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观音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4430
颗粒名称: 印象观音堂
分类号: K295
页数: 3
页码: 134-136
摘要: 观音澳,位于平潭岛东南部,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与新竹直线距离为62海里,相当于120多公里。观音澳坐东向西,对面是姜山与斗恒头对瞰乌姜山,古早称之为“双龙抢珠”。港内左有龟山,进士礁,古早称此地可出进士。后来一南人来破风水,将大石头填人进士礁,将进士礁堵死。澳内有印斗、印宝,右边有小印斗笔架山,象征此处能出官员。可惜文革期间,这些礁石均被破坏殆尽。观音澳左山为山顶宫,建有妈祖宫。观音澳后座莲花山,现叫观音堂顶,明末建有观音堂澄懈寺。婶嫁否认,官兵便悻悻离开。1969年底,有一百年历史的观音堂,被拆掉,在原址上建起潭东人民公社,办公大楼即今日澳前镇人民政府。
关键词: 平潭县 地方史 文化

内容

观音澳,位于平潭岛东南部,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与新竹直线距离为62海里,相当于120多公里。
  观音澳坐东向西,对面是姜山与斗恒头对瞰乌姜山,古早称之为“双龙抢珠”。港内左有龟山,进士礁,古早称此地可出进士。后来一南人来破风水,将大石头填人进士礁,将进士礁堵死。澳内有印斗、印宝,右边有小印斗笔架山,象征此处能出官员(解放以来,澳前出了四位县长级官员)。可惜文革期间,这些礁石均被破坏殆尽。
  观音澳左山为山顶宫,建有妈祖宫。据老人说,原山顶宫香师是金铸的,被人所得,妈祖宫在破四旧年代被毁掉。
  观音澳后座莲花山,现叫观音堂顶,明末建有观音堂澄懈寺。
  观音澳在清朝道光年间建有一座观音堂,位于莲花山褥观音堂顶)西侧,坐东向西(现为澳前镇人民政府所在址)。
  觐音溴觐音堂样清朝嘉庆至道光年间,台海协防,闽台联袂。观音澳是台湾与大陆联络最为频繁的一处港区,民间交往更是络绎不绝,闽南晋江一带的商人在观音澳做买卖的人也不少。
  相传清朝嘉庆末年,有一位姓吴的闽南泉州磁灶人,来观音澳教馆(教学武艺)。人称“吴师傅”,吴师傅为人豪爽,仗义济贫,于是,向吴师傅拜师学武的人不少,吴师傅也深得乡里人称道。
  那年夏天,吴师傅到城里逛集市,见一恶少调戏民女,他上前劝阻,被恶少及同伙痛打一顿,吴师傅忍无可忍,便回手还击,不料出拳太重,致使恶少当场毙命,犯了人命案的吴师傅逃回观音澳,混入东沙澳缯仔楼,扮成渔民拔缯仔(拉网)。有一日,官府追兵来捕查,吴师傅闻讯逃到后兜厝婶妹家,见到吴师傅惊慌失措藏身的样子,正在补网(搓麻)的婶嫁急中生智,马上起身展开长裙角把吴师傅罩住,自己若无其事地坐在那里搓麻,追到的官兵在婶嬷家搜了一阵子,问婶嘛可否看见逃犯。婶嫁否认,官兵便悻悻离开。
  天黑下来,吴师傅告别了救命恩人,只身逃至观音澳,躲进破旧不堪、蜘蛛网蔓的观音堂,天亮之后,官兵在观音堂内搜查,见蜘蛛网未被捅破(其实是被逃者接上去的)以为逃者不在堂内,便往别处去了。吴师傅在观音堂内躲了一天一夜,也饿了一天一夜。官兵走后,吴师傅(本地人成为“南兄”)点香发誓,来日一定为救命恩人盖一间楼房,而且要重修观音堂,感念救命之恩。
  光阴似箭,转眼过去了二十几年,这位吴师傅以木材生意成为发财人。有一回他船载一批木料经宝山洋(今牛山岛海面)至限头山鼻尾海面,突然风平浪静,帆船停滞不前。吴师傅莫名其妙,束手无策,船老大问吴师傅:“贵公与本地可曾有生意来往,或得罪过什么人没有?”吴师傅回答:“这里是何地?”船老大指着近山说:“这里是海山观音澳。”“啊?海山观音澳!”吴师傅方才忆起二十几年前的许愿。于是他便跪在甲板上,执香祈愿:“如果是这么回事,我愿意将一船木材载人澳口,修建观音堂。”话音未落,只见东北风微起,船又前行了。吴师傅令船老大把船开到观音澳底,自己回闽南老家筹措银两,并请了几位能工巧匠来到观音澳,大兴土木,重建观音堂。并在后兜厝盖了一座“谊母楼”(又称“义母楼”)。
  观音堂背靠莲花山,东临宝山洋,面向观音澳,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中间为观音堂,北面是斋堂,南面是敬香堂。观音堂外墙采用砖石镶嵌,墙底座1米5采用大理石为基座,很费功夫,精致典雅。屋顶用的是琉璃瓦,飞檐凌空、气势宏伟。堂内地上铺有大理石板,回廊相连,石级递进,天井宽敞。屋梁顶住,均采用上等大杉木,口径皆有几十公分。梁柱交错处,以凸凹契合,巧夺天工,紧密无间。
  堂上供有东海观音榭金漆肖像一尊,观音莲花座,祥云绕膝,天光普照。案前香火不断,氤氲弥漫,檀香扑鼻,时有香客朝拜,祈福求雨。每逢初一、十五日,更是满堂香客,一片祥和。在当时,渔家人风里来,雨里去,没有天气预报,更谈不上定位仪,对讲机,靠的就是菩萨保佑,观音指引,方才风调雨顺,所以信仰观音,天经地义。那一份虔诚,那一份坚定,难以言状。观音堂的修建,为观音澳增添了几分宁静与神秘。圣洁的观音堂也成为观音澳一处净地,让渔家人多了一份出人平安的慰藉。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鬼子在牛山岛建设海上情报联络站,观音堂未能幸免,一夜之间,被日本鬼子破坏,堂内观音塑像被捣毁,能值几个钱的东西全被掠走。观音堂变成了一间空荡荡的寺庙。无人值守。
  民国三十五年,观音澳国民小学开办,首任校长是念克河先生。观音堂作为校舍(当时办学多利用寺庙,祠堂为校舍)。1949年改名为澳前小学,校址仍是观音堂。1952年,在敬香堂南侧盖有四间单层廊室土木结构教室,敬香堂为办公室,堂前一空地为操场,改名为澳前学校,观音堂仍作为教室宿舍。1957年,华侨林日润投资3700元,创办水产中学,I收初中一个班,学生50名,并在敬香堂后建有一座实验所,1958年9月,水产中学由县人民政府接办,改名为平潭水产学校,招收初中、高中及渔捞养殖专业班新生250名,首任校长王祥和先生。由于办学方针正确,为当时渔业生产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办学成绩显著,1959年被评为全国文教系统先进集体。1960年,由福建省水产厅教育处和闽侯水产局接办。改为闽侯专署水产学校(中专),学制3年,纳入全省统一招生。1962年6月,因调整国民经济计划,学校停办。1964年9月学校复办,由福建省教育厅主办。改名为福建省水产中专学校,经费由省教育厅下拨,省水产厅资助。主要负责人是周其同先生。校舍面积扩至1800平方米,教职工60多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1969年停办。见证人有周其同、王祥和、林学育、林学德、高飞、陈书坊、张伟荣、念必仙,周由发,念保吉等。
  1969年底,有一百年历史的观音堂,被拆掉,在原址上建起潭东人民公社,办公大楼即今日澳前镇人民政府。

知识出处

平潭史话

《平潭史话》

出版者: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平潭记忆、平潭往事、平潭风物、平潭风情、平潭风采5章,分别阐述了平潭的历史沿革、平潭自强不息的精神、平潭的自然风光和物产、平潭的人文和文化、今日平潭与闽台缘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