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海涂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土地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425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海涂开发
分类号: F301.24
页数: 3
页码: 141-143
摘要: 平潭可利用养殖海涂面积大,海水营养盐高。元代,岛民用石灰清砰以提高紫菜产量。清代开始利用海涂养殖牡almo、花蛤。民国11年,年产贝、藻类435.3吨。1949年全县海涂养殖面积383.3公顷,产量955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产后,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提高,养殖业开始从自然繁殖向人工育苗繁殖发展,养殖品种随之增加,养殖面积逐年增多,产量不断提高。全县养殖面积达到988.3公顷,其中贝类430.3公顷,藻类558公顷,产量4343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屿头、苏澳、平原、芦洋、东庠、北厝、敖东、南海等乡镇先后出现养殖对虾联合体。1983年发展到972个网箱,17.3公顷,产量309吨。1993年全县网箱养鱼达2.5万箱,水面渔寮,鳞次栉比,鱼跃入欢,堪称“海上渔庄”。
关键词: 土地开发 土地利用 放牧地

内容

平潭可利用养殖海涂面积大,海水营养盐高。元代,岛民用石灰清砰以提高紫菜产量。清代开始利用海涂养殖牡almo、花蛤。民国11年(1922),年产贝、藻类435.3吨。1949年全县海涂养殖面积383.3公顷,产量955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产后,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提高,养殖业开始从自然繁殖向人工育苗繁殖发展,养殖品种随之增加,养殖面积逐年增多,产量不断提高。1993年,全县养殖面积达到2039.07公顷,产量25655吨。
  50年代初,政府鼓励群众发展海涂养殖,主要品种有牡-0.PA_q、紫菜和少量的花蛤。到1956年后,先后开展了海带北苗南移试养,紫菜人工育苗和大面积试养花蛤的试验均获成功,改变了传统的靠自然繁殖方法生产。
  1973年引进北方紫贻贝苗试养成功后,在大练、苏澳、平原、流水、潭东、北厝、敖东、南海等海域试养,养殖面积逐年扩大。同时,开展对贻贝附着器的改进,海带养殖向外海推移,以及提高紫菜产量等科研项目的研究,产量得以提高,养殖面积迅速拓展,到1979年,近海浅水一片片养殖区,形成独特的“海上田园”。全县养殖面积达到988.3公顷,其中贝类430.3公顷,藻类558公顷,产量4343吨。
  1981年幸福洋围垦后,滩内开辟为养殖区的面积433.3公顷。1982年开始在垦区内养殖对虾33.3公顷,至1984年发展到202.4公顷。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屿头、苏澳、平原、芦洋、东庠、北厝、敖东、南海等乡镇先后出现养殖对虾联合体。8个乡镇、15个单位新建和改建精养虾池339.9公顷,至1991年,全县对虾养殖面积达到475.3公顷,产量612吨。80年代初,牡19养殖技术改进,采用不同附着基附褶牡蛎苗,并引进日本太平洋牡蛎,养殖从西面沿岸开始向苏澳、白青、流水、澳前等乡镇沿岸发展,到1993年全县养a面积达到483.4公顷,年产蛎肉达1635吨。
  1986年开展文蛤人工养殖,在幸福洋垦区试养成功后,向平原、芦洋、流水、岚城等乡发展。至1993年全县养殖文蛤21公顷,总产量230吨。
  1986年从广东引进网箱养殖真1161鱼技术,在竹屿浅海试养获得成功。1983年发展到972个网箱,17.3公顷,产量309吨。1989年以后,网箱养殖发展到苏澳钟门、敖东芬尾、澳前等地浅海区,且品种增加。1993年全县网箱养鱼达2.5万箱,水面渔寮,鳞次栉比,鱼跃入欢,堪称“海上渔庄”。

知识出处

平潭县土地志

《平潭县土地志》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平潭县土地志》为突出地方特色、时代特点、行业特征和体现中共平潭县委提出的“加强主体、发展两翼、扩大开放、建设基础”发展经济的战略构想,突出“耕海牧渔”和“国家公园”(海坛风景名胜区)以及以土地启动架设海峡大桥来实现平潭人民梦寐以求的“天堑变通途”的夙愿。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