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637
颗粒名称: 卷二十七 科技
分类号: G311
页数: 18
页码: 557-574
摘要: 本段介绍了南北朝时平潭就有烧制砖瓦的土窑。宋时,沿海渔民发明缯仔作业,用于捕捞小杂鱼。明代,渔民开始砌石矿,捕获鱼虾。
关键词: 平潭 科学 技术

内容

南北朝时平潭就有烧制砖瓦的土窑。宋时,沿海渔民发明缯仔作业,用于捕捞小杂鱼。明代,渔民开始砌石矿,捕获鱼虾。明万历年间,东庠渔民在海区立楗,开创桁网作业。清道光年间,在韩厝寮滩地围建盐田,晒制海盐。咸丰年间,平潭苏澳一带兴起造船业;伯塘一带以贝壳烧制壳灰,用于建筑。至民国初期,随着渔、农业的发展,县内各种手工作坊渐具规模,在水产品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渔农用具制作、海盐晒制、海洋捕捞等方面,显示平潭人利用科技所取得的进步。但由于地处海隅,交通不便,长期囿于封闭状态,科学技术发展步伐缓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重视农业、水产的技术推广工作。着力推广新式渔具、渔法,引进农作物优良品种,改革种植制度,扩大套种面积。同时,大力推进全县科技工作的管理、指导、规划工作,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推进科技工作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人员多被下放农村接受“再教育”,科技活动几乎中止。1977年后,科研机构相继恢复,知识分子政策得到落实,同时,加强开展各基层学术团体科研活动。至1983年,全县仅工程、农业、医疗卫生3个系列拥有科技人员390人。
  80年代初,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对全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果进行全面核实鉴定,审定主要科技成果87项。1983-1988年,农村科普工作日益活跃,从脱贫致富出发,举办各类培训班,对促进海洋养殖,花生、甘薯高产栽培,禽畜疾病防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间,利用潮汐、风力发电的试验,鲎试剂系列产品的开发,网箱养鱼技术的运用,以及农村新能源的建设等均取得重要成果,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90年代,科技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结合海岛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科技“星火计划”的实施,各乡镇配置科技副乡镇长,完善科普网络,组织科技攻关。1995年,全县实施重大科研项目5个,“星火计划”项目8个,投入资金65万元。至1995年底,全县共有各类科技人员4553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80人、中级职务563人。1980-1995年。累计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科技推广奖、科技论文奖共136项(篇)。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