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山四宝·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4364
颗粒名称: 海山四宝·盐
分类号: K295
页数: 2
页码: 63-64
摘要: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在其中。盐是人类从肉食向谷食转化时,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调味品,是对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之一。每人每天需要6-10克盐,才能保持人体心脏的正常活动。平潭人最熟悉海盐,俗称“盐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福建沿海出土的三千多年前的文物中,就有煎盐器具,证明了在三千多年前,福建沿海的先民们已经学会了煎煮海盐。海盐作为平潭一大特产,被官府禁令交易。平潭是海盐高产区,又因远离大陆,滩涂质地纯洁,海盐质量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南京城为了建地铁,砍去许多老梧桐树,北京城为了开发土地,将对老会馆、梁启超故居等进行拆迁。
关键词: 平潭县 地方史 风物

内容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在其中。盐是人类从肉食向谷食转化时,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调味品,是对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之一。每人每天需要6-10克盐,才能保持人体心脏的正常活动。
  平潭人最熟悉海盐(盐有海盐、池盐、井盐、岩盐之分),俗称“盐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福建沿海出土的三千多年前的文物中,就有煎盐器具,证明了在三千多年前,福建沿海的先民们已经学会了煎煮海盐。
  据《福州府志》记载:清朝道光(1840年)以前,平潭设有盐馆,委官办理,产盐征税,有“官盐”之称。海盐作为平潭一大特产,被官府禁令交易。清朝咸丰年间(1852年)之后,委商承办,年征三千担,每担折钱一千四百一十文。当时,平潭人去海口、涵江,或者大陆商贩进出平潭,都想贩些盐,牟取利润。特别是海口一带,贪官污吏、地痞恶霸,对过往海口码头的客商、码头挑工等人的包袱逐一搜身盘查。有小商小贩捎些“薯圆”(地瓜片),因本地话“薯圆”与“盐”谐音,不少人被扣留、毒打。直至民国三年(1914年),又复归官办,对海9的管制更加严厉。
  平潭是海盐高产区,又因远离大陆,滩涂质地纯洁,海盐质量好。平潭北厝火烧港盐场,1973年开始建设,低滩蒸发区为66.54公顷,结晶池面积高达35.56公顷,年产原盐在3万吨左右,是福建省第四大盐场,也是当年平潭的经济支柱和重点产业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化学合成盐渐渐占据了市场,原汁原味的海盐被人们淡忘了,曾经热火朝天的平潭火烧港盐场也到了fm旗息鼓的时候了。2010年底,伴着火烧港老工人领取最后一笔退休金,火烧港盐场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曾经风风火火的盐场将被“海峡如意城”所代替,农民兄弟说,我们世代耕种的土地,被播上了商品房。南京城为了建地铁,砍去许多老梧桐树,北京城为了开发土地,将对老会馆、梁启超故居等进行拆迁。平潭人也将眼睁睁地看着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而拔起的有曾经养育平潭人的盐田,怎不令人心事重重呢?但愿未来的人们会记取这一段历史……

知识出处

平潭史话

《平潭史话》

出版者: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平潭记忆、平潭往事、平潭风物、平潭风情、平潭风采5章,分别阐述了平潭的历史沿革、平潭自强不息的精神、平潭的自然风光和物产、平潭的人文和文化、今日平潭与闽台缘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