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盐田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土地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425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盐田开发
分类号: F301.24
页数: 2
页码: 143-144
摘要: 平潭四面环海、滩涂广平,海水盐度31~34%o,利用海水晒盐始于清朝,几经开发,现有盐田面积613.8公顷,实用盐田面积468.35公顷,年产海盐38850吨,是出口创汇一大支柱产业。(一)韩厝盐场:清道光年间,惠安山腰人吴用,携带家眷来海坛岛定居,在韩厝寮海滩围堤,开创平潭有史以来首家盐场。至1948年,盐田面积扩大到40多公顷。由于1960年7月,竹屿海堤合龙,海水断源,盐场告废。(二)平潭盐场:1970年6月17日,经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在海坛岛西南,面临海坛海峡的火烧港筹建盐田。目前,平潭盐场是全国盐业出口基地和生产机械化试点单位,主要采用盖膜和收运原盐等机械化配套工艺,并设置完整的进、排水自流系统和纵横有致的道路及专用运盐码头。
关键词: 土地开发 土地利用 放牧地

内容

平潭四面环海、滩涂广平,海水盐度31~34%o,利用海水晒盐始于清朝,几经开发,现有盐田面积613.8公顷,实用盐田面积468.35公顷,年产海盐38850吨,是出口创汇一大支柱产业。
  (一)韩厝盐场:清道光年间,惠安山腰人吴用,携带家眷来海坛岛定居,在韩厝寮(今名韩厝楼)海滩围堤,开创平潭有史以来首家盐场。后当地群众历经60余年的陆续扩建,至民国11年(1922),盐田面积达30多公顷,建有盐坎8千余坎,盐田范围扩大到一埠、二埠、三埠和霞屿等地区。至1948年,盐田面积扩大到40多公顷。1949年至1959年,韩IN盐田几经修复,拓展77.51公顷,总面积超过100公顷,最高年产盐4889吨。由于1960年7月,竹屿海堤合龙,海水断源,盐场告废。
  (二)平潭盐场:1970年6月17日,经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在海坛岛西南,面临海坛海峡的火烧港筹建盐田。1973年海堤竣工后转入滩内施工,进行纳潮、排涝、交通、排淡、生产单元、码头和场部以及其他附属建设。盐田总面积556公顷,实际生产用地面积418.75公顷,1975年正式投产,是福建省四大盐场之一,年产原盐3万吨之则。1991年,晴日多,雨天少,产量高达3.7万吨,创历史最高产量。
  平潭盐田特点:地势平坦,底质坚实,海水蒸发快,所产海盐洁白、纯净、粒大、易溶和氯化钠含量高达93-95%,属优质盐品。主要产品有大颗粒工业盐、食用细白盐两种6 平潭盐场分为3个工区:1,2两个工区主要生产食用盐;第3工区生产工业盐。目前,平潭盐场是全国盐业出口基地和生产机械化试点单位,主要采用盖膜和收运原盐等机械化配套工艺,并设置完整的进、排水自流系统和纵横有致的道路及专用运盐码头。
  (三)北厝盐场·1958年天山村民在天山西澳口修筑海堤600米,垦耕面积33.3公顷,后于1971年,又将底洼地5公顷修建为盐田,实用面积2.8公顷,1973年投产,年产盐近300吨。
  (四)江楼盐场:1988年江楼村民在村南围堤2255米,开垦盐田面积19.8公顷,实用面积16公顷,1990年投产,年产盐1300吨。
  (五)土澳底盐场:1989年北厝村民在平潭盐场东侧、海94头村西,利用火烧港围海余地建造盐田,实用面积14公顷,1990年投产,年产盐达千吨。
  (六)天山盐场:1989年建于北W盐场外侧,筑堤300米,围海面积16公顷,实用面积14公顷,1991年投产,年产盐近千吨。
  (七)甲狮澳盐场:1990年建于天山脚甲狮澳,筑堤140米,建盐田面积3公顷,实用面积2.8公顷,1991年投产,年产盐250吨。

知识出处

平潭县土地志

《平潭县土地志》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平潭县土地志》为突出地方特色、时代特点、行业特征和体现中共平潭县委提出的“加强主体、发展两翼、扩大开放、建设基础”发展经济的战略构想,突出“耕海牧渔”和“国家公园”(海坛风景名胜区)以及以土地启动架设海峡大桥来实现平潭人民梦寐以求的“天堑变通途”的夙愿。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