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客运码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3083
颗粒名称: 一、客运码头
分类号: U658
页数: 10
页码: 77-86
摘要: 本节讲述了平潭县的客运码头有东金客货运码头、田下客货运码头、大练岛客货运码头等
关键词: 交通志 平潭县 港口

内容

码头俗称“埠(道)头”。古时根据运输需要在交通港口建造小型简易码头,如青峰村的甲澳码头、钟门澳的马道头、岱峰村的古埠头、潭城港的一埠、二埠、三埠和渡船码头等。这些码头多已圮废,仅留地名,民国时期,仅剩潭城港渡船码头。50年代以后,随着客货运输发展,在各主要澳口先后兴建客货运输码头和专用码头。至1995年全县共建有码头35座,其中客运码头15座,货运码头3座,轮渡码头2座,企业专用码头和军用码头15座。
  一、客运码头 【娘宫客运码头】 (含小山东码头)是县交通局船队接运进出岛旅客的码头,由福建省支前办公室拨款建造。1963年12月第一期工程竣工,'1964年1月1日起平潭至内陆各地的旅客在此过渡。1982年至1983年先后加高、加固。
  娘宫客运码头分常用和备用两个码头。常用码头为泊岸式,长37米,高6米,后部紧接停车场。前沿满潮水位5.5米,落潮搁浅。东西两侧各有13级踏步。备用码头,供低潮使用,总长72.10米,宽6.5米,高6米。码头与停车场相接,道面为方整石铺设,满潮前沿水深5.5米。1990年4月低水位码头加高接长,改建为轮渡艇停泊码头。‘ 小山东客运码头,分东西两侧,都是斜坡式。东侧长100米,宽5米,斜坡上部高3.9米,下部高2.4米,道面为方整石铺设,低潮前沿水深2.4米,用于低潮时靠泊。西侧码头长57.5米,宽6.8米(前沿宽4.5米),高3.8米(前沿高0.8米),道面条石铺设,用于大风、高潮时It泊。遇9级大风,轮渡艇也在此渡运车辆。1990年4月以后改为南海一小山东客运码头。
  娘宫、小山东码头均建有候船室,娘宫候船室面积78平方米,能容纳旅客130人;小山东候船室面积135平方米,能容纳旅客230人。
  【东金客货运码头】 在屿头岛东金村,1982年6月由福州港务局拨款补助修建。码头建于中潮位,干砌条石重力式结构,总长130米,基宽16米,道面宽8米,高12米,末端水深至零线。码头建有踏步2道,平台2个,便于船只停泊。总投资12方元。屿头岛码头是屿头一海口、屿头一苏澳、屿头一松下3条航线停靠点,年客运28.2万人次,物资吞吐12万吨。
  【田下客货运码头】 (在建)在屿头岛田下村,是交通部下达的陆岛交通工程建设项目,规模为100吨级泊位1个和港区供水、供电、楼房等设施。
  码头利用原防波堤改建,总长138米,直立式驳岸,设2个1:2踏步台阶,便于旅客上下。道面为斜坡式长60米,宽8米,纵坡10%码头设高水位平台1个,高程为8.5米;低水位平台2个,高程分别为2.5米和1.5米。由于东北向风浪较大,码头外侧为斜坡式。
  陆域面积宽20米,内侧长59米,外侧长43.5米,建有楼房(面积100平方米)、停车场等。港内道路宽7米,长60米,面层铺设条石。陆域前沿地面高程9米,横坡5%o 码头设计年客运量7万人次,年货运吞吐量3万吨。
  【大练岛客货运码头】 位于乡政府所在地东澳(立新)村,有码头2座。旧码头建于1975年,重力式结构、长50米,高8米,宽4米。码头规模小,水位A,但建造比较坚固,尚在使用中。1982年另建重力式结构1座码头,长220米,高8米,宽9米,道面条石铺砌,投资12万元。
  【大练岛100吨级客货运码头】 (在建)系交通部下达的陆岛交通工程项目,建在东澳村原防波堤外侧,长90米宽8米,斜坡式,两侧各设4个小踏步,码头高水位平台高8.2米,低水位平台高2米,码头前沿在一0.5米等深线处。
  码头为突堤式实体结构,下半部抛填棱石,坡面干砌条石;上半部为直立式,直立墙高1.8米,长宽与码头相同。陆域建候船室1座,面积100平方米,厕所12平方米。码头设计年客运量6万人次,货物吞吐量3万吨。
  【小练岛停靠点码头】 (筹建)在东礁村海边。码头设计长42.5米,宽5米,为突堤式重力斜坡结构。码买低水位平台高1.5米;高水位平台高6.5米,坡度1:1.27。码头接线道路长25米,宽5米,与东礁村街道相连。
  【苏澳客货运码头I 位于苏澳镇西澳,长87米,宽5米,重力式结构,1个泊位。码头为条石砌体,块石填方。1980年11月动工,1981年7月完成,造价9.4万元。1982年接线公路建成后,车辆可沿娘苏线直达码头。由于码头长度不够,前沿水位太浅,只能靠泊70吨位以下小型船舶。
  在建中新客货运码头,规模为200吨级“T"型重力式码头,沿港内道路向外延伸。码头平台长42.3米,宽10.05米,高7.7米,前沿位置在一2.48米等深线处。引堤联结码头平台和港内道路,长58米,宽7米,重力式抛填斜坡结构,坡度1:1-.5。陆域设堆场2个,面积924平方米,停车场1个面积300平方米。港内道路长120米,宽7米。配套工程有综合楼,厕所等。码头前沿设置岸电箱、供水箱,堆场、停车场、港内道路按街灯式照明。码头设计年客运量10万人次,年货物吞吐量3万吨。
  屿头田下、大练东澳和苏澳3座码头均为交通部下达的陆岛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由福建省交通设计院设计,交通嘟第一航务工程局簸一工程公司厦门分公司承建,1994年8月先后动工,总投资53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65万元。工程正在施工中。
  【流水客货运码头】 是沟通东庠、小庠两岛的主要客货运输码头。1966年始建,1977年续建,次年竣工。建设资金由莆田地区交通局拨款2.1万元,差额由地方自筹。码头长52.7米,宽6米,高5.2,米,码头堆场1760平方米。正向和右侧各有踏步13级。后码头部分地段为风浪毁坏。1991年进行改建,工程纳入福建省第一批陆岛交通项目。
  改建的流水客货运码头规模为60吨级(候潮200吨)斜坡式码头,总长82.5米,末端宽度10米,靠近陆域宽度13米。码头平台高7.2米,长20.5米;斜坡段长57米,纵坡10%;末端平台长5米,高1.5。港池与地面同高。
  流水码头为重力式空心方块结构,浆砌条石墙体。陆域建有栈房1座,面积298平方米,堆场面积720平方米,以及停车场等附属设施。设计年客运量10万人次,货物吞吐量5万吨,总造价149.45万元。
  【小庠岛停靠点码头】 建在小庠岛青广屿,是东庠~流水陆岛交通线的中途站。码头利用原防波堤改建,长56米,宽度:后部段长38米的宽度为12;中部段长9.05米的宽度由12米过渡到16米;前端长7.95米的宽度为16米。码头为空心方块结构,干砌条石驳岸,丁砌条石护面,混凝土压顶,坡度15%。前沿水深1.2米。
  小庠岛码头由流水建筑工程公司施工,空心方块由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局第六工程公司吊装,总造价26.55万元。
  【南江码头】 是东庠岛与主岛交通的客货运码头。原南江码头建于1979年11月,既是码头,又是防波堤,为重力式结构,长135米,高9米,底宽27米,面宽6米。1983年9月26日(农历八月二十六日)遭罕见的巨浪袭击,防波堤被冲毁35米,重修后,1985年8月23日,又被强台风摧毁。此后屡毁屡修,1991年纳入福建省第‘一批陆岛交通建设项目。
  改建的南江码头,为重力式空心方块结构,60吨级(候潮200吨)斜坡式车客渡码头,配有候船室,停车场等附属设施。码头利用现有防波堤向外延伸65.5米,宽度13米。斜坡道长47米,宽8.5米。引堤内侧靠船,外侧为防波堤,堤顶设挡浪墙。原防波堤由于护面结构简单,致多次被毁。改建时加固,并修复驳岸57米,其挡浪墙与新建码头相连。新码头顶面高8.2米,斜坡坡度10%。码头末端平台高3.5米,踏步台面1.0米,纵坡1:2.5。挡浪墙均高出码头面1米。
  南江码头陆域建有机房一座面积240平方米,停车场面积170平方米。设计年客运量8.5万人K,年货物吞吐量3.5万吨,总造价283万元。
  流水、小庠、东庠码头均为交通部下达的陆岛交通工程建设项目。1990年3月,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钻探设计,1991年11月28日动工,1993年10月22日全部竣工。工程由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局第六工程公司承建。总投资459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30万元r省补助149万元,余为地方自筹。
  【澳仔底码头】 位于敖东乡南澳村境内,与草屿的岑兜澳航距2.7海里,离县城13公里。草屿一澳仔底陆岛码头,是交通部下达陆岛交通工程建设项目之一。澳仔底码头规模为60吨级(候潮200吨)客货码头1座,及相应的候船室、停车场、接线公路和配套设施。码头为重力式结构,防波堤长135米,内侧靠船,外侧设置防浪墙。引堤长102米,陆域前沿地面高7米,码头面从7米高程逐步下降至末端平台为1.6米。引堤高7-6.6米,长度40米,纵坡1%;斜坡段长度50米,纵坡10%;平台高1.6米,长度12米。码头设计荷载:人群均布荷载4干牛/平方米;流动荷载10吨/汽车;船舶撞击力100干牛;船舶系缆力50千牛。港内水域除西南方向外,均受自然条件和建筑物掩护,泊船条件良好。陆域顺岸设堆场、停车场及道路等。堆场面积1860.62平方米,停车场面积400平方米,场地道路宽9米,长约100米。设计年客运量(含草屿码头)12万人次,年货物吞吐量6万吨。
  码头主体工程由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勘测设计,广东省汕头市第二港口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施工;土建部分由敖东建筑工程公司承建。工程于1993年6月动工。1995年12月竣工。总投资254万元。
  【草屿码头】 在南海乡草屿岑兜澳东北侧,原码头建于1979年,长40米,宽6米。改建的草屿码头在原堤基础上向外延伸25米,基床挖泥抛石,预制方块安装,丁砌条石面层,浆砌条石铺面,块石护坡和混凝土压顶。码头设计高水位5.15米,低水位一0.9米,可靠泊60吨位(候潮200吨位)客货轮。工程由平潭县第14建筑队(南海)施工,1993年8月10日开工,1994年4月28日竣工,造价66万元。
  【塘屿客运码头】 在北楼宫下澳,1977年连同避风港同时兴建,1978年竣工。码头为干砌条石重力式结构,总长90米(包括前沿斜坡27米),高8米,道面宽6米。前沿最高潮位水深7.5米。码头是自行设计、自行施工,总造价13万元。
  塘屿码头担负着塘屿一草屿一钱便澳,塘屿一福清市的小山东,塘屿一莆田市的三江口等3条航线,月均进出岛旅客1万多人次,年货物吞吐量3万多吨,年停泊100-200吨的台轮1000多艘次。为适应对外开放需要,计划在南中村(塘屿)新建客货运码头。1993年,由福建省航道局勘测设计试验中心测设。1996年7月25日,通过工程设计方案,10月批准立项,12月动工。工程总投资50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50万元。
  建造中的南中村码头为200吨级,长48米,其中平台长33.2米,宽8米,踏步长15米,宽4米码头面标高7.5米,踏步底端平台标高0.2米。陆域设堆场(面积("5米)、仓库、综合楼和配电房等。设计年运量12万人次,年货物吞UL量3.3万吨。
  塘屿南中港 【钱便澳客货运码头】 1983年县交通局拨款补助修建,是塘屿、草屿两岛往来海坛岛的主要停靠点,位于钱便澳港防波堤东北内侧。码.头为重力式斜坡结构,道面宽4米,前沿低潮不露,顶部高出高潮位0.5米。码头沿防波堤与岸上接通。
  附:废弃的客运码头 【潭城港码头】 在潭城土地庙西约50米处,建造年代不详,因年久失修,道面多被潮水冲毁,崎岖难行。民国23年(1934)城关商人陈传超、陈永腾等18家商号集资重修,在原址加长加宽。码头北面建护堤和挡风墙,并将“客笑亭”改建为候船室。码头前沿水浅客货船不能停靠,旅客货物均由舢舨摆渡,或退潮在海滩装卸,非常不便。
  1956年11月,福州港务局拨款改建桥式码头,木石结构,长218米,宽4米,高6-7米,中间18个桥孔,两旁设有护栏。码头建有客轮泊位1个,木帆船泊位两个,总造价10万元,1957年4月竣工,11月投入使用。1962年竹屿口围垦,港址迁移竹屿口,码头遂废。
  【竹d5口简易客运码头】 1962年7月,竹屿建港初期,由福州港务局拨款3万元,修建客运码头并建有候船室、站房等附属设施。工程于同年12月15日竣工投入使用。1967年北堤水闸改建,码头全部拆迁。

知识出处

平潭县交通志

《平潭县交通志》

本志书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重点,立足当代,实事求是地重点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平潭县交通实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