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中低产田改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土地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4259
颗粒名称: 第八节 中低产田改造
分类号: F301.24
页数: 2
页码: 150-151
摘要: 平潭耕地以旱地为主,旱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000。40年来,全县有70%的耕地普遍增加表土层3厘米以上,为开发芦洋埔和竹屿海滩地,进行大规模的土壤改良。芦洋埔运进成千上万车的海泥土,增加沙质地的土粒粘性。施用有机肥是改良土壤的重要措施,50年代至70年代末,耕地以施农家肥、海肥为主,化肥用量很少。
关键词: 土地开发 土地利用 放牧地

内容

平潭耕地以旱地为主,旱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000。耕地质地偏沙,保水保肥能力差,多属低肥短效型的低产土壤,有机质难以积累,有效养分磷、钾严重不足‘且受到风、雨、水的冲刷和侵蚀,造成表土流失。在靠近海边的地方,还遭受海潮剥蚀切割。由于地表植被稀疏,地面倾斜,泥沙下泄,冲垮田埂园塍,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流失较严重的地方,每年每公顷耕层至少流失62.5^83.3立方米表土,相当于降低1厘米以上的土层。全县耕地水土流失和海潮侵蚀有4565.33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65%,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害。
  1950年后,县政府整土地为内容的改造中低产田运动。至1990年,全县共建有三十六脚湖、六桥、玉井、韩厝、山桥、君山、正旺等中小型水库26座,总库容量2729万立方米;塘坝895座,水面面积128.74公顷,总库容量174万立方米;打机井1180眼;修引水渠288公里。农田得益于兴修水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880公顷,大大缓解了旱涝威胁。
  土壤改良主要采取客土渗沙以及施用有机肥等措施。40年来,全县有70%的耕地普遍增加表土层3厘米以上,为开发芦洋埔和竹屿海滩地,进行大规模的土壤改良。芦洋埔运进成千上万车的海泥土,增加沙质地的土粒粘性。竹屿口海滩地,则采用开沟排水洗碱,引水冲淡,翻土晒白,并进行翻土掺沙和掺黄土改良土壤。1952年至1962年,全县累计改良土壤面积15666.33公顷。1963年至1965年,全县平整耕地1708.8公顷,修砌田JTA园埂保护耕地2794公顷。1972年至1975年,全县共改良土壤面积1778.13公顷,平整土地1694.87公顷。1976年至1980年,全县又改良土壤面积1040公kPi01981年至1992年,结合水土保持,全县改善耕作条件323.33公顷。1993年,提倡重视农业生产,仅一年时间改良土壤面积达133.33公顷。施用有机肥是改良土壤的重要措施,50年代至70年代末,耕地以施农家肥、海肥为主,化肥用量很少。据统计1958年至1962年,5年全县共施农家肥181.306万吨,其中1鲶414万吨。70年代农家肥施用量占70-80%。还经常发动群众、干部、学校大搞积肥运动,积土杂肥和绿肥。1972年,全县共积肥近25万吨。1975年,仅Alt,就捞3.5万吨。80年代后,化肥用量迅速增加,占施肥量45-7000,而农家肥却逐年减少,海肥用量更是急剧下降,1981年施用蚂蛤才1.9万吨,1982年降到7500吨。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化肥用量日趋上升,1985年,农用化肥施用量6007吨,1991年施用量达到9288多吨。

知识出处

平潭县土地志

《平潭县土地志》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平潭县土地志》为突出地方特色、时代特点、行业特征和体现中共平潭县委提出的“加强主体、发展两翼、扩大开放、建设基础”发展经济的战略构想,突出“耕海牧渔”和“国家公园”(海坛风景名胜区)以及以土地启动架设海峡大桥来实现平潭人民梦寐以求的“天堑变通途”的夙愿。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