪式。子女、媳、婿均不同程度披麻带孝,依次在灵柩前跪拜,有的还举行“路祭”等仪式。基督教、天主教信徒不举行祭奠跪拜仪式,只行鞠躬礼或依教仪举行告别仪式。
   ·安葬(附十二时辰与现代时制对应表)
   灵柩送到墓地.依俗要按时辰进葬,进葬一般选择涨潮时间,寓意后代子孙能如潮水般兴旺发达。有些村俗,进葬后丧家孝男(长子)要引亲属绕墓左右各转三圈.边转边向墓上撤少许泥土,以示向死者作最后告别,也叫‘’环棺”。然后,覆土掩埋或封闭墓门。安葬完毕,出殡队伍将白幡换成红彩旗,亲属脱下孝服扎上红头绳,孝男或长孙捧遗像返回,称为“回龙”。事后,丧家备酒席酬谢参加吊唁送葬的亲友,泛称“丧酒”。
   (附)十二时辰与现代时制对应表
   交际习俗——
   ·称谓
   平潭通俗称谓与福清基本相同,按方言称呼与福州地区无多大差别。礼仪称谓,在亲友交际和红白喜事交际时,民间往往沿袭旧俗.讲究礼仪称谓。逢喜事时,父系称谓与通俗称呼大体相同;母系称谓除舅、姨外其他亦各有字眼规定。尚有妻系及姻亲等.各有一套称谓。平潭民俗所谓“四门亲家”之分,以“亲不离姻.疏不离眷.尊不过侍.卑不过晚”的格式要诀,对表达亲疏称谓就不致含混。
   ·送礼
   平潭民间交际重视礼仪,俗谚:“无衫没裤,世事要顾'’。平时,凡遇喜丧事,往往要依俗送礼,喜事送贺礼,丧事送奠仪。送贺札要双数,或成十上百,忌单数;而送奠仪则相反,切忌双数,希望“祸只单行”。村里喜事办毕,都要给本村各户分喜包(红包)、寿包、发糕、喜糖之类,也要双数。旧时走亲戚,农村多带农产品,渔家多带海产品送给亲友;城里人则以食糖、水果、烟、酒之类回谢。春节拜年,多数人提两袋年糖、年饼上门。看望病人或产妇.多以水果、滋补品或罐头之类的礼品赠送,有的用现金代礼。
   ·宴席
   平潭传统宴席,上菜顺序一般是先上冷盘,后出热菜;先上炸品,后出汤菜;先荤后素,先咸后甜。席上还分发香烟.喜事增加糖果。结婚酒上过四热盘后,在上第一大碗时,新郎、新娘要
  到东一桌向娘舅谢席。再向其他各桌道谢,然后燃放鞭炮,酒宴才算正式开始。宴席结束再放鞭炮,分送点心礼盒。丧酒结束,亲戚分送发糕(有用饼代替)。
   ·座次
   平潭民间宴席礼节较为讲究。宴席多设在厅堂,按俗例排桌举行。以厅堂朝大门方向左边里一桌为首席桌。有用四方’‘八仙桌”或圆桌,首席左边里座为“东一位”.次之为对面座位为“西二位”(见示意图)。婚宴由娘舅坐首席,回门酒由新女婿坐首席,寿宴为祝寿主角坐首席,丧酒则不甚计较座次。但酒桌不管方或圆,均忌将桌面横排.按民俗只有丧事或祭祀才摆横桌。
   (图一)首席桌座位示意图
   (图二)首桌、次桌的首席与次席示意图
   (图三)圆桌席位示意图
   建房习俗——
   ·选址
   建房、修墓是平潭百姓的两项大事,都十分注重选址。海岛冬季西北风劲吹,建房多选面朝东南方向,且是海水冲不到、飞沙袭不入的较高地点,尤以林木环护的地方为佳。地基以坚实的红土质为宜,沙地则注意深埋厚实房基。在择地建房时,力求朝向一致,并排建筑,避免大门对开,进出挤撞;设计后门时,不宜与后排邻宅的前大门相对,以免“犯冲”。
   ·下基
   平潭民宅建设,多择吉下基。民间以在基位放下三块石,表示奠基。为庆贺奖基,多设席宴请建筑工匠和土木技师等。按自然地势,地基采取阶梯式.以利排水。若非地势所限,基位高低力求与左邻右舍等同、平衡。左右两家宅向相同,开基时应防止巷道歪斜弯曲,有碍交通。
   。上梁
   建屋上梁,意味着工程即将告竣,上梁之日,要宴请工匠及亲友,叫做“上梁酒”或“评架酒”。此日亲友多送喜幛、贺礼。主妇娘家要送一对上梁红灯和红布袋(内装五谷),挂在大梁(中脊梁)两头,以示吉利。大梁上还要贴喜联、挂红彩。
   ·竹篙厝
   始于清初,原为屯兵营房。以数十间连成排厝,依次是前天井、厅堂、住房、后天井,前有大门,后有小门,直进直出,故以“竹篙”称之。硬山屋顶,石墙结构,鱼眼天窗,犹如碉堡、地道,利于战斗。后来民间多有仿效。
   ·四扇厝
   为平潭旧式民宅中常见的模式。主要是单进四扇房,即两房一厅。左右两房又分前后房,中间为厅又分大厅与后厅。后厅多作为厨房或仓库。多数农家由于资金不足,先建左房和大厅,右边厅墙成为“虎齿墙”,等到续建右房时.再补齐成为整体。这种“虎齿墙”,俗称“留马头”。为的是便于续建时衔接,虽不雅观,却是平潭石构民宅之特色。
   旧式民宅除单进四扇房外.少数官绅富户拥有四扇两落两护堂、四扇三落厝、合院式房屋等,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图绳尺(附用字数据表)
   为民间建筑土木工匠用尺。每尺等同市尺9寸,即30厘米。民间建房讲究“字”数,图绳尺共有8字,即财、病、离、义、官、劫、害、本.其中财、义、官、本为吉字,离、病、劫、害为凶字,每字习惯为0.18尺,以财字为起点累计。民间建房多取“财、本、义”三字数据,单数取“义”,双数取“本”,不足用“财”字数据补齐,故有“双本、单义、回头财”的俗谚。
   图绳尺用字数据表
  注:表中单位系旧制尺,每尺等于30厘米。按字递增,每字进0.18尺。

知识出处

平潭小百科

《平潭小百科》

本书汇集了平潭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知识,涵盖了平潭的山川地理、人文历史、海岛建设、民情习俗、旧闻逸事诸方面的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