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702
颗粒名称: 二、课程
分类号: G526
页数: 1
页码: 581
摘要: 本段介绍了民国4年,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教育纲要》,平潭公立高等小学开设国文、历史、地理、算术、体操、图画、修身等7科。民国13年,平潭天主教会创办圣若瑟小学,主要教读(圣经》和有关教义知识的(要理问答》。民国14年起,课程与公立学校相同。
关键词: 平潭 教育 行政

内容

民国4年,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教育纲要》,平潭公立高等小学开设国文、历史、地理、算术、体操、图画、修身等7科。民国13年,平潭天主教会创办圣若瑟小学,主要教读(圣经》和有关教义知识的(要理问答》。民国14年起,课程与公立学校相同。
  民国27-28年,全县高级小学开设的课程有国语、算术、美术、劳作、体育、音乐、公民、历史、地理、社会、自然等11科;初级小学有公民、国语、常识、算术、劳作、体育、音乐等7科,其中低年级不设体育、音乐,只设唱游。抗日战争时期,部分小学增设国防教育,并对学生实行军训。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小学教学计划》,中、低年级开设语文、算术、体育、图画、音乐;高年级除开设上述课程外,另加自然(包括卫生常识)、历史、地理等3科。1953年,全县初小开设课程有语文、算术、体育、唱歌、图画、手工、劳动等科目;高年级另增设历史、地理、自然等3科;三、四年级教学珠算,每周一课时。
  1960-1962年受经济困难影响,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每学年上课由38周减为34周,精简语文、算术、历史的教学内容。1963年,县教育局开始试行(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一至四年级课程有: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图画等科,其中一至三年级另加手工;五、六年级另设生产常识。各年级每周周会一次,四年级以上学生每年劳动半个月。“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语录和著作成为主要课程,同时学工、学农、学军。至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各校各取所需,自行其是,没有统一的章法。
  1978年,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五年级小学教育计划》的规定,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常识、音乐、体育、图画等7门课程。1981年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五年级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全县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语文(包括讲读、作文、写字)、数学、体育、音乐、美术等6科;三年级增设自然,四年级增设地理,五年级增设历史,四、五年级设劳动课;各年级还规定课外活动时间。
  1983年完小恢复六年制。县城地区各小学和各乡镇的中心小学执行(全日制六年级城市小学教学计划》,各年级开设的课程有思想品德、语文(讲读、说话、作文、写字)、数学、体育、音乐、美术等6科,其中一、二年级每周另设唱游一节,三年级以上增设自然常识,五年级增设地理常识,六年级增设历史常识,四至六年级设劳动课,集体教育活动时间全年两周。
  1985年,教育部又颁发新的小学课程计划,增加劳动、自习、活动(科技、体育、文娱),把班会也正式列入课程。至1995年,低年级的课程有:思想品德、语文(讲读、说话、作文、写字)、数学、体育、美术、课外活动(科技、体育、文娱)、班会、自习;中年级除低年级课程外,另加自然常识一节;高年级有思想品德、语文(讲读、作文)、数学、自然常识、地理(四年级)、历史(五年级)、体育、美术、劳动、自习、活动、班会等。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