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公共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79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公共卫生
分类号: R197
页数: 4
页码: 622-625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爱国卫生运动、公共卫生。
关键词: 平潭 医疗 机构

内容

一、爱国卫生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政府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952年5月,成立平潭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区、乡、村建立“爱卫会”基层组织,同时成立县防疫委员会,开展以反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9月,县政府发动群众捕灭老鼠,至年底,全县灭鼠3.4万只。
  1953年起,春夏秋期间经常结合生产和国防建设进行卫生大扫除,至1957年全县灭鼠12万只,灭蚊蝇44617公斤。1958年4月,平潭县委成立除害灭病领导小组,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除“四害”(老鼠、苍蝇、蚊子、麻雀,后将麻雀改为臭虫)活动,当年全县灭鼠48万只,麻雀10多万只、苍蝇85公斤、蚊子29公斤。同时,拆除旧厕所(粪坑)382个,新建公厕216个,疏通水沟3万多米,积肥1287吨。
  1961--1966年,开展以除“四害”、讲卫生、防治疾病为中心的群众卫生运动,每年夏季及春节前后都掀起几次全民爱国卫生运动高潮,在捕灭老鼠、苍蝇、蚊子、蟑螂的同时,疏通沟渠,清除垃圾,改建猪牛栏舍。
  1979年后,全县开展“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食品、灭老鼠)和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红旗竞赛活动。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县卫生局经常组织人员对各单位、各街道和公共活动场所进行卫生检查、评比。至1980年,全县清理水沟95条,毒鼠11.89万只,兴建三合一沼气池164个,新建无害化公厕6座。1981年成立潭城镇清洁队,负责县城主街道的公共卫生。1984年12月,县政府颁发(关于市容卫生管理的通告》,把治理“脏、乱、差”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1985年,全县组织4次突击性大扫除,出动车辆70余辆,投入1万多人次,清理垃圾23730吨,疏通污沟1245条。19.86年成立除“四害”专业队,建立消毒站和服务站,负责城区学校、机关、公共场所的清毒灭害工作,当年灭鼠25万只,鼠密度由55.6%降为33.3%。与此同时,城区普遍实行门前“四包”(包清门前沟,包扫门前脏,包铺门前路,包护门前树)制度,大街设置垃圾箱27个,兴建标准化公厕3座;开展5次卫生大扫除,共清除垃圾1500吨,灭鼠15万只。
  1992年7月县成立除害灭病指挥部,召开动员大会,举办毒鼠技术培训班。当年全县配毒鼠饵42.25吨,室内投放率达98.4%,农田投放率达99%,灭鼠98.3万只。
  1993年后,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走向制度化、经常化,爱国卫生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并与军民共建文明村、镇活动相结合。1995年评选出恒康酒店、麒麟宾馆等7个市卫生先进单位,评选出11个县卫生先进单位和44个卫生达标单位。
  二、公共卫生 (一)食品卫生 1959年6月,县人委发布(平潭县卫生管理暂行规则》,县卫生防疫站对全县各饮食行业每半年进行一次食品卫生检查。1963年6月,为了加强饮食服务行业的管理,县人委决定:全县饮食服务行业在开业前必须先向卫生部门申请登记,经检查卫生设施符合要求后领取卫生许可证,否则卫生主管部门有权予以处罚。
  1975年,贯彻卫生部、商业部《关于饮食行业推行饮食卫生五四制》的通知,对腐烂变质的食品实行“四不”(不购买、不加工、不保管、不销售),对食物存放实行“四分开”(生与熟分开,成品与半成品分开,食物与杂物分开,食品与天然水分开),对用具实行“四过关”(洗、刷、冲、消毒过关),对个人卫生要求“四勤”(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头发、勤洗衣服和换工作服),对食品原料、半成品的保存要求“四防”(防蝇、防鼠、防臭、防腐),全县饮食行业的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1981年,县防疫站对县城区国营饮食服务行业和11家社队饮食店,每季度检查评比一次,张榜公布,对违反食品卫生管理条例者给予处罚。同时,对201家食品从业人员进行体检,检出肺结核2人、慢性肝炎1人,并将其调离食品行业;对县冷饮厂产品进行5次不定期抽查,合格率为64.1%,对不合格产品责令停产或改进。
  1983年(食品卫生法》贯彻实施后,食品卫生从行政管理转入法制管理,对食品经营单位加强检查监督,当年检查170个单位,从业人员1089人。1985年县政府成立食品卫生领导小组,对全县进行6次食品卫生大检查,共检查279家,其中32家不合格,封存各种酒类64446瓶,销毁变质酒274瓶,麦乳精17瓶,汽水187瓶,红枣475斤,香烟72包;警告限期改正21家,停业整顿8家,罚款81家。
  1986年全县配备饮食行业专职管理人员275人,健康体检1746人,占总数的85%,发现传染病44人,全部调离工作岗位。全县发放卫生许可证1728份,占应发证总数的95%o 1987年7月,卫生局、爱卫会、工商局、企业局、供销社、防疫站、个体协等单位联合组织食品卫生大检查,历时一个月,共查1235家,发现违反(食品卫生法》323家,责令限期改正117家,停业整顿24家;销毁变质食品436公斤,没收伪劣味精942包;食品从业人员体检换证2320人,换证率达98.7%0 1991年,县城区成立饮食行业管理小组,制定管理实施方案,开展检查评比活动。1992年对县城区108家饮食店进行规范化管理,完善“三防”(防尘、防蝇、防鼠)设施,对餐具进行消毒。经县防疫站检查,达标102家。1993年县防疫站成立食品卫生监督科,配备专职监督员15人,同时开展全县饮食行业大检查,查出卫生不合格220家,其中罚款63家,停业整顿15家;销毁各种变质食品360公斤;从业人员体检3647人次,检出“五病”26人,督促有关单位予以调离,或抓紧治疗。
  1994年全县食品单位2080家,从业人员3483人。经检查,食品合格率达90.5%,有“三防”设施达92%,包装材料合格率达98%,食品从业人员体检率达96.8%.1995年,共组织6次食品大检查,其中罚款298家,销毁各类变质食品3050公斤,年审换证1400家,新开业208家。
  (二)劳动卫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业企业不断发展,为保障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免受职业病的危害,各厂都设有医务室,并配发各种劳保福利用品。
  1959年中国标准砂厂迁址竹屿,建成半成品生产线,为防止尘毒污染,定期对工人进行职业病检查。1976年,针对干法生产尘毒污染影响工人健康,国家建材总局、省建材工业局拨款建造一条年产8000吨的软炼标准砂湿法生产工艺线;同时增加吸尘设备,控制车间粉尘。
  80年代开始,县环保部门对全县有尘毒和噪音危害的工厂车间进行定期监测,摸清有害物质和噪音的侵害情况,建议有关单位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县粮油工业公司的制粉、碾米车间采取布袋吸尘,控制粉尘排放。1981年县防疫站对4个铝作业工厂的车间铝尘、铝烟浓度和作业工人尿铝状况进行检测,测定结果:空气中铝浓度在标准范围之内,无阳性症状病人。至1995年共检测104个点,其中合格41个点,合格率39.4%;空气中粉尘浓度最高超标56倍,最低超标3.4倍,接触粉尘工人体检3230人次,发现矽肺11人,均及时予以治疗。
  (三)学校卫生从50年代始,县人民政府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发动学生人人讲卫生,美化校园环境,并通过晨间检查的形式,培养学生卫生习惯。
  1951年潭城镇各校成立保健委员会,随后,全县各中学、中心小学相继成立保健指导委员会和卫生督导队,初级小学成立清洁检查队,平潭第一中学设立卫生室。
  1954-1956年,各中小学重视保护学生视力,对学生中的肺结核病、肝炎传染病等加强防治。1960年,全县各中学认真贯彻省教育厅“三表”(周活动总量表、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要求,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减轻课外负担。
  1979年始,贯彻执行(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各中小学注重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和卫生常识教育。1981年,县防疫站在平潭第一中学、城关中学、平潭第二中学、流水中学、实验小学、城中小学、流水小学等校进行学生视力监测。
  1985年,县防疫站与教育局联合举办校医、保健教师培训班。随后,县城地区各校及乡镇所在地的中小学校相继配备校医、保健教师,设立保健箱和医务室。当年,对县内7所学校饮用水进行抽样检测,其中6所学校饮用水受到污染。1986年,对4059名中小学生进行蛔虫感染、龋齿、沙眼等项检测,测定蛔虫感染率为61.7%,龋齿患病率为44.7%,沙眼患病率为15.23%0 1988年1月,在平潭第一中学、平潭第二中学、实验小学、官井小学等4所学校36间教室进行自然采光状况调查,人均面积小于1平方米的占69.44%,黑板距前桌缘小于2米的占72.22%,窗户透光系数小于1:6的占94.44%,自然照度系数小于1%的占50%010-11月县防疫站对全县12所中小学校的11299名学生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调查,查出阳性患者1977名,乙肝病毒携带率为17.5%. 1990年,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2000年学生常见病防治规则纲要》的要求,卫生局、教育局、物价委、防疫站等有关部门决定每学年进行一次学生健康检查。县防疫站在每个乡镇抽1--2个学校做为监测点,卫生院负责本乡镇各校学生体格检查。至1995年,全县共检查47591人,查出乙肝带毒6001人,营养不良7040人,体重超重1206人,视力不良11646人,沙眼4481人,色弱277人,龋齿10001人,扁桃体肿大2035人,疥疮803人。随后,分别实施治疗,或采取措施予以改进。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