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有没有“非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4427
颗粒名称: 平潭有没有“非遗”
并列题名: 写在《平潭史话》出版之际
分类号: K295
页数: 2
页码: 128-129
摘要: 我觉得这些平潭特色文化的东西,不应该消逝,这些东西都具有“非遗”的成分。随着全球化、商业化程度的加大,这些具有平潭海洋文化的东西在逐渐萎缩,渐渐失去了原来世代传承的土壤,不少技艺濒临断层断代,后继乏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笔者认为,管委会应成立平潭非遗文化抢救小组,不能仅依靠现有的县志办,政协委员若干人,而是应该聘请专家,学者,教授,对平潭特色文化进行普查,竭尽全力,分门别类,完整造册,记录下来,保存起来。因此,保存是非遗保护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关键词: 平潭县 地方史 文化

内容

国务院批复《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勿0,是继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短短两年间的又一件大事。目前平潭正以惊人的速度跨越发展,建设项目,日新月异,变化总量已是大大超过一百年的建设总和。大建设催生大变革,在大变革面前,每一个平潭人都应具备三大心理准备:一是服从大局需要,牺牲个人利益;二是相信党和政府,平潭前途无量;三是平潭人自己能为平潭的将来做点什么?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在关注平潭文化元素。平潭有哪些东西要进行有效保护、传承与创新,不至于将来在繁华的街市只剩下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了。平潭的地方小吃,平潭的石头房子,平潭的轮渡码头,平潭的藤牌操,平潭的民间风俗,平潭的贝雕工艺,平潭的民间传说,平潭的历史人物,平潭的古寺庙堂,平潭的壳丘头文化遗址,平潭的俚语,平潭的渔具,平潭的服饰文化等等。
  我觉得这些平潭特色文化的东西,不应该消逝,这些东西都具有“非遗”的成分。随着全球化、商业化程度的加大,这些具有平潭海洋文化的东西在逐渐萎缩,渐渐失去了原来世代传承的土壤,不少技艺濒临断层断代,后继乏人。另一方面,有些东西被“开发”后,失去了原汁原味,看起来现代味很浓,光怪陆离,却与最初的本体原态相去甚远。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也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笔者认为,管委会应成立平潭非遗文化抢救小组,不能仅依靠现有的县志办,政协委员若干人,而是应该聘请专家,学者,教授,对平潭特色文化进行普查,竭尽全力,分门别类,完整造册,记录下来,保存起来。可以说先有保存,才有保护。根据联合国公约(2004年我国才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在第三条明确规定:“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爻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因此,保存是非遗保护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项已经消失的非遗,如果能够通过当年的记录比较完整地再现甚至被触摸,或许这份文化资源还能在文明传承中荡起波澜,让后入了解我们的文明,文化的发展轨迹。
  清代郑板桥作有一幅对联:“霜熟稻粱肥,几村农唱;灯红楼阁迥,一片书声。”展现了一幅农家欢乐、祥和的景象,文明文化的力量。在生活发展的道路上,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既要“壮身子”,也要“健脑子”。要像建工地那样重视文化建设,也要像抓项目那样抓文化落实,像精心营造物质家园那样营造精神家园,让文化为幸福导航。

知识出处

平潭史话

《平潭史话》

出版者: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平潭记忆、平潭往事、平潭风物、平潭风情、平潭风采5章,分别阐述了平潭的历史沿革、平潭自强不息的精神、平潭的自然风光和物产、平潭的人文和文化、今日平潭与闽台缘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