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驻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42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驻军
分类号: E29
页数: 4
页码: 473-476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宋初设牧监,遣兵防守。明季设游营。清设水师海坛镇。民国时期,先后驻有省水上警察、海军、陆军和保安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有陆军、海军和空军。
关键词: 平潭 军事 历史

内容

平潭,宋初设牧监,遣兵防守。明季设游营。清设水师海坛镇。民国时期,先后驻有省水上警察、海军、陆军和保安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有陆军、海军和空军。一、明海坛游营明洪武初,为防倭寇袭扰,朝廷派江夏侯周德兴视察海防,在福建沿海设立水寨、游营。景泰年间(1450--1456年)小埕水寨在海坛设汛驻兵,隆庆初始设游营。海坛游营编制官兵669名,配备船只30艘。游营的统领为把总。
  二、明末水军清顺治三年(1646年)九月,清兵进军福建,明将郑芝龙降清,原驻浙江舟山岛的明水军都督周鹤芝移兵海坛(平潭),在中部港口(今县城)建总镇署,继续抗清。次年五月周鹤芝率部进攻福清、福州,顺治五年(1648年)兵败,又退守海坛岛。顺治十年(1653年),郑成功部进攻海坛、福清、长乐,周鹤芝再次统兵驻守海坛岛。
  清康熙十年(1671年),郑经(郑成功儿子)所部自厦门外围战事失利后,召驻浙副总督朱天贵移兵海坛。朱天贵有水师战船200艘,兵员约3万人。康熙十九年(1688年),海坛海战前夕,郑经又增兵海坛,任命林升为总督,江胜、朱天贵为左、右副总督。同年二月初四,清兵进军海坛,朱天贵等败退南日岛。
  三、清水师海坛镇海坛镇,原为镇东卫,康熙十七年(1686年)改称援剿镇,设中、左、右3营,每营步兵400名,守兵400名,共2400名,驻扎在海口镇东城。康熙十九年(1688年)二月,清兵占领海坛岛后,改名为水师海坛镇。康熙二十二年(1691年)六月移驻海坛岛。总镇署设在原周鹤芝衙署,首任镇守总兵官林贤。康熙二十七年(1696年),裁中营,将额兵拨人左、右两营。左营设游击、守备、千总各1名,把总4名,外委千总3名,外委把总6名,兵员1152人(其中步兵552人,守兵600人),配备大中小船只19艘,坐马40匹;右营设游击、守备各1名,千总2名,把总4名,外委千总3名,外委把总6名,兵员与左营同,配备船只19艘,坐马22匹。左营陆汛为东庠、流水、青湾、苏澳、大练、鼓屿、韩厝寮、君山顶,水汛为盐埕、磁澳(长乐市属)、鼓屿和福清的万安、门扇后;右营陆汛为平潭(县城)水仙宫、罗头角、观音澳、渔塘、娘宫、芬尾、草屿,福清的壁头、台寨和莆田的南日、平海、湄洲等,水汛为观音澳、芬尾、娘宫和莆田的壁头、三江口、涂尾、南日、湄洲、平海等。两营水汛轮拨千总、把总、外委各1名,负责巡防。巡防区北接闽安镇,南接金门镇。
  同治五年(1866年),两营裁兵一半,剩900多人,并改右营游击为都司。光绪十四年(1888年),海坛改镇为协,总兵改为副将,并将左营游击改为都司和裁撤左右两营守备。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因中法战争后兵`A°1无着,裁兵二成;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再裁兵200名;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裁撤左营,并裁兵一成,余兵并人右营。民国元年(1912年),海坛镇撤销,其库存的剑、戟、矛、盾、火药、炮弹、角管等散失无遗。
  四、水上警察队民国3年8月,福建水上警察第三署设于平潭县城原总镇署,署长傅兆祥,下辖三都、南镇、南日、涵江、湄洲5个分驻所,编制署长1名、署员6名、雇员2名、巡官5名、巡长10名、巡警136名、舵工9名,配备小炮1门、步枪100多支、大小船只8艘。民国22年,水上警察署改属福建水上保安警察总队,移驻福州。民国24年,水警总队第二大队所属第二分队驻扎平潭,员警共31人,配备轻机枪1挺、长短枪27支,分驻平潭苏澳和福清海口镇。民国27年扩编为水警中队,警员80人,驻扎平潭县城。民国30年调离平潭。
  五、海军陆战队民国12年,北洋政府海军陆战队第一混成旅1个营驻扎平潭,创办垦殖局,挨户勒收烟苗田亩税,并在城关设立牙税征收所。同年12月,在娘宫设立海外查验处,查验过往船只,征收税款。民国15年撤离平潭。
  六、民军民国19年10月,被福建省政府收编的莆(田)仙(游)民军1个团驻扎平潭,团长戴启雄,人数1000多人。民国21年1月,改编他调。
  七、第十九路军民国22年12月,驻福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1个营进驻平潭,人数400多人,装备优良,军纪严明。民国23年1月,第十九路军“闽变”失败后,该营被改编他调。
  八、国民党军第七十三军国民党军第七十三军,是一支全美式装备的部队,民国37年淮海战役后南逃至福州,民国38年7月3日进驻平潭,73军辖15,238两个师的6个团,兵员7000多人,军部设在县城岚光小学(实验小学)。15师师部设在后旺村,所属3个团分驻北4、韩lM、官井等村;238师师部率3个团驻扎福清县。8月中旬,福州解放。国民党73军238师和74军军部率51师逃至平潭,与原驻平潭的73军会合,进行整编。原73军15师缩编为713团,归238师建制;原74军缩编为51师,归73军建制。整编后,原73军军长李天霞仍任军长。军部设政治处、参谋处、作战处、谍报处、军械处和特务营、工兵营、输送团、军官队等,下辖两个师共7个团,兵员1万人左右。同年9月16日平潭解放,73军大部分被歼灭,少数逃往台湾。
  九、陆军第二十八军民国38年9月17日,平潭战斗结束后,人民解放军陆军28军各团他调,由84师250团留守平潭。同年12月,250团调驻南平,改由82师245团接替平潭防务。1950年7月,84师奉命担任连江至平潭一线海防任务,平潭防务改由该师的251团担任。当年抗美援朝开始,83师率247,249团担任平潭防务。1952年3月11日,83师移驻乌龙江集训,平潭防务移交福建军区步兵87师。7月1日,步兵87师改编为公安13师,中旬奉命南下晋江地区接替25军防务,平潭防务仍由28军83师担任。1953年3月,83师移防莆田,平潭再度由公安13师接防。
  十、公安第十三师 1952年3月,福建军区步兵87师奉命接替平潭防务。1952年7月1日改编为公安13师,归华东军区公安司令部建制,作战指挥仍归福建军区。该师所属步兵259,260,261团,依次改编为公安37,38,39团,师长闻盛森,政委叶松(福建省公安厅厅长兼)、王义勋。全师编制人数8224人,接受平潭、南日、湄洲等岛的海防守备任务。7月中旬,奉命南下晋江地区接防,将平潭、南日、湄洲防务移交28军83师。1953年3月5日,师部率37,39团再度进驻平潭接替海防和护航、护渔任务。1955年7月15日,南京军区命令以公安13师师部率公安37,39两团改编为平潭守备师(仍称公安13师),归属福建军区建制,作战归陆军28军指挥。1957年2月1日,公安13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守备13师,原公安38团归建,属福州军区建制。所属公安37,38,39团依次改称守备71,72,73团。4月根据福州军区3月26日命令,师部移驻马尾,留71团守备平潭。1969年12月,改编为福州军区守备6团,下辖5个营,归福州军区守备第二师建制。
  十一、海坛水警区 1964年8月组建,归海军福建基地建制。司令于树文,政治委员谷秀海。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下辖护卫艇31大队、高射炮独立3营、岸舰导弹34营、3个观察通信站和1个机动观察站,兵员2000多人。防区北至长乐梅花,南达晋江中屿、外屿。1985年9月,海坛水警区撤销。
  十二、空军雷达兵空军雷达兵22团11连,于1966年5月18日组建。原属空军雷达兵8团,1969年3月改属空军雷达兵22团。
  附:日伪军一、福建省自治军第一集团军福建省自治军第一集团军是厦门日本特务机关扶植的伪军,民国28年(1939年)7月5日第一次侵驻平潭,人数900多人,编为3个营。司令余宏清(阿桂),副司令林光福。同年9月24日第二次侵驻平潭,人数1600多人,编为2个团,6个营。民国29年1月12日,第三次侵占平潭时,被国民党军80师和地方游击队包围歼灭。
  二、福建省和平救国军第一集团军福建省和平救国军第一集团军是日本特务机关扶植的伪军。司令张逸舟,副司令黄玉树、郑德民。民国30年(1941年)1月9日侵占平潭,仅驻27天,被国民党军75师击退。同年5月,日军侵占福州及沿海各县,该部再次侵占平潭,总人数2000多人。同年9月18日,平潭县游击队配合福建省保安团将其赶出平潭。民国34年5月,该集团军投靠国民党,改编为先遣军。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