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图书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2150
颗粒名称:
分类号: G259.275.7
页数: 12
页码: 2-13
摘要: 据平潭县平原镇南垄村壳丘头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文物测断,平潭远在5890-7450年前就有人迹活动。但开发历史很短,有文字记载的是始于唐朝。明洪武初因防倭迁徙岛民于内地,后又陆续回岛。由于地处山陬海滏,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加以天灾频繁,兵事绵延,平潭的图书馆(室)受到严重的摧残。解放前,经历了风雨沧桑的苦难历程。解放后,虽然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比较重视文化工作,但也是在曲折中发展。一直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拨乱反正,成立图书馆,步人正轨,直至跨入新世纪,呈现一片辉煌景象。图书馆发展的轨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阶段。1984年8月25日,经省编委和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平潭县图书馆
关键词: 福建 平潭 图书馆志

内容

据平潭县平原镇南垄村壳丘头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文物测断,平潭远在5890-7450年前就有人迹活动。但开发历史很短,有文字记载的是始于唐朝。明洪武初因防倭迁徙岛民于内地,后又陆续回岛。由于地处山陬海滏,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加以天灾频繁,兵事绵延,平潭的图书馆(室)受到严重的摧残。解放前,经历了风雨沧桑的苦难历程。解放后,虽然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比较重视文化工作,但也是在曲折中发展。一直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拨乱反正,成立图书馆,步人正轨,直至跨入新世纪,呈现一片辉煌景象。图书馆发展的轨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阶段。
  风雨飘摇时办时停平潭1912年置县,设县16年后的1928年才出现第一个公办的图书馆,接着私立的“公岚友书报社”、“平潭医学图书馆”先后相继建立,这一时期的图书馆除了开展阅览报刊、外借书籍活动外,有时还创办小型刊物宣传时事和针砭时弊,有时还设置乒乓球室和篮球场,供青少年活动。但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段时间都是时办时停。平潭第一次沦陷时,公岚友书报社停办,中医公会解散,书籍报刊千余册散失殆尽,公益社被日伪军占为营房,第二次沦陷时,公益社遭日机狂轰滥炸,成为废墟,图书、设备全毁。“戡乱时期”,以学术研究为宗旨的“星期会会社”,设学术、游艺、宣传、戏剧、体育、图书等股,创办《海声报》因刊登一篇《爱国乎?反美乎?》文章,触怒统治者,社团被解散,刊物被取缔,图书等活动也都停止。
  1949年5月5日,平潭人民游击队第一次解放平潭,5月13日成立县人民政府和10个区、乡人民政府,尚未接管民众教育馆(图书馆),7月3日,国民党73军占踞平潭。8月虽然委派教育科督学兼任馆长,但没有开展任何活动。
  恢复渐进平稳发展 1949年9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度解放平潭。9月23日,成立平潭县人民政府。到了1950年,县人民政府才派人接管民众教育馆。接管时只有两张书桌、两架书橱和一百多册藏书,县委宣传部、县教育科号召干部、教员为图书馆开展赠书活动。4月16日“平潭县人民图书馆”(10月改称人民文化馆)正式成立,开馆仪式,十分隆重。这时的图书馆除了正常开展报刊阅览和书籍外借活动外,还担任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图片巡回展览和在街头设置黑板报,每月数次定期宣传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同时还组织文化担下乡,白天开展图片展览和图书阅览活动,晚上组织群众收听人民广播电台播音节目、放映幻灯故事片和当地的好人好事等,很受渔农村渔农民的欢迎。1955年3月平潭县人民文化馆更名平潭县文化馆。图书室成为文化馆的内设机构。这时不仅没有削弱图书工作,同时更加重视发展农村图书室,在渔农村成立了10多个农村图书室,每个图书室藏书数百册或千余册不等,还召集农村图书室管理工作会议,交流、研究巩固发展农村图书室的经验。
  1957年12月,平潭县文化馆图书室升格为平潭县图书馆,与平潭县文化馆、平潭县博物馆“三馆合一”,一套工作班子,三块牌子。
  大起大落停顿三年平潭县图书馆成立伊始,在还没有按自然规律发展壮大城乡图书馆事业时,就遇到1958年的大跃进,农村到处都可见到图书室的牌子,说不清有多少个。藏书报刊有多有少,有的只有几十册书,也算个图书室。发展得快,消失也快。尤其是在三年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农村文化事业停锣煞鼓,图书馆(室)也都纷纷下马。县图书馆也直接间接地受到影响。三年暂时困难是1959~1961年,但要追本溯源,却应当从1957年反右说起。
  1957年5月,中共平潭县委贯彻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发动干部、教师“大鸣、大放、大辩论”a7月,在县直机关和中小学开展反右斗争,由于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把敢于向县委提意见,帮助党开展整风的人,当作右派言论和右派分子给以批判打击,这批人多数是喜欢读书看报的知识分子。1958年8月,全县组成一个人民公社,9月开展“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全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停止工作,搞钢铁大会战,结果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炼出许多“废铁”o11月又实行生活集体化,大办集体食堂,搬迁了文化馆、图书馆,把馆舍让出来办大食堂。接着又开展反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斗争,以及插红旗、拔白旗,向党交心,数不尽的政治运动,造成人人自危,还发明“并丘”放卫星虚报产量,造成粮食减产。
  人们连饭都吃不饱,哪会光顾“精神食粮”。图书馆挂空牌一年,1958年12月又并人文化馆,成为文化馆内设的图书室,社会文化工作全面停顿,图书馆工作能够维持正常开放,就算不错了。
  调整充实欣欣向荣 1962年起,国民经济开始好转,由于1961年冬种,按省委“一入一分地,自由种一季”的政策,掀起冬种高潮,1962年春收作物获得大丰收。渡过“饥荒”难关。县委、县政府也号召开展正当的文化娱乐活动,建立农村俱乐部,恢复业余剧团;制止封建迷信活动;开展“忆苦思甜”阶级教育巡回展览;针对台湾当局开展的心战活动,收缴海漂传单;开展反派遣偷渡、反袭击、反抓靠、反下海投台和反心理战的“五反”斗争。图书室紧密配合,制作“流动图书箱”上渔船,向台胞送画报、图书。举办反特巡回展览,展出实物和利用捕获窜犯的国民党特务现身说法教育群众。举办《向雷锋同志学习》、《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等图片展览,召开读者座谈会,刊出《好书介绍》专栏,开展书评活动,在渔船上组织渔民谈读书心得。特别是1965年文化馆组织乌兰牧骑式的宣传队,带上“流动图书箱”随转场生产的渔民到浙江北麂渔场等地,为渔民服务,成为沿海各省创举,得到各方好评。这一阶段5年期间也是争夺社会主义思想阵地的充满激烈斗争的阶段,社会文化各项工作红红火火,硕果累累,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而夭折。
  批臭老九封存图书文化大革命开始,在平潭县首当其冲的是文化馆和教育界。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文物当“四旧”,香花诬“毒草”,“老九”扩大化,排行老九是:叛徒、特务、走资派(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地、富、反、坏、右、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其结果变成知识越多越“臭”。把收缴的古书、谱谍,一律烧毁,有的是不可再生的“孤本”也付之一炬。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八亿人民八本戏”(革命样板戏)还要图书干什么。馆藏图书包括各公社文化站的书刊全部封存,管理人员一律进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学习,最后机构撤销,文化革命的外借图书没有回收,馆藏12000多册图书大量散失,其中300多册中外名著、名画只剩下数十册。画集大部分被盗,损失惨重。
  1972年6月虽然恢复平潭县文化馆,图书室仍为文化馆内设机构,这时开始清理图书,准备对外正常开放。但清理工作还是在极左思潮影响之下进行的。1974年春开展“批林批孔”、“评法批儒”运动。1976年底,中共平潭县委还在举办揭批查学习班,清查与江青反革命集团篡党夺权有关的人与事,运动于1978年6月结束。图书工作还没有步入正轨。
  拨乱反正蓬勃发展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了“左”的错误,拨乱反正,图书工作出现生机。1979年5月动工兴建平潭第一座框架结构的平潭县文化馆,建筑面积1382平方米,其中宽敞明亮的图书室阅览厅和书库占四分之一多,环境大大改善,改变了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东迁西移,飘泊不定的局面。同时,增加了管理人员和经费。1984年8月25日,经省编委和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平潭县图书馆,编制人员6人,比原图书室管理人员增加1倍,还配备了两名副馆长,年经费8000元,可以由图书馆独立支配使用。从1985年1月1日起正式开放,馆址在县文化馆二楼。馆内设有报刊阅览室、图书外借部、少儿阅览室、资料室。全馆以开架、半开架、闭架等不同管理方式开展图书外借、期刊借阅、报纸阅览、资料查询等服务。全年365天无休停开放,开放时间超过每周42小时的要求,高峰期时阅览室每天接待读者达300多人次。图书在馆外流通工作仍以流动书箱形式下农村,上军营,每年都开展“三下乡”和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在馆内设置新书介绍专栏,每两个月刊出1期,每年推荐新书、好书约1350册。不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让读者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开展不同主题的征文竞赛、智力竞赛与图片展览等,促进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提高图书利用率。
  1986年9月县馆与省馆咨询部联合成立信息咨询服务部,以发挥图书馆知识信息存贮、开发和传递中心的作用。取得成效的有:图书馆主动收集国内及港、澳、台地区有关处理民间“标会”资料10多篇,帮助县领导消除“会灾”提供参考;为《平潭解放40周年大事记》提供资料;为闽剧《天鹅宴》编剧(获全国首届文华奖)和在2002年出版向国内外发行的《江继芸》等书籍编写提供素材;向水产部门和养鱼专业户提供国内外“网箱养鱼”及“围堤养殖石斑鱼”的资料,帮助他们当年创汇百余万元;为“平潭县庆80周年展览馆”提供有关资料,充实展览内容,圆满完成任务。
  在业务辅导方面,利用上级举办的“图书分类、图书信息”业务研究班和学术研讨会等业务会议机会培训基层馆和各校图书馆人员,并发动各个馆员撰写论文,参加学术研讨。更主要的是下基层进行实地辅导,足迹遍及各乡镇和各校园图书馆(室)。
  跨新世纪呈现辉煌在1984年成立县图书馆后,各项业务蓬勃发展,但是302平方米的馆舍和不足5万册藏书的图书馆,是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新建一座图书馆大楼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但是地方财政困难,图书馆本身没有创收门路,要建成一所新型的一流图书馆,不是短时间就能实现的。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小馆,尽量发挥其作用。
  1、充实馆藏地方文献定期、不定期地向平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县委党史研究室、县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征集县志、各专业志、各部门志、党史资料、文史资料;还有各姓氏谱谍,《韦布回天》、《平潭杨氏集萃》、《江继芸》、《东岚老战士风采》、《峥嵘岁月》、《民族英雄江继芸》、《北伐功臣刘尧宸》和平潭作者的个人著作等数以百计的地方史料,为了收集、整理三军联合军事演习资料(199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在台湾海峡和平潭岛上进行联合军事演习资料)o2001年9月派人到平潭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帮助查找,终于获得了大量翔实原始资料,体现了图书馆保存文献的职能。
  2、丰富馆藏图书 1984年8月成立县图书馆时,馆内藏书才14000册,不到8年时间,藏书数达近4万册,增加了3倍,此外还有22种报纸和208种刊物,到2004年底,藏书达8.7万册,报纸25种,期刊296种,全馆实行藏、借、阅一体化管理模式,所有书刊实行全开架借阅,业务流程实行微机网络化管理,并努力为所有读者提供最佳的服务。藏书激增的渠道不是单一靠县政府每年拨款业务费购书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图书馆捐赠、福州市少儿图书馆合作开馆和省市领导拨款解决的。馆藏图书如果不丰富,不能满足读者各方面的需求,图书馆建得再高再大都无法体现出显著的效益。
  3、提高管理人员素质1984年8月成立县图书馆时,图书管理人员7人中,没有一个图书馆专业毕业生。光靠良好服务态度,没有高素质的人员配备,服务质量都是有限的。20多年来,一方面是吸纳学校毕业生,一方面鼓励员工函授、电大进修或每年选送员工参加省、市图书馆举办业务培训班学习。管理人员学历结构得以改善,业务素质得以提高。至2005年工作人员10人,其中大专2人,准大专毕业2人,中专1人,高中5人;取得中级职称的有4人,助理馆员4人,未参加职称评审的只有2人。人员整体素质大幅度攀升,这为各项业务开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4、众力扶持建成现代化图书馆:①征地:1992年第一次县图书馆征地近2000平方米,还举行了奠基仪式,结果被取消。1998年,起初只征地不足2000平方米,几番周折,增至3000多平方米,仅地皮就比原图书馆总面积增加10倍,但从发展的眼光看,还嫌太小,经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领导与县委、县政府协调,最后增至5666多平方米。位于县政府大楼的东南。
  ②资金:2001年元旦发出《关于筹建平潭县图书馆敬告海内外乡亲书》,得到海外华侨、企业家、北京等地的岚籍同乡会和县有关部门的响应和捐助,捐款计160多万元,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贾锡太分期拨款200多万元,解决主楼和围墙的基建款。由福州市市长练知轩拨款20万元购买书架及阅览桌椅;拨款56万元用于修筑馆前道路。2004年由县政府拨款10万元购置图书。2004年9月副省长李川拨款40万元购置图书款(后因各种原因有的款项未到位)。
  ③建馆工程办理各项手续,仅报告就打了100多份,现场会及有关基建会议数十次,作出会议纪要的有10多份。经潭城镇林业站,县、市林业局,省林业厅,以及土地、建设、环保、水、电、消防等部门审批。由县长批示减免了许多“规费”。
  ④完成图纸设计和工程投标工作后,得到省政府副省长贾锡太、省文化厅厅长黄启章、福州市市长练知轩、县委书记、县长、县人大主任等领导100多人次到图书馆工地视察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经过17个月的施工,于2004年12月2日举行落成典礼并正式开馆。
  图书馆大楼占地面积566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包括附属工程),耗资365万元。四层框架结构,一层设少儿借阅室、展览厅、电子阅览室;二层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借阅室、文学书库、报刊阅览厅、过报过刊阅览室、资料室、采编室、三至四层为多功能厅、会议厅、办公室等,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为新世纪一流的县级公共图书馆。

知识出处

平潭县图书馆志

《平潭县图书馆志》

出版者:平潭县图书馆

《平潭县图书馆志》是一部记述以平潭县图书馆和平潭县文化馆图书室的活动为主,兼带记载全县文化站、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图书室主要信息的志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