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703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中学教育
分类号: G526
页数: 2
页码: 582-583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中学教育的学校设置、学制、课程。
关键词: 平潭 教育 行政

内容

第一节学校设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美国美以美教会创建私立毓贤女子学校,分为初、高级小学,民国元年(1912年)增设初中班。民国6年,美国美以美教会开办开宗小学,民国10年增设初中班。至民国20年秋,毓贤、开宗两校合并,更名为私立平潭县岚华初级中学,简称岚华初中。
  民国18年4月,以孔子庙明伦堂为校舍,设立县立初级中学,民国21年5月停办。这是民国时期平潭惟一的县立初级中学。
  民国28年8月,因战事影响,岚华初中迁往福清县东张香山寺上课。民国30年,沿海县份的10所教会学校合并,取名“卫理联中”,迁往顺昌县元坑校址上课。民国32年8月,应平潭县各界人士的强烈要求,岚华初中迁回平潭复课。
  民国35年冬,县参议会决定筹建县立初级中学,设校址于倒瑞垄(今县委党校)。民国36年7月后,县政府曾召开8次筹建会议,决定劝募建校资金,后因政府的无能和时局动荡,县立初中只建部分矮墙即告停工,石料被征用修建碉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派吴秉瑜、何可澎接管岚华初中,成立校务委员会,开展教学工作。1956年9月,平潭初级中学改称平潭第一中学,并增设高中班。同时,县政府又在苏澳镇创办平潭县苏澳初中班,1957年9月,学校迁至平原乡官井村,并命名为平潭县第二中学。1958年,县政府将机关干校的初一补习班和初等师范班,合并成立潭城中学,设校址于县城后围庙,后改名为平潭县第三中学,先后迁校址于北厝新官底村和敖东新垅村。当年,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精神,先后开办民办职业初中9所,学生215人;业余初中28所,学生799人。1961年起,全县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纠正盲目发展的倾向,经过整顿,县保留完中1所(平潭第一中学),初中2所(平潭第二中学、平潭第三中学)。
  “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正常秩序遭破坏,全县中小学处于停课状态。1970年9月后,各中小学陆续复课。至1976年,先后开办9所完中、2所初级中学和31所小学附设初中班。
  1978年,为缓解县城地区中学生就学难的间题,平潭县革委会在万宝山麓筹建城关中学。1980年后,全县开始有步骤调整完中布局,重点发展初中教育,先后撤销北M、潭东、南松、苏澳、中楼、流水等中学的高中部,变为初级中学;同时分期分批撤销小学附设初中班,创办强兴中学、芦洋初中。至1995年,全县有完中4所,初级中学15所,小学附设初中班2所,计有在校中学生14986人,教职员1168人。
  第二节学制课程一、学制民国4年(1915年),毓贤女子初级中学的学制为4年。民国14年,遵照教育部颁发的(壬戊学制》,学制改为3年。
  50年代,平潭县中学学制均为6年,高中、初中各3年。1968年后,中学学制实行“二、二制”,高、初中均为2年。
  1978年1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中学学制为初中3年、高中2年。1981年,中学学制恢复“三、三制”,即高中3年,初中3年。
  二、课程民国20年秋,毓贤、开宗合并成立的岚华初中,其课程设有国文、算术、物理、化学、英语、生物、党义、公民、音乐、美术、体育等11个科目。民国34年,增设公民、童子军、数学、卫生、历史、地理、劳作等科目。民国37年,岚华初中一、二年级课程有:国文、作文、英语、数学、物理、社会、卫生、体育等8个科目,每周课时27节;初三年级开设国文、作文、英语、数学、化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生哲学、体育等9个科目,每周课时31节。记分均采用百分制。
  1950年,取消党义、公民及童子军等科目。初中设国文、数学(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博物、政治、自然、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初中三个年级总课时各为2200学时。因缺统编教材,多数课程选用旧教材,由任课教师选择讲授。1951年,初中增设时事、政治课。1952年,政治课改为中国革命常识、社会科学基础知识。1954年秋季起,初中一律不设外语课,初中二年级的中国革命常识改授生理卫生常识。
  1956年后,试行五级记分法。高中一、二年级不再设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二年级新设社会常识,高中开设俄语,停授英语。政治常识改为宪法课,语文科分为汉语与文学。1958年,初中开设俄语,增设生产劳动课,政治课改为社会主义教育课。汉语与文学又复并为语文。
  “文化大革命”期间,语文、政治合并为政文课,以《毛主席语录》和报刊文章为教材;物理、化学合并为工业基础知识课,生物改为农业基础知识课,音乐、美术改为革命文艺课,体育改为军体课。
  1978年,全日制中学按教育部规定,使用统编教材,中学设14科,各学年并进学科一般为8-9科。高中段实行文、理分科,有侧重地选修课程。1981年后,在初中一年级至高中二年级开设青少年修养课,政治常识改为法律常识、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常识,工业基础知识课恢复为物理、化学,农业基础知识课改为植物、动物,革命文艺课改为音乐、美术,军体课改为体育课。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