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物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202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人物传
分类号: K820
页数: 15
页码: 714-728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根据“生不立传”的原则,人物传收入对社会有过较大贡献、较大影响的部分平潭籍和在平潭工作、生活过的外籍已故人物。以生年先后为序排列。
关键词: 平潭 人物 传记

内容

根据“生不立传”的原则,人物传收入对社会有过较大贡献、较大影响的部分平潭籍和在平潭工作、生活过的外籍已故人物。以生年先后为序排列。
  林杨林杨,字仪中,海坛镇山门村(今平潭县流水镇山门前村)人。生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少时勤读诗书,任侠好义。
  明洪武初,倭寇时常窜犯中国沿海,抢劫商船,掠杀居民,闽、浙、粤三省沿海岛民受害尤烈。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廷下令三省沿海岛民迁徙内地。福州指挥使李彝奉命至海坛视察,百姓纷纷要求免迁。彝乘机敲榨,索贿无厌,激起民愤,布衣林杨率众逐彝。彝怀恨在心,以“海坛远离内陆,距琉球仅一日航程”为由,奏请徙民。于是朝廷下诏,勒令三天之内全岛居民内迁。是年六月初十,林杨奉母及弟随风漂至福清海口,草草定居。人迁业废,百姓已苦不堪言,可是原有的田赋各税仍照旧额征收。“生者代死者之纳,存者代亡者之偿”,内迁户反对交纳这种极不合理的“虚税”。因不堪重负,卖儿鬻女、赴水投环者,不计其数。目睹内迁户的悲惨遭遇,林杨愤慨万分,“此种虚税不蠲除,民不死于大海,便要死于赋税!”他冒着风险,写就《奏蠲虚税疏》,并千里迢迢,上京告御状。守臣接疏不报,反而以抗税大罪将林杨投入牢狱。系狱一十八年,受尽苦楚。出狱后方知母逝弟亡,自己也瘦得形如骨立。有人可怜他,要举荐他做官,他断然辞谢。回乡数年后,于永乐十七年(1419年)二月初五病逝,终年74岁。
  宣德元年(1426年),朝廷终于复勘准奏,诏闽、浙、粤三省民移产虚的赋税一律豁免。林杨一疏,利及三省,广大内迁户欣喜若狂,无不称颂林杨为民请命的义胆侠肠。明工部侍郎董应举称:“片疏霁天威,言泽遍三省。”为纪念林杨,福清海口乡民立“韦布回天坊”一座,并以乡贤祀之。
  江继芸江继芸,字源选,号香山,海坛候均区(今平潭县潭城镇)人。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祖父江全韬,任福建水师提标参将。父江其祥,儒生。继芸少年爱习武艺,及壮加入清军水师。嘉庆十三年(1808年),继芸随海坛镇总兵孙大刚出洋征剿立功,获朝廷颁奖,升外委,后升海坛千总。
  道光十九年(1839年),继芸代理南澳镇总兵,亲率水师在闽粤交界海域,加意巡逻,堵截贩运鸦片船只,没收烟毒,击退英船,博得林则徐、邓廷桢的赞赏和信任。次年经邓廷桢举荐,继芸升为海坛镇总兵。上任后即大力整顿海防,加强防御力量,以抗御侵略者。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继芸调任金门镇总兵,时英军正策划进犯厦门,闽浙总督颜伯焘委派继芸为厦门前线副总指挥,出镇左翼防线。他慨然受命,驻扎湖里山炮台。七月初十(八月二十六日)下午1时,英军船舰36艘,向厦门和鼓浪屿发起猛攻。厦门各炮台奋起还击,一举击沉英军火轮1艘、兵船3艘。此时英军改变战略,集中火力猛攻继芸指挥的左翼阵地,并在炮火掩护下,强行登陆。继芸一面沉着指挥炮火还击,一面组织兵力堵截登陆的英军,用大刀、长矛与手持来福枪的侵略者展开肉搏,打退英军5次进攻。战斗持续至日暮,官兵伤亡殆尽。继芸带着遍体伤痕,且战且退,直至悬崖绝处,反身一跃,投海自尽。终年53岁。
  继芸的灵柩从厦门运回海坛,安葬于北海区田美村(今北厝镇田美澳村)南。百姓闻讯,倾城送殡。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钦赐祭葬,派钦差带祭诏和恤银到海坛祭奠英灵。詹功显詹功显,字鹤峰,候均区五福境(今平潭县潭城镇)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生。祖父元官,任福建台湾澎湖协把总。父殿擢,因屡立战功,升任浙江镇海营参将,后授温州镇总兵官。功显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武艺,熟读诗书,兴趣广泛,且聪慧非凡。
  嘉庆元年(1796年),功显在海坛加入清军水师,充任营't-。此后,随水师提督李长庚、王得禄和海坛镇总兵孙大刚出洋征剿蔡牵等海匪,因战功,升任海坛镇左营把总,后擢福建水师提标中营右哨千总。道光二十年(1840年)升为澎湖协水师副将,为澎湖地区最高军事武官。越年,奉旨由澎湖协副将简放金门镇。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十二月,功显升任浙江水陆提督,驻防宁波。驻镇三载,海防不弛,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且为官清正,享有盛誉。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一月,告老还乡。离任后,宁波百姓沿其归途建条石道,取名“海坛道”,以示纪念。
  功显回海坛后,重视教育,倡捐重建兴文书院,以振文风。
  咸丰四年(1854年),功显病故,享年82岁。乡人为其祀乡贤祠。
  李健颐李健颐,字孝仁,号梦仙,人称桃仙、海山生,候均区(今平潭县潭城镇)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一月三十日生。父李绍明原籍晋江,清末携眷来平潭从商兼医。健颐幼年熟读经典医书,16岁即随父应诊。民国元年(1912年)应聘平潭广德春药店挂牌行医。民国7年坐堂安兴药铺。民国13年,赴上海求学,毕业于上海中亚学校。后返回平潭,创办徐庆堂诊所,兼任平潭民众施诊所医生、平潭开宗学校校医。民国17年,应莆田涵江双福寿药店之聘,于该店坐堂行医。
  民国18年与福州名医郑芷源(当时在平潭任教)发起成立“平潭医学会”,健颐任理事。民国24年11月,又与林觉民一起成立“平潭县国医公会”,健颐任常务委员。他广交医界同仁,互送著作,交流经验,对中医中药的学术研究起推动作用,并先后在北平《文医半月刊》、上海《医学春秋》、(中医世界》、《医学杂志)、广州《杏林医学月刊》、台湾(台湾皇汉医学》、’福清<现代医药)上发表论文。
  民国21年以后,健颐致力于药物研究,试制中药液剂。他所研制的“八宝万应丹”、“咳嗽粉”、“疥灵膏”、“疟敌”等都有较好疗效,销往省内外。健颐为医治鼠疫,广集良方,创制中药注射液,颇见成效。同时总结治疗鼠疫的临床经验,于民国24年写成(鼠疫治疗全书》,发行全国。
  民国37年,健颐将徐庆堂诊所从平潭搬迁莆田县涵江苍头,后来加入涵江区联合诊所。
  1956年,健颐调省中医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福建医药杂志)编辑室主任、省中医研究所编辑室主任、省中医学院院务委员、省中医学院温病教研组主任、省医药卫生学会理事委员、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省中医研究委员会委员、省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内科、肿瘤科主任。他在主持内科、肿瘤科工作期间,在治疗急性热性病(如乙脑、恙虫病、伤寒、白喉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果。
  60年代初,健颐对恶性肿瘤的辨证施治进行研究,并先后发表(内经知要浅注》、(新中医药》、《医案随录》、(生理新全》、《四诊概要》、《临症医案笔记》、(临床论文汇集》、《内经知要白话解》等论著。1966年底,因病返里。他一边治疗,一边完成<恶性肿瘤辩证论治》手稿,并寻觅、考证中草药治瘤验方。患病期间,仍接诊病人,直到生命垂危。1967年10月10日逝世,享年73岁。
  刘尧宸刘尧A,字俊辉,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祖籍霞浦。祖父刘长泰于清咸丰年间任海坛右营守备,定居平潭。父刘继馨,庠生,以卖画代书谋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尧宸随父移居福州,就读于培元书院。稍长,加入革命社团组织“桥南体育会”。
  宣统三年(1911年),尧宸加入同盟会。同年10月武昌起义,福建与各省纷起响应,尧宸参加福州革命党人组织的洋枪队,嗣后随起义军宣抚上游各县。因自感年轻识浅,乃进陆军小学校习武,后转入清河第一预备军官学校,并以成绩优异举送保定军官学校深造,于民国8年(1919年)毕业。随之,返回福建,人福建靖国军,任上尉副官。
  民国9年7月,尧VE离闽人粤,任粤军孙良翰团团附,参加光复广东的战斗。
  民国10年5月,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尧宸随军北伐。6月,参加收复广西的战斗。12月,孙中山将北伐大本营从桂林移到韶关,尧A任孙中山大元帅卫队团参谋长。
  民国11年5月,尧A随北伐大军攻克赣州,进至吉安。6月,陈炯明叛变,北伐军回师讨伐失利,转入福建驱逐转附直系的福建督军李厚基。尧宸率队克桐口,力拒李部于洪山桥,使敌不得进援福州。10月攻入福州,旋即奉命攻克泉州。12月东路讨贼(指陈炯明)军进军广东,尧宸随孙良翰部留闽。民国12年孙部一个旅哗变,尧VE不敌,脱身回厦门。其夫人许氏适生一男,即中风病逝。尧宸得悉讨贼军克复广州,不待丧葬,将子托嫂抚养,只身赶赴广州追随孙中山。
  民国13年5月,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尧VE为教官。他治军严谨,为人豪爽,能与士兵同甘苦,在军校中享有盛誉。
  民国14年2月,黄埔军校学生组成教导团参加东征,尧A代理教导团第二团第二营营长。该团攻克淡水,占池尾。教导一团占棉湖。陈炯明叛将林虎率一万四千余人攻棉湖。一团寡难敌众,情势危急。尧宸力主驰援,而二团团长钱大钧执意等待指挥部命令才肯出援。时至中午仍未见指挥部下令,而从棉湖传来的枪炮声愈加激烈,钱大钧仍不允出兵。刘尧宸气得大怒道:“一团危殆,岂可坐视不救!”乃独率二营驰救。至此钱大钧才不得不下令一营、三营跟进,终于击溃顽敌,一团解围。
  是年4月,据广州之滇、桂军反对革命政府。5月,此时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一旅的教导团回师讨伐。尧宸率二营进攻瘦狗岭,毙伤叛军千余,俘三千余,为进军广州扫除障碍。8月,刘尧宸奉命率二营解除刺杀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的梁鸿楷部驻东山的一个营的武装。他不响一枪,令敌全营缴械。之后,尧宸升为二师四团团长。
  10月,尧宸参加第二次东征。兵发东江,围攻惠州。战斗从13日开始,敌火力甚猛,惠州城易守难攻,几度攻城死伤过半。第一纵队长何应钦命令尧宸:“野炮炮弹所存无多,若不于此时登城,则无登城之机。”尧宸乃躬扶云梯,直逼城下,并抢先登梯,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30岁。他的牺牲,激励战士勇猛冲锋,次日攻城告捷。
  尧宸牺牲后,广州国民政府隆重召开追悼大会,东征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宣读祭文,表彰其生前卓著的战功。与此同时,国民政府追认尧宸为中将,授予烈士称号,并编印(刘中将哀挽录》广为宣扬。遗体葬于黄埔烈士陵园。1980年11月,省人民政府追认刘尧宸为革命烈士。
  杨昌栋杨昌栋,平潭县苏澳梧井村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出生。祖辈务农,家境贫困。昌栋5岁起在村私塾读书,14岁时进福清县龙田融美中学读书,17岁时进福州格致书院就学。由于他勤奋读书,获得学校资助,得以完成学业。
  民国8年(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后,昌栋回平潭联合一些进步青年学生游行宣传,抵制日货,揭露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与奸商的卑劣行径。
  民国10年秋,昌栋从格致书院毕业后,考上协和大学。民国14年初大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获得文学士学位,即回平潭开宗中学任校长。同年秋,他进燕京大学宗教学院深造,并获神学硕士学位。
  民国17年,昌栋回平潭从事教会工作,担任平潭县苏澳教堂牧师,并在梧井村、钟门下村、大练岛建立支堂,传播基督教。民国19年到福清县龙田融美中学担任校长。
  民国22年,昌栋赴美国新泽西州耶鲁大学留学。用一年时间完成《美国农村社会的社会调查》博士论文,并通过英、法两门外语的测验,获社会学博士学位。
  民国23年,昌栋学成归国,任福州协和农业职业中学校长。民国27年兼任福州道学院院长后,仍念念不忘培养农业人才,规定“凡道学院学生必须到协和农业职业中学学习两年,接受农业职业教育”。
  民国30年,日本侵略军侵犯福建沿海各地,沿海县份的10所私立中学迁往顺昌县,成立卫理联合中学,昌栋任校长。因经费拮据,他带领全校师生开荒种粮,勤俭办学。民国31年回福州任道学院院长。他先后从台湾、北京引进良种羊,并亲自饲养,成为福州最优良的品种。
  民国36年,昌栋转任协和大学代理校长,同时协助当地农村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兴办农村合作社,为农村妇女办缝纫训练班,得到农民的好评。
  民国38年5月,他以大学校长的身份,第二次赴美进修。于1950年秋,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受到党和政府的热烈欢迎。定居福州后,先后当选市政协委员、市人民代表和文史馆馆员,还担任市卫理公会主席、福州基督教协进会总干事、福建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委员、福州“天安堂”主任等职。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反动教头”的帽子,受到不应有的待遇。粉碎“四人帮”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昌栋获得解放,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他的生活给予极大的关照。1983年10月病逝,享年86岁。
  罗仲若罗仲若,又名辉世,福建省连城县莒溪乡人。生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一日。
  民国14年(1925年),仲若在连城县立中学毕业后,回乡任小学教员。第二年北伐军兴,他与同乡青年组织“龙灯会”,组训民众。不久国民党省政府招考区长,仲若应招受训,毕业后被派往龙溪县任职。民国20年5月,调往漳浦县党部,担任农民组训工作。民国22年1月,委任漳浦县第三区区长。民国23年7月,经福建省县政人员训练所区政班培训,委派至晋江县第三区署(石狮镇)任区长。民国26年4月,调任上洋特种区区长。
  民国27年9月,仲若奉命接任平潭县长。接任后,仲若组织城乡学生宣传抗日,动员商店复业,学校复课,同时整顿武装,清剿海匪。时因县库空虚,公务人员薪资无着,仲若就把省政府发给他的赴任旅费300银元,暂充职员薪饷。
  民国28年2月,平潭县国民抗敌自卫团司令部成立,仲若兼任司令。从当年7月至民国30年9月,两年多时间里,日伪勾结,相继6次侵占平潭岛。因寡不敌众,仲若多次率部退守福清县或平潭的农村、小岛,招兵买枪,组织抗日武装。平潭第六次沦陷后,他退守福清县,手下只有七八条枪,于是极力主张福清、平潭、长乐三县联合抗日,互相支援。他申请成立“福、平、长沿海抗日游击队”,获得省政府批准,并由他担任指挥官,后又兼任福清县长。民国30年9月18日,仲若率部配合省保安团,渡海回击伪军,第六次光复平潭。
  是年冬,仲若调离平潭。离岚时,码头摆设香案,千人隆重欢送。由于他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且为官清正,深受平潭民众赞扬。爱国侨领陈嘉庚嘉其清操,赠以巨资。仲若将所赠巨款全数用于赈济平潭难民。嘉庚得悉后感动不已,即赠奖旗一面、银鼎一只,以示褒扬。
  民国32年1月,仲若调任同安县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应台湾行政长官公署之邀,任公署民政处视察。民国36年,公署改为省政府,调任民政厅科长。1958年8月,调任嘉义市长。1951年5月以后,先后在台湾省政府建设委员会、台湾省社会处等部门任职。1976年秋病故,享年72岁。
  刘贞辉刘贞辉,女,平潭县潭城镇观音井人,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父刘光荣,西医郎中,民国10年(1921年),贞辉毕业于毓贤小学初中班。后到福州读中学。民国17年1月高中毕业后,回平潭任教。得其姑母资助,于民国19年7月至民国23年7月就读于华南大学和华南大学医学预科班,后考人广州夏葛医学院。抗日战争开始,该院迁往香港。民国28年9月毕业于香港岭南医学院,不久人广州博济医院任产科、妇科和小儿科医生。同年12月24日贞辉被教育部调往贵阳公共卫生训练班学习。民国30年6月调回福建省沙县助产医院。民国31年10月调到福州协和医院,任产科和妇科住院医生。不久,福州第二次沦陷,医院关闭,她与几位医生转到永泰开设临时协和医院。民国34年8月抗战胜利后,协和医院恢复,贞辉回院任产妇科主任。
  民国37年8月,因平潭基督教医院管理混乱,院方派她回平潭任基督教医院院长。回岚后,她整修破损不堪的房屋,整顿医风,选派医务人员外出学习,增加护士和医疗设备,医疗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民国38年,平潭人民游击队缺医少药,贞辉曾多次将医院的药品转送游击队。5月游击队解放平潭时,她带领医务人员全力投入抢救伤员的工作。当国民党七十三军退踞平潭时,她冒险保护游击队伤员,治愈后安全送出。
  1951年10月10日,县人民政府接收基督教医院,并与县政府卫生院合并,成立平潭县人民政府卫生院,贞辉任副院长。1955年升任院长。
  1953年恙虫病流行,贞辉组织医疗组,与张翠娇等医生一起,探索医疗方案,研究根治措施,在她的精心医治下,发病2840例,无一人死亡。
  1959年为医治白喉,贞辉察访民间中草药,研制“瘦风轮”药液,应用于临床,效果显著,治愈率达91%0 刘贞辉专长妇产科。对治疗难产、葡萄胎、大出血等产妇危难急症,有较高造诣。为了防治子宫脱垂,她精心研制“明矾封闭液”,取得显著疗效。贞辉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深得人们尊重和爱戴,先后被评为省、市“三八红旗手”,省卫生先进工作者;当选为县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省五届人大代表。1989年9月逝世,终年81岁。
  林珠光林珠光,平潭县苏澳镇西楼村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出生。因家庭生活贫苦,民国18年(1929年)到印尼谋生。由小布贩发展到兴办肥皂厂、汽水厂和经营汽车运输业务。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参加爱国抗日和民主社团活动。民国37年,他被推选为印尼三宝垅爱国侨团“玉融公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珠光即以“玉融公会”名义,发出通电,表示坚决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
  1951年春,珠光回国观光,目睹祖国政治廉明,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决心留居祖国,将在印尼辛苦积聚的产业交给内弟经营。
  珠光回国后,积极参加福州市归国华侨联谊会筹委会的活动,并捐助3000元,作为侨联活动经费。1952年,联谊会正式成立,珠光当选为主席。为成立福建华侨投资公司,他亲往海外争取许多华侨投资认股,使公司的业务不断扩大。在珠光和诸董事的共同努力下,该公司先后投资创办福州罐头厂、福州丝绸厂、福州造纸厂和福清糖厂、福清油厂等侨资企业。此外,还积极筹建福州华侨中学、福州华侨新村。60年代初,国家困难时期,他又联系海外华人、华侨,运回化肥支援农业生产。
  从1953年起,珠光先后当选福州市人民代表、福州市人民政府委员、福建省人民代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积极引进侨资,辅导侨胞兴办公益事业,推动市侨联会的各项工作,先后当选福州市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省政协常委。
  1983年,珠光不顾疾病在身,两次赴香港争取外资,兴建侨联大厦和侨联塑料厂,使归侨子女600多人得到就业。
  1991年3月9日,在福州病逝,享年81岁。
  林学德林学德,平潭县屿头乡田下村人,生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十月二十二日。9岁丧父。田产被地主霸占,不得不去福清一地主家放牛谋生。11岁回乡读小学,因无钱续学,仅读一学期即出外打工当学徒。
  民国21年(1932年)春,中共莆田中心县委组织的武装队伍,活动于莆田、仙游、福清等地。学德于翌年8月由福清早期共产党员林清成介绍加入革命队伍。民国23年11月任工农红军福清游击大队情报组长。民国24年8月担任游击队班长。
  民国26年9月,学德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7年6月,闽中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军部特务营二连,开赴皖南前线抗日,学德在二连担任班长。民国28年5月升为副排长。民国30年8月调往新四军二师抗大学习。翌年3月任二师五旅旅部警卫队副队长。民国33年3月任新四军七师游击大队二中队中队长。民国34年9月任七师六0团二营五连连长。
  民国35年,国民党发动内战,学德随部队转战南北,历任华东六纵队十七师四十九团二连连长、十七师四十八团副营长、华东六纵队后方医院运输大队长、华东安东孤山县独立团代参谋长、华东后勤部直属二司行政代司长。在战争年代,学德作战英勇,多次负伤,荣立二等功一次。
  民国38年9月平潭解放后,学德调任闽侯军分区平潭县大队大队长。1950年7月以后,任闽侯军分区司令部管理科科长、闽侯专署公安大队大队长、省交电公司副经理等职。1955年6月中央军委授予三级“八一勋章”、“独立勋章”、“解放勋章”,9月28日授予少校军衔。
  1959年9月调回平潭,任县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降级使用,任县革命委员会民事组组长、县贫下中农协会主任。
  1971年,县委决定给学德(享受二等一级残废老红军待遇)建房,他不同意,也不让政府拨款修缮旧房。
  1975年恢复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职务。1979年春,学德生病住院。同年8月18日病故,享年79岁。他的骨灰安放在福州枕峰革命陵园。
  高名凯高名凯,平潭县苏澳镇土库村人,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二十八日出生。父高哲善是美以美教会牧师,当过福建神学院监学。名凯幼时父母亡故,家庭生活十分困难。
  名凯7岁始在村私塾读书,10岁人开宗小学,12岁到福州人进德小学,后转入英华中学小学部。民国13年(1924年)秋考人英华中学。名凯在中学6年时间里,靠为学校做杂工,筹集学费膳食。学习成绩优异。民国16年在福州参加马克思主义读书会。
  民国20年,名凯获得省教育厅的清寒奖学金,秋,进入北平燕京大学哲学系攻读。民国22年,参加“社会科学同盟”,担任燕京大学学生自治会月刊部部长,监察委员会主席。民国24年秋毕业获文学士学位。10月下旬,接受燕大学生自治会的委托,起草了致国民党四中全会六次会议的电文,即著名的《平津十校学校自治会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被称为“一二·九”运动的前奏。12月,人燕大研究院哲学部。民国25年出版第一部专著《现代哲学》。
  民国26年9月,名凯由燕大派遣去法国巴黎大学研究院文学部攻读语言学,在马伯乐(H·Maspero)教授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民国29年5月获文科博士学位。在法期间加入巴黎语言学会和亚细亚学会。
  民国30年2月,名凯学成归国任燕大国文系助教,12月因太平洋战争爆发,燕大被迫关闭。名凯面临失业的压力,但丝毫不为敌伪的威胁利诱所动,于民国31年就职于中法汉学研究所。民国34年9月返回燕大任国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民国37年出版(汉语语法学》,初步建立起反映汉语特点的语法体系。
  1952年,因院系调整,名凯转北大中文系,任语言教研室主任。1954年秋,教研室一分为二,他改任语言学教研室主任。他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兼任中央民族学院的语言学课程。当年出版《普通语法理论》,成为国内第一部普通语言学专著。
  1957年11月,他与王力应波兰高等教育部邀请赴波兰讲学并进行文化访问,回国途中访问苏联科学院汉学研究所。1961年4月他接受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委托,主编《语言学概论),不料,夫人病逝,他料理完后事,即忍悲坚持工作,按时完成编写任务。
  1962年10-12月应邀赴合肥、上海、杭州、南京、济南等地巡回讲学。返回,就觉身体不适,经确诊为肝炎。1963年春起前后3次住院,但他仍坚持上课。1964年10月后,病情加剧,经医治无效,于1965年1月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54岁。
  名凯一生著述甚富,计有自编自著的语言学专著18部,语言学论文80多篇。代表作有(汉语语法论》,《普遍语言学》、《语法理论》、《语言学概论》、《语言论)等专著。他通晓英、法、德、俄等国语言,翻译巴尔扎克著作20余部及语言学著作6部。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语文》杂志编委、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并成为全国文联新哲学研究会、文字改革协会、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所属科学技术译名统一工作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改革小组等组织的成员。
  韩陵甫韩陵甫,祖籍河北省邯郸县,民国元年(1912年)9月生于山西省襄陵县。少时家贫,经多方资助念完小学即辍学,后在县内几个村庄当小学教员。时值国难当头,陵甫怀着救国壮志于民国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发生后,他投笔从戎,在襄东组织抗日武装,后因工作出色被送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回襄陵任自卫队指导员。由于作战勇敢,曾受到两次嘉奖。
  民国28年部队改编为二一三旅,PA甫任五十八团一营教导员。民国31年任襄陵县武装委员会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临汾攻坚战。攻克临汾后,组织民兵随部队南下,任南下服务团第二大队参谋长,于民国38年8月率服务团抵达福州。
  1949年10月,陵甫被任命为闽侯地委委员、平潭县委书记。到任时,干部缺乏,他向地委提出“慎密考察,大胆使用”的方针,起用尚未平反的原城工部党员,从而大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对剿匪肃特,巩固海防,稳定平潭局面,度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困难时期,产生积极作用。
  1950年春节,发生平潭大刀会暴动事件,在驻军反击之下迅速平定。陵甫认为大多数参加暴动的会众是上当受骗的,除三五个头头外,其余全部释放,并对被解放军击毙的会徒家属进行教育抚慰,困难的给予救济,受伤的给以治疗。在宽大政策感召下,会徒现身说法揭发会首的欺诈行径与反动的政治目的,促使大刀会会众与同善社成员纷纷自动向政府登记。反动会道门组织从此彻底铲除。
  当年,为了保障生活与生产用品的供应,他亲自动员商界人士组织物资供应站,有计划地往外组织货源。同时为了鼓励平潭商人进货,他制定优惠政策,并免费代为存储卖不完的货物。与此同时,为解决生产资金,他大力宣传“借贷自由”,使渔农业生产得以正常运转。
  1951年为搞好渔区土改,陵甫亲自组织人员下乡调查,制定渔区土改的方针政策,受到省委的赞赏与肯定,为福建省渔区土改提供宝贵的经验。他作的《为废除海上封建剥削制度,发展渔业生产而奋斗》的报告,被广为宣传。
  1952年6月,陵甫调离平潭,后任闽侯地委宣传部部长、省卫生厅副厅长、省委文教部副部长、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74年病逝于福州,终年62岁。
  刘伯华刘伯华,原名刘文田,民国3年(1914年)4月15日生,四川彭山县人。伯华少年好学,在彭山县读完小学、初中,后考人四川东方美术专科学校。美专毕业后,回彭山任教,常在《介田田画刊》上发表宣传抗日的漫画。
  民国24年,任教于重庆四维小学。不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招生,他怀着报国热忱,前去报考。考取后受训,才知别动队无意抗日救国,而是研究“灭共”,乃愤然逃跑。为此受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通缉,遂改名伯华躲回彭山。
  民国25年冬,应四维小学同事、时任平潭教育科长的来文华之邀,离开新婚之家到平潭,就任潭南中心小学教导,不久改任校长。
  潭南中心小学(今县实验小学),在伯华领导下迅速成为平潭抗日救亡的中心。他为了唤起民族觉醒,将爱国主义与抗日救亡的教育渗透到课堂活动之中。他反对封建迷信,也反对在学校宣传基督教。他利用介绍历代民族英雄与各国伟人的机会,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与朱德的肖像也张挂出来,向学生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为协助政府抗敌,伯华将高年级学生组织起来,成立“少年团”,进行军事训练,学习战地救护知识。他的行动受到县长罗仲若的赞赏,成为政府抗日的得力助手,并被公推为抗敌后援会总干事。
  民国28年5月,日伪军活动猖m,平潭危急,学校停课。伯华将年长体壮的少年团员20余人组织起来,发给枪支,协助军警日夜巡逻警戒。6月29日晚10时,他从县政府议事完只身回校,中途被预先埋伏的叛军杀害,年仅25岁。
  林慕曾林慕曾,平潭县北M镇天山美村人,民国3年(1914年)6月14日生。父亲为清末秀才,以教书为业。慕曾少时随父读书,14岁人县办兴文小学,插班五年级。15岁小学毕业,因家贫无法升学,回乡务农。
  民国24年,慕曾考人县办小学教师训练班,担任小学教员。“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慕曾怀着救国大志,考进乡政人员训练班。在训练班中,他练就一手好枪法。两年后毕业,任平潭县大中联保主任。民国29年夏,日伪“和平救国军”侵占平潭,他弃职回家务农。当年秋平潭光复,他因不愿复职受到国民党政府的通缉,逃到永泰县,在运输站当职员谋生。
  民国30年6月,日伪“和平救国军”再次侵占平潭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流水大富民众自卫团宣告成立,慕曾与王韬等慕名前来参加,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民国31年9月,在中共闽中特委领导下,“沿海突击队”成立,裕藩为指导员,慕曾为队长,王韬为副队长。突击队以莆田乌丘岛为基地,活动于闽江口至乌丘海域。慕曾以精确的枪法多次在海面上重创日伪军,而闻名遐迩。民国33年10月,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民国34年1月中旬,慕曾与裕藩带领10名突击队员,开赴长乐东洛岛。2月1日,平潭县政府的两个自卫分队来进攻。激战一个多小时,突击队打退敌人的进攻,俘敌10多人,并缴获一批武器。由于过份优待俘虏,疏于防范,导致俘虏们突然暴动,周裕藩当场牺牲,慕曾等7人相继被捕。2月5日被押回平潭。
  2月7日凌晨,慕曾得知自己将要被杀害后,他从容写完3封信,一封给闽中党领导,一封给徐兴祖同志(沿海突击队筹建人之一),一封给亲属,嘱同狱同志出狱后为之转交。后又挥笔写下一对挽词:“杀首足千秋,黄炎民族应有恨;伤心唯一事,白发老母更何依。”临刑前,将身上大衣脱下送给难友御寒,并鼓励同志们继续战斗,随后昂首挺胸走向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1岁。1956年11月,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卢祖恭卢祖恭,别名敬亭,平潭县潭城镇北街人。民国4年(1915年)4月18日生。父卢祖虞,以推销小百货为业。祖恭7岁时,就读私塾,民国14年始进平潭县立兴文小学读书。
  民国20年,祖恭小学毕业,进入初中。时值“九一八事变”发生,日军侵占东北三省,激起全国青年的爱国义愤。他与全校同学一起走出校门,参加示威游行和进行抗日爱国宣传,同时积极参与抵制日货活动;并在潭城镇通往观音澳的大道上,用石灰堆成“提倡国货,挽回利权”八个大字。
  民国22年,十九路军进驻福建,在福州创办“福建省保卫团干部训练所”,以加强地方抗日武装力量。此时,祖恭初中毕业,决心投笔从戎,考人该训练所。学习6个月后,分配回平潭县保卫团任分队长。同年,十九路军在闽起义,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祖恭为迎接十九路军进驻平潭和协助新任县长张克祥莅县接任做了许多工作。民国23年“闽变”失败后,国民党收编县保安团,祖恭即被调到“福建省保安干部训练所”受训。毕业后被重新分配到驻防长汀县的省保安第九团任中尉排长。
  民国24年,省政府在福州市东湖成立大学生军训班,祖恭调任为上尉教官。在教练中,他继续宣传抗日救国,引导学生献身报国,受到青年学生的爱戴。民国25年祖恭调到新编二十师任上尉连长,驻防江西进贤等地。
  民国26年7月,日军大举侵华,华北各省先后沦陷。祖恭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勉,要求北上前线杀敌。不久调往陆军九师任骑兵连连长,开赴安徽省蚌埠一带前线与日军作战。在战斗中他带领士兵英勇杀敌,多次立功,晋升为少校副团长。
  民国30年,祖恭奉命调往浙江参加浙东会战。出发前他给胞弟去信,信中写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敌当前,应共赴国难,杀敌卫国……。大丈夫许身报国,视死如归。忠于国,孝于亲,忠孝不能两全,尔后奉侍双亲,唯赖吾弟。”会战中,他奋勇杀敌,在与日军争夺重要阵地的激烈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6岁。牺牲后遗体葬于浙江省诸暨县四郎山。国民政府军政部表旌祖恭功绩,并追赠为中校团长。
  高飞高飞,平潭县苏澳镇看澳村人,民国5年(1916年)11月生。少时在平潭、福清读小学、初中。民国21年得到高诚学的赏识,被送往日本读高中。民国25年,高诚学被保荐为福安县县长,高飞随往福安,先后任制茶所主任、福安公安局总务股长、穆阳镇镇长等职。民国32年,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高诚学被杀,高飞回平潭。民国33年任平潭经征处主任。抗日战争结束后,对国民党政府违背民意发动内战深为不满,乃弃职往台湾经商。
  民国36年3月,经地下党在台湾负责筹款的徐兴祖推荐,高飞任震球商行经理。8月,组织决定关闭商行,人员撤回福建。当时尚未人党的高飞,表示愿意跟共产党一起闹革命,也随从撤回福州。9月,经翁绳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37年1月,经福州市委同意,派高飞等回平潭开展革命活动,任潭西区委书记。并在玉屿、看澳、土库、伯塘等10多个自然村发展武装建立武工队。同年10月,闽(侯)、古(田)、林(森)、罗(源)、连(江)五县中心县委批准成立平潭人民游击队,高飞任队长。
  民国38年2月,闽中地委未经请示,宣布城工部是“红旗特务”组织,五县中心县委书记是特务,并派人来平潭抓杀福清、平潭城工部系统领导人张纬荣。高飞坚决拒绝闽中党的错误决定,并几次派人向闽中党汇报。闽中党于4月发出“限农历四月初十(阳历5月7日)内消灭林荫反动武装势力部分或全部”的命令以示考验。平潭人民游击队欣然接受,并积极部署行动。5月5日深夜,高飞带领100多名游击队员在自卫队内应配合下,攻进中正堂,自卫队投降。6日迫使警察局投降,县城解放。13日,中共闽中工委批准成立平潭县人民政府,高飞任县长。7月,国民党七十三军败退平潭,高飞奉命率游击队退出平潭,开往莆田大洋闽中司令部集中。随后被派往永泰、闽清剿匪。
  同年9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平潭,闽侯专署任命高飞为平潭县副县长。1951年,高飞调离平潭,先后任永安专署建设科副科长,龙岩专署农业局副局长,三明市农业局局长、计委副主任、农办副主任,闽侯专署农办副主任,莆田地区农办副主任、农科所党支部书记、农科所主任、农委副主任等职。1983年离休。1984年当选中共平潭县第五届代表大会代表。1990年1月在平潭病逝,享年74岁。
  翁绳金翁绳金,别名杨华,平潭中楼乡后旺村人,生于民国8年(1919年)1月。绳金14岁时父母先后去世,由堂叔收养,靠工读念完初中,进省立福州高级中学深造。在校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民国31年高中毕业,回平潭任教。民国33年9月,怀着读书救国的信念,以优异成绩考进协和大学。此时他结识了曾焕乾,参加了曾焕乾组织的读书会与秘密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抗日胜利后,他积极参加协和大学学生要求民主、自由、和平,反对法西斯独裁的政治斗争,并成为党的外围组织“平潭旅外同学奔涛学术研究会”的主干。
  民国35年2月,绳金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中共协和大学支部成立,绳金任支部组织委员。他积极参与组织协大学生声讨美军强奸北京大学女生的罪行,并多次率领同学举行“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示威游行。
  民国36年5月,绳金在同学掩护下躲过军警的搜捕。6月受组织委派去台湾负责筹款工作。11月,奉命调到闽、古、连、罗、林五县中心县委工作。12月中心县委委任绳金为中心县委委员兼连江县委书记,兼管罗源县的地下工作。经他半年的艰苦细致的工作,连江城乡共建起1个区工委、3个党总支、50个党支部、48个独立党小组,党员发展到650多人,武装队伍不断扩大。在30多次的战斗中,共毙敌40多人,伤敌100多人,俘敌400多人,游击队发展到800余人。
  民国37年8月成立连罗游击总队,绳金为总队政委兼队长。民国38年7月,游击总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一军前头部队会师,随后配合部队解放连江、罗源。民国38年8月,福州解放,游击总队改编为第四军分区警卫营,绳金任营长。
  1950年6月,绳金调任闽侯专署秘书,后又调任闽侯一中校长。1955年任连江县县长。1958年任三明焦化厂厂长。1962年任闽侯专署计委副主任。1971年1月23日,因病在平潭县医院逝世,终年52岁。
  周裕藩周裕藩,平潭县流水镇盘团村人,生于民国9年(1920年)1月29日。
  民国21年,裕藩跟随祖父到福清松潭小学念书。民国23年小学毕业,考人福清县立初级中学。在进步教师陈聪章、俞建曦的教育下,积极参加传阅进步书刊和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后来与福清地下党人余长钺、陈亨源相识,在革命前辈教育下,接受马列主义真理。民国26年6月,余长m等几位领导人被杀害,激起他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痛恨,毅然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27年9月,裕藩回到平潭,在盘团小学以任教为掩护,与曾焕乾一起创办平潭第一所农民夜校,同时组织文艺宣传队宣传抗日。民国28年春,就学于福州协和农业学校,秋又回平潭活动。民国29年中共福清中心县委成立,裕藩为平潭县个别联系负责人。随后,他和曾焕乾一起在大扁岛(1956年归属福清)与福清的a窑,建立抗日游击队。焕乾任指挥,裕藩任副指挥兼队长。
  民国30年4月,福州、长乐、福清相继沦陷,他与焕乾一起在南平创办“剑城书店”,出售革命书刊。6月,奉闽南特委黄国璋、陈亨源之命回平潭成立“大富民众自卫团”,裕藩为总负责人。月底,自卫团在海上击毙抢劫商船的日伪军1人,俘4人,缴获驳壳枪4枝、曲九1枝。返航时得悉日伪军数人溜回南井村,裕藩下令乘胜直捣南井村,击毙中队长王代明等3人,缴获驳壳枪1枝、步枪3枝。
  民国31年6月,裕藩奉命筹组“闽中沿海突击队”,9月正式成立,裕藩任指导员。12月队伍开往乌丘岛,打入日伪军张天祯部,争取沿海股匪及日伪军反正,以扩大武装力量。
  民国32年8月,成立中共福长平海口特区委员会,裕藩任书记。民国33年春,沿海突击队奉命暂时分散活动,待命集中。是年冬,裕藩在平潭发展一批党员,成立大富片与盘团片两个党小组,成为平潭最早成立的中共组织。同时与原国民党海军少校陈魁梧合作,在福州鼓山成立抗日游击队,裕藩任队长兼政委,魁梧为指挥官。11月鼓山游击队在海上截击一艘日军的运粮船后,为日军所包围,队员7人被杀害于福州码头。鼓山难以立足,裕藩带部分人员回长乐。
  民国34年1月,奉命恢复沿海突击队,裕藩与林慕曾带10人开赴长乐东洛岛。平潭县长林荫得悉此情,派自卫队两个分队围攻东洛岛。突击队击退来犯之敌并俘虏10多人,缴获一批武器。由于过份优待俘虏,疏于戒备,2月1日,俘虏突然暴动,裕藩在搏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5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纪念周裕藩对革命所作的贡献,将其家乡盘团村,改名为裕藩村。1956年11月,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曾焕乾曾焕乾,平潭县中楼乡大坪村人,民国9年(1920年)6月16日出生。少时在村塾就读,民国22年秋,入学岚华初中。民国25年考人福州英华中学,并积极参加校地下党领导开展的抗日救国活动,兼任进步刊物(萤火)的编撰工作。民国27年辍学回平潭,以在盘团小学任教为掩护与周裕藩一起创办农民夜校,开展抗日救亡与传播马列主义的革命活动。民国28年,焕乾就学于迁往大田的集美商校。在校内创办《萌芽》刊物,传播进步思想,不久即被查封。民国30年,在南平创办“剑城书店”,出售进步书刊。民国31年夏与周裕藩一起筹建沿海突击队。
  民国32年3月,因策划去广东南澳袭击日伪军翁尚功所部,遭国民党逮捕。同年秋经营救出狱,后考人迁往邵武的协和大学农经系。入学不久即公开组织读书会和秘密组织“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得到中共闽江工委与省委的重视和赞赏。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协和大学迁回福州,焕乾旋任闽江工委学生工作委员会书记,负责领导全市的学生工作。
  民国34年10月,为了筹集党的活动经费,他派王韬去台湾开福兴商行,同时在福州大中专学校发展革命力量。11月,他以协大平潭籍学生为骨干组织“平潭旅外同学奔涛学术研究会”。通过同乡学生迅速在全市大中专院校里播下革命种子,推动协和大学及黄花岗中学等多所学校成立党组织。民国35年3-4月,焕乾计划在平潭搞武装暴动,并先后派杨遵文、郑克章去江西搞策反。计划得到闽江工委与省委的批准后,焕乾于9月组建海上游击队,作为平潭武装暴动的主力。10月,调离学委,专门负责平潭的武装暴动和江西策反工作。12月,为解决地下武装药品短缺的问题,焕乾通过多方努力,将国际救济总署给平潭基督教医院的一批西药运到游击区去。随后,又巧妙地从国民党粮仓里调粮10多吨,运往游击区。
  民国36年1月,中共闽江工委改组为中共闽浙赣区委员会城市工作部,成立闽浙赣地下军司令部,焕乾任副司令兼司令部下辖的闽海纵队司令、政委。同时被评为培英、武装、经济、据点“四项英雄”。
  是年10月,焕乾调任闽北地委常委兼闽北地委城工部部长,在崇安县开展统战工作,同时在赣南一带筹划策反。民国37年4月发生“城工部事件”,5月焕乾被错杀于武夷山下,年仅28岁。他的牺牲,使赣南起义功败垂成。
  1956年,中共中央为福建城工部平反,焕乾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纬荣张纬荣,平潭县潭城镇人,民国12年(1923年)9月14日生。少时就读于潭南中心小学,民国26年人岚华初中。两年后休学在家,发起组织“平潭五四青年会”,任学术股长,出版《岚声》刊物,成立演出队,宣传抗日救亡。民国32年就读于宁德三都中学高中部。民国35年2月考人福建学院,积极参加中共外围组织“平潭旅外同学奔涛学术研究会”的活动,是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6年初,他回平潭参加平潭进步青年组织“星期会会”的活动,利用“星期会会”创办《海声报》,抨击时政,为平潭知识界所颂扬。
  民国36年3月25日,纬荣参加领导福州学生抗议警察无理殴打、抓捕省立福州中学学生的抗暴斗争,迫使省政府答应学生的全部要求,得到城工部领导的赞许。月底,福长平工委在福清东张灵石山上成立,纬荣被任命为工委委员兼学生工作委员会书记。同年6月,国民党在福州大搜捕,他撤到台湾,10月省委城市工作部解散,划归各地市委领导。福清、平潭的城工部系统划归福州市委领导。纬荣在市委机关工作,并负责福清、平潭两县的联络工作。
  民国37年5月因“城工部事件”,纬荣失去与上级的联系。9月,闽、古、林、罗、连五县中心县委魁岐会议,决定成立平潭人民游击队,任命纬荣为政委。11月,纬荣到福清龙田召开骨干会议,以扩大革命武装,于民国38年初成立福平沿海人民游击大队。
  民国38年2月,闽中地委未经请示,宣布城工部为“红旗特务”组织,命令各县城工部停止活动并抓捕杀害城工部骨干。纬荣撤回平潭。4月,接受闽中党发出的“限四月初十日(阳历5月7日)内消灭林荫反动武装势力部分或全部”的命令,平潭游击队准备解放县城。纬荣负责内线策应,不幸被捕。5月6日平潭游击队解放县城,营救出纬荣。
  是年6月,平潭游击队撤出平潭,开赴永泰剿匪,纬荣留在长乐发动民工支前以迎接解放大军南下。9月16日,平潭解放。不久,纬荣任县委政策研究员。1951年,他经过深人的调查研究,为县委起草《为废除海上封建剥削制度,发展渔业生产而奋斗》的报告。
  1952年纬荣调任闽侯专署行政干校教员,不久调任专署办公室调研秘书。1956年城工部平反后,调福安专署负责办公室工作。1957年任福建省委文教部办公室秘书,后调任福建师范学院历史系党支部书记、总支副书记。1959年9月调任闽侯专署办公室副主任。
  “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冲击,并被下放。1972年落实老干部政策后,调任闽清电瓷厂党委副书记。1978年11月病逝,终年55岁。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