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图书馆
平潭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潭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县医疗防疫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78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县医疗防疫机构
分类号:
R197
页数:
3
页码:
618-620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县医院、县防疫站、县妇幼保健所、县中医院、县皮肤病防治院。
关键词:
平潭
医疗
机构
内容
一、县医院民国20年(1931年),平潭卫理会集资筹建基督教医院。院址设在县城校场仔火神庙东边,建筑面积1554平方米,建筑形式为四合院两层楼房。取名为“克立佛纪念医院”,翌年更名为“平潭基督教医院”。首任院长美国人苏雅各医师,全院共3人。民国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平潭县卫生院,院址设在江仔口城隍庙内,全院计4人,院内附设游民习艺所,主要是为壮丁体检及检验吸毒烟民,强制戒烟,此类烟民学做篾工,待戒烟毒(鸦片)后方可放回。
民国28年,由于日军侵华,基督教医院停办。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基督教医院复办。
1950年6月县人民政府接管平潭县卫生院,全院工作人员计11人,并筹备与平潭县基督教医院合并工作。1951年10月15日两院合并,改称平潭县人民政府卫生院。
1952年5月,县卫生院开展整顿工作,设立卫生行政股、公共卫生股、总务股、医务股。5月28日成立院务委员会。
1960年,省卫生厅拨款38万元,筹建县医院。1964年,全院员工98人,核准病床编制100张。
“文化大革命”期间,县医院医疗、护理工作处于停滞瘫痪,部分医护人员下放到各公社保健院工作。
1981年12月,省核定床位250张。1995年全院病床编制330张,设10个病区,12个护理单元,52个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全院医护员工506人,其中卫技人员384人,占职工总数的75.8%。全院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18572平方米,平均每床占建筑面积56平方米,平均每床病室净使用面积为7.1平方米。医疗设备方面,万元以上医疗器械有46项,总价值260万元。
二、县防疫站 1952年4月27日,成立平潭人民政府防疫委员会。其人员组成由各机关领导人兼任,下设办公室,具体领导防疫工作。办公地点设在县卫生院内,同时成立区、乡、村三级防疫机构。
1956年3月中旬,筹建平潭防疫站。同年4月10日正式成立平潭县防疫站,站址设在城关后围街县大礼堂(现岚城电影院),全站7人,设防疫股、检验股、妇幼股、行政股。
1957年,防疫站办公楼基建竣工,搬迁新址(城关万顺路北段)。
1991年,防疫站内设机构改股为科,设防疫科、卫生监督科、卫生监测科、检验科、地慢(地方病、慢性病)科、财务科、门诊部和办公室共8个科室。1995年,全站职工75人,其中:高级卫技人员1人,中级卫技人员10人,医、技护师7人,医(技护)士25人,行政后勤人员19人,其他卫技人员13人。三、县妇幼保健所 1952年4月20日,成立私人联合妇幼保健站。同年全县各区普遍组建接生站,接生员计50人。1953年10月建立平潭县妇幼保健站,成员5人,站址设在城关北街。同时在东jt乡、流水乡、里美乡、东海乡、湖西乡等地组织成立17个接生站。
1957年10月,县妇幼保健站合并到县医院,成立妇幼保健股。1958年6月,妇幼股从县医院调出归县防疫站领导,设妇幼股。1968年8月成立平潭县防疫站革命委员会,妇幼股改称为平潭县防疫站革命委员会妇幼股。
1988年6月9日,成立平潭县妇幼保健所,编制10人,其中医生5人,护士3人、助产士、行政各1人。1993年,妇幼保健所选在城关红山庄,筹建平潭县妇幼保健所门诊综合大楼,占地面积3亩,建筑面积1654平方米,同年6月大楼竣工。1995年,全所总人数42人,卫技人员35人,内设妇保、儿保、婚检、计生、检验、药房、注射、小儿、痔疮、X光、激光、红外软线、B超、心电图等15个医疗科室^四、县中医院 1985年3月,平潭县委、县政府决定筹建平潭县中医院。1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平潭县中医院。院址设在城关合掌街原县委招待所,占地总面积6010平方米,病床编制50张。临床科室设中医内科、中医妇科、西医门诊、针灸门诊、中西药房、注射室、化验科、放射科、心电图室、骨伤科、痔疮科、传染科、病房等13个科室。1987年增设推拿按摩理疗科。1990年开设西医外科、小儿科、西医内科病房、妇产病房、B超科、激光室和西医结合科、手术室。
1990-1995年在城关地区开设5个中医、中西医结合门诊部。先后增设脾胃专科、肾病专科、甲状腺专科、内分泌专科、哮喘专科、皮肤病专科、泌尿专科、小儿疳积专科、结石专科、骨质增生专科、肝病专科、不孕症专科和小儿泄泻等13个专科门诊,使临床科室设置达27个。1995年投资168万元,建造一座门诊综合楼,总面积2400平方米。至1995年全院面积7780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5040平方米,生活用房1227.6平方米,其他用房1512.4平方米。全院职工183人,卫技人员141人,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14人。
五、县皮肤病防治院 1971年,县革委会决定筹建皮肤病防治院。1973年8月竣工,同时正式成立平潭县七里埔麻风防治院。福建省卫生厅核准编制9人,核定床位30张,9月挂牌开诊,收容麻风病人,下设病房、门诊、药房、注射、化验、后勤等科室。
1978年更名为平潭县皮肤病防治院。1982年7月,县人民政府办公会议通过批准皮肤病防治院迁址城关龙风头村,占地面积19.91亩,投资35.1万元,建筑面积1622平方米。1984年1月1日,县皮防院迁新址挂牌开诊,全院27人,下设门诊,药房、化验、注射等科室,七里埔旧址作为麻风病人的生活和生产基地。
1995年,全院员工50人,其中中级卫技人员4人、初级卫技人员20人、行政管理人员9人、无职称的医务人员17人,院设中西医门诊、中西药房、注射室、化验室、美容室、激光治疗室、制剂室和七里埔病房等10个科室。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