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图书馆
平潭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潭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类六 乡土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小百科》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4558
颗粒名称:
类六 乡土文化
分类号:
K295.7
页数:
17
页码:
89-10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平潭地区的书院、学校的建立和发展历程。其中包括了兴文书院、龙泉书院、毓贤女子学堂、开宗学校、平潭一中、平潭二中、平潭三中、城关中学、强兴中学、平潭水产中学、职业中学、思源中学和实验小学等学校,以及民众教育馆和文化馆等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情况。
关键词:
平潭
乡土文化
内容
文苑扫描——
·兴文书院
清雍正九年(1731年),海坛镇总兵吕瑞霖在县城创ft,为平潭旧时最高学府。书院设山长、监副、副讲、教官等,课业以八股制艺为主。民国初年,科举废止,新学兴起,书院改为兴文小学。
·龙泉书院
清光绪六年(1880年),在平原乡龙泉山im的龙泉寺内设立书院,以奎光阁作为讲学场所。民国9年(1920年)5月,随着新学兴起,书院改为第四区公立第五国民学校。
·毓贤女子学堂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美国美以美基tAx教教会,在县城创设女子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校舍落成后改称毓贤小学,学生仅20多位。校长由外籍人士担任。
·开宗学校
民国6年(1917年),美国美以美r会在县城新府口(今城北小学)创办开宗学校,后增设初中班。民国20年秋。fit贤、开宗两校附设初中班合井,改名岚华初中。抗日战争爆发后,岚华
初中迁往福清、顺昌,至民国32年8月,才迁回平9复课。平i解放后,人民政府予以接管。
·平潭一中
接管岚华初中后,1951年10月25日,改校名为“平潭县初级中学”,首任校长吴秉瑜。1956年9月,增设Vrre"中班,又改名为“平潭第一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称为“红心中学”,“文革”结束后恢复原称。1980年,列为省重点中学。1994年评为省普通中学二级达标学校。
。平潭二中
1956年9月,在苏澳镇苏澳村创建“平潭县苏澳初中班”,1957年9月,迁至平原乡官井村,命名为“平潭县第二中学”。“文革”期间,改称“平潭县平原中学”o 1970年复课后,升格为完中。“文革”结束后,复称为“平潭第二中学”。
·平潭三中
1957年8月,县政府在机关干部学校招收初一年补习班,同年9月,正式招收初一年两个班、初师一个班,计学生200余人。后补习班搬到城关后围庙上课,正式命名为“平潭第三中学”o 1959年1月搬迁至敖东乡新宫底上课,1960年3月在该乡新垅村起盖校舍,遂有固定校址。“文革”期间,曾改称“敖东中学”,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原称。
·城关中学
为缓解城关地区学生就学难的问题, 1978年在县体育场南侧筹建“城关中学”,首任校长王爱明。当年9月正式开学,1990
年9月开办高中。
·强兴中学
1987年9月,港胞王训强先生捐Tr人民币200万元。县自筹rt金50万元,(iE地100亩,在城郊三门澳村兴建“强兴中学”。1991年建成并交付使用。
·平潭水产中学
1957年侨胞林日润投'3t 3000元筹it平ill华侨水产学校。1958年县政府接办,改名平潭水产学校,开办渔捞养殖专业.首任校长王祥和。1960年,由省水产厅和闽侯水产局接办,改称闽侯专署水产学校(中专)。1962年6月,因调整国民经济计划,学校停办。1964年复办,改称省水产中专学校,“文革”开始后,停止招生。1969年停办。
·职业中学
1984年7月在县城万宝山创办平7县职业中学,开设幼教、护士、建筑、电工、水产养殖、水产加工、畜枚兽医、林业等专业班。首任校长颜道超。1998年升格为职业中专。2000年升格为福州市重点职业中专。
·思源中学
1995年,旅日侨胞林辉恒、港胞林辉源、台胞林辉梁共同捐资人民币210万元,在北r镇厝祥村兴建思.01中学,次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实验小学
民国20年(1931年)秋,毓贤、开宗两校附设初中班合并,改名岚华中学,原有小学各班归并成立岚光小学。1952年春,人民政府接管岚光、若瑟两所小学,并分别改名为城西小学和城南小学,当年秋季.两校合并,统称城西小学。1956年秋,改称为平潭县实验小学。’‘文革”期间,改称“东方红小学”。“文革”结束后,恢复原称。
·民众教育馆
民国32年(1943年)9月,在城关关帝庙创立民众教育馆,馆长由县督学张纬长兼任,配管理员和勤杂各I名。馆内置有图书、报纸、杂志供民众阅览,后来还添置体育器材,供民众开展健身活动。1950年1月为人民政府所接管。
·文化馆
1950年10月,教育馆、图书馆合并,更名为人民文化馆。设馆长1名,工作人员4名。首任馆长周峨嵋(女)。1958年3月,人民文化馆更名为文化馆。1981年7月,新馆址落成,成为城关地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
·图书馆
民国17年(1928年)创办平潭县图书馆,藏书仅一二百本。不久因经费难筹而关闭。民国31年春夏之交,恢复图书馆,改称民众教育馆。1950年4月16日,成立县图书馆,后与教育馆合并,更名人民文化馆。1984年8月,建立县图书馆,人员由文化馆分出。1999年完成馆址征地工作,并着手筹建图书馆。
·新华书店
1950年2月,成立县新华书店,首任负责人丁健康。开始发行小学教科书和扫盲课本等10多种书籍o 80年代后,图书发行it大增,同时新fl了营业大to0 90年代,图书销售出现多家竟争的局面,新华书店把竟争机制引入企业内部,1995年营业额达470万元。1998年建成综合大楼0 200()年改变原有的营销模式,成为福建省新华书店图书连锁营销中心之一。
·电影公司
1958年8月,县成立电影流动站.在全县巡回放映电Vo1963年4月,县电影事业管理站成立,电影放映管理走上正轨。进入80年代,电影放映恢复生机。90年代后,由于各类娱乐样式的出现,电影业步入低谷,观众锐减:至1995年底,全县农村有电影队17支,县城有2座影院。
。县闽剧团
民国32年(1943年)创办“前哨闽剧团”,至民国35年解散。1952年,以流水乡业余闽剧团为基础成立“平i解放闽剧团”。“文革”期间,剧团改组文艺宣传队,198()年秋恢复剧团。至1995年剧团共演出现代戏74本,传统戏151本,创作、改编剧目52本。1997年11月剧团晋京演出传奇剧(凤凰蛋),获得好评。
。档案馆
民国14年(1925年).县内开始建tj,至民国38年,全县立}107卷,但无专门馆舍。1959年2月,县成立档案馆。1982
年11月,成立县档v局。当年建成五层石混结构的档案馆一座。1995年统计.馆藏档E?达107个全宗,资料32871卷(册袋),其中文书档案21539卷,科技档案141卷,专门档案3500卷(袋),照片5354张。实现“八五”期间省一级档案达标。
艺文拾萃——
·《平潭乡土志》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宋廷模任平潭同知,修41该志,计有“总叙'’、“历史志”、“政绩志”、“兵事志”、“耆旧志”、“人类志”、“户口志”、“氏族志”、“宗教志”、“实业志”、“地理志”、“道路志”、“商务志”等15章。书成之后,由”寄京师翰林院编书局审定,后来失传。
.民国版《平潭县志》
民国10年(1921年)I月,黄履思调任平潭知事,主修《平潭县志》,聘请文入学者31名,在广泛搜罗资料的基础上。辑成县志一册,全书分为34卷,次年由县知事叶于飞筹款付印。1990年,由县志编纂委员会重新点校、整理后再版。
·《平潭县八十年大事记》
为庆祝平潭建县80周年,由县长林文宝主持编辑出版《平潭县八十年大事记》一书,记述自1912年建县以来至1992年的80年间在县域内所发生的各类事件,全书计18万字。
。文史资料征集
1982年县政协开始征集文史资料,至1999年,计出版文史
资料12辑,约115万字。其中《海岛胜A说平M) I (海坛抗日风云录》等为资料专辑。
·党史资料征集
1981年开始征集党史资料,其工作机构为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后改称党史研究室)。先后出版党史资料7 %及(福建省平潭县组织史资料》、〈平潭革命史)等,共计约100万字。
·《岚岛凯歌》
1959年为庆祝国庆10周年。由县教育局组稿并出版《岚岛凯歌》一书,从不同侧面反映平潭解放后10年来的变化与进步,全书计11万字。
。(平潭民间文学三集成》
1988年3月.县成立民间文学三集成工作领导小组和编IUAI委员会,于1990年12月,出版平潭民间歌i、民间故事、谚语三集成,共33万字。书中计收录民间歌谣320余首、民间故事117篇、谚语2440条。
'A闽剧
民国13年(1924年),中楼乡中广自然村翁弟仔、大坪村林发弟与福清县杨阿辉合股创办“乐夭仙”戏班,在平潭、福清、水泰等地演出闽剧。民国26年,中楼乡后旺久村翁乌妹组建“后旺久俱乐部”闽剧戏班,不久即告解散。民国32年,流水乡群众组织闽剧“鼓板唱”演出队,不久,由国民党平潭党部书记王开诚出面,在“鼓板唱”基础上,组建“平潭县前哨剧团”,至民国35年,前哨剧团解散。解放后,由县政府出面.正式组建县闽剧团,
使闽剧艺术得以发扬光大。
·词明戏
明末清初.浙江余姚词明戏艺人林氏兄弟流落平潭,在敖东苍霞垄落户后,开始演出木偶词明戏。至清乾隆年间,词明戏十分盛行,名喧福清、长乐一带。清道光年间.改为以人为扮演角色,演出词明戏。至民国时期,因社会动荡,战事频繁,词明戏班趋于衰落。平潭解放后,县文化部门曾鼓励演出,但老艺人相继去世,演出困难。1961年9月,征集词明戏剧本46本,其中有清雍正、嘉庆年间的手抄本,十分珍贵。
·藤牌操
相传戚继光首先发明、郑成功加以完善的藤牌操,在平潭城乡广为流行,相沿成风。城关江仔口、中楼中广、流水山门前等地群众经常操演,代有传人。操演时,手执藤牌及长短兵器按既定阵式和表演程序,摸爬滚打,冲杀变化。1956年,县文化馆将操改为舞,参加晋江专区会演,获最佳演出奖。1992年被收进《中国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分卷)。
·铁杆阁
为民间传统街头文艺演出形式之一。在3米长的粗铁杆上,焊有小块铁板为表演平台,铁杆竖在彩车中,演员站在铁杆顶端的平台上,身子绑在铁条上,随彩车行进表演节目。
·灯牌蛇
又称龙牌灯.为民间传统街头文艺演出形式之一。出游时,每人扛一架灯座(座上安装3盏灯),手拿一根柱杖,歇息时可将
龙牌统一搁在杖上。龙牌首是用竹篾扎制的龙头;龙尾由七八人用粗绳拉紧。龙牌灯长的可达百余米,“长龙”过街,牌灯放彩,极为壮观。
·台湾鼓吹
从清代至民国时期,平潭民间有10余个“鼓吹班”,且一直流传至今。据调查证实,平潭民间鼓吹源于台湾,并由台湾传入。清代海坛吹班主要为军队服务,迎送嘉宾,操演助威。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海坛驻军每三年与台澎军队调换一次,作为军乐的鼓吹班,亦随军赴台。那时平潭鼓吹班使用的大号、唢呐,都是台湾出产的;基本吹法与曲牌曲调,也多从台湾传入,久而久之,成为独树一帜的民乐组织。
0折枝诗
清末民初,平潭城乡诗社活动较为活跃,各诗社吟唱以“折枝”为主。所谓“折枝”,即指七言律诗中对仗的颔颈二联,“折”其中一“枝”而已。故折枝诗也就是对仗的七言联句。做诗限时,交卷后评优。若取10题(首),则依“元、眼、花、v、录、监、斗、殿、副监、副斗”的顺序给奖。“元”即状元,鳌头独占。抗战后期,国民政府给平潭颁发“华胄奖章”,县长林荫矜功自满,即以“华胄”二字冠顶征诗,高廷藩(字屏侯)以:“华堂高烛江山暗,胄室重捆里巷寒”应征,针砭时弊,激发义愤,堪称上乘。
。盘诗
为民间对歌的一种样式,在平潭已流传百多年。“盘诗”一般是7字4句为一首,内容广泛,不拘一格。其声腔县城地区多以Rk调式为主,苏澳地区以羽调式为主。1981年8月,由林光
龙演U昌、记谱的“盘诗”调被选入《中国渔歌集),载入《中国民间音乐集成·福建卷)。
·方言话剧《阿Q正传》
民国35年(1946年)秋,县城爱国青年组织“星期会会”的文艺骨干张纬荣、陈书坊、林祖耀等改编鲁迅名著《阿Q正传),用平潭方言演出话剧。经过30多天的排练,于次年春在城关中正堂义演3天,受到欢迎。
·闽剧《百花寺》
1957年,县闽剧团改编上演《百花寺)上下集,引起轰动。该剧以锄恶扶弱、伸张正义为题旨,以百花寺为中心,展开楠节。1987年后,由陈道贵、郑振远、郑壮志扩编为4集。数年间,该剧演出1300多场,并被莆仙戏、潮剧、高甲戏等多个剧团移植上演,在省内夕卜产生广泛影响。
0闽剧《天鹅宴》
该剧以描写唐太宗下察民情、鞭挞污吏、推崇廉官为主线,倡导实事求是的为政作风。1990年12月,应中国剧协邀请,由县闽剧团与福州市闽剧院一团联合演出的《天鹅宴)剧组晋京展演.叶飞、彭冲、陈9华等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1991年7月,该剧荣获文化部首届“文华新剧目大奖”,剧作者陈道贵、主演林友泉分获“文华剧作奖”和“文华表演奖'’。
。闽剧《凤凰蛋》
1995年I月,县闽剧团创作演出的〈凤凰蛋》,由省电视台制成录像片,省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剧以荒诞手法,叙述一
粒“凤凰蛋”的变迁,歌颂人问的真善美,讽刺贪婪与邪恶。是作者继(天鹅宴》之后又一部力作,先后在省市会演中获多项奖,1998年省政府授于第二届文艺百花奖。1997年11月30日晋京演出,彭冲等中央首长观看演出,佳评如潮。该剧还被台湾河洛歌仔戏剧团移植上演,受到好评。
·闽剧《画龙记》
该剧通过不同画家为皇帝画相而展开情节,揭示位尊而不文过饰非的深刻主题。1998年,由我县著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陈道贵创作的《画龙记),由市红旗剧团演出,在1999年省第二十一届戏剧会演中获最佳创作奖及其他奖项,此前剧团还应邀晋京演出,得到专家与观众的好评。
文界名流——
。历代进士名录(附古代科试常见名称简表)
(附)古代科试常见名称简表
·历代举人名录
注:恩科,赐副举。
·林颖
字叔嘉,小练岛人,生卒年份不详。宋朝隆兴年间(1163-
1164年)为博士弟子。7熙二年(1175年)登进士,由安溪X录事升太学博士。曾为抗金条陈十二策,惜未献进而卒。
·林生育
字克茂,流水乡山门前村人,生卒年份不详。为布衣林杨曾孙。明成化二年(1466年)登进士,授浙江景宁知县,后42监察御史。为官清正,巡按京畿时,“人惮之有解印而去者”。后为权贵所陷而去职。至弘治元年(1488年),诏复旧衔。
·周绍龙
字允乾,号瑞峰,屿头岛人,生卒年份不详。清雍正元年(1723年)登进士,雍正五年荐选庶吉士,后以绩著授编修,进四川道监察御史,不久擢任山西巡抚,雍正十年任满,特旨延任一年,内升通政司左参议,后晋顺天府府丞。其书法自成一格。其子正峰,于雍正十一年登进士,由庶吉士编修典试河南,颇著政声。
。施万春
字长仁,流水下iff场人,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卒年不详。少时嗜书,博学善文。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中举人,乾隆七年(1742年)登进士,时年及五旬,已厌为官,遂任延平府学教授。著有(罂山草堂诗文)若干卷。
·施天章
字以文,号黻庭,岚城乡馥屿村人,生卒年份不详。幼年从师受业,博览经史,工楷书,尤长词赋。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考选拔贡。同治四年(1865年)考取八旗汉教习。光绪初年,补
镶蓝旗教习、正蓝旗教习,后奉旨以知县用。晚年,辑成《平潭名胜记》、《人物志》,并著有抉云楼诗赋、论记等,惜未传世。享年68岁。
’林尧封
字宜尹,号莘圃,祖籍福清,生卒年份不详。幼承庭训,熟读经史。及壮刻意临墓法帖,其书法别成一格,尤喜作数尺飞白书。浙、粤、台、澎多有前来求其书者。在平潭授徒五十载,享年七十有余。
·高名凯
苏澳土库村人,宣统三年(1911年)3月出生。民国20年(1931年)获省教育厅奖学金,入北平燕京大学哲学系攻读,毕业后获文学士学位,民国25年出版第一部专著《现代哲学》。民国26年9月,赴法攻读语言学,后获文科博士学位。回国后,在燕大执教。解放后,在北大任语言教研室主任等职。他一边教学,一边著作,代表作有《汉语语法论》、<普通语言学》、《语法理论)、(语言学概论》、《语言论》等。他通晓英、法、德、俄等国语言,翻译巴尔扎克著作20余部及语言学著作6部。1965年I月3日病逝于北京,终年54岁。
0林侔圣
1904年出生,平潭城关人。福建协和大学毕业后,受聘执教于厦门集美中学、福州英华中学、福州女子中学,担任三民中学校长、协和大学讲师。后公费赴美留学,获硕士、博士学位。民国34年参与筹组联合国工作,并作为中国政府的派出官员,担任联合国人权组织第一处处长等职。1978年8月14日病逝
于美国。
raL7j李元贞
原名源祯,字少白,于1908年出生,祖居城关。1929年夏,正在平潭任教的他,为避免卷入“陈鹤梅遇刺案”的旋涡,遂孑身远走南洋。到印尼后,重操旧业,执教廿多年,并在“泅水东岚公会”(平潭同乡会)任秘书.受人敬重,广有口碑。在旅居印尼期间.极力弘扬中华文化,常以诗会友,创作千余首诗词佳品,足见其功力深厚,诗格清新。其部分遗作由县政协岚涛诗社汇集付印,书名为(李元贞诗词选》。1991年6月16日病逝,享年83岁。
·林诚善
平潭城关人,出生于1911年。1937年夏,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任岚华初中校长、福安高级农校校长等职。1947年赴美留学,获硕士、博士学位。1950年获坎萨斯州立大学学术研究荣誉获。1955年获康乃尔大学科研“金钥匙”特奖。由于他对生态学、生物学研究卓有成效.名登(美国杰出教育家名人录》。1980年,美国“美以美”教会联合大学宣布当年1月15日为“林诚善日”。1992年6月5日,病逝于美国波斯顿,享年81岁。
。郑士硅
字天昊.平潭城关人,出生于1921年。1940年毕业于福建农大,任教多年,于1947年8月赴台谋生。几经辗转,就职于台湾幸町农林处.从事科研工作。由于涉猎面广,著作颇丰.其散文著作和医疗保健知识丛书,尤受读者青睐.不少作品成为中学作文范本。他的有关台湾风土民情、花木温泉、旅游风光等著
作,笔调酣畅,赋情于物。较有影响的有《探芳录》、《宝岛风情画》等书。由于受家学祖传中医的熏陶.著有卫生保健与养生之道方面的书近10余册。1990年病逝于台北市。
知识出处
《平潭小百科》
本书汇集了平潭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知识,涵盖了平潭的山川地理、人文历史、海岛建设、民情习俗、旧闻逸事诸方面的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