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竹屿口围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土地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4249
颗粒名称: 一、竹屿口围垦
分类号: F301.24
页数: 2
页码: 135-136
摘要: 竹屿口垦区原为潭城港,海域面积21.23平方公里,港内沿岸有农田300公顷,且土地肥沃,低洼耐旱,是主要产粮区。1959年,成立了平潭县竹屿口港养工程指挥部,当年12月25日动工,1962年10月12日港养工程竣工,海堤总长1190米,始于北务里,经瓜屿至竹屿。海堤填筑土石方192万立方米,投入义务工100万工日,国家投资384.5万元。闭气后水位下降,共有1707.6公顷露滩,除开渠筑路、建设移民新村用地外,实有可耕面积1475.1公顷,另有水域面积186.7公顷,滩地166.7公顷。1966年7月,成立平潭县竹屿海滩地开发指挥部,组织全县民工全面开发海滩地。竹屿口围垦工程共围垦21.2'3平方公里,除原小岛屿占地200公顷外,实有滩地1923公顷,开垦耕地1475.1公顷,保护周围耕地300多公顷。
关键词: 土地开发 土地利用 放牧地

内容

竹屿口垦区原为潭城港,海域面积21.23平方公里,港内沿岸有农田300公顷,且土地肥沃,低洼耐旱,是主要产粮区。1958年,福建省商业厅投资筹建竹屿口港养工程。1959年,成立了平潭县竹屿口港养工程指挥部,当年12月25日动工,1962年10月12日港养工程竣工,海堤总长1190米,始于北务里,经瓜屿至竹屿。海堤填筑土石方192万立方米,投入义务工100万工日,国家投资384.5万元。
  海堤建成后,因石砌海堤严重漏水,滩地时淹时干,水位达2-3米,既不能垦荒,又不好养殖。1965年,县委决定将竹屿口滩内转养殖为农耕,引三十六脚湖和韩厝水库的水灌溉。
  1965年7月,成立竹屿口海堤填土闭气工程指挥部,9月动工。1966年5月闭气完成,共填土石方57万立方米,投入劳力60万工日,总投资53万元。闭气后水位下降,共有1707.6公顷露滩,除开渠筑路、建设移民新村用地外,实有可耕面积1475.1公顷,另有水域面积186.7公顷,滩地166.7公顷。
  1966年7月,成立平潭县竹屿海滩地开发指挥部,组织全县民工全面开发海滩地。滩内共挖排碱排涝港7条,总长19.8公里;支沟176条,长127公里;修建道路10条,长23.32公里;机耕道176条,长108.5公里;建桥、涵、拱闸49座;建引水渠道61公里;挖毛渠87公里。共投入义务工151万工日,挖填土石方191万立方米。
  1967年至1972年,县政府先后动员潭东、屿头、苏澳、流水、平原、东1.南海、大练、敖东等八个公社和苏澳运输社、竹屿搬运社、县良种场、拖拉机站等单位移住海滩地,分区建点,建筑移民民房76座528间,建筑面积1.68公顷。1967年移民落户海滩地后,通过开沟排水洗碱,引水冲淡,翻土晒白,改良土壤,客土渗沙,每公顷运沙112.5立方米,黄土187.5立方米。到1971年共开垦耕地1441.8公顷,共造防护林带275条,总长61公里,植树134万株。1971年春在绛屿南全片造林133.33公顷。1978年7月红心公社在洋潮屿南建分场,开垦耕地33.3公顷。
  1978年7月,红心公社在洋潮屿南港道开辟养殖场,养殖牡蛎、贻贝、杂色蛤、文蛤和鱼、虾、蟹等海洋生物10多种,并建育苗场进行虾、贝、藻等苗种培育。1979年建150万立方米蓄水库1座,水域面积88.66公顷,养殖淡水鲢、草、鳗鱼等。
  竹屿口围垦工程共围垦21.2'3平方公里,除原小岛屿占地200公顷外,实有滩地1923公顷,开垦耕地1475.1公顷,保护周围耕地300多公顷。共投入劳力311万工日,挖填土石方200多万立方米,总投资447万元。

知识出处

平潭县土地志

《平潭县土地志》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平潭县土地志》为突出地方特色、时代特点、行业特征和体现中共平潭县委提出的“加强主体、发展两翼、扩大开放、建设基础”发展经济的战略构想,突出“耕海牧渔”和“国家公园”(海坛风景名胜区)以及以土地启动架设海峡大桥来实现平潭人民梦寐以求的“天堑变通途”的夙愿。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