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山哥的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4379
颗粒名称: 海山哥的故事
分类号: K892.2
页数: 2
页码: 86-87
摘要: 难得暑假,我深入福清海口,从这一明清沿海重镇,溯源平潭百年历史,遍访健在长者,询查历史文献,走读古迹名胜,尤其是与百姓交谈,感慨良多且收获不少,略记一二。平潭产盐,官府对盐把关监管甚严。海山生意人为了谋生,铤而走险,偶尔也私运一两袋盐到海口上岸贩卖,取得小利。在念作霖主事海口镇年间,得到官吏禀报,海山哥贩盐,愈演愈烈。念作霖下令严查,贩盐之事稍有收敛。有一回,一位姓林的海山哥贩盐到海口,船只被扣。念作霖立即派人叫海山哥调包,把盐沉入海中,换上一袋地瓜片。) 海山与海口,一水之隔,两岸遥遥相望。老海山人不会忘记“海口”这个地方。海口也以她宽阔的胸怀和热情的接纳,关照着一代又一代海山哥。
关键词: 风俗习惯 专题研究 中国

内容

难得暑假,我深入福清海口,从这一明清沿海重镇,溯源平潭百年历史,遍访健在长者,询查历史文献,走读古迹名胜,尤其是与百姓交谈,感慨良多且收获不少,略记一二。
  已有九百多年的海口古桥,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经多次整修,现在仍静卧在龙江之上,古老的石板桥和长满青苔的石碑,诉说着海口古镇的百年沧桑。
  百年前,海口桥头集市闹热(本地话),商家云集,交易以农产、海产为主,金银珠宝玉器偶有所见,出人海山(平潭俗称)的人比较频繁,每月望日最为拥挤,清朝道光年间,进士念作霖与海山哥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平潭产盐,官府对盐把关监管甚严。海山生意人为了谋生,铤而走险,偶尔也私运一两袋盐到海口上岸贩卖,取得小利。有的监管小吏同情心强,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有的官吏就不那么宽松,依法治政,严防死守。在念作霖主事海口镇年间,得到官吏禀报,海山哥贩盐,愈演愈烈。念作霖下令严查,贩盐之事稍有收敛。在念作霖身边的人,经常在泡茶间,向念作霖反映海山人生活艰苦,出路艰难,念作霖出身贫穷,深知民生之多艰,后来,也就不再追查贩盐一事,这也方便了海山哥的一些小生意,海山人很感激这位念大人,但总有些急功邀赏的府吏,到福清县衙告念作霖的状,说念作霖如何怂恿海山人贩盐走私等不适,念作霖被县衙责令严办,念大人如职不怠,但心里怨恨那些谗言小人。有一回,一位姓林的海山哥贩盐到海口,船只被扣。念作霖立即派人叫海山哥调包,把盐沉入海中,换上一袋地瓜片(俗话:薯圆)。等官府吏上船查舱时,发现只有“薯圆”没有“盐”。(“薯圆”与“盐”本地话音谐),便悻悻离去。姓林的海山哥躲过一劫,念作霖大人关心保护海山哥的故事,后来在民间广为传颂。(有的还把“林”与“念”同唤,本地话这两个字音谐。) 海山与海口,一水之隔,两岸遥遥相望。本地话中有一句“平潭俚仔,海口称仔。”说的就是海口是重镇商埠,百年前平潭人上大陆的必经之路,现在的小山东(赤表)码头,是后来建的。老海山人不会忘记“海口”这个地方。海口也以她宽阔的胸怀和热情的接纳,关照着一代又一代海山哥。平潭大桥就要通了,以后平潭人是否还会记得海口乡亲呢?真希望不会忘记!

知识出处

平潭史话

《平潭史话》

出版者: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平潭记忆、平潭往事、平潭风物、平潭风情、平潭风采5章,分别阐述了平潭的历史沿革、平潭自强不息的精神、平潭的自然风光和物产、平潭的人文和文化、今日平潭与闽台缘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