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海上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3173
颗粒名称: 第四章、海上运输
分类号: U6
页数: 34
页码: 134-167
摘要: 平潭四面环海,行旅商贾均赖船冥运输。宋初,苏澳、钟门一带已有大批船只来往,嘉祜四年(1059),设巡检司于钟门,管理海上船舶。
关键词: 交通志 平潭县 水路运输

内容

平潭四面环海,行旅商贾均赖船冥运输。宋初,苏澳、钟门一带已有大批船只来往,嘉祜四年(1059),设巡检司于钟门,管理海上船舶。
  明洪武二十年(1387),为防范Ift寇袭扰,迁住民于内地,平潭成为驻兵防地。清康熙十九年(1680),清兵攻占海坛后,平潭仍为驻兵防地,因当时海禁尚未解除,民间运输只限于与近邻县份交往。康熙二十三年(1684)解除禁令后,海上运输仍受到限制,四十六年,始准许“闽省渔船与商船一律来往”,但“欲出洋者,将十船编为一甲,取具连环保结,一船有犯,余船尽坐’'。不久又实行海禁,制约了海运事业的发展。道光二十二年(1842)清政府成为鸦片战争战败国,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福州、厦门辟为对外通商口岸,门户洞开。这时平潭海上运输虽有转机,但在帝国主义垄断下,发展甚慢。
  民国时期,平潭海上运输业曾兴盛一时。县城建通航运公司拥有4艘客货轮,通航福州、福清、浙江。同时苏澳鞲:练、观音澳等地船商也置有百吨以上木帆船10多艘,远航天津、青岛、台湾、广东等地。
  八年抗战(1937-1945),日本侵略军窜犯福建沿海,船只多遭劫虏,航运中断。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浙江、广东航线相继开通,沿海运输业开始复苏。不久由于受“内战”影晌,刚有转机的海上运输业又趋萧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国民党军袭扰海上航线,平潭对外运输陷于停顿。1958年以后,人民海军组织护航,逐渐打开运输局面。县海运公司和乡镇运输队,先后开辟青岛、连云港、上海、南通、武汉、广州、深圳、海南岛、香港等航线。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化,平潭海上运输业,由单一经营转向多渠道发展,乡镇、运输企业、个体运输户相继兴起。1985年,全县运输船由1956年108艘木帆船3051吨,发展为228艘‘机动船,11526吨,其中客货轮122艘(均为木质船),8665吨,机帆船102艘2861吨,轮渡艇4艘,年客运量66.51万人次,货运量44.16万吨,比1956年分别增长36.93倍和4.85倍。此后,船舶逐步更新,向大吨位钢质轮发展,至1,995年,县内各运41469,企业单位拥有客船20艘,798吨1060座位,功率953干瓦(其中钢质客轮1艘);货轮152艘(其中在籍67艘,船籍外挂85艘,尚有部分船籍外挂货轮未计在内),100699吨,功率51227.8千瓦;轮渡艇6艘,功率2858.4千瓦。1995年客运量192.8万人次(不含轮渡渡运旅客109.2万人次),周转量2011.4万人/公里,比1985年分别增长3.9倍和3.14倍;货运量:据55艘运输船统计,年运量33.4万吨,周转量25695.5万吨公里(县交通局1995年12月报表,尚有12艘在籍运输船和近百艘个体户运输船的货运量未’统计在内)

知识出处

平潭县交通志

《平潭县交通志》

本志书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重点,立足当代,实事求是地重点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平潭县交通实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