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寺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93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寺院
分类号: B94
页数: 2
页码: 686-687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佛教寺院30余处,多数已废fE。由于民间宗教信仰对佛道两教并无严格区别,不少寺院神佛并祀;同时佛教又把道教俗神如关羽、岳飞等,封为“护法伽蓝菩萨”,人十八尊者行列。因此,纯粹的佛寺在平潭为数不多。
关键词: 平潭 佛教

内容

平潭佛教寺院30余处,多数已废fE。由于民间宗教信仰对佛道两教并无严格区别,不少寺院神佛并祀;同时佛教又把道教俗神如关羽、岳飞等,封为“护法伽蓝菩萨”,人十八尊者行列。因此,纯粹的佛寺在平潭为数不多。
  福兴寺位于潭城南炮台斗母宫址(看守所现址)。始建于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为平潭最早的寺院。明代毁于倭患,清道光年间重建。前殿祀伽蓝神,后殿供奉观音。民国时改作他用,后废圮。
  国清院位于君山跃龙岗处。宋代始建。明代遭焚,三度废兴。清初修建、扩建。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祈梦楼及配殿等。供奉有释迦牟尼等佛。自清至民国时期为海坛香火鼎盛寺院之一。1949年该寺被大刀会窃据。1950年春节,大刀会暴动被镇压后,千年古刹随之被拆毁。
  镇海寺俗称西院寺,位于敖东乡安海村后牛脊山东麓。建自元代,规模宏敞。四周回廊曲折,院、舍、堂、房齐全。前殿祀五龙顺化王,中殿供奉释迦牟尼,后殿为文昌祠,天井两边为钟鼓楼、A蓝殿、祖师殿,成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典型寺院。清嘉庆九年(1804年),后殿毁于火;嘉庆十五年修复。民国7年(1918年)改为学校,后废*E080年代,村民集资在原址上建神庙,但与原有规模相去甚远。
  龙兴寺位于中楼乡田中村后的龙兴寺岭南麓。建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殿堂院舍十几座,占地15400平方米。明季毁于倭患,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建,清光绪年间扩建。民国9年改为第一区公立第一国民学校,后倒塌废iE01987年教徒集资修复观音殿;1988年筹建大雄宝殿。1989年福州市佛教会派释广平来寺住持。1989年释智慧(县政协委员)住持,并制订龙兴寺建设蓝图。1994年经县政府批准对外开放。1995年春,投资140万元,重建大雄宝殿,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殿额。1995年秋,修复该寺后山的观音洞。
  龙泉寺位于平原乡朴秀下村南。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重修。建有前后殿、附院及钟鼓楼。光绪六年(1880年)增建何氏九仙楼。拥有僧众数十、寺田36亩。因与镇海寺齐名,素有“金龙泉、银西院”之誉。民国9年改为学校,抗日战争时曾遭日机轰毁,后废圮。
  金峰寺位于岚城乡深坞村东北。始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清咸丰年间重修。原祀五龙顺化王,后增建大雄宝殿,供奉如来、观音、韦驮诸佛。后大殿倒塌。50年代改为金峰小学。1988年港胞王训泰捐资重建,并增建山门,添祀神祗。有寺僧5人驻锡,为县内宗教活动开放场所之一。
  观音井观音堂位于潭城镇观音井街中心,清咸丰五年(1855年)建,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民国36年复修。“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作他用,1984年收回。1994年筹资重建,为阁式双歇山脊顶,增建坊式石构山门和经堂等,并有七对石刻柱联。经县政府批准,为佛教开放活动场所。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