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图书馆
平潭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潭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其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图书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2302
颗粒名称:
三、其他
分类号:
G256.1
页数:
6
页码:
153-158
摘要:
在上世纪30年代与李源禄、林文禄、曾焕木等共建书报社。元贞在当时即以诗文名跻学界。不久赴印度尼西亚,毕生致力教育事业,成为侨界宿儒,一代乡贤。生前诗词楹联作品数以千计。1992年,值平潭建县80周年庆典之际,由李鹏云执编,选用元贞遗作诗词楹联182首(副),出版《李元贞诗词选》一册。兼职最多的馆长张纬长 张纬长,平潭县人。办馆时,献出私人藏书168册。
关键词:
附录
图书馆
平潭
内容
平潭县图书馆馆长之最平潭县图书馆自1928年创建以来,历时75周年,历任馆长20余人,其中较有影响的有: 遗作最多的李元贞 (1908-1990) 李元贞,原名源祯,字少白,平潭县人。在上世纪30年代与李源禄、林文禄、曾焕木等共建书报社。元贞在当时即以诗文名跻学界。不久赴印度尼西亚,毕生致力教育事业,成为侨界宿儒,一代乡贤。生前诗词楹联作品数以千计。1992年,值平潭建县80周年庆典之际,由李鹏云执编,选用元贞遗作诗词楹联182首(副),出版《李元贞诗词选》一册。
兼职最多的馆长张纬长 (1917.07.25-1944.07.04) 张纬长,平潭县人。1942年任平潭县政府教育科督学,兼私立平潭岚华初中教员、平潭县公立图书馆(后更名民众教育馆)馆长。办馆时,献出私人藏书168册。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擅长诗词、书法。1943年参加在福清举行的福长平庆祝抗日光复周年赛诗会获奖。其中“力行”六唱折枝诗取元(第一名) “千言大道躬行始; 一代元功众力成。” “转磨牛如劳力汉; 爬沙蟹似横行人。” 他与李元贞一样,深恶痛绝地抨击日伪,爱国情怀,溢于笔端。不幸,英年早逝,任内病故,时年28岁。
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馆长张纬荣 (1923.09.14-1978.11.07) 张纬荣,平潭县人。就学福建学院,在学时发起组织平潭县五四青年会,创办《岚声》期刊。1942年任平潭县图书馆管理员,1944年任馆长,1945年继续升学,194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3月25日,领导福州学生抗暴斗争取得全胜,后被任命为中共福长平工委委员兼学生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福清、平潭城工部负责人。1948年10月任平潭人民游击队政委,与正副队长高飞、吴兆瑛、吴秉熙等共同领导平潭人民游击队,为解放平潭立下汗马功劳。解放后为中共平潭县委起草《为废除海上封建剥削制度发展渔业生产而奋斗》一文。此文是全国最早出现的渔区土改的纲领性文件。“文革”中受冲击,任莆田地区闽清电瓷厂厂长,病逝时55岁。全厂职工用55盏灯泡结成花圈,象征张纬荣光辉的一生,55载峥嵘岁月。
最擅长书画的馆长柯树枫 (生卒年月不详) 柯树枫,莆田县人。1945年任馆长,在职期间,创作不少书、画作品,并慷慨赠送给平潭的好友,可惜墨迹无存。任职时间最短的馆长宋德凯宋德凯是国民党第73军占踞平潭时的民国时期最后一任且任期最短的馆长。73军占踞平潭。从1949年7月3日到9月15日,一共73天。宋德凯任平潭县政府教育科督学兼民众教育馆馆长,当时时局动乱,很少读者“光顾”图书馆。
技术职称最高的馆长周青 (现任平潭图书馆馆长) 周青(女),福州人。1979年分配县文化馆分管图书业务,1985年任县图书馆副馆长。1991年调平潭图书馆工作,现任市图书馆馆长,评为研究馆员(高级)耳蛹;。
图书工作工龄最长的馆长张玉棋 (现退休) 张玉棋,长乐人。从闽侯师范毕业,分配平潭时就在平潭县文化馆、图书馆工作,1985年后任县图书馆副馆长、馆长,一直到退休。从校门进馆门40余年如一日,安于清苦,不想跳槽,勤恳工作,直到退休。至今有时还无偿为图书馆作辅导工作。
最辉煌时期的馆长李云龙 (现任馆长) 李云龙,平潭县人。从县文化馆调任县图书馆馆长后,一心扑在图书工作上,为平潭县图书馆的蓬勃发展不遗余力,呕心沥血,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县图书馆新建大楼3680平方米,美观实用,功能齐全。藏书87000多册,为1950年藏书400多册的20多倍。比大跃进时期的1958年24400册、文化革命后的1967年12000册、1985年恢复图书馆时的14500册增长数倍。李云龙上任当馆长后藏书就上升到43400册为恢复图书馆时的300%2005年藏书量又比2002年增加了1倍,可以说是图书馆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期。(原载《文化生活报,今日平潭》) 图书上渔船,为转场渔民服务 1965年夏,平潭县各公社组织了近50对墨鱼缯,上百艘渔船,700多人渔民,转移到浙江北A渔场,围捕墨鱼。因浙江渔场的气候及墨鱼的习性不同,渔船每次出海捕捞,三两天才回港一次。除卸渔货、补给淡水、粮菜外,整个夏汛近三个月时间里,人不离船,生活寂寞单调,苦涩无味,再加上当时的船只,都是不足五吨位的小木船,人称“海山鼠”。在茫茫大海中,穿波劈浪,围捕鱼群就更加艰辛了。
为了调节转场渔民的文化生活,县文化馆决定,以图书上渔船,为转场渔民服务,同时得到县委海防部的大力支持,拨给专款,选购书籍,并制造50个木质流动图书箱。每个箱的规格,长30公分、宽22公分,高20公分。每箱平均装书30册。其中有捕捞、轮机、养殖等生产知识的书籍10本,连环画15本,长篇文艺小A5本。并派县文化馆林光龙跟随转场的船队,到浙江北麂渔场,开展图书为转场渔民服务工作。
开展这项工作,在管理作法上,是以一个生产单位,分配一个流动书箱,收取押金退场归还,定人保管、定期交换的一条龙负责制。原则上规定每10天交换一次。有时也根据单位生产的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轮换方式。交换时,生产单位图书管理员,将图书箱拿到县指挥部,经核对无缺后,进行交换。由于,50个图书箱共有1500本书,分为五个单元,每个单元10箱。按单元分装同样内容的书籍。所以,整个夏汛每个生产单位,可以轮换5次,大家都能看到不同的新书,大受广大渔民的欢迎。他们说:“图书也是粮食,看了长知识。”有的说:“小人书真好看,忘了疲劳精神爽。”因图书流动大受欢迎,县北麂渔场指挥部决定,由县委海防部翁其华同志负责编撰并油印《平潭县北it渔汛简报》,每10天一期,内容是刊登丰收单位的经验介绍,与鱼群活动的海区方位等情况,以及国内外重要新闻。《简报》随着图书轮换时,一起发到渔民手上。
首次图书上渔船,为转场渔民服务,深受欢迎后,同年冬汛,在流动图书活动的推动下,又发展了组织演出队跟随转场到浙江,服务渔民、促进生产。演出队有演员6人,在翁其华、林光龙负责带领下,活跃在嵊山渔场。每次平潭渔船一进渔港,“乌兰牧骑”式演出队队旗,就迎风飘扬在嵊山的山陬小道上,当演出队到达北澳简易码头时,渔民就飞速并拢渔船,迎接演员和省广播电台的记者到船上。随之鞭炮声、鼓掌声、乐器声、欢笑声溶汇一起。在这激动人心的热烈场面,记者进行现场录音。不久,省广播电台向全省播放,介绍平潭县图书、文艺为转场渔民服务,促进生产的事迹。连续播放三天,每天播放三次。
知识出处
《平潭县图书馆志》
出版者:平潭县图书馆
《平潭县图书馆志》是一部记述以平潭县图书馆和平潭县文化馆图书室的活动为主,兼带记载全县文化站、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图书室主要信息的志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