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81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分类号: R197
页数: 3
页码: 628-630
摘要: 本段介绍了对传染病鼠疫、霍乱、麻疹、白喉、百日咳防治情况。
关键词: 平潭 医疗 机构

内容

一、鼠疫鼠疫俗称“老鼠瘟”。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平潭发现鼠疫传染。先是县城合掌街人阿宝从福清探亲后回家,传染全家7口,相继死亡。其时,街坊邻里前去探望,亦相继传染,死亡20人。不久,传染全城,死亡85人。疫病逐步蔓延全县,发病176人,当年死亡174人。清光绪二十七年至民国36年〔1901-1947年),塘屿患者222人,全部死亡;清光绪二十七年到民国35年(1901--1946年),草屿发生21次,患者461人,死亡452人;清光绪三十二年至民国34年(1906--1945年),东庠发生18次,患者856人,死亡840人。据统计,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至1951年,鼠疫贻害全县216个村,流行521次,患者7500人,死亡7323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重视鼠疫防治工作,制定一系列防治措施,省卫生防疫站协助平潭对疫源区进行多次调查。1951年全县动员灭鼠灭蚤,并广泛进行预防接种,全年接种44558人。与此同时,运用DDT、六六六粉剂广泛消毒,并建立自毙鼠报告制度。当年,大扁岛(当时属平潭管辖)发生鼠疫3例,县政府及时派出医务人员积极防治,疫情很快得到控制。1952年后,县防疫站多次对疫源区进行调查,均无疫情发现。
  二、霍乱霍乱俗称“吐泻症”。平潭霍乱流行历史较长,以港口、渔区为最严重。民国19年大流行时,县城患病死亡130多人。民国30年7月,大练乡斗礁村40多户,染疫死亡20多人。民国33年和民国35年霍乱大流行,县城、苏澳、大福等地受害尤为严重。全县在几次大流行中死亡约200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的同时,实施霍乱菌苗的预防接种。1952年接种5362人,1954年接种15682人。同时,建立渔船返港检疫制度。至1961年,全县无一病例发生。
  1962年发病3例,县人委立即动员预防注射,当年全县接受疫苗注射达121561人,占全县总人口84%。此后,为控制霍乱流行,组织大批医务人员下乡进行预防接种,1963--1964年,全县接种31.89万人次,使霍乱发病率明显下降。1978--1995年累计发病384人,死亡5人。
  三、麻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麻疹在全县城乡普遍流行,由于没有任何预防措施,严重威胁儿童的生命健康。1950年,麻疹列入传染病管理范围,加强防治,降低死亡率。1950--1969年,全县麻疹发病27819例,其中1955年、1958年、1962年、1964年、1966年为大流行年份,每年发病均在2000例以上,经治疗,死亡仅28例。
  1962年起,采取集中治疗、封锁疫区、进出港口检疫等措施,以控制疫情的发展。对儿童服用紫草根、贯众、板蓝根、大青叶、甘草等中草药,或注射胎盘球蛋白。
  1970年后,对全县8个月至7周岁的易感儿童进行疫苗接种。1980年开始,麻疹预防接种列入计划免疫管理,接种率达85%01970-1989年,全县共发病2749例,死亡5例。
  90年代后,麻疹趋向大年龄组,至1995年共发病540例,死亡1例。其中,1995年发病68例,发病率为18.70/10万。
  四、白喉白喉为平潭烈性传染病之一。民国时期数次大流行,严重威胁儿童生命。1952年开始对部分7岁以下儿童进行白喉类毒素预防注射。当年发病72人,死亡21人。1959年、1963年、1966年3次全县性流行,发病1378人,死亡56人。
  1980年白喉列入计划免疫管理,每年按免疫程序对易感儿童进行百白破三联和白破二联菌苗的初种和复种,接种率达85%。当年发病50例,均得治愈,此后病例少见。据统计,1950-1994年的45年间全县共发生3324例,死亡199例。1995年未发现病例。
  五、百日咳 50年代,百日咳病盛行全县,每年发病人数均在千人以上。1951年,成立区、乡、村三级疫情报告网。1953年后,百日咳病列入传染病范畴管理。1953--1969年,全县百日咳发病人数达16516人,死亡11人。
  70年代开始,加强防治,发病率明显下降。1980年始,百日咳列入计划免疫管理,采用百白破三联菌苗预防接种,接种率达85%以上,有效控制百日咳传染。1970--1989年,全县发病1494人,死亡3人。
  90年代,百日咳发病率偏低,1990-1995年,全县仅发病81人,死亡1人。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