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图书馆
平潭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潭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景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89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景观
分类号:
F592.7
页数:
4
页码:
667-670
摘要:
本段介绍了古时平潭有“十景”之说。其十景为:“君山插云”、“崇台观日”、“仙井吼涛”、“片瓦仙踪”、“八阵石营”、“半洋石帆”、“木猴探水”、“美女照镜”、“沙冈月色”、“石壁荷香”等。
关键词:
平潭
地方
旅游
内容
古时平潭有“十景”之说。其十景为:“君山插云”、“崇台观日”、“仙井吼涛”、“片瓦仙踪”、“八阵石营”、“半洋石帆”、“木猴探水”、“美女照镜”、“沙冈月色”、“石壁荷香”等。清末,拔贡施天章辑录(名胜总目》,增补“道彰古岩”、“小练义斋”、“钟门石纽”、“梯云石磴”、“老媪孤石”、“王母双礁”、“三十六脚湖”、“九松书舍”、“金峰林坞”、“豁开精舍”、“峻岭烟墩”、“片瓦石室”、“龙峰丹灶”、“东庠蜃楼”、“烈女芳坟”、“周公疑冢”、“呼云岩洞”、“小雄石坪”、“罂山晓岚”、“竹屿晚霞”、“空潭印月”、“片石卧云”、“绝嵫钟声”、“长江渔火”、“坛街灯市”、“射圃道场”等为“二十六景”。以上36个景观中,部分景观或因时过境迁,或因长期风雨剥蚀及人为破坏,已不复存在。
一、自然景观据普查统计,全县景观217个,其中自然景观类的景物有135个,占景物总数62.2%,主要是蚀余景观、象形山石和沙滩洞穴等。其中,海蚀地貌、海滨沙滩独具特色,可以诱发游人多方面的旅游需求。
(一)蚀余景观由于长期的海水侵蚀和风砂磨蚀,花岗岩体形成参差不齐、形态各异的奇岩怪石群,分布于大小岛礁上,以其“奇趣”,吸引游人。构成蚀余景观主要是在构造发育的基础上,受海水侵蚀而形成的海蚀沟槽和海蚀拱桥,以奇险、粗犷为特色,分布在坡度大、断裂发育的基岩海岸一带,如流水镇王爷山东南侧的“神兵谷”、“仙人谷”的海蚀沟,白青乡青峰村西北向的海蚀沟和海蚀拱桥等。其中青峰海蚀拱桥,桥孔朝向北偏东65°,孔高10米,宽5米,桥面厚10米。海浪沿桥下海蚀沟汹涌而人,浪花飞溅数十米;遇六、七级东北风时,激起浪沫纷纷扬扬,宛若风卷雪花,蔚为壮观。
(二)象形山石平潭象形山石形肖、量多、分布集中。初步统计,全县拟人状物的象形山石有100多个,集中分布在海坛岛南部的南寨山、三十六脚湖畔、敖东乡,仅南寨山上就有30多个石景。其岩性绝大多数是花岗岩,主要塑造营力是风沙磨蚀和岩体风化。主要景观有南海乡塘屿南端的“海坛天神”,苏澳镇看澳村西“半洋石帆”,以及南寨山象形石景群等。
(三)沙滩平潭岸线长达480公里,海滨沙滩长约70公里,主要分布于海坛湾与坛南湾内。其中2.5公里以上的有8处,较大的有流水澳6公里,大福澳6公里,长江澳5公里,龙凤头滩4.5公里。滩面广阔,坡度平缓,沙质适中、洁净,无污染,无有害生物,主要特征值基本接近国外度假海滨沙滩的要求。
海坛湾海滨沙滩位于海坛岛东部中段,西距平潭城关仅1公里,呈U型,朝向台湾海峡。沙滩连绵9.5公里,数个小丘陵将沙滩分成6截。沙滩平均坡度2.2度。沙粒细小,晶莹洁白,主要特征值接近国外度假海滨沙滩的要求。南段的沙滩靠近县城,得地利之便,已建有龙凤头海滨度假村。
坛南湾海滨沙滩位于海坛岛东南,北与海坛湾为邻,东濒台湾海峡,状呈新月形,湾口朝向东南。海岸线曲折,多港澳,12公里长的岸线上有沙滩13座,每个沙滩均有q角与邻近沙滩隔开,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独立性。沙滩总长9.23公里,面积2.19平方公里。除潭角尾澳和洋中澳沙滩较大外,其余皆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小型沙滩,长度多在400米左右。与海坛湾沙滩相比,坛南湾沙滩更为优越:沙粒均匀纯净,晶莹洁白,略呈淡黄色,滩面极少贝屑等杂质,坡度适中,含泥量低。
海坛海峡南端东岸沙滩位于海坛岛南部,南临海坛海峡,沙滩近似于坛南湾,由多个沙质优异、封闭性和独立性好的小沙滩组成,自西至东依次是大澳、潮蛇港澳、东限洋澳、山岐澳等。
(四)洞穴由于长期海蚀作用与花岗岩体倾覆斜叠形成的洞穴,多见于海蚀崖下部或岩石密布的山头上。其中海蚀型的洞穴主要有流水王爷山南坡陡崖下部的“仙人洞”和敖东钱便澳蝙蝠山的“蝙蝠洞”;堆砌型的洞穴主要有敖东大福村东边山的“九龙洞”、“一片瓦”和南寨山鳄鱼峰上的“三角洞”。
二、人文景观据普查,县内人文景观类资源的基本类型有16种,景物45个,以古文化遗址、古军事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居多,其次为摩崖石刻等。
(一》古遗址古人类遗址平潭历史悠久,保留着多处古人类遗址,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有平原乡壳丘头遗址、敖东乡南厝场村西瓷园头遗址、北厝镇北厝村祠堂后遗址等8处;商周时期遗址有白青乡伯塘村北的马鞍山遗址等6处。壳丘头遗址是福建境内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之一。
军事遗址多为明清时期抗倭抗清的古营寨及烟墩、烽火台。古营寨有10余处,分布于平原、苏澳、北厝、敖东等乡镇,多数已毁,残址犹存。主要营寨遗址有龟山古营寨、芙蓉寨、南寨、桃花寨、小雄寨等。烽火台、烟墩均坐落临海山头,用作海防报警。主要遗址有凤髻山烟墩、五皇山烟墩、大寨烽火台等。
(二)古庙宇旧时平潭的寺庙多建在乡村附近的山头、海滨,依山朝水,环境清幽。石木结构,以石为主,古朴稳重,颇有特色。主要寺庙有:始建于元代的霞海寺(敖东乡苍霞村)、龙兴寺(中楼乡田中村),建于明代的五福庙(潭城镇),以及建于清初的霞屿天后宫(岚城乡霞屿村)等。其中,龙兴寺于1994年开始大规模重建。
(三)石刻平潭最早的摩崖石刻是镌刻在苏澳钟门山上的“梯云岭”3字,据(平潭县志》记载:“径数尺,规画苍古,未载年月”。
道彰岩石刻位于平原乡白沙垅村西北山麓,巨岩重叠斜靠,构成上下二狭洞,深如屋,夏凉冬暖。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僧人璋公募缘至此,见岩洞深幽,绿林环抱,景物不凡,就在此地建庙定居,并在上洞西壁横刻“道彰岩记”4字,竖刻“岩本元有,道假人弘。熙宁已酉,兴自璋公。”清光绪年间,副贡游腾辉在下洞东壁题刻“洞天一品”4字,又在西壁竖刻“岩本天成,道彰其名,兴自宋代,迄我大清”4行16字。洞外巨岩上刻有二尺见方的楷书“福”字,字体丰满刚劲,不知出于何人手笔。
“明镜”石刻在北M乡小湾山上,有一块椭圆形巨岩突兀山巅,高5米,宽3.4米,上刻楷书“明镜”二字,每字大0.64平方米,系民国4年(1915年)6月福建巡按使许世英题刻。右侧有县长戈乃康记事石刻10行,每行12字。此岩平圆光亮,古称石镜,与西边竹屿港中的美人礁遥遥相对,构成“美人照镜”,为平潭旧时十景之一。
龙屿石刻位于三十六脚湖龙屿上,巨岩耸立,蔚为壮观,上刻“神龙”、“好湖山”等字,字迹苍劲有力。岩上还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平潭同知李A等人游湖时留下的题刻,保存完好。
牛绩山石刻位于敖东乡安海村,景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原有摩崖石刻2处:一为“望耕亭”,二为“榕石”,不知为何人手笔。1994年,县旅游局在景区内in石5处,分别是“神游”、“石景大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新县古东岚”、“牛”等皆出自省内外著名书法家(朱以撒、舒展、张怡、徐昭、高青)的手笔。
(四)旧式民宅平潭民宅单体模式主要有竹篙厝和四扇厝两种。竹篙厝,始于唐初,原为屯兵营房,后被群众沿用,成为平潭民宅主要模式之一。硬山屋顶,石墙结构,鱼眼天窗。屋式为木石平房,进门依序为前天井、厅堂、住房、后天井、小门。天井通风、采光良好,四周有门出人方便,适用于当时驻兵战斗。四扇厝多无书院,亦无天井,其构式为两房一厅,左右两房又分前后房,厅分大厅与后厅,四周与中间隔墙均为石构,硬山屋顶,木石结构。厅堂明亮,住房较暗,仅用小窗采光。
平潭旧式民宅多用当地洁白的花岗岩和优质的海砂为建筑的主要材料,显得坚固、朴实、大方。左邻右舍门不相对,互不干扰,甚至在门前空地建一排屏墙,堵住外来视线。多数民宅在屋前或厅中安置石春臼,作为民宅附属物,为全国罕见。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