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四 城乡经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小百科》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4552
颗粒名称: 类四 城乡经纬
分类号: TU984
页数: 18
页码: 57-74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福建省平潭县的几个乡镇,包括潭城镇、苏澳镇、澳前镇、北厝镇、流水镇、屿头乡和大练乡。这些乡镇的经济、交通和旅游资源都各具特色。
关键词: 平潭 城乡经纬

内容

乡镇简介——
   ·潭城镇
   位于海坛岛中部,面积10.26平方公里,拥有耕地3115亩,林地1402亩。1998年下辖6个居委会、4个村委会,8804户、人口3.62万人。
   清雍正九年(1731年)四月县71署设址该镇,此后一直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国20年(1931年)设镇。1958年8月,潭城与潭东合并为潭城分社,1961年7月潭东分出,设潭城人民公社。1970年6月与红心农场合并,改称红心人民公社。1984年4月分为城关镇和岚城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改称潭城镇人民政府。
   1980年以后随着县城东移.第三产业迅速崛起,道路建设与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并拥有全县最大的集市贸易和商品集散地。至1998年工农业总产值达6186万元(现价)。县城东部的龙凤头海滨沙滩和森林公园,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度假胜地。
   ·苏澳镇
   位于海坛岛西北部,总面积20.4平方公里,有耕地7500亩,林地5200亩.滩涂1.8万亩。全镇有18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1998年全镇有8573户、人口3.70万人。
   该镇以渔为主,海运业发达,自古就是海上贸易集散地。宋
  矗祜四年(1059年),在钟门设巡ri司,ff理船舶往来。苏澳、钟门、连街,有“船舶三MK会”之M。 80年代后.钓石斑鱼、近海养殖和网箱养鱼发展迅速,水产品运销港澳及日本等地。90年代后期,围海工程上马,乡镇企业崛起.海运业亦得到快速发展。1998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0015万元(现价)。辖区内的看澳村遍布海蚀风化石,“半洋石帆”为罕见景观。
   ·澳前镇
   位于海坛岛东南突出部,与台T's直线距离为68海里。总面积28.39平方公里,有拼地6870亩,林地6300亩,滩涂3300亩。下辖21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1998年全镇10071户、人口4.27万人。解放初属一区辖下的潭东乡,1961年设立潭东人民公社,1984年12月更名为澳前镇人民政府。
   镇境东面为牛山渔场,盛产大黄鱼、带鱼、梭子蟹等。观音澳为天然良港,建有国家一级渔港。1979年1月,观音澳被国务院批准为台轮停泊点。全镇以渔为主,捕捞、养殖及水产品加工、砂石加工、渔轮修造等均形成规模,其中。少雄山开发区极具发展潜力。199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1338万元(现价)。
   。北厝镇
   位于海坛岛中南部,总面积50.89平方公里,有耕地9700亩,林地2万亩.滩涂1.3万亩。1992年撤乡设镇。1998年辖18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全镇有8815户、3.52万人。
   该镇水陆交通便捷,竹屿港、娘宫港为重要港口,金井5000吨级散杂货码头辟为二类口岸。由于滩涂广阔,海水养殖发展迅速。已建成盐场、养鳗场、化工厂、石板材厂等多家企业。1998年工农业总产值达7346万元(现价)。南寨山、三十六脚
  湖为旅游胜地,分别辟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生态自然保护区。
   ·流水镇
   位于海坛岛东北突出部,包括小!x岛在内,总面积33.05平方公里.有耕地1.2万亩,林地1.5万亩,滩涂5000亩。1995年3月撤乡设镇。1998年下辖26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13192户、5.08万人。
   镇境西部为农区.东部为渔区,渔业发达.浦捞、养殖、加工均具规模.为平潭重要出口基地,外贸出口额占全县80%,渔产量占全县的四分之一。1998年工农业总产值达37885万元(现价)。流水港为通往东庠、小庠的重要港口及避风良港。镇境内的君山、王爷山和仙人井为游览胜地。
   。屿头乡
   位于海坛岛西北.由屿头岛、鼓屿等7个岛屿组成,是福、长、平三县市的海上交通必经之地。总面积12.09平方公里.耕地5400亩,林地1600亩,滩涂1万亩。1998年全乡有10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4073户、1.56万人。1956年3月屿南乡与屿北乡合并为屿头乡,1984年撤销公社建制后,成立屿头乡人民政府。
   该乡以渔为主.捕捞作业、定置网作业和滩涂养殖业均具规模,钓养石斑鱼远销港澳、日本等地。1998年工农业总产值达5002万元(现价)。东金澳是通航苏澳、海口、松下的主要港口。
   ·大练乡
   位干海坛岛西北‘由大练岛、/!、练岛及附沂的60多个岛礁
  组成。总面积14.35平方公里,有耕地2200亩,滩涂2500亩,林地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6.9%,居全县乡镇之首。1998年有行政村9个、自然村22个,2393户、0.89万人。民国元年属大练区,解放初设大练乡,1984年撤销公社建制,设大练乡人民政府。
   该乡以渔为主。80年代后,浅海养殖发展迅猛,兼营手钓。90年代后。环岛公路和供水、供电工程先后启动,为开发海岛、振兴经济打下基础C 1998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6097万元(现价)。
   ·白青乡
   位于海坛岛北端突出部,总面积8.05平方公里,有耕地2100多亩,林地2800多亩,滩涂610亩。1998年全乡有10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5288户、2.03万人。解放初,该乡属三区,1961年属平原人民公社。1981年8月.从平原析出,成立白青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改为白青乡人民政府。
   该乡以渔为主,其中内海定置作业与滩涂养殖初具规模。大嵩岛形成贻贝养殖试验基地。白沙一带岛礁盛产厚壳贻贝,制成干品“蝴蝶干”,畅销海内外。利用长江澳和丰田澳的丰富海砂资源建立砂厂,提供石英砂出口;利用长江澳风力建设风电场。90年代后,海运业取得突破,成为该乡经济的新增长点。1998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8609万元(现价)。
   ·平原乡
   位于海坛岛西北部,总面积23.68平方公里、有耕地9100亩,林地8000亩,滩涂6000亩。1998年有行政村14个、自然村30个,6210户、2.61万人。1958年撤区并乡,设立平原乡。
  1961年初成立公ff.1984年9月改为平原乡人民政府.2000年3月申报撤乡设镇。
   该乡以农为主。已it成高优农业基地近4000亩。南部滩涂形成贝类、海藻养殖基地。江楼盐场为县内第二大晒盐基地。建筑业为该乡龙头企业,ji筑队伍分布全国18个省市区,年工程I超亿元。1998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2667万元(现价)。
   南垄村东北的壳丘头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芦洋乡
   位于县城西北,西与平原乡相连,东与中楼乡接壤,北至长江澳,南邻岚城乡,总面积31.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000多亩,林地5900亩,滩涂5000亩。1998年全乡有7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1881户、0.69万人。1958年创办芦洋农场;1970年农场解散,1979年复办;1984年成立芦洋乡,保留农场建制。
   唐宋时为牧马之地。因风沙为害,长期以来人烟稀少。建国后.人民政府致力开发沙埔,植树造林,f芦洋埔成为粮油作物和优良瓜果的生产基地。90年代后,石英砂开发取得突破,马铃薯、大青枣等新品种的种植和滩涂养殖业的发展,为该乡经济注入活力。1998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1531万元(现价)。
   ·中楼乡
   地处海坛岛中北部,西与芦洋乡为邻,东与流水镇接界,总面积25.21平方公里,有耕地、林地各1万亩,滩涂1700亩。1958年4月成立中楼乡。后属流水分社,1961年7月成立中楼公社,1984年9月恢复中楼乡。1998年全乡有11个行政村、39个白4**:- S7Rc 0 7 77 Ti人-
   该乡为县内重点农业乡。80年代后,发展多种经营,乡镇企业迅速崛起。90年代,制定“菜篮子工程计划”,引种马铃W, I大蒜、油奈、绿麻竹、食用菌等高效作物,在农业开发上取得新的突破。1998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5425万元(现价)。
   ·东庠乡
   以东W-岛设乡,位于海坛岛东北,面积4.46平方公里,有耕地1500亩,林地1600多亩,滩涂3800亩。1998年全乡有8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2927户、1.08万人。民国元年设东C区;民国28年设东ME乡,属一区;1958年撤区并乡,设东m乡;1961年成立东WE人民公社,1984年9月复设东iv乡。
   该乡以渔为业,素有“金东痒、银塘屿”之称。建国后,重点发展东m门定WL作业。80年代后,在加强基础设施(码头、道路、电话、电力)建设的同时,拓展海洋运输业与远洋捕捞业,建立水产品加工、渔船修造等厂场。新发展的贻贝、花蛤、文蛤等浅海滩涂养殖也取得明显效果。1998年工农业总产值达8761万元(现价)。
   。岚城乡
   位于海坛岛中部,总面积31.37平方公里,有耕地13000多亩,林地8000亩。1998年全乡有13个行政村、41个自然村,6278户、2.32万人。民国元年,u区属候均区,此后辖区范围多在潭城镇内。1961年成立潭城人民公社(后改名红心公社),1982年改名岚城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改为岚城乡人民政府。2000年3月申报撤乡设镇。
   1960年竹屿口围堵后,内港变为陆地,成为平m重要产粮区和蔬菜生产基地。80年代后,大力开发西部滩涂,以产蛤苗
  闻名。90年代,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形成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房地产业多轮联动的产业结构。其中粮食生产,居全县首位。1998年工农业总产值达6144万元(现价)。
   ·敖东乡
   位于海坛岛南端突出部,总面积28平方公里,有耕地9000多亩,山林3100亩,滩涂6000亩。1998年辖15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7801户、3.28万人。
   民国元年属敖网区、芬尾区;建国后属二区辖下的敖东乡;1961年设立敖东人民公社,1984年设立敖东乡人民政府。
   该乡山多巨岩,海多礁石,有不少天然良港。外海捕捞与浅海养殖,已形成两大支柱产业。80年代后,水产品冷冻加工成为村办企业的龙头。沙母崎果林场试种柑桔成功,为开发沙埔创造经!, 1998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26748万元(现价)。
   境内奇峰怪石.千姿百态.青观顶一带的将军山、“一片瓦”、“九龙洞”为游览胜地。
   ·南海乡
   该乡由草屿、塘屿等众多岛礁组成,位于海坛岛南面海中。总面积13.93平方公里,耕地1800亩.山林3700多亩。1998年有7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2349户、1.01万人。
   建国初.该乡属二区辖下的南海乡。1961年设立南海人民公社,1984年设南海乡人民政府。
   该乡以渔为主。塘屿附近岛礁密布,是紫菜生长的天然海域,所产“塘屿紫菜'’,闻名海内外。80年代后,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对台小额贸易活跃,南中村成为重要的对台贸易点。1QQRZT农 AV 0.产: (吉 i大R711 Fir(王硕 4ftl_南#1南f1n1E1h"
  坛天神”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城关览要——
   。旧时城关
   城关位于海坛岛中部,地势适中,又濒临潭城港,至60年代以前,为水陆交通中心;同时,又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旧城关范围小,街道狭窄,且因风大沙多,长期以来城区龟缩在今万顺路以西至潭城港以东的0.3平方公里的狭窄范围内。早期民房多系清初镇兵营房,分布于后围、左营、右营、黄厝和码头一带,多为木石平房。民国时以四扇房为主,多集中在辕门、观音井等处,但无供水、供电等生活设施。据民国版<平潭县志)记载,民国11年(1922年),城关(计7个村)仅有住户745户,人口6195人。
   ·旧城区街道
   旧城区以十字形街道为中心,有南街、北街、亭下街、土地街;边侧有五福庙街、合掌街、大路顶街、夏致街。共有8条长约760米,宽3-4米。民国25年(1936年)改造南街100余米.路面拓宽为8米(包括两边人行道)。
   ·潭城港
   位于城关西侧,面积21.23平方公里。港内有霞屿、东屿、洋潮屿、绛屿等岛屿。涨潮时,海水经竹屿口入港,船只沿港道直通竹屿口。历史上是平潭对外交通主要港口,民国时期曾兴a-R- .t- 3k右“144- r--Mt f rI-yk i宓 '{寺 a5 ;;:仓仁 t t I oS6 Z 1 1
  月改建为木石结构的桥式码头, 1962年竹屿筑堤堵口,码头遂废,港内垦为耕地。
   。总镇署
   明末清初,明水军都督周鹤芝率部移驻海坛岛,建总镇署于现辕门街。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海坛镇,以原镇署加以扩建作为总镇公署。镇署坐东向西.占地一万平方米,拥有房屋108间,内有大堂、东西官厅、射m、跑马场、观海亭等。民国时期改为水上v察署,民国30年(1941年)3月2日zff日机轰炸,遂成废墟。
   ·县公署
   座落城关江仔口村,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称县5署,F庆三年(1798年)改设海防厅,民国2年(1913年)改为县公署。坐北朝南,面积9216.2平方米,有平房30多间,中为四进正堂,前进门卫,后进后衙,左厢营房,右厢监狱。解放后,为人民政府办公所址。
   ·中正堂
   在总镇署原址东段,坐东向西,前座为木石结构三层楼房,后进为屋架结构礼堂,宽18米,深38.6米,高9米,是当时县内屋架跨度最大的建筑物。由县土木技工张庆文设计,潘正顺(土匠)、陈一猴(木匠)等施工。民国35年(1946年)3月动工,当年11月落成,成为县内集会活动的主要场所。
   ·詹厝
   夕杳劝衬1律早樱含f对1党剩生!园训交t哺军二<于J嚣‘徘i碴七:干{首·、j一每!司
  长36米,宽48米.二进四m两附堂,Lt筑精致,风m独特。门外一对青石IN。工艺M湛。民国30年(1941年)3月.左附堂被日机炸毁。“文革”期间,石狮部分受损。
   ·县城建设规划
   1980年进行初步规划.1985年重新编制总体规划,1987年I月经福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并付实施。规划范围:东至龙凤头海滨,西至洋潮屿,南至土地后,北至莲花山.总面积11.7平方公里。规划目标:将县城建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台窗口,成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综合性轻型加工工业城镇。
   。城区主街道
   1956年公路通车后,城区东移,街道沿娘苏公路、潭东公路两侧展开,至1995年共新建主街道8条,其他街道10条。
   城区主要道路一览表
  
   注:街道名称系1994年8月4日县政府重新命名或更名。
   0政府大院
   座落于翠园南路(原称县府路)东侧,1981年始建.1984年交付使用。大院南北长193.2米,东西宽138.5米,占地面积3.64万平方米。建有县委、政府、计委、水产、财政、人大、司法、外经贸等办公大楼.以及档案馆、宿舍、车库、食堂和厕所等,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
   。青少年宫
   座落于龙里路东侧,建于1985年.占地11988平方米,建筑面积1949.75平方米。内设展览馆、航模室、娱乐厅等厅室,建有溜冰场和儿童游乐场地等设施。
   。平潭县医院
   座落于海坛中路北侧,占地2.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拥有医技大楼、门诊综合大楼、病房主楼、办公楼等,医疗用房面积1.85万平方米。1994年9月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部授予“爱婴医院”称号,1997年12月评为“二级甲等”医院。
   。体育场
   座落在海坛中路南侧,1975年12月始建,1982年落成,占地面积33600平方米。设有椭圆形400米跑道,建有主席台及看台,场内可容纳观众2万多人。体育场西侧建有少体校综合楼,1994年竣工,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有训练馆、办公I、图书馆、餐厅等设施。
   ·烈士陵园
   座落于洋潮屿山上,建于1973年,面积2.7公顷,园中央耸立纪念碑,高30米。碑下石室为烈士骨灰存放处,并设革命英烈事迹展览室。山门至纪念碑共设170多级石阶,栽植木麻黄、相思树、黑松、樟树等树木。90年代后,该陵园辟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基地。
   ·翠园
   座落于翠园北路东侧,为森林公园,1992年由原林业局树木引种园改建,占地面积100亩。园内设有亭台、造景山水及儿童游乐场所、育苗场地等。
   乡村一瞥——
   。“船舶三都会”
   宋代.海坛岛西北部海岸的苏澳、钟门、连街就与外界通商往来.渐成集市.有“船舶三都会”之美誉。
   ·牛山渔场
   位于海坛岛东部,北近闽江口,南通兴化湾,以牛山岛为中心的海域,是南北鱼群徊游必经之地,又是各水层鱼类繁殖的良好场所。盛产大黄鱼、带鱼、兰圆黪、鳗鱼、鲨鱼、马鲛鱼、金色沙丁及梭子蟹等。据查,鱼类有92科181种。每至冬汛,闽浙沪粤转场渔船云集于此,年产约1万吨。80年中期后,由于过度捕捞,资源衰退,形不成渔汛。
   ·闽中渔场指挥部
   1959年11月,省水产局设立牛山渔场临时指挥部,指挥渔场冬汛生产。1974年12月,省革委会成立闽中渔场指挥部,设址澳前.同时撤销临时指挥部。1976年I月起,该部归省水产局统一领导.下设办公室、生产科、电讯科.编制20人。
   ·东庠门
   位于东ME岛与小X岛之间,形成一道港门,宽300多米,海面生产面积约1.3万平方米。海深水急,年温盐梯度变化小,适宜浅海鱼类生长。水产品资源丰富,主要有带鱼、黄鱼渔昌鱼、鱿鱼、三角鱼、毛虾等,特产锯缘青蟹(俗称金鲟),名誉省内外。该处已有六七百年+tT位作业史.1956年创办国营渔场。
   。渔业村
   全县有渔业村101个,渔农兼业村35个。多分布在近海沿岸.其中海坛岛有纯渔业村68个,渔农兼业村34个;8个小岛有纯渔业村33个,渔农兼业村1个。
   。平潭渔船编号
   1978年7月根据国家农林部(关于渔船统一编号的通知》,平潭的渔、养、帆、机船只均编为闽平渔/xKx03个汊字(“闽平渔”)表示地区、县和专业、4个数字表示乡镇和序号。
   ·海山鼠
   海山鼠渔船是平潭围网和缣钓作业的代表船型,原称钓鼠或钓艚。吨位小,船体轻,船首有一对小眼睛,形似老鼠。因平潭俗称“海山”,外地人把它叫作“海山鼠”;又因船体刷白灰,有的称“白老鼠”。该船型经不断改进,成为福建典型渔船之一。50年代前后,为平潭海洋捕捞发挥巨大作用。1960年海山鼠列入《福建省渔船图集》.编号为第七号。
   。舟古头
   M头渔船主要用于定置作业,载重3-6吨,其结构类似海山鼠。1960年,平潭A古头渔船列入(福建省渔船图集》,编号为第二十五号。
   ·网箱养鱼
   1986年5月,县水产局扶持陈岱英联合体,利用平潭自然海区捕获的真M鱼苗3.5万尾,在竹屿港设Bt 54个网箱试养,
  获得成功,开创省内网箱养鱼的先例。此后,网箱养鱼迅猛发展,至1995年,在县内海区达2万个网箱,在外县有I万个网箱。该项目荣获农林渔业部(1989)“丰收项目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海带南移
   1957年,省水产养殖综合场从大连购回海带苗,在澳前海区试养,获得成功后,予以推广。1959年7月,县水技站进行海带渡夏试验,培育出适应当地海域环境的新品种,经5年反复试验,获得成功。海带南移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平潭藻类养殖业的发展。
   。石斑鱼手钓
   俗称鱿钓,专捕栖息在礁石、岩穴、砂砾海域或礁盘浅海区的石斑鱼。《福建省海洋渔具》载:“钓类分布最广的要推石斑鱼手钓,以平潭县历史最久.产量最多”。清咸丰年间,大练渔民已有手钓作业。80年代,渔民仿造活水舱暂养石斑鱼,促进钓ilk迅速发展。至90年代初,钓船发展至近千艘,年产1 400 - 600吨。
   。山显美钓钩
   清咸丰年间,平潭县平原乡山显美村民从福州学习制作钓钩技术,后来互相传艺,形成一种产业。当地有顺口溜:“钓钩轻轻,铁线变金”。该村生产的钓钩型号多样,经久耐用,在县内久享盛誉。
   ·伯塘灰
   白青乡的伯塘村,东濒长江澳风口,风浪较大,海上活贝和贝壳随潮涌入海滩,日积月累,壳层深达数米不等,取之不尽。利用贝壳烧灰,历来是该村一项重要经济收入。壳灰洁白细软,是建房、修船上品材料。80年代前,年产壳灰1000吨左右,后来,水泥普遍应用,影响壳灰生产。80年代中期,该村试产特优白灰,售往香港。
   ·农田保护区
   1990年,根据《福建省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暂行规定》开始建立农田保护区。到1995年全县共确定保护区535片,保护耕地8.96万亩。
   ·芦洋农场
   1957年12月,国营芦洋农场始建。1964年更名福建省芦洋农场。1970年7月停办并入中楼等4个公社。1979年3月复办。1984年9月成立芦洋乡人民政府,农场辖区列入乡的行政区域,实行政企分开,农场原隶属关系不变。至1995年全场总户数1742户、6685人,耕地6698亩。
   ·科技示范乡
   1990年确定敖东乡为科技示范乡,1991年增辟流水乡为科技示范乡。同时,确立裕藩、谢厝、模镜、东屿、岱峰、建民、敖网、大中、马腿、东酸、岭前、看澳、江楼、务里、南中等村和芦洋第二耕作区为科技示范村。至1999年,敖东、流水、平原均为省定科技示范乡。
   ·老区基点村
   1989年经市委市政府确定,计有老区基点村9个,即屿头的田下,大练的渔限,苏澳的民主、看澳、先进,平原的江楼.白青的国彩,敖东的大19,流水的裕藩;老区游击活动村20个.即屿头的万叟、后上当,大练的东礁,苏澳的友谊、五一、苏澳村,平原的当盛.中楼的井孟兜、大坪、南楼、韩厝、盐田,岚城的中湖、霞屿,澳前的前进、上井,北厝的天山尾、湖南、羊古楼,敖东的东昆;五老(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接头户、老交通员、老苏区区干部)人员1213人。

知识出处

平潭小百科

《平潭小百科》

本书汇集了平潭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知识,涵盖了平潭的山川地理、人文历史、海岛建设、民情习俗、旧闻逸事诸方面的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