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图书馆
平潭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潭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救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55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救济
分类号:
D035
页数:
2
页码:
524-525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民国时期,地方政府设立“赈济会”,遇上灾难,实施赈济。民国32年(1943年)1月,政府发放“清贫口粮”,但为数甚微。民国33年冬,成立“平粜委员会”,募集救济基金5万元(法币,下同),为平粜之用。同时,派专入到长乐、福安、霞浦等县采运粮食,勒令余粮户将积存余粮全部出粜。
关键词:
平潭
行政
管理
内容
民国时期,地方政府设立“赈济会”,遇上灾难,实施赈济。民国32年(1943年)1月,政府发放“清贫口粮”,但为数甚微。民国33年冬,成立“平粜委员会”,募集救济基金5万元(法币,下同),为平粜之用。同时,派专入到长乐、福安、霞浦等县采运粮食,勒令余粮户将积存余粮全部出粜。当年筹设游民习艺所,收容无业游民、乞丐、娼妓等人所工作。民国34年再募基金20万元,于冬令救济贫民。民国35年,省下拨救贫贷款700万元,农业贷款150万元,因数额偏少,县政府多次请求“增列贷额”。民国36年,县政府筹措薯干20担(1吨)和基金1.5万元,用于“周转平粜”。当年冬季,省政府下拨一批麻袋散赈贫民。由于地方贫困,赈济基金与物资无法多筹,县参议会关于设立“救济院”的议案,只好束之高阁。其间,克扣赈济款项及贪赃枉法行为,时有所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关心群众疾苦,赈济工作从无间断。1950年夏荒严重,县政府组织群众生产自救,同时发放救灾粮58497公斤,以工代赈大米13133.5公斤。1952年夏,两次台风暴雨袭击平潭,6.5万亩农田受淹,149间房舍倒塌,县政府发放救济粮4950公斤,现金5.05万元。1953年,除自然灾害救济外,对因受海匪袭扰造成生产生活困难的渔民,县政府发放工贷粮50吨(稻谷)、棉衣1913件。1955年,先后5次发放救济款10.017万元,救济12129户次,48022人次。1956年后,对缺乏劳力生活无靠的鳏、寡、孤、独及残废的人实行“五保”,即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
1964年12月上旬,全县抽调180名干部组成12个工作队深入12个公社1000多个生产队,对贫困户进行调查,并发放冬令救济物资。至20日,全县共发放棉胎423床,被套400床,绒线衣1000件,布匹5597米,共救济2983户,占全县总户数8% 1982年7月,台风、暴雨3次袭击平潭,毁房108间,淹田1.5万亩,损坏渔船110艘,省、地、县政府拨出救济款27.7万元、水泥30吨、木材30立方米,帮助灾民重建家园。
80年代以后,渔农村发生很大变化,不少贫困户脱贫致富,但因天灾人祸,部分家庭沦为新的贫困户。据1987年统计,政府下拨4批救济粮105.5万公斤、救济款14万元,用以救济全县贫困户。当年,重新评定“五保户”,全县共有776户1021人,由各乡、镇、村统筹安排,确保每月拥有口粮15公斤,零用钱10元。至1989年,全县共创建敬老院9座,收养“五保”老人118人。
1992年,平潭遭受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台风和海潮的袭击,农田受淹6.3万亩,特重灾民8100人。县委、县政府积极组织抗灾救灾,帮助灾民开展生产自救,当年发放救济款32.41万元,救灾粮40.44万公斤,棉被650床,帮助13880户解决生产和生活困难。
1995年,县民政局组织第二次“五保”对象普查,核定全县“五保”对象963户1136人,规定供养每人每月生活费不低于50元,由各乡镇统筹安排。当年,全县发放救济粮10.4万公斤,救济款10万元,帮助1823户困难户度荒和发展生产。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