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图书馆
平潭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潭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图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77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图书
分类号:
G127
页数:
2
页码:
612-613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图书发行、图书藏借情况。
关键词:
平潭
文化
事业
内容
一、图书发行 1950年2月,成立平潭县新华书店,开始发行小学教科书、扫盲课本等10多种书籍。在70年代前,图书发行主要是下乡流动销售。全店工作人员坚持每月20天下乡,并深入到部队驻地,设摊点发行图书。1968-1970年,农村图书发行量,每年均占全县图书总发行量60%以上。1976年营业额9.3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书店增加有关水产养殖和家畜饲养等方面科技书籍,并先后发行(毛泽东选集》1-4卷(新版)、(邓小平文集》1-3卷及辅导读物,其中《社会主义》、《祖国万岁》、(希望在改革》、(中国精神)4本书各发行35000册,分别荣获全国读书活动组委会授予“发行集体先进单位”称号。1992年10月,书店举办首次大规模书市,开市4天,展出图书5000多种,销售2.2万元,为正常日销额的6倍。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促进图书发行体制的改革,图书市场出现“一主、三多、一少”(一主:新华书店为主渠道;三多:多种发行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购销形式;一少:少流通环节)格局。1988年后,书价逐年上升,社会上刮起“重商轻学”不良风气,街头地摊的三类书、画冲击书店图书的正常销售。同时,私营书店(摊)也相继出现,1995年,经县文化市场管委会登记注册的私营书店(摊)有18家(其中县城13家)。在图书市场分割、独家经营局面被打破的形势下,新华书店把竞争机制引人企业内部,促进图书销售,1995年营业额达470万元。
二、图书藏借民国17年(1928年)创办平潭县图书馆,藏书仅一二百本。不久因经费难筹而关闭。民国21年,高仁德、李源禄等人组织成立“公岚友书报社”,设图书报刊室,供民众阅览,但可供借阅的书籍不多。民国25年2月24日,平潭国医公会主席林觉民、李健颐等19人,向县内富户及会员募捐,购买医学书籍,创办“平潭医学医书馆”,藏书千册,还订有报刊,设阅览室。民国31年春夏之交,平潭县图书馆恢复,后改称民众教育馆,当时图书有100多册,报纸有(福建民报》、《南方日报》、(大公报》等。县长林荫将私藏的一部线装本《廿四史)借给民众教育馆排列,但不外借。1950年4月16日,成立平潭县图书馆,驻岛部队及一些老同志,赠送200多本图书。10月,平潭县图书馆改为平潭县人民文化馆,内设图书室,由省文教局和省文联拨款购图书设备,藏书达400余册。此后农村相继成立8个文化站,内设图书室,藏书达2440册。
一些大队青年民兵自筹经费办起24个图书室,每个图书室藏书均达300-500册。县文化馆图书室还开展图书下渔船和“文化担”(内装图书、幻灯机、收音机)下乡等活动。1966年初,馆内藏书达2.5万册。
“文化大革命”时,馆藏图书全部封存,因保管不善,多数被盗。1972年6月,恢复县文化馆,仅有图书1.2万多册,并开始向外借阅。1979年文化馆大楼落成,图书室迁入大楼,增设报刊阅览室及开展图片展览等活动,管理人员增至3人。1984年8月,建立平潭县图书馆,内设报刊阅览室、少儿阅览室、综合图书外借部、文学类开架图书外借部、参考书目室、报刊库、采编室、办公室,发放借书证2000多份,每天接待读者300多人(次)。同时,刊出“新书介绍”专栏,开展书评与知识竞赛活动。1991年10月,县馆与县医院、平潭第一中学、城关中学、职业中学、强兴中学、驻岛海军等图书馆(室)订立图书互借协议,以弥补各馆(室)藏书的不足。至1995年,馆藏图书近4万册。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