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人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93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传人与发展
分类号: B95
页数: 2
页码: 683-684
摘要: 本段介绍了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由巫教脱胎出来。早在宋代平潭就出现道教,时建奉祀尊神的国清院,距今有1000多年。元代,又建有塘屿南楼武当宫、敖东苍霞垄村金土寺(霞海寺)、中楼田中村隆兴寺等道教宫观。
关键词: 平潭 道教

内容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由巫教脱胎出来。早在宋代平潭就出现道教,时建奉祀尊神的国清院,距今有1000多年。元代,又建有塘屿南楼武当宫、敖东苍霞垄村金土寺(霞海寺)、中楼田中村隆兴寺等道教宫观。
  明清时期,平潭道教有较大发展。建有百余座各种神庙,许多民间信仰的神庙均被纳人道教范围。时有东寮宫、天峰寺、晏福寺、东岳寺、仙埕宫、真君宫、天后宫等主要宫观。一些寺庙是神佛合祀。这一时期,道教活动范围遍布城乡,趋向世俗化,信众多。与此同时,正一道传人平潭,其支派灵宝道、净明道盛行,并出现吸收释教文化的瑜伽道。各派相互并存与发展,均发展一批本派的居家道士。
  清乾隆年间,酒店区桃花寨人卓有造“操道士业,至诚笃实,法力甚高”,著有《三十三天指南》一书,并收门徒,建坛论道。清季,敖东乡东限洋村秀才何天章研读道教经书,民国初年赴江西贵溪龙虎山受篆,请过道职。数年后回岚传播灵宝道;任过多场大型斋醮的高功,遂名声大振。此后,开坛授徒,传承五代,徒众逾百人。他的嫡传弟子是湖南村王其意;第一代传人有湖西村陈道珠、大厝基村魏友瑞、李大厝村林德辅和院迹边村林传坤等。陈道珠又传承子侄孙辈,遂成道士世家。
  苏澳、平原一带道士,多师承于长乐、福清等地的净明道,俗称“白目教”。不久,自立门户,传教布道。民国时,苏澳坪岚境村和平原东安村曾出过颇有名气的道士,如陈桂良等。
  中楼、城关、流水一带的道士,多师承于“瑜伽派”,所奉守的经典规戒和斋醮仪式接近佛教。“瑜伽派”道士中较负盛名的有中楼昆湖村俞一桂、俞其祥;流水地区林伙弟、颜进宝;城关地区陈孟仁和岚城乡深坞村王炎官、王治国兄弟。
  民国时期,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平潭掀起破除迷信运动,“废寺兴学”之风盛行。十余座寺庙被改作学校,后又有一些寺庙改作卫生院、警察局等。尽管如此,民间迎神赛会、消灾祈福等宗教活动仍较活跃。这一时期,仍是信众多,教徒少。县内职业道士仅剩40多人,且无团体组织,零星分散在民间依俗举行法事。宫观无道士管理事务,均由“宫公”或信徒自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取缔反动大刀会组织,再次在平潭掀起破除迷信运动,寺庙无人管理,部分改作他用,道士大多改行,活动销声匿迹。1954年,为挖掘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文化馆组织文艺界人士和道士参加,搜集流传在平潭的道教音乐、舞蹈。“文化大革命”期间,道教文化史迹再度受到破坏,一些寺庙被拆改建。道教停止活动。80年代后,国家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间断多年的宗教活动逐步得以恢复。1984年县文物部门收回五福庙、霞海寺、霞屿天后宫,并于1988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时,外来与本地道士又开始活跃于城乡。据1995年调查统计,县内有道士200多人。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